王充


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无神论者。字仲任,汉族,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王充年少时就成了孤儿,乡里人都称赞他对母亲很孝顺。后来到京城,进太学学习,拜班彪为师。王充以道家的自然无为为立论宗旨,以“天”为天道观的最高范畴。以“气”为核心范畴,由元气、精气、和气等自然气化构成了庞大的宇宙生成模式,与天人感应论形成对立之势。其在主张生死自然、力倡薄葬,以及反叛神化儒学等方面彰显了道家的特质。他以事实验证言论,弥补了道家空说无着的缺陷。是汉代道家思想的重要传承者与发展者。王充思想虽属于道家却与先秦的老庄思想有严格的区别,虽是汉代道家思想的主张者但却与汉初王朝所标榜的“黄老之学”以及西汉末叶民间流行的道教均不同。《论衡》是王充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唯物主义哲学著作。



论衡·卷二十八·书解篇

〔王充〕 〔汉〕

或曰:“士之论高,何必以文?

”答曰:夫人有文质乃成。

物有华而不实,有实而不华者。

《易》曰:“圣人之情见乎辞。

”出口为言,集札为文,文辞施设,实情敷烈。

夫文德,世服也。

空书为文,实行为德,著之于衣为服。

故曰:德弥盛者文弥缛,德弥彰者人弥明。

大人德扩其文炳。

小人德炽其文斑。

官尊而文繁,德高而文积。

华而晥者,大夫之箦,曾子寝疾,命元起易。

由此言之,衣服以品贤,贤以文为差。

愚杰不别,须文以立折。

非唯于人,物亦咸然。

龙鳞有文,于蛇为神。

凤羽五色,于鸟为君。

虎猛,毛蚡蚖。

龟知,背负文:四者体不质,于物为圣贤。

且夫山无林,则为土山,地无毛,则为泻土。

人无文,则为仆人。

土山无麋鹿,泻土无五谷,人无文德,不为圣贤。

上天多文而后土多理。

二气协和,圣贤禀受,法象本类,故多文彩。

瑞应符命,莫非文者。

晋唐叔虞、鲁成季友、惠公夫人号曰仲子,生而怪奇,文在其手。

张良当贵,出与神会,老父授书,卒封留侯。

河神,故出图,洛灵,故出书。

竹帛所记怪奇之物,不出潢洿。

物以文为表,人以文为基。

棘子成欲弥文,子贡讥之。

谓文不足奇者,子成之徒也。

著作者为文儒,说经者为世儒。

二儒在世,未知何者为优。

或曰:“文儒不若世儒。

世儒说圣人之经,解贤者之传,义理广博,无不实见,故在官常位,位最尊者为博士,门徒聚众,招会千里,身虽死亡,学传于后。

文儒为华淫之说,于世无补,故无常官,弟子门徒不见一人,身死之后,莫有绍传,此其所以不如世儒者也。

”答曰:不然。

夫世儒说圣情,共起并验,俱追圣人。

事殊而务同,言异而义钧。

何以谓之文儒之说无补于世?

世儒业易为,故世人学之多。

非事可析第,故宫廷设其位。

文儒之业,卓绝不循,人寡其书,业虽不讲,门虽无人,书文奇伟,世人亦传。

彼虚说,此实篇。

折累二者,孰者为贤?

案古俊又著作辞说,自用其业,自明于世。

世儒当时虽尊,不遭文儒之书,其迹不传。

周公制礼乐,名垂而不灭。

孔子作《春秋》,闻传而不绝。

周公、孔子,难以论言。

汉世文章之徒,陆贾、司马迁、刘子政、扬子云,其材能若奇,其称不由人。

世传《诗》家鲁申公,《书》家千乘欧阳、公孙,不遭太史公,世人不闻。

夫以业自显,孰与须人乃显?

夫能纪百人,孰与廑能显其名?

或曰:“著作者,思虑间也,未必材知出异人也。

居不幽,思不至。

使著作之人,总众事之凡,典国境之职,汲汲忙忙,〔何〕暇著作?

试使庸人积闲暇之思,亦能成篇八十数。

文王日昃不暇食,周公一沐三握发,何暇优游为丽美之文于笔札?

孔子作《春秋》,不用于周也。

司马长卿不预公卿之事,故能作子虚之赋。

扬子云存中郎之官,故能成《太玄经》,就《法言》。

使孔子得王,《春秋》不作。

〔籍〕长卿、子云为相,赋玄不工。

”答曰:文王日昃不暇食,此谓演《易》而益卦。

周公一沐三握发,为周改法而制。

周道不弊,孔子不作,休思虑间也!

周法阔疏,不可因也。

夫禀天地之文,发于胸臆,岂为间作不暇日哉?

感伪起妄,源流气。

管仲相桓公,致于九合。

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

然而二子之书,篇章数十。

长卿、子云,二子之伦也。

俱感,故才并。

才同,故业钧。

皆士而各著,不以思虑间也。

问事弥多而见弥博,官弥剧而识弥泥。

居不幽则思不至,思不至则笔不利。

嚚顽之人,有幽室之思,虽无忧,不能著一字。

盖人材有能,无有不暇。

有无材而不能思,无有知而不能著。

有鸿材欲作而无起,细知以问而能记。

盖奇有无所因,无有不能言,两有无所睹,无不暇造作。

或曰:“凡作者精思已极,居位不能领职。

盖人思有所倚着,则精有所尽索。

著作之人,书言通奇,其材已极,其知已罢。

案古作书者,多位布散盘解,辅倾宁危,非著作之人所能为也。

夫有所逼,有所泥,则有所自,篇章数百。

吕不韦作《春秋》举家徙蜀。

淮南王作道书,祸至灭族。

韩非著治术,身下秦狱。

身且不全,安能辅国?

夫有长于彼,安能不短于此?

深于作文,安能不浅于政治?

”答曰:人有所优,固有所劣。

人有所工,固有所拙。

非劣也,志意不为也,非拙也,精诚不加也。

志有所存,顾不见泰山。

思有所至,有身不暇徇也。

称干将之利,刺则不能击,击则不能刺,非刃不利,不能一旦二也。

蛢弹雀则失鷃,射鹊则失雁,方员画不俱成,左右视不并见,人材有两为,不能成一。

使干将寡刺而更击,舍鹊而射雁,则下射无失矣。

人委其篇章,专为〔政〕治,则子产、子贱之迹不足侔也。

古作书者,多立功不用也。

管仲、晏婴,功书并作。

商鞅、虞卿,篇治俱为。

高祖既得天下,马上之计未败,陆贾造《新语》,高祖粗纳采。

吕氏横逆,刘氏将倾,非陆贾之策,帝室不宁。

盖材知无不能,在所遭遇,遇乱则知立功,有起则以其材著书者也。

出口为言,著文为篇。

古以言为功者多,以文为败者希。

吕不韦、淮南王以他为过,不以书有非,使客作书,不身自为。

如不作书,犹蒙此章章之祸。

人古今违属,未必皆著作材知极也。

邹阳举疏,免罪于梁。

徐乐上书,身拜郎中。

材能以其文为功于人,何嫌不能营卫其身?

韩蚤信公子非,国不倾危。

及非之死,李斯如奇,非以著作材极,不能复有为也。

春物之伤,或死之也,残物不伤,秋亦不长。

假令非不死,秦未可知。

故才人能令其行可尊,不能使人必法己。

能令其言可行,不能使人必采取之矣。

或曰:“古今作书者非一,各穿凿失经之实传,违圣人质,故谓之蕞残,比之玉屑。

故曰:“蕞残满车,不成为道。

玉屑满箧,不成为宝。

”前人近圣,犹为蕞残,况远圣从后复重为者乎?

其作必为妄,其言必不明,安可采用而施行?

”答曰:圣人作其经,贤者造其传,述作者之意,采圣人之志,故经须传也。

俱贤所为,何以独谓经传是,他书记非?

彼见经传,传经之文,经须而解,故谓之是。

他书与书相违,更造端绪,故谓之非。

若此者,韪是于《五经》。

使言非《五经》,虽是不见听。

使《五经》从孔门出,到今常令人不缺灭,谓之纯壹,信之可也。

今《五经》遭亡秦之奢侈,触李斯之横议,燔烧禁防,伏生之休,抱经深藏。

汉兴,收《五经》,经书缺灭而不明,篇章弃散而不具。

晁错之辈,各以私意分拆文字,师徒相因相授,不知何者为是。

亡秦无道,败乱之也。

秦虽无道,不燔诸子。

诸子尺书,文篇具在,可观读以正说,可采掇以示后人。

后人复作,犹前人之造也。

夫俱鸿而知,皆传记所称,文义与经相薄。

何以独谓文书失经之实?

由此言之,经缺而不完,书无佚本,经有遗篇。

折累二者,孰与蕞残?

《易》据事象,《诗》采民以为篇,《乐》须〔民〕欢,《礼》待民平。

四经有据,篇章乃成。

《尚书》、《春秋》,采掇史记。

史记兴无异,以民事一意,《六经》之作皆有据。

由此言之,书亦为本,经亦为末,末失事实,本得道质。

折累二者,孰为玉屑?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经误者在诸子。

诸子尺书,文明实是。

说章句者,终不求解扣明,师师相传,初为章句者,非通览之人也。

论衡·超奇篇

〔王充〕 〔汉〕

通书千篇以上,万卷以下,弘畅雅闲,审定文读,而以教授为人师者,通人也。

杼其义旨,损益其文句,而以上书奏记,或兴论立说,结连篇章者,文人、鸿儒也。

好学勤力,博闻强识,世间多有。

著书表文,论说古今,万不耐一。

然则著书表文,博能所能用之者也。

入山见木,长短无所不知。

入野见草,大小无所不识。

然而不能伐木以作室屋,采草以和方药,此知草木所不能用也。

夫通人览见广博,不能掇以论说,此为匿生书主人,孔子所谓“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者也,与彼草木不能伐采,一实也。

孔子得史记以作《春秋》,及其立义创意,褒贬赏诛,不复因史记者,眇思自出于胸中也。

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

即徒诵读,读诗讽术,虽千篇以上,鹦鹉能言之类也。

衍传书之意,出膏腴之辞,非俶傥之才,不能任也。

夫通览者,世间比有。

著文者,历世希然。

近世刘子政父子、杨子云、桓君山,其犹文、武、周公并出一时也。

其余直有,往往而然,譬珠玉不可多得,以其珍也。

论衡·实知

〔王充〕 〔汉〕

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

学之乃知,不问不识。

子贡曰:「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乎学。

」五帝、三王,皆有所师。

曰:「是欲为人法也。

」曰:精思亦可为人法,何必以学者?

事难空知,贤圣之才能立也。

所谓神者,不学而知。

所谓圣者,须学以圣。

以圣人学,知其非圣。

天地之间,含血之类,无性知者。

狌狌知往,鳱鹊知来,禀天之性,自然者也。

论衡·别通

〔王充〕 〔汉〕

人目不见青黄曰盲,耳不闻宫商曰聋,鼻不知香臭曰痈。

痈、聋与盲,不成人者也。

人不博览者,不闻古今,不见事类,不知然否,犹目盲、耳聋、鼻痈者也。

儒生不览,犹为闭暗,况庸人无篇章之业,不知是非,其为闭暗甚矣!

此则土木之人,耳目俱足,无闻见也。

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

足行迹殊,故所见之物异也。

入道浅深,其犹此也。

浅者则见传记谐文。

深者入圣室观秘书,故入道弥深,所见弥大。

人之游也,必欲入都,都多奇观也。

入都必欲见市,市多异货也。

百家之言,古今行事,其为奇异,非徒都邑大市也。

游于都邑者心厌,观于大市者意饱,况游于道艺之际哉!

订鬼

〔王充〕 〔汉〕

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

致之何由?

由于疾病。

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

凡人不病则不畏惧。

故得病寝衽,畏惧鬼至。

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

何以效之?

传曰:“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

宋之庖丁学解牛,三年不见生牛,所见皆死牛也。

”二者用精至矣!

思念存想,自见异物也。

人病见鬼,犹伯乐之见马,庖丁之见牛也。

伯乐、庖丁所见非马与牛,则亦知夫病者所见非鬼也。

病者困剧,身体痛,则谓鬼持棰、杖殴击之,若见鬼把椎锁绳纆,立守其旁。

病痛恐惧,妄见之也。

初疾畏惊,见鬼之来。

疾困恐死,见鬼之怒。

身自疾痛,见鬼之击。

皆存想虚致,未必有其实也。

夫精念存想,或泄于目,或泄于口,或泄于耳。

泄于目,目见其形。

泄于耳,耳闻其声。

泄于口,口言其事。

昼日则鬼见,暮卧则梦闻。

独卧空室之中,若有所畏惧,则梦见夫人据案其身哭矣。

觉见卧闻,俱用精神。

畏惧存想,同一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