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冕


唐蒲州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字敬叔。父芳,唐肃宗时为史官,撰《国史》一百三十巻。敬叔承家学,博学富文辞,文史兼擅。世为史官,父子并居集贤院。历官右补阙、史馆修撰,因事贬巴州司户参军。唐德宗初,召为太常博士。帝既亲郊庙,慎祀事,动稽典礼。敬叔举礼以对,本末详明,上嘉异。久之,因言事切直,论议劲切,为执政者不容,出为婺州刺史。贞元十三年(西元七九七年),官御史中丞、福州刺史,充福建团练观察使。自以久疏斥,又性躁狷,不能无恨,上表乞代,且申明朝觐之意。诏命阎济美代行其职。归家後,卒。主张文以载道,以道为重。为韩柳古文运动先驱之一。为文长于说理,而缺少文采。有文集若干巻,已佚。(《新唐书·艺文志》注云:「巻亡」)。《全唐文》辑存其文十篇。



答荆南裴尚书论文书

〔柳冕〕 〔唐〕

猥辱来问,旷然独见,以为齿发渐衰,人情所惜也。

亲爱远道,人情不忘也。

大哉君子之言,有以见天地之心。

夫天生人,人生情。

圣与贤,在有情之内久矣。

苟忘情于仁义,是殆于学也。

忘情于骨肉,是殆于恩也。

忘情于朋友,是殆于义也。

此圣人尽知于斯,立教于斯。

今之儒者,苟持异论,以为圣人无情,误也。

故无情者,圣人见天地之心,知性命之本,守穷达之分,故得以忘情。

明仁义之道,斯须忘之,斯为过矣。

骨肉之恩,斯须忘之,斯为乱矣。

朋友之义,斯须忘之,斯为薄矣。

此三者,发于情而为礼,由于礼而为教。

故夫礼者,教人之情而已。

丈人志于道,故来书尽于道,是合于情尽于礼至矣。

昔颜回死,夫子曰:「天丧予。

」子路死,夫子曰:「天丧予。

」是圣人不忘情也久矣。

丈人岂不谓然乎?

如冕者,虽不得与君子同道,实与君子同心。

相顾老大,重以离别,况在万里,邈无前期,斯得忘情乎!

古人云:「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况十年乎!

前所寄拙文,不为文以言之,盖有谓而为之者。

尧舜殁,《雅》颂作。

《雅》、《颂》寝,夫子作。

未有不因于教化,为文章以成《国风》。

是以君子之儒,学而为道,言而为经,行而为教,声而为律,和而为音,如日月丽乎天,无不照也。

如草木丽乎地,无不章也。

如圣人丽乎文,无不明也。

故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谓之文,兼三才而名之曰儒。

儒之用,文之谓也。

言而不能文,君子耻之。

及王泽竭而诗不作,骚人起而淫丽兴,文与教分而为二。

以扬马之才,则不知教化。

以荀陈之道,则不知文章。

以孔门之教评之,非君子之儒也。

夫君子之儒,必有其道,有其道必有其文。

道不及文则德胜,文不知道则气衰,文多道寡,斯为艺矣。

《语》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兼之者斯为美矣。

昔游夏之文章与夫子之道能流,列于四科之末,此艺成而下也,苟言无文,斯不足徵。

小子志虽复古,力不足也。

言虽近道,辞则不文。

虽欲拯其将坠,末由也已。

丈人儒之君子,曲垂见褒,反以自愧。

冕再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