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名世


清安徽桐城人,字田有,一字褐夫,号药身,又号忧庵。身后人称宋潜虚先生(戴氏出自先秦宋国)。康熙四十八年进士,授编修。自少时即留心明史,遍访遗书,网罗故老传闻,得方孝标《滇黔纪闻》,采其内容入己作。左都御史赵申乔劾奏所撰《南山集》用永历年号,遂得罪下狱,被杀,家属充发黑龙江。今存《潜虚先生文集》。



穷鬼传

〔戴名世〕 〔清〕

穷鬼者,不知所自起。

唐元和中,始依昌黎韩愈。

愈久与之居,不堪也。

为文逐之,不去,反骂愈。

愈死,无所归。

流落人间,求人如韩愈者从之,不得。

阅九百余年,闻江淮之间有被褐先生,其人韩愈流也,乃不介而谒先生于家,曰:“我故韩愈氏客也,窃闻先生之高义,愿托于门下,敢有以报先生。

”先生避席却行,大惊曰:“汝来将奈何!

”麾之去,曰:“子往矣!

昔者韩退之以子故,不容于天下,召笑取侮,穷而无归,其《送穷文》可复视也。

子往矣,无累我。

无已,请从他人。

”穷鬼曰。

“先生何弃我甚耶?

假而他人可从,从之久矣。

凡吾所以从先生者,以不肯从他人故也。

先生何弃我甚耶?

敢请其罪。

” 先生曰:“子以穷为名,其势固足以穷余也。

议论文章,开口触忌,则穷于言。

—上下坑坎,前颠后踬,俯仰跼蹐,左支右吾,则穷于行。

蒙尘垢,被刺讥,忧众口,则穷于辩。

所为而拂乱,所往而刺谬,则穷于才。

声势货利不足以动众,磊落孤愤不足以谐俗,则穷于交游。

抱其无用之书,负其不羁之气,挟其空匮之身,入所厌薄之世,则在家而穷,在邦而穷。

凡汝之足以穷吾者,吾不能悉数也,而举其大略焉。

”穷鬼曰:“先生以是为余罪乎?

是则然矣。

然余之罪顾有矜者,而其功亦有不可没也。

吾之所在而万态皆避之,此先生之所以弃余也。

然是区区者,何足以轻重先生?

而吾能使先生歌,使先生泣,使先生激,使先生愤,使先生独住独来而游于无穷。

凡先生之所云云,固吾之所以效于先生者也,其何伤乎固?

见韩愈氏迄今不朽者,则余为之也,以故愈亦始疑而终安之。

自吾游行天下久矣,无可届者,数千年而得韩愈,又千余年而得先生。

以先生之道而向往者曾无一人,独余慕而从焉,则余之与先生,岂不厚哉?

” 于是先生与之处,凡数十年,穷甚不能堪,然颇得其功。

一日,谓先生曰:“自余之归先生也,而先生不容于天下,召笑取侮,穷而无归,徒以余故也,余亦悯焉。

顾吾之所以效于先生者,皆以为功于先生也,今已毕致之矣,先生无所用余,余亦无敢久溷先生也。

”则起,趋而去,不知所终。

一壶先生传

〔戴名世〕 〔清〕

一壶先生者,不知其姓名,亦不知何许人。

衣破衣,戴角巾,佯狂自放。

尝往来登莱之间,爱劳山山水,辄居数载去。

久之,复来,其踪迹皆不可得而知也。

好饮酒,每行以酒壶自随,故人称之曰“一壶先生”。

知之者,饮以酒,留宿其家,间一读书,唏嘘流涕而罢,往往不能竟读也。

与即墨黄生、莱阳李生者善。

两生知其非常人,皆敬事之。

或就先生宿,或延先生至其家。

然先生对此两生,每瞠目无语,辄曰:“行酒来,余与生痛饮。

”两生度其胸中,有不平之思,而外自放于酒。

尝从容叩之,不答。

一日,李生乘马山行,望见桃花数十株盛开,临深溪,一人独坐树下。

心度之曰:“其一壶先生乎?

”比至,果先生也。

方提壶饮酒,下马与先生同饮,醉而别去。

先生踪迹既无定,或久留之乃去,去不知所之,已而又来。

康熙二十一年,去即墨久矣,忽又来,居一僧舍。

其素所与往来者视之见其容貌憔悴神气惝恍。

问其所自来,不答。

每夜中,放声哭,哭竟夜,阅数日,竟自缢死。

赞曰:“一壶先生,其殆补锅匠、雪庵和尚之流亚欤!

吾闻其虽行道,而酒酣大呼,俯仰天地,其气犹壮也。

忽悲愤死,一瞑而万世不视,其故何哉?

”李生曰:“先生卒时,年垂七十。

与余生书

〔戴名世〕 〔清〕

余生足下。

前日浮屠犁支自言永历中宦者,为足下道滇黔间事。

余闻之,载笔往问焉。

余至而犁支已去,因教足下为我书其语来,去年冬乃得读之,稍稍识其大略。

而吾乡方学士有《滇黔纪闻》一编,余六七年前尝见之。

及是而余购得是书,取犁支所言考之,以证其同异。

盖两人之言各有详有略,而亦不无大相悬殊者,传闻之间,必有讹焉。

然而学土考据颇为确核,而犁支又得于耳目之所睹记,二者将何取信哉?

昔者宋之亡也,区区海岛一隅,仅如弹丸黑子,不逾时而又已灭亡,而史犹得以备书其事。

今以弘光之帝南京,隆武之帝闽越,永历之帝西粤、帝滇黔,地方数千里,首尾十七八年,揆以《春秋》之义,岂遽不如昭烈之在蜀,帝昺之在崖州?

而其事惭以灭没。

近日方宽文字之禁,而天下所以避忌讳者万端,其或菰芦泽之间,有廑廑志其梗概,所谓存什一于千百,而其书未出,又无好事者为之掇拾流传,不久而已荡为清风,化为冷灰。

至于老将退卒、故家旧臣、遗民父老,相继澌尽,而文献无征,凋残零落,使一时成败得失与夫孤忠效死、乱贼误国、流离播迁之情状,无以示于后世,岂不可叹也哉!

终明之末三百年无史,金匮石室之藏,恐终沦散放失,而世所流布诸书,缺略不祥,毁誉失实。

嗟乎!

世无子长、孟坚,不可聊且命笔。

鄙人无状,窃有志焉,而书籍无从广购,又困于饥寒,衣食日不暇给,惧此事终已废弃。

是则有明全盛之书且不得见其成,而又何况于夜郎、筇笮、昆明、洱海奔走流亡区区之轶事乎?

前日翰林院购遗书于各州郡,书稍稍集,但自神宗晚节事涉边疆者,民间汰去不以上。

而史官所指名以购者,其外颇更有潜德幽光,稗官碑志纪载出于史馆之所不及知者,皆不得以上,则亦无以成一代之全史。

甚矣其难也!

余员昔之志于明史,有深痛焉、辄好问当世事。

而身所与士大夫接甚少,士大夫亦无有以此为念者,又足迹未尝至四方,以故见闻颇寡,然而此志未尝不时时存也。

足下知犁支所在,能召之来与余面论其事,则不胜幸甚。

邻女说

〔戴名世〕 〔清〕

西邻之女,陋而善嫁。

东邻有处人,贞淑而美,无聘之者,乃过西邻而问焉,曰:“若何以得嫁?

”西邻之女曰:“吾有五费。

”曰:“可得闻乎?

”曰:“发黄费吾膏,面黠费吾粉,履阔费吾布,垢多费吾藏,人来费吾茶。

”曰:“若何以得嫁?

”曰:“吾嫁士,吾嫁商,吾嫁工,吾嫁佣保,吾嫁乞丐。

”曰:“有陋汝者,奈何?

”西邻之女竦肩枭颈,桀然捧腹而笑曰:“处女乃陋余乎?

此处女之所以年二十而无聘者也。

吾见人家女子多矣,类我。

吾见丈夫多矣,无不类我。

而孰得陋余而弃余?

”处女曰:“亦有不类若者乎?

”曰:“有不类我者,则处女已嫁矣。

” 处女俯而叹。

西邻之女曰:“处女无叹,吾试数处女之过失。

自处女之长也,而鬻卖粉黛者过处女之门而不售。

儿女相聚笑乐,处女独深思不与语。

又不能随时为巧靡之涂妆。

吾观处女态度,类有以自异者。

处女将自以为美乎?

世之所艳羡者,真为美矣。

而处女无相逢顾盼者,处女将以何时得偶乎?

且处女性情姿态如此,又不自媒,而傲然待聘,则处女过矣。

处女诚换其故貌,易旧妆为新妆,倚门而笑,则吾有可以效于处女者。

然又恐余门之履且满处女户外也。

”处女变色,拂衣而起,趋而归,誓终身弗与通。

鸟说

〔戴名世〕 〔清〕

余读书之室,其旁有桂一株焉。

桂之上,日有声弇弇者,即而视之,则二鸟巢于其枝干之间,去地不五六尺,人手能及之。

巢大如盏,精密完固,细草盘结而成。

鸟雌一雄一,小不能盈掬,色明洁,娟皎可爱,不知其何鸟也。

雏且出矣,雌者覆翼之,雄者往取食。

每得食,辄息于屋上,不即下。

主人戏以手撼其巢,则下瞰而鸣,小撼之小鸣,大撼之即大鸣,手下,鸣乃已。

他日,余从外来,见巢坠于地,觅二鸟及鷇,无有。

问之,则某氏僮奴取以去。

嗟呼!

以此鸟之羽毛洁而音鸣好也,奚不深山之适而茂林之栖,乃托身非所,见辱于人奴以死。

彼其以世路为甚宽也哉。

与刘大山书

〔戴名世〕 〔清〕

去年春正月,渡江 访足下,留信宿,而足下出所为古文十余篇见示,皆有奇气。

足下固不自信,而谬以仆之文有合于古人矩镬,因从问其波澜意度所以然者。

仆回秦淮,将欲检箧中文字,悉致之足下,冀有以教我。

会足下北游燕蓟之间,而仆亦东走吴越,遂不果。

今年冬,有金陵门人欲锓仆古文于板。

仆古文多愤世嫉俗之作,不敢示世人,恐以言语获罪,而门人遂以彼所藏抄本百篇雕刻行世。

俟其刊成,当于邮传中致一本于足下。

其文皆无绝殊,而波澜意度所以然者,仆亦未能以告人也。

惟足下细加择别,摘其瑕疵,使得改定,且作一序以冠其首简,幸甚!

,幸甚!

当今文章一事,贱如粪壤,而仆无他嗜好,独好此不厌。

生平尤留心先朝文献,二十年来,蒐求遗编,讨论掌故,胸中觉有百卷书,怪怪奇奇,滔滔汩汩,欲触喉而出。

而仆以为此古今大事,不敢聊且为之,欲将入名山中,洗涤心神,餐吸沆瀣,息虑屏气,久之,乃敢发凡起例,次第命笔。

而不幸死丧相继,家累日增,奔走四方,以求衣食,其为困踬颠倒,良可悼叹。

同县方苞以为“文章者穷人之具,而文章之奇者,其穷亦奇,如戴于是也。

”仆文章不敢当方君之所谓奇,而欲著书而不得,此其所以为穷之奇也。

秦淮有余叟者,好琵琶,闻人有工为此技者,不远千里迎致之,学其术。

客为琵琶来者,终日座为满,久之,果大工,号南中第一手。

然以是倾其产千金,至不能给衣食。

乃操琵琶弹于市,乞钱自活,卒无知者,不能救冻馁,遂抱琵琶而饿死于秦淮之涯。

今仆之文章,乃余叟之琵琶也。

然而琵琶者,夷部之乐耳,其工拙得丧,可以无论。

至若吾辈之所为者,乃先王之遗,将以明圣人之道,穷造化之微,而极人情之变态 ,乃与夷部之乐同其困踬颠倒。

将遂碎其琵琶以求免予穷饿,此余之所不为也。

呜呼!

琵琶成而适以速死,文章成而适以甚其穷。

足下方扬眉瞬目,奋袂抵掌,而效仆之所为,是又一余叟也。

然为余叟者,始能知余叟之音,此仆之所以欲足下之序吾文也。

画网巾先生传

〔戴名世〕 〔清〕

顺治二年,既写江东南,而明唐王即皇帝位于福州。

其泉国公郑芝龙,阴受大清督师满盈洪承畴旨,弃关撤守备,七闽皆没,而新令雄发更衣冠,不从者死。

于是民以违令者不可胜数,而画网巾先生事尤奇。

先生者,其姓名爵里比不可得而知也,携仆二人,皆仍明时衣冠,匿迹于邵武、光泽山寺中。

事颇闻于外而光泽守将吴镇使人掩捕之,逮送邵武守将池凤阳。

凤阳皆去其网巾,留于军中,戒部卒谨守之。

先生既失网巾,盥栉毕,谓二仆曰:“衣冠者,历代各有定制,至网巾则我太祖高皇帝创为之也。

今吾遭国破即死,讵可忘祖制乎!

汝曹取笔墨来,为我画网巾额上。

”于是二仆为先生画网巾,画已,乃加冠,二仆亦互相画也,日以为常。

军中皆哗笑之,而先生无姓名,人皆呼画网巾云。

当是进,江西、福建有国营之役。

四营者,曰张自盛,曰洪国玉,曰曹大镐,曰李安民。

先是自盛隶明建武侯王得仁为裨将,得仁既败死,自盛亡入山,与洪国玉等收等收召散卒及群盗,号曰恢复,众且逾万人,而明之遗臣如督师兵部右侍郎重熙、詹事府正詹事傅鼎铨等皆依之。

岁庚寅,四营后溃于邵武之禾坪,池凤阳诡称先生为阵俘,献之提督扬名高。

名高视其所画网巾斑斑然额上,笑而置之。

名高军至泰宁,从槛车中出先生谓之曰:“若及今降我,犹可以免死。

”先生曰:“吾旧识王之纲,当就彼决之。

” 王之纲者,福建总兵,破四营有功者也。

名高喜,使往之纲所。

之纲曰:“吾固不识若也。

”先生曰:“吾亦不识若也,今特就若死耳。

”之纲穷诘其姓名,先生曰:“吾忠未能报国,留姓名则辱国。

智未能保家,留姓名则辱家。

危不即致身,留姓名则辱身。

军中呼我为画网巾,即以此为吾姓名可矣。

”之纲曰:“天下事已大定,吾本明朝总兵,徒以识时变,知末命至今日不失宝贵。

若一匹夫,倔强死,何益?

且夫改制易服,自前世已然。

”因指其发而诟之曰:“此种种者而不肯去,何也?

”先生曰:“吾于网巾且不忍去,况发耶!

”之纲怒,命卒先斩其二仆,群卒前捽之,二仆嗔目叱曰:“吾两人岂惜死者!

顾死亦有礼,当一辞吾主人而死耳。

”于是向先生拜,且辞曰:“妈等得事扫除泉下矣!

”乃欣然受刃。

之纲复先生曰:“若岂有所负耶?

义死虽亦佳,何执之坚也。

”先生曰:“吾何负?

负吾君耳。

一筹莫效而束手就擒,与婢妾何异,又以此易节烈名,吾笑乎古今之循例而负义者曰:”故耻不自述也。

“出袖中诗一卷,掷于地,复出白金一封,授行刑者曰:“此樵川先生所赠也,今与汝。

”遂被戮于泰宁之杉津。

泰宁诸生谢韩葬其骸于郊外杉窝山,题曰:“画网巾先生之墓”,而岁时上冢致祭者不辍。

当四营之既溃也,杨名高、王之纲复追破之,死逃略尽,而败将有愿降者,率兵受招抚于邵武。

行至朱口,一卒独不肯前,伸项谓其伍曰:“杀我!

杀我!

”其伍怪之,且问故,曰:“吾熟思之累日夜矣,终不能俯仰事降将,宁死汝手。

”其伍难之。

乃奋袂裂眦,抽刃相拟曰:“不杀我者,今当杀汝!

”其伍乃挥涕斩之,埋其骨而去。

揭重熙、傅鼎铨先后被获,不屈死。

张自盛、曹大镐等后就缚于泸溪山中。

赞曰:自古守节之士不肯以姓字落人间者,始于明永乐之世。

当是时,一夫守义而祸及九族,故多匿迹而死,以全其宗党。

迨崇祯甲申而后,其令未有如是之酷也,而以余所闻,或死或惜也夫!

如画网巾先生事甚奇。

闻当时军中有马耀图者,见而识之曰:“是为冯生舜也。

”至其他生平则又不能言焉。

余疑其出于附会,故不著于篇。

盲者说

〔戴名世〕 〔清〕

里中有盲童,操日者术,善鼓琴。

邻有某生,召而吊之曰:“子年几何矣?

”曰:“年十五矣。

”“以何时而眇?

”曰:“三岁耳。

”“然则子之盲也且十二年矣!

昏昏然而行,冥冥焉而趋。

不知天地之大,日月之光,山川之流峙,容貌之妍丑,宫室之宏丽,无乃甚可悲矣乎?

吾方以为吊也!

” 盲者笑曰:“若子所言,是第知盲者之为盲,而不知不盲者之尽为盲也。

夫育者曷尝盲哉?

吾目虽不见,而四肢百体均自若也,以目无妄动焉。

其于人也,闻其音而知其姓氏。

审其语而知其是非。

其行也,度其平陂以为步之疾徐,而亦无颠危之患。

入其所精业,而不疲其神于不急之务,不用其力于无益之为,出则售其术以饱其腹。

如是者久而习之,吾无病于目之不见也。

今夫世之人,喜为非礼之貌,好为无用之观。

事至而不能见,见而不能远,贤愚之品不能辨,邪正在前不能释,利害之来不能审,治乱之故不能识。

诗书之陈于前,事物之接于后,终日睹之而不得其意,倒行逆施,伥伥焉踬且蹶而不之悟,卒蹈于罗网,入于陷阱者往往而是。

夫天之爱人甚矣,予之以运动知识之具,而人失其所以予之之意,辄假之以陷溺其身者,岂独目哉!

吾将谓昏昏然而行,冥冥然而趋,天下其谁非盲也?

盲者独余耶?

余方且睥睨顾盼,谓彼等者不足辱吾之一瞬也。

乃子不自悲而悲我,不自吊而吊我!

吾方转而为子悲为子吊也。

” 某生无以答。

间诣余言,余闻而异之,曰:“古者瞽、史教诲,师箴,瞍赋,朦诵,若晋之师旷、郑之师慧是也。

兹之盲者,独非其伦耶?

”为记其语,庶使览之者知所愧焉。

游大龙湫记

〔戴名世〕 〔清〕

距乐清六十里,有村曰芙蓉,倚天而滨海。

余以岁辛巳四月三十日,由芙蓉逾丹芳岭,至能仁寺。

坐少顷,出寺门里许,有泉曰燕尾泉。

水自大龙湫来,为锦溪。

锦溪之水至此从巨石落下,成小瀑布。

石中高而旁低,水分左右下,若燕尾然。

循锦溪而行,凡三四里,有峰屹立溪水中,旁无所倚,高数百丈,两股如蟹螯,望之若剪刀然,曰剪刀峰。

至峰下行百余步,又变为石帆,张于空中,曰一帆峰。

又行百余步,又变为石柱,孤撑云表,曰天柱峰。

左右皆石壁峭削,诡状殊态,不可胜数。

又行百余步,径穷路转,得大龙湫,为天下第一奇观。

水自雁湖合诸溪涧,会成巨渊,渊深黑不可测。

其侧有石槛,中作凹,水从凹中泻下,望之若悬布,随风作态,远近斜正,变幻不一:或如珠,或如毬,如骤雨,如云,如烟,如雾。

或飘转而中断,或左右分散而落,或直下如注,或屈如婉蜒。

下为深潭,观者每立于潭外,相去数十步,水忽转舞向人,洒衣裾间,皆沾湿。

忽大注如雷,忽为风所遏,盘溪横而不下。

盖其石壁高五千尺,水悬空下,距石约一二尺许,流数丈,辄已势远而力弱,飘飘蒙蒙,形状顿异。

他处瀑布皆沿崖直走,无此变态也。

潭之外有亭,曰忘归亭。

其侧有亭,曰观不足亭。

而龙湫右侧绝壁,曰连云障,障上有风洞,每洞口木叶飞舞,则大风疾作。

相传大龙湫上数里,复有上龙湫,飞流悬泻,亦数百丈,与大龙湫相似。

昔有白云,云外二僧居之,地僻无人迹,今不知其处矣。

余性好山水,而既游雁荡,观大龙湫,御风,恍惚仙去。

今追而记之,不能详也。

醉乡记

〔戴名世〕 〔清〕

昔众尝至一乡陬,颓然靡然,昏昏冥冥,天地为之易位,日月为之失明,目为之眩,心为之荒惑,体力之败乱。

问之人:“是何乡也?

”曰:“酣适之方,甘旨之尝,以徜以徉,是为醉乡。

” 呜呼!

是为醉乡也欤?

古之人不余欺也,吾尝闻夫刘伶、阮籍之徒矣。

当是时,神州陆沉,中原鼎沸,所天下之入,放纵恣肆,淋漓颠倒,相率入醉乡不巳。

而以吾所见,其间未尝有可乐者。

或以为可以解忧云耳。

夫忧之可以解者,非真忧也,夫果有其忧焉,抑亦必不解也。

况醉乡实不能解其忧也,然则入醉乡者,皆无有忧也。

呜呼!

自刘、阮以来,醉乡追天下。

醉乡有人,天下无人矣。

昏昏然,冥冥然,颓堕委靡,入而不知出焉。

其不入而迷者,岂无其人音欤?

而荒惑败乱者,率指以为笑,则真醉乡之徒也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