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经·方便品第二

尔时,毗耶离大城中有长者,名维摩诘,已曾供养无量诸佛,深植善本,得无生忍。

辩才无碍,游戏神通。

逮诸总持,获无所畏。

降魔劳怨,入深法门。

善于智度,通达方便。

大愿成就,明了众生心之所趣,又能分别诸根利钝。

久于佛道,心已纯淑,决定大乘。

诸有所作,能善思量。

住佛威仪,心大如海。

诸佛咨嗟,弟子、释梵、世主所敬。

欲度人故,以善方便,居毗耶离。

资财无量,摄诸贫民。

奉戒清净,摄诸毁禁。

以忍调行,摄诸恚怒。

以大精进,摄诸懈怠。

一心禅寂,摄诸乱意。

以决定慧,摄诸无智。

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行。

虽处居家,不著三界。

示有妻子,常修梵行。

现有眷属,常乐远离。

虽服宝饰,而以相好严身。

虽复饮食,而以禅悦为味。

若至博弈戏处,辄以度人。

受诸异道,不毁正信。

虽明世典,常乐佛法。

一切见敬,为供养中最。

执持正法,摄诸长幼。

一切治生谐偶,虽获俗利,不以喜悦。

游诸四衢,饶益众生。

入治正法,救护一切。

入讲论处,导以大乘。

人诸学堂,诱开童蒙。

入诸淫舍,示欲之过。

人诸酒肆,能立其志。

若在长者,长者中尊,为说胜法。

若在居士,居士中尊,断其贪著。

若在刹利,刹利中尊,教以忍辱。

若在婆罗门,婆罗门中尊,除其我慢。

若在大臣,大臣中尊,教以正法。

若在王子,王子中尊,示以忠孝。

若在内官,内官中尊,化正宫女。

若在庶民,庶民中尊,令兴福力。

若在梵天,梵天中尊,诲以胜慧。

若在帝释,帝释中尊,示现无常。

若在护世,护世中尊,护诸众生。

长者维摩诘,以如是等无量方便,饶益众生。

其以方便,现身有疾。

以其疾故,国王、大臣、长者、居士、婆罗门等,及诸王子,并余官属,无数千人皆往问疾。

其往者,维摩诘因以身疾,广为说法: “诸仁者,是身无常,无强、无力、无坚,速朽之法,不可信也。

为苦为恼,众病所集。

诸仁者,如此身,明智者所不怙。

“是身如聚沫,不可撮摩。

是身如泡,不得久立。

是身如焰,从渴爱生。

是身如芭蕉,中无有坚。

是身如幻,从颠倒起。

是身如梦,为虚妄见。

是身如影,从业缘现。

是身如响,属诸因缘。

是身如浮云,须臾变灭。

是身如电,念念不住。

是身无主,为如地。

是身无我,为如火。

是身无寿,为如风。

是身无人,为如水。

是身不实,四大为家。

是身为空,离我、我所。

是身无知,如草木瓦砾是身无作,风力所转。

是身不净,秽恶充满。

是身为虚伪,虽假以澡浴衣食,必归磨灭。

是身为灾,百一病恼。

是身如丘井,为老所逼。

是身无定,为要当死。

是身如毒蛇,如怨贼,如空聚,阴界诸入所共合成。

“诸仁者,此可患厌,当乐佛身。

所以者何?

佛身者,即法身也。

从无量功德智慧生,从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生,从慈、悲、喜、舍生,从布施、持戒、忍辱、柔和、勤行、精进、禅定、解脱、三昧、多闻、智慧诸波罗蜜生,从方便生,从六通生,从三明生,从三十七道品生,从止观生,从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生,从断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生,从真实生,从不放逸生,从如是无量清净法生如来身。

诸仁者,欲得佛身,断一切众生病者,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 如是,长者维摩诘为诸问病者如应说法,令无数千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译文、注释、简介、赏析

译文

当时,毗耶离大城中有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名叫维摩诘,他曾经供养过无量诸佛,培植了深厚坚固的善根,获得了洞见诸法不生不灭的智慧,达到了无生法忍的菩萨境界;他辩才无碍,以种种神通游戏三界,济度天人;他掌握了一切修持法门,获得了佛菩萨才具有的四无所畏;他能够降伏魔怨惑障,深谙佛法玄奥的真谛;他善于用般若智慧度化众生,又通达教化众生的种种方便法门;于是,他圆满成就了度化众生的大悲宏愿,明了众生的心意趣向,又能善于分别众生的根机利钝。他很早以来就深入佛道,心智已极灵明纯净,坚定不移地尊奉大乘佛法,弘扬大乘精神;他的任何言行都十分严谨,经过缜密而细致的思考;他的任何举止都具备佛的庄严威仪,心智宽广如海;他受到诸佛如来的嘉美、赞叹和颂扬,也深受佛陀弟子、帝释、梵天及世间君王的崇敬。为了济度世人,维摩诘运用善巧方便法门,以居士身份居住在毗耶离城中。 维摩诘拥有无量的财富,经常周济贫穷无助的众生;他本人戒行清净,堪为典范,借此示教于那些毁坏禁戒之人;他以极深的忍辱修为,摄化、调伏瞋恚成性的众生;他勇猛精进,勤于修行,借此以警策、摄化懈怠懒散的众生;他具有极深的禅定功夫,一心不乱,借此以摄化心浮意躁、胡思乱想的烦恼众生;他以坚定的无上智慧,摄化愚痴无智、妄见邪智的众生。 维摩诘虽然身为白衣居士,却严谨持守出家沙门的清净戒律;他虽然居住在世俗社会的家庭中,却完全不执着于欲界、色界和无色界的尘俗世事;他虽然有妻子儿女,却恒常修习清净梵行;他虽然也有六亲眷属,却恒常享受着超越眷属羁绊的快乐;他虽然身着珍贵华美的服饰,却更以功德道行成就的吉瑞相好来庄严其身;他虽然也像常人一样饮水吃饭,却更以禅定的喜悦为滋味;如果他来到赌博、游戏的场所,都是为了度化沉迷其中的世人;他虽然也接受外道异端的学说,却从来不会影响其对佛法的纯正信仰;他虽然通晓世俗的学问典籍,却恒常爱好佛法。正因为这样,维摩诘深受一切众生的崇敬和爱戴,在接受供养者中居于首位。 维摩诘以长者的身份执持正法,处理世俗事务,摄护毗耶离城的男女老幼;他虽然像世俗之人那样从事一切谋生事业,且常常获得十分可观的利润,却从来不会因此而沾沾自喜;他经常游走于一切街头闹市,那是为了教化、饶益众生;他参与管理国家的世俗政务,那是为了救护一切众生;每当他到了公开讲论的地方,总以大乘法教化众生;每当他到了学校讲堂,总以真知正见开导学童;他甚至进入各种青楼妓院,那是为了显示淫欲的罪过;他也走进各种闹市酒馆,那是为了教化那些醉生梦死之徒,使他们确立正念、正智和正志。 维摩诘如果出现在长者之中,他受到长者们的尊敬,为他们宣说殊胜的佛法;如果出现在居士之中,他受到居士们的尊敬,能劝导他们断除贪欲和执着;如果出现在刹帝利之中,他受到刹帝利的尊敬,教导他们培养忍辱精神和亲和力;如果出现在婆罗门之中,他受到婆罗门的尊敬,教导他们破除自大和傲慢;如果出现在大臣之中,他受到大臣们的尊敬,教导他们奉守正法,依法辅政;如果出现在王子之中,他受到王子们的尊敬,教导他们忠孝的道理;如果出现在内官之中,他受到内官们的尊敬,教化宫女,使她们正直忠贞,遵守法律和伦理;如果出现在平民百姓之中,他受到平民百姓的尊敬,教导他们行善积德,培植福徳善根;如果出现在诸梵天之中,他受到诸梵天的尊敬,为他们开示殊胜无比的佛法智慧;如果出现在帝释天之中,他受到帝释天的尊敬,为他们示现三界无常、缘起性空的佛法义理;如果出现在护法诸天王之中,他受到护法诸天王的尊敬,教导他们护持佛法及一切众生。 长者维摩诘,就是以如此种种无量善巧方便智慧,来饶益众生。现在,维摩诘又运用善巧方便法门,示现身患疾病。由于维摩诘身体患病的缘故,国王、大臣、长者、居士、婆罗门,以及诸位王子、百官臣僚等等,数以千计的人士都前去探视他的疾病。对于这些众多前来探视的众人,维摩诘就以自己身体患病为缘由,向他们广说大乘不可思议法门: “诸位仁者大德啊,我们这血肉之身是由‘四大’、‘五蕴’和合而成,本无自性,是变化无常的,不够强壮,没有力量,也不坚固,只是转瞬就会朽坏的东西,不可相信依赖啊;这血肉之躯是诸苦、烦恼、各种疾病之渊薮。诸位仁者大德啊,这样的血肉之身,一切明智之士都不会去贪恋依赖的。 “这身体如同水面上聚集的浮沫,不可拈取搓摩;这身体如同水面上漂浮的气泡,不能长久存在;这身体如同阳光炙烤下产生的蜃影,是从烦恼和贪欲中产生;这身体如同芭蕉杆,中间空空,没有坚固的实体;这身体如同幻影,是由于无明颠倒而产生的妄想;这身体如同梦中镜象,是分别意识的虚无妄见;这身体如同影像,是过去所造之业因缘而起的显现;这身体如同空中回荡的声响,是各种因缘和合的产物;这身体如同天空浮云,瞬间即随风飘逝;这身体如同闪电,刹那不住;这身体没有恒常不变的主宰,就像大地没有永恒的主宰一样;这身体没有恒常不变的自性,就像燃烧的火一样;这身体没有长久的寿命,就像短暂的飘风一样;这身体并非人我,没有定体,就像水无定形一样;这身体并不真实,是地、水、风、火‘四大’临时寄居之所;这身体犹如虚空,既不是一个真我,也不是属于真我所有;这身体没有知觉灵性,就像草木瓦砾一样;这身体没有自主性的行为,只是随业力之风牵引而轮转生死;这身体污秽不净,充满污秽恶臭;这身体虚假不实,尽管每天都给它沐浴穿衣饮食加以保养,但它最终必定归于磨灭;这身体是诸多灾祸的汇集处,时刻受到众多病痛的苦恼;这身体如同丘之将颓、井之将枯,受到衰老朽坏的逼迫;这身体毫无定性,终归有一天要走向死亡;这身体如同毒蛇,如同怨贼,如同空荡荡的聚落,是由‘五蕴’、 ‘十八界’、 ‘十二入’共同组合而成的。 “诸位仁者大德啊,这血肉之身实在是灾患,确实应该厌离,应该欣乐于追求佛身。为什么这么说呢?所谓佛身,就是法身啊。此法身是从无量功德智慧中产生的,是从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中产生的,是从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中产生的,是从布施、持戒、忍辱、柔和、勤行、精进、禅定、解脱、三昧、多闻、智慧等修行方法中产生的,是从种种方便法门中产生的,是从‘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六神通中产生的,是从‘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三明中产生的,是从‘三十七道品’中产生的,是从止观中产生的,是从‘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中产生的,是从断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中产生的,是从真如实际中产生的,是从精进修持而不放逸中产生的,如来法身是从这一切无量清净法中产生的。诸位仁者大德,如果你们想要修得佛身,断除一切众生的病患苦恼,就应该发起无上正等正觉之心。” 就是这样,维摩诘为所有前去探视他病情的众生,如此这般演说佛法,令数以千计的探视者都发起无上正等正觉之心。


注释

游戏神通:指能随意自在运用神通,济度众生。“神通”指一种超自然的、不可思议的功能和力量。佛、菩萨、阿罗汉具有六神通: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天耳通、宿命通、漏尽通。这里指维摩诘能任意运用种种神通在世间随缘度众。 大乘:相对于声闻、缘觉等小乘的菩萨乘、佛乘,其特点是不以自度为终的,而把慈悲普度、成就佛道作为最终目标。大乘与小乘主要有以下区别:第一、佛陀观不同。有些小乘部派(主要是上座部)认为,释迦牟尼是一位依靠自己的修行而觉悟的人,是历史上的教主,是唯一的佛;另外一些部派(如大众部)则相对神化了佛陀。大乘则完全把佛陀神格化,看作崇拜的偶像,提出了二身、三身,甚至十身的说法,并且认为三世十方还有无数佛。第二、修行目标不同。部派佛教修行的最高目标是成就阿罗汉果和辟支佛果,即指灭尽烦恼、超越生死、自我的解脱;大乘佛教认为这一目标不够高,修行的最高目标应该是成佛,建立佛国净土,至少做个“上求菩提,下化众生”的菩萨,即佛的候补者。第三、修行方法不同。小乘一般修三学(戒、定、慧)、八正道、四谛、十二因缘;大乘则兼修六度(六种度众生的方法,即持戒、禅定、智慧、精进、布施、忍辱)和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的菩萨行。大乘佛教强调以菩提为目标,提倡“普度众生”,因此大乘特别重视居士佛教,“小乘认为要实现自己的理想,非出家过禁欲生活不可;而大乘,特别在其初期,则以居家的信徒为主。并且有些事只有在家才具备条件去做,例如布施中的财施,出家人不许集财,就不能实行。因此,大乘一开始,很重视在家,不提倡出家”(吕激《印度佛学源流略讲》),“大乘佛教的发展始终把在家居士的菩萨行视为关键因素,甚至有学者认为,小乘佛教是以僧侣为中心展开的,而大乘佛教则是从在家信徒中兴起的”(潘桂明《印度大乘佛教》)。池田大作也认为:“小乘佛教徒埋头于只有专门的出家僧侣才能理解的教义研究,把佛教当作一种封闭的宗教。而大乘教徒却不承认出家与在家的差别,他们把佛教作为一般化的、广为开放的宗教。”(《我的佛教观》)居士佛教发端于原始佛教,但它真正成为一种潮流,则是在大乘佛教时期。第四、佛教理论。“在理论上,大乘主张我法俱空,一切皆空,小乘,特别是有部,局限于佛说的法都是实在的,是一种概念实在论。”(吕激《印度佛学源流略讲》)鸠摩罗什《大乘大义章》卷下说:“有二种论,一者大乘论,说二种空:众生空、法空;二者小乘论,说众生空。”小乘佛教一般主张“我空法有”,否认“人我”的实在性,承认外境外法的存在;大乘佛教主张“我法二空”,不仅否认“人我”,也否认“法我”。大、小二乘都主张“空”,大乘空得更彻底些。吉藏《三论玄义》卷上谓小乘(《成实论》)中亦有“二空”说,大、小二乘的理论差别集中在对“空”的理解上,略有四点:一、“小乘析法明空,大乘本性空寂”;二、“小乘但明三界内人、法二空”,“大乘明三界内外人、法并空”;三、“小乘但明于空,未说不空;大乘明空,亦辨不空”,所谓“空者,一切生死;不空者,谓大涅樂”;四“小乘名为但空,谓但住于空;菩萨名不可得空,空亦不可得也”。就是说,大乘佛教的唯心哲学更精致、更彻底。第五、佛法标准。小乘主张“三法印”,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架寂静”。大乘主张“一法印”,即“一实相印”。有学者为了打通大小二乘,主张“一法印”即“三法印”,“三法印”即“一法印”。 白衣:指在家世俗之人。古印度婆罗门和世俗之人多穿着白衣,故以“白衣”称之。出家沙门则穿缁衣或染衣,故沙门亦称为“缁衣”。 沙门:梵语音译,又作“桑门”、“丧门”,意译为“息心”、“净志”等,泛指出家修道之人。 梵行:“梵”为清净义,“梵行”即清净之行。 禅悦:禅定中感受到的愉悦。 世典:佛典之外的世俗典籍。 治生谐偶:经营谋生。治生,即谋生。谐偶,和合,指倍数,表示多的意思,引申为顺利。 四衢:城中四通八达的街道。衢,街道,大路。 刹利:全称“刹帝利”,为古印度四种姓之一,是印度古代之王族。古印度统治者用种姓制度规范社会各个等级的社会职责:第一种姓“婆罗门”,是执掌宗教事务的僧侣和祭司,垄断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和宗教大权,自诩为“人间之神”、“人中之神”;第二种姓“刹帝利”,是执掌军政大权的武士和军事贵族,是世俗王权的主要支柱;第三种姓“吠舍”,是从事社会生产活动的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是社会生产的主导力量;第四种姓“首陀罗”,是为以上三个种姓服务的奴隶,从事极其卑贱的工作。另有第五种姓“旃陀罗”,比首陀罗地位更加低贱,主要是狱卒、盗贼、屠夫、打猎、捕鱼之类的人。《摩登伽经》卷上云“旃陀罗者,造作恶业,凶暴残害;欺诳众生,无慈愍心;以是因缘,名为卑贱。” 婆罗门:古印度四种姓之一,位居四种姓之首,信奉婆罗门教。婆罗门编造婆罗门至上说,“婆罗门姓梵王口生,刹帝利姓梵天臂生,毗舍(吠舍)种姓梵天髀生,从于梵足乃生首陀罗(《金刚针论》)。 梵天:即色界之初禅天。此指梵天众生。 帝释:又作“释提桓因”、“释迦提桓因陀罗”,为欲界忉利天(即三十三天)之主神,居于须弥山顶的善见城。在古印度吠陀思想中,他被视为唯一的“大梵”。 无常:指一切诸法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的,都处在不断地生灭变化之中,没有恒常不变的自性或实体。 护世:指护世四天王。“四天王”为帝释的部属,居于须弥山半腰,分别护持一天下。东方为持国天王,南方为增长天王,西方为广目天王,北方为多闻天王。 不怙(hù):不去依恃。怙,意为依靠、依恃。 业缘:业感缘起、十二因缘,意为一切众生的生死流转,都是由众生的业因相感而缘生。善果为善业所缘起,恶果为恶业所缘起,业缘为善恶果报的因缘。业,梵语意译,音译为“羯磨”,为造作之义,泛指一切身心活动。佛教将“业”分为身、语意三类:身业,指身体的行为;语业,也称“口业”,指言语;意业,指思想活动。《大毗婆沙论》中说:“三业者,谓身业、语业和意业。问此三业云何建立?为自性故,为所依故,为等起故。若自性者,应唯一业,所谓语业,语即业故;若所依者,应一切业皆名身业,以三种业皆依身故;若等起者,应一切业皆名意业,以三皆是意等起故。”佛教认为,善业是招感乐果的因缘,恶业是招感苦果的因缘。对于业的善恶性质及其果报,《成实论》卷七中说:“业报三种,善、不善、无记;从善、不善生报,无记不生。”“无记”就是非善非恶,没有后果产生。 四大:古代印度哲学认为构成宇宙万物有四个最基本的因素,即地、水、风、火。人身由色、心二法构成,色法(色身)由“四大”构成。 我、我所:我,指自我、自身;我所,指我所有的事物,广指一切法。佛教认为,一切众生都是五蕴和合的产物,并不存在一个恒常不变的实体或主宰者,因而是“人无我”;同样,自身之外的一切诸法,也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的产物,并不是恒常不变的实在,因而法也是“无我”;总之,无我我所,故应远离。 阴界诸入:指五阴、十八界、十二入。五阴,又作“五蕴”, 指色、受、想、行、识。阴,荫覆之义;蕴,积聚、类别的意思。“色蕴”大致相当于物质现象,包括地、水、火、风“四大”和由“四大”所组成的“五根”(眼、耳、鼻、舌、身五种感觉器官)、“五境”(与五根相对应的五种感觉对象:色、声、香、味、触)以及所谓的“无表色”(指依身、口、意发动的善恶之业,生于身内的一种无形的色法)。“受蕴”即感受,指在外界作用下产生的各种感受。一般分为“苦”、“乐”、“舍”(不苦不乐)三种不同的感受。“想蕴”相当于知觉或表象。人们通过对外境的接触而执取颜色、形状等种种相状,并形成种种名言概念,即为“想蕴”。“行蕴”相当于意志和行动,泛指一切身心活动。“识蕴”指意识或认识作用,“识”为“了别”之义。佛教认为众生的身体都是此五蕴和合而成的。十八界,指具有认识功能的“六识”(能依之识)、发生认识功能的“六根”(所依之根)、作为认识对象的“六境”(所缘之境)。界,为种类、种族义。“六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六境”即色、声、香味、触、法。十二入,指“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和“六境”(色、声、香、味、触、法)“十二法”。“六根”与“六境”彼此互入而生感受,故称“十二入”;“六根”和“六境”为产生心和心所之处,故又称“十二处”。 法身:又名“自性身”、“法性身”,即诸佛所证的真如法性之身,此法身以佛法成身或身具一切佛法,为佛法第一义谛,因而具有本体之意义。佛有“法、化、报”三身,此处法身应指报身。 三昧:梵语音译,又作“三摩地”、“三摩提”,意译为“定”、 “正定”,是一种将心定于一处的禅定境界。波罗蜜:梵语音译,意译为“度”、“到彼岸”,指把众生从生死此岸度到涅粲彼岸的方法或途径。 六通:六种神通,分别为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 三明:即宿命明(明了自身及一切众生过去世种种生死因缘的智慧)、天眼明(明了自身及一切众生未来世种种生死因缘的智慧)、漏尽明(断尽一切烦恼的智慧)。 止观:“止”即禅定,止散乱心,专注一境;“观”即智慧,观察一切真理。“止观”就是定慧双修的意思,是佛教两种最基本的修行方法。僧肇《注维摩诘经》卷五:“系心于缘谓之止,分别深达谓之观。止观,助涅槃之要法。” 放逸:指放纵逸乐而不能勤修善法。


简介

维摩诘所说经是佛教大乘经典。一称《不可思议解脱经》,又称《维摩诘经》《净名经》。后秦鸠摩罗什译有3卷,14品。叙述毗耶离(吠舍离)城居士维摩诘,十分富有,深通大乘佛法。通过他与文殊师利等人共论佛法,阐扬大乘般若性空的思想。其义旨为“弹偏斥小”“叹大褒圆”,批判一般佛弟子等所行和悟境的片面性,斥责歪曲佛道的绝对境界。



维摩诘经·弟子品第三

〔鸠摩罗什〕 〔晋〕

尔时,长者维摩诘自念:寝疾于床,世尊大慈,宁不垂愍?

佛知其意,即告舍利弗:“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

所以者何?

忆念我昔,曾于林中宴坐树下,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舍利弗!

不必是坐,为宴坐也!

夫宴坐者不于三界现身意,是为宴坐。

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

,是为宴坐。

不舍道法而现凡夫事,是为宴坐。

心不住内,亦不在外,是为宴坐。

于诸见不动,而修行三十七品,是为宴坐。

不断烦恼而入涅槃,是为宴坐。

若能如是坐者, 佛所印可。

时我,世尊!

闻说是语,默然而止,不能报,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 佛告大目犍连:“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 目连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

所以者何?

忆念我昔入毗耶离大城,于里巷中,为诸居士说法,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大目连!

为白衣居士说法,不当如仁者所说。

夫说法者,当如法说。

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

法无有我,离我垢故。

法无寿命,离生死故。

法无有人,前后际断故。

法常寂然,灭诸相故。

法离于相,无所缘故。

法无名字,言语断故。

法无有说,离觉观故。

法无形相,如虚空故。

法无戏论,毕竟空故。

法无我所,离我所故。

法无分别,离诸识故。

法无有比,无相待故。

法不属因,不在缘故。

法同法性,入诸法故。

法随于如,无所随故。

法住实际,诸边不动故。

法无动摇,不依六尘故。

法无去来,常不住故。

法顺空,随无相,应无作。

法离好丑,法无增损,法无生灭,法无所归,法过眼耳鼻舌身心。

法无高下,法常住不动,法离切观行。

唯,大目连!

法相如是,岂可说乎?

夫说法者,无说无示。

其听法者,无闻无得。

譬如幻士为幻人说法,当建是意而为说法。

当了众生根有利钝,善于知见,无所里碍,以大悲心,赞于大乘,念报佛恩,不断三宝,然后说法。

’维摩诘说是法时,八百居士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我无此辩,是故不任诣彼问疾。

” 佛告大迦叶:“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 迦叶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

所以者何?

忆念我昔,于贫里而行乞,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大迦叶!

有慈悲心而不能普,舍豪富从贫乞。

迦叶,住平等法,应次行乞食。

为不食故,应行乞食。

为坏和合相故,应取抟食。

为不受故,应受彼食。

以空聚想,入于聚落。

所见色,与盲等。

所闻声,与响等。

所嗅香,与风等。

所食味,不分别。

受诸触,如智证。

知诸法,如幻相。

无自性,无他性。

本自不然,今则无灭。

迦叶,若能不舍八邪,入八解脱,以邪相入正法。

以一食施切,供养诸佛,及众贤圣,然后可食。

如是食者,非有烦恼,非离烦恼。

非入定意,非起定意。

非住世间,非住涅槃。

其有施者,无大福,无小福。

不为益,不为损。

是为正入佛道,不依声闻。

迦叶,若如是食,为不空食人之施也。

’时我,世尊!

闻说是语,得未曾有,即于一切菩萨,深起敬心,复作是念:斯有家名,辩才智慧乃能如是,其谁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我从是来,不复劝人以声闻、辟支佛行。

是故不任诣彼问疾。

佛告须菩提:“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

所以者何?

忆念我昔,入其舍从乞食,时维摩诘取我钵,盛满饭,谓我言:‘唯,须菩提!

若能于食等者,诸法亦等。

诸法等者,于食亦等。

如是行乞,乃可取食。

若须菩提不断淫怒痴,亦不与俱。

不坏于身,而随一相。

不灭痴爱,起于解脱。

以五逆相,而得解脱,亦不解不缚。

不见四谛,非不见谛。

非得果,非不得果。

非凡夫,非离凡夫法。

非圣人,非不圣人。

虽成就一切法,而离诸法相,乃可取食。

若须菩提不见佛、不闻法,彼外道六师:富兰那迦叶、末伽梨拘赊梨子、删阁夜毗罗胝子、阿耆多翅舍钦婆罗、迦罗鸠驮迦旃延、尼犍陀若提子等,是汝之师,因其出家,彼师所堕,汝亦随堕,乃可取食。

若须菩提,入诸邪见,不到彼岸。

住于八难,不得无难。

同于烦恼,离清净法。

汝得无诤三昧,一切众生亦得是定。

其施汝者,不名福田。

供养汝者,堕三恶道。

为与众魔共一手,作诸劳侣,汝与众魔及诸尘劳,等无有异。

于一切众生而有怨心,谤诸佛,毁于法,不入众数,终不得灭度。

汝若如是,乃可取食。

时我,世尊!

闻此茫然,不识是何言,不知以何答,便置钵欲出其舍。

维摩诘言:唯,须菩提!

取钵勿惧,于意云何?

如来所作化人,若以是事诘,宁有惧不?

’我言:‘不也。

维摩诘一切诸法,如幻化相,汝今不应有所惧也。

所以者何?

切言说,不离是相,至于智者,不著文字,故无所惧。

何以故?

文字性离,无有文字,是则解脱。

解脱相者,则诸法也!

’维摩诘说是法时,二百天子,得法眼净。

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 佛告富楼那弥多罗尼子:“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 富楼那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

所以者何?

忆念我昔,于大林中,在一树下,为诸新学比丘说法,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富楼那!

先当入定,观此人心,然后说法。

无以秽食置于宝器,当知是比丘心之所念。

无以琉璃同彼水精,汝不能知众生根源,无得发起以小乘法。

彼自无疮,勿伤之也!

欲行大道,莫示小径!

无以大海内于牛迹,无以日光等彼萤火。

富楼那,此比丘久发大乘心,中忘此意,如何以小乘法而教导之?

我观小乘,智慧微浅,犹如盲人,不能分别切众生根之利钝。

时维摩诘即入三昧,令此比丘自识宿命,曾于五百佛所植众德本,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即时豁然,还得本心。

于是诸比丘,稽首礼维摩诘足。

时维摩诘因为说法,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复退转。

我念声闻不观人根,不应说法,是故不任诣彼问疾。

” 佛告摩诃迦旃延:“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 迦旃延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

所以者何?

忆念昔者,佛为诸比丘略说法要,我即于后敷演其义,谓无常义、苦义、空义、无我义、寂灭义。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迦旃延!

无以生灭心行,说实相法。

迦旃延!

诸法毕竟不生不灭,是无常义。

五受阴洞达空无所起,是苦义。

诸法究竟无所有,是空义。

于我无我而不二,是无我义。

法本不然,今则无灭,是寂灭义。

说是法时,彼诸比丘心得解脱,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佛告阿那律:“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 阿那律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

所以者何?

忆念我昔,于一处经行,时有梵王,名曰严净,与万梵俱,放净光明,来诣我所,稽首作礼问我言:几何?

阿那律天眼所见。

我即答言:仁者,吾见此释迦牟尼佛土,三千大千世界,如观掌中庵摩勒果。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阿那律!

天眼所见,为作相耶?

无作相耶?

假使作相,则与外道五通等。

若无作相,即是无为,不应有见。

’世尊,我时默然,彼诸梵闻其言,得未曾有,即为作礼而问曰:“世孰有真天眼者?

’维摩诘言:‘有佛世尊,得真天眼,常在三昧,悉见诸佛国,不以二相。

于是严净梵王,及其眷属五百梵天,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礼维摩诘足已,忽然不现。

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佛告优波离:“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 优波离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

所以者何?

忆念昔者,有二比丘犯律行,以为耻,不敢问佛,来问我言:“唯,优波离!

我等犯律,诚以为耻,不敢问佛,愿解疑悔,得免斯咎。

’我即为其如法解说。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优波离!

无重增此二比丘罪,当直除灭,勿扰其心。

所以者何?

彼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佛所说:心垢故众生垢,心净故众生净。

心亦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

如其心然,罪垢亦然。

诸法亦然,不出于如。

如优波离以心相得解脱时,宁有垢不?

我言:‘不也。

维摩诘言:一切众生心相无垢亦复如是。

唯,优波离!

妄想是垢,无妄想是净。

颠倒是垢,无颠倒是净。

取我是垢,不取我是净。

优波离,切法生灭不住,如幻如电。

诸法不相待,乃至一念不住。

诸法皆妄见,如梦、如焰、如水中月、如镜中像,以妄想生。

其知此者,是名奉律。

其知此者,是名善解。

于是二比丘言:“上智哉!

是优波离所不能及,持律之上而不能说。

’我答言:“自舍如来,未有声闻及菩萨,能制其乐说之辩。

其智慧明达为若此也。

’时二比丘,疑悔即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作是愿言:‘令一切众生皆得是辩。

’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 佛告罗喉罗:“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 罗喉罗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

所以者何?

忆念昔时,毗耶离诸长者子,来诣我所,稽首作礼,问我言:‘唯,罗喉罗,汝佛之子,舍转轮王位,出家为道。

其出家者,有何等利?

我即如法为说出家功德之利。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罗喉罗!

不应说出家功德之利。

所以者何?

无利无功德,是为出家。

有为法者,可说有利有功德。

夫出家者,为无为法,无为法中,无利无功德。

罗喉罗,夫出家者,无彼无此,亦无中间,离六十二见,处于涅槃。

智者所受,圣所行处。

降伏众魔,度五道,净五眼,得五力,立五根。

不恼于彼,离众杂恶。

摧诸外道,超越假名。

出淤泥,无系著。

无我所,无所受,无扰乱。

内怀喜,护彼意。

随禅定,离众过。

若能如是,是真出家。

”于是维摩诘语诸长者子:汝等于正法中,宜共出家。

所以者何?

佛世难值。

’诸长者子言:居士,我闻佛言,父母不听,不得出家。

维摩诘言:“然。

汝等便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是即具足。

尔时,三十二长者子皆发阿耨多罗藐三菩提心。

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 佛告阿难:“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

所以者何?

忆念昔时,世尊身小有疾,当用牛乳,我即持钵,诣大婆罗门家门下立,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阿难!

何为晨朝持钵住此?

’我言:居士,世尊身小有疾,当用牛乳,故来至此。

维摩诘言:‘止,止,阿难!

莫作是语。

如来身者,金刚之体,诸恶已断,众善普会,当有何疾?

当有何恼?

默往,阿难!

勿谤如来,莫使异人闻此粗言,无令大威德诸天及他方净土诸来菩萨得闻斯语阿难,转轮圣王,以少福故,尚得无病,岂况如来无量福会,普胜者哉!

行矣,阿难!

勿使我等受斯耻也。

外道梵志若闻此语,当作是念:何名为师?

自疾不能救,而能救诸疾人?

可密速去,勿使人闻。

当知,阿难!

诸如来身,即是法身,非思欲身。

佛为世尊,过于三界。

佛身无漏,诸漏已尽。

佛身无为,不堕诸数。

如此之身,当有何疾?

时我,世尊!

实怀惭愧,得无近佛而谬听耶?

即闻空中声曰:“阿难,如居士言。

但为佛出五浊恶世,现行斯法,度脱众生。

行矣,阿难!

取乳勿惭。

世尊,维摩诘智慧、辩才为若此也,是故不任诣彼问疾。

” 如是五百大弟子,各各向佛说其本缘,称述维摩诘所言,皆曰不任诣彼问疾。

维摩诘经·菩萨品第四

〔鸠摩罗什〕 〔晋〕

于是佛告弥勒菩萨:“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 弥勒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

所以者何?

忆念我昔,为兜率天王及其眷属说不退转地之行,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弥勒,世尊授仁者记,一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用何生得受记乎?

过去耶?

未来耶?

现在耶?

若过去生,过去生已灭。

若未来生,未来生未至。

若现在生,现在生无住。

如佛所说:比丘,汝今即时,亦生、亦老、亦灭。

若以无生得受记者,无生即是正位,于正位中,亦无受记,亦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云何弥勒受一生记乎?

为从如生得受记耶?

为从如灭得受记耶?

若以如生得受记者,如无有生。

若以如灭得受记者,如无有灭。

一切众生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众圣贤亦如也,至于弥勒亦如也。

若弥勒得受记者,一切众生亦应受记。

所以者何?

夫如者,不二不异。

若弥勒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一切众生皆亦应得。

所以者何?

一切众生,即菩提相°。

若弥勒得灭度者,一切众生亦当灭度。

所以者何?

诸佛知切众生毕竟寂灭,即涅槃相,不复更灭。

是故,弥勒无以此法诱诸天子,实无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亦无退者。

“‘弥勒,当令此诸天子,舍于分别菩提之见。

所以者何?

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

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

不观是菩提,离诸缘故。

不行是菩提,无忆念故。

断是菩提,舍诸见故。

离是菩提,离诸妄想故。

障是菩提,障诸愿故。

不人是菩提,无贪著故。

顺是菩提,顺于如故。

住是菩提,住法性故。

至是菩提,至实际故。

不二是菩提,离意法故。

等是菩提,等虚空故。

无为是菩提,无生住灭故。

知是菩提,了众生心行故。

不会是著提,诸入不会故。

不合是菩提,离烦恼习故。

无处是菩提,无形色故。

假名是菩提,名字空故。

如化是菩提,无取舍故。

无乱是菩提,常自静故。

善寂是菩提,性清净故。

无取是菩提,离攀缘故。

无异是菩提,诸法等故。

无比是菩提,无可喻故。

微妙是菩提,诸法难知故。

’世尊,维摩诘说是法时,二百天子得无生法忍,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 佛告光严童子:“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 光严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

所以者何?

忆念我昔,出毗耶离大城,时维摩诘方入城,我即为作礼而问言:“居士,从何所来?

答我言:吾从道场来。

’我问:‘道场者何所是?

’答曰:‘直心是道场,无虚假故。

发行是道场,能办事故。

深心是道场,增益功德故。

菩提心是道场,无错谬故。

布施是道场,不望报故。

持戒是道场,得愿具故。

忍辱是道场,于诸众生心无碍故。

精进是道场,不懈怠故。

禅定是道场,心调柔故。

智慧是道场,现见诸法故。

慈是道场,等众生故。

悲是道场,忍疲苦故。

喜是道场,悦乐法故。

舍是道场,憎爱断故。

神通是道场,成就六通故。

解脱是道场,能背舍故。

方便是道场,教化众生故。

四摄是道场,摄众生故。

多闻是道场,如闻行故。

伏心是道场,正观诸法故。

三十七品是道场,舍有为法故。

四谛是道场,不诳世间故。

缘起是道场,无明乃至老死皆无尽故。

诸烦恼是道场。

,知如实故。

众生是道场,知无我故。

一切法是道场,知诸法空故。

降魔是道场,不倾动故。

三界是道场,无所趣故。

师子吼是道场,无所畏故。

力、无畏、不共法是道场,无诸过故。

三明是道场,无余碍故。

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场,成就一切智故。

如是,善男子,菩萨若应诸波罗蜜教化众生,诸有所作,举足下足,当知皆从道场来,住于佛法矣。

’说是法时,五百天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 佛告持世菩萨:“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 持世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

所以者何?

忆念我昔,住于静室,时魔波旬,从万二千天女,状如帝释,鼓乐弦歌,来诣我所。

与其眷属,稽首我足,合掌恭敬于一面立。

我意谓是帝释,而语之言:善来,侨尸迦!

虽福应有,不当自恣。

当观五欲无常,以求善本。

于身命财,而修坚法。

即语我言:正士,受是万二千天女,可备扫洒。

’我言:‘侨尸迦,无以此非法之物,要我沙门释子,此非我宜。

所言未讫,时维摩诘来谓我言:‘非帝释也,是为魔来,娆固汝耳。

即语魔言:“是诸女等,可以与我,如我应受。

’魔即惊惧, 念:维摩诘,将无恼我?

欲隐形去,而不能隐,尽其神力,亦不得去。

即闻空中声曰:波旬,以女与之,乃可得去。

魔以畏故,免仰而与。

“尔时,维摩诘语诸女言:‘魔以汝等与我,今汝皆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即随所应而为说法,令发道意。

复言:汝等已发道意,有法乐可以自娱,不应复乐五欲乐也。

’天女即问:“何谓法乐?

答言:乐常信佛。

乐欲听法。

乐供养众。

乐离五欲。

乐观五阴如怨贼。

乐观四大如毒蛇。

乐观内入如空聚。

乐随护道意。

乐饶益众生。

乐敬养师。

乐广行施。

乐坚持戒。

乐忍辱、柔和。

乐勤集善根。

乐禅定不乱。

乐离垢明慧。

乐广菩提心。

乐降伏众魔。

乐断诸烦恼。

乐净佛国土。

乐成就相好故,修诸功德。

乐庄严道场。

乐闻深法不畏。

乐三脱门,不乐非时。

乐近同学。

乐于非同学中,心无恚碍。

乐将护恶知识。

乐亲近善知识。

乐心喜清净。

乐修无量道品之法。

是为菩萨法乐。

’ “于是波旬告诸女言:“我欲与汝,俱还天宫。

诸女言:以我等与此居士,有法乐,我等甚乐,不复乐五欲乐也。

’魔言:“居士,可舍此女?

切所有施于彼者,是为菩萨。

’维摩诘言:‘我已舍矣,汝便将去,令一切众生,得法愿具足。

’于是诸女问维摩诘:“我等云何止于魔宫?

’维摩诘言:‘诸姊,有法门名无尽灯仰,汝等当学。

无尽灯者,譬如一灯然百千灯,冥者皆明,明终不尽。

如是,诸姊!

夫一菩萨开导百千众生,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于其道意,亦不灭尽。

随所说法,而自增益一切善法,是名无尽灯也。

汝等虽住魔宫,以是无尽灯令无数天子天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为报佛恩,亦大饶益一切众生。

”尔时,天女头面礼维摩诘足,随魔还宫,忽然不现。

世尊,维摩诘有如是自在神力、智慧、辩才,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 佛告长者子善德:“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 善德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

所以者何?

忆念我昔,自于父舍设大施会,供养一切沙门、婆罗门及诸外道、贫穷下贱、孤独乞人。

期满七日,时维摩诘来入会中,谓我言:“长者子!

夫大施会不当如汝所设。

当为法施之会,何用是财施会为?

’我言:“居士何谓法施之会?

法施会者,无前无后,一时供养一切众生,是名法施之会。

曰:‘何谓也?

’谓以菩提,起于慈心。

以救众生,起大悲心。

以持正法,起于喜心。

以摄智慧,行于舍心。

以摄悭贪,起檀波罗蜜。

以化犯戒,起尸罗波罗蜜。

以无我法,起羼提波罗蜜。

以离身心相,起毗梨耶波罗蜜。

以菩提相,起禅波罗蜜。

以一切智,起般若波罗蜜。

教化众生,而起于空。

不舍有为法,而起无相。

示现受生,而起无作。

护持正法,起方便力。

以度众生,起四摄法。

以敬事一切,起除慢法。

于身命财,起三坚法。

于六念中,起思念法。

于六和敬,起质直心。

正行善法,起于净命。

心净欢喜,起近贤圣。

不憎恶人,起调伏心。

以出家法,起于深心。

以如说行,起于多闻。

以无诤法,起空闲处。

趣向佛慧,起于宴坐。

解众生缚,起修行地。

以具相好及净佛土,起福德业。

知一切众生心念,如应说法起于智业。

知一切法不取不舍,入一相门,起于慧业。

断一切烦恼、一切障碍、一切不善法,起一切善业。

以得一切智慧、一切善法,起于一切助佛道法。

如是,善男子,是为法施之会。

若菩萨住是法施会者,为大施主,亦为一切世间福田。

’世尊,维摩诘说是法时,婆罗门众中二百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我时心得清净,叹未曾有,稽首礼维摩诘足,即解璎珞,价直百千,以上之。

不肯取。

我言:“居士,愿必纳受,随意所与。

维摩诘乃受璎珞,分作二分,持一分,施此会中一最下乞人。

持一分,奉彼难胜如来。

一切众会,皆见光明国土难胜如来,又见珠璎在彼佛上,变成四柱宝台,四面严饰,不相障蔽。

“时维摩诘现神变已,又作是言:‘若施主等心施一最下乞人,犹如如来福田之相,无所分别。

等于大悲,不求果报,是则名曰具足法施。

’城中一最下乞人,见是神力,闻其所说,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如是诸菩萨各各向佛说其本缘,称述维摩诘所言,皆曰不任诣彼问疾。

维摩诘所说经·文殊师利问疾品第五

〔鸠摩罗什〕 〔晋〕

尔时,佛告文殊师利:「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

彼上人者,难为酬对。

深达实相,善说法要,辩才无滞,智慧无碍,一切菩萨法式悉知,诸佛秘藏无不得入,降伏众魔,游戏神通,其慧方便皆已得度。

虽然,当承佛圣旨,诣彼问疾。

」 于是众中诸菩萨、大弟子、释、梵、四天王等,咸作是念:今二大士,文殊师利、维摩诘共谈,必说妙法。

即时八千菩萨、五百声闻、百千天人皆欲随从。

于是文殊师利与诸菩萨、大弟子众、及诸天人,恭敬围绕,入毗耶离大城。

尔时,长者维摩诘心念:今文殊师利与大众俱来。

即以神力,空其室内,除去所有及诸侍者,唯置一床,以疾而卧。

文殊师利既入其舍,见其室空,无诸所有,独寝一床。

时维摩诘言:「善来文殊师利!

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

」 文殊师利言:「如是,居士!

若来已更不来,若去已更不去。

所以者何?

来者无所从来,去者无所至;所可见者,更不可见。

且置是事,居士是疾,宁可忍不?

疗治有损,不至增乎?

世尊殷勤致问无量!

居士是疾,何所因起?

其生久如?

当云何灭?

」 维摩诘言:「从痴有爱,则我病生。

以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众生病灭,则我病灭。

所以者何?

菩萨为众生故入生死,有生死则有病;若众生得离病者,则菩萨无复病。

譬如长者,唯有一子,其子得病,父母亦病;若子病愈,父母亦愈。

菩萨如是,于诸众生,爱之若子。

众生病,则菩萨病;众生病愈,菩萨亦愈。

又言:『是疾何所因起?

』菩萨病者,以大悲起。

」 文殊师利言:「居士!

此室何以空无侍者?

」 维摩诘言:「诸佛国土,亦复皆空。

」 又问:「以何为空?

」 答曰:「以空空。

」 又问:「空何用空?

」 答曰:「以无分别空故空。

」 又问:「空可分别耶?

」 答曰:「分别亦空。

」 又问:「空当于何求?

」 答曰:「当于六十二见中求。

」 又问:「六十二见当于何求?

」 答曰:「当于诸佛解脱中求。

」 又问:「诸佛解脱当于何求?

」 答曰:「当于一切众生心行中求。

又仁者所问:『何无侍者?

』一切众魔及诸外道,皆吾侍也。

所以者何?

众魔者乐生死,菩萨于生死而不舍;外道者乐诸见,菩萨于诸见而不动。

」 文殊师利言:「居士所疾,为何等相?

」 维摩诘言:「我病无形不可见。

」 又问:「此病身合耶?

心合耶?

」 答曰:「非身合,身相离故;亦非心合,心如幻故。

」 又问:「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于此四大,何大之病?

」 答曰:「是病非地大,亦不离地大;水、火、风大,亦复如是。

而众生病从四大起,以其有病,是故我病。

」 尔时,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菩萨应云何慰喻有疾菩萨?

」 维摩诘言:「说身无常,不说厌离于身;说身有苦,不说乐于涅槃;说身无我,而说教导众生;说身空寂,不说毕竟寂灭;说悔先罪,而不说入于过去。

以己之疾,愍于彼疾。

当识宿世无数劫苦,当念饶益一切众生。

忆所修福,念于净命,勿生忧恼,常起精进,当作医王,疗治众病。

菩萨应如是慰喻有疾菩萨,令其欢喜。

」 文殊师利言:「居士!

有疾菩萨云何调伏其心?

」 维摩诘言:「有疾菩萨应作是念:今我此病,皆从前世妄想颠倒诸烦恼生,无有实法,谁受病者。

所以者何?

四大合故,假名为身,四大无主,身亦无我;又此病起,皆由着我,是故于我不应生著。

既知病本,即除我想及众生想,当起法想,应作是念:但以众法合成此身,起唯法起,灭唯法灭;又此法者各不相知,起时不言我起,灭时不言我灭。

彼有疾菩萨,为灭法想,当作是念:此法想者,亦是颠倒,颠倒者是即大患,我应离之。

云何为离?

离我、我所;云何离我、我所?

谓离二法;云何离二法?

谓不念内外诸法,行于平等;云何平等?

为我等、涅槃等。

所以者何?

我及涅槃,此二皆空;以何为空?

但以名字故空。

如此二法,无决定性,得是平等,无有余病,唯有空病,空病亦空。

是有疾菩萨,以无所受而受诸受,未具佛法,亦不灭受而取证也。

设身有苦,念恶趣众生,起大悲心。

我既调伏,亦当调伏一切众生。

但除其病,而不除法,为断病本而教导之;何谓病本?

谓有攀缘,从有攀缘则为病本;何所攀缘?

谓之三界;云何断攀缘?

以无所得,若无所得,则无攀缘;何谓无所得?

谓离二见;何谓二见?

谓内见、外见,是无所得。

「文殊师利!

是为有疾菩萨调伏其心。

为断老、病、死苦,是菩萨菩提;若不如是,己所修治,为无慧利。

譬如胜怨,乃可为勇,如是兼除老、病、死者,菩萨之谓也。

「彼有疾菩萨,应复作是念:如我此病,非真、非有,众生病,亦非真、非有。

作是观时,于诸众生,若起爱见大悲,即应舍离。

所以者何?

菩萨断除客尘烦恼而起大悲,爱见悲者,则于生死有疲厌心。

若能离此,无有疲厌,在在所生,不为爱见之所覆也。

所生无缚,能为众生说法解缚。

如佛所说:若自有缚,能解彼缚,无有是处;若自无缚,能解彼缚,斯有是处。

是故菩萨不应起缚。

何谓缚?

何谓解?

贪著禅味是菩萨缚,以方便生是菩萨解。

又无方便慧缚,有方便慧解;无慧方便缚、有慧方便解。

何谓无方便慧缚?

谓菩萨以爱见心庄严佛土,成就众生,于空、无相、无作法中而自调伏,是名无方便慧缚。

何谓有方便慧解?

谓不以爱见心庄严佛土,成就众生,于空、无相、无作法中,以自调伏而不疲厌,是名有方便慧解。

何谓无慧方便缚?

谓菩萨住贪欲、嗔恚、邪见等诸烦恼而植众德本,是名无慧方便缚。

何谓有慧方便解?

谓离诸贪欲、嗔恚、邪见等诸烦恼而植众德本,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有慧方便解。

「文殊师利!

彼有疾菩萨,应如是观诸法。

又复观身无常、苦、空、非我,是名为慧;虽身有疾,常在生死,饶益一切而不厌倦,是名方便。

又复观身,身不离病,病不离身,是病是身,非新非故,是名为慧;设身有疾,而不永灭,是名方便。

」 「文殊师利!

有疾菩萨,应如是调伏其心:不住其中,亦复不住不调伏心。

所以者何?

若住不调伏心,是愚人法;若住调伏心,是声闻法。

是故菩萨不当住于调伏、不调伏心,离此二法,是菩萨行;在于生死,不为污行,住于涅槃,不永灭度,是菩萨行;非凡夫行,非贤圣行,是菩萨行;非垢行,非净行,是菩萨行;虽过魔行,而现降众魔,是菩萨行;求一切智,无非时求,是菩萨行;虽观诸法不生,而不入正位,是菩萨行;虽观十二缘起,而入诸邪见,是菩萨行;虽摄一切众生,而不爱著,是菩萨行;虽乐远离,而不依身心尽,是菩萨行;虽行三界,而不坏法性,是菩萨行;虽行于空,而植众德本,是菩萨行;虽行无相,而度众生,是菩萨行;虽行无作,而现受身,是菩萨行;虽行无起,而起一切善行,是菩萨行;虽行六波罗蜜,而遍知众生心、心数法,是菩萨行;虽行六通,而不尽漏,是菩萨行;虽行四无量心,而不贪著生于梵世,是菩萨行;虽行禅定、解脱、三昧,而不随禅生,是菩萨行;虽行四念处,而不永离身、受、心、法,是菩萨行;虽行四正勤,而不舍身心精进,是菩萨行;虽行四如意足,而得自在神通,是菩萨行;虽行五根,而分别众生诸根利钝,是菩萨行;虽行五力,而乐求佛十力,是菩萨行;虽行七觉分,而分别佛之智慧,是菩萨行;虽行八圣道,而乐行无量佛道,是菩萨行;虽行止观助道之法,而不毕竟堕于寂灭,是菩萨行;虽行诸法不生不灭,而以相好庄严其身,是菩萨行;虽现声闻、辟支佛威仪,而不舍佛法,是菩萨行;虽随诸法究竟净相,而随所应为现其身,是菩萨行;虽观诸佛国土永寂如空,而现种种清净佛土,是菩萨行;虽得佛道,转于法轮,入于涅槃,而不舍于菩萨之道,是菩萨行。

」 说是语时,文殊师利所将大众,其中八千天子,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维摩诘所说经·不思议品第六

〔鸠摩罗什〕 〔晋〕

尔时,舍利弗见此室中无有床座,作是念:斯诸菩萨、大弟子众,当于何坐?

长者维摩诘知其意,语舍利弗言:「云何?

仁者为法来耶?

求床座耶?

」 舍利弗言:「我为法来,非为床座。

」 维摩诘言:「唯!

舍利弗!

夫求法者,不贪躯命,何况床座。

夫求法者,非有色、受、想、行、识之求,非有界、入之求,非有欲、色、无色之求。

唯!

舍利弗!

夫求法者,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众求;夫求法者,无见苦求,无断集求,无造尽证、修道之求。

所以者何?

法无戏论。

若言我当见苦、断集、证灭、修道,是则戏论,非求法也。

「唯!

舍利弗!

法名寂灭,若行生灭,是求生灭,非求法也;法名无染,若染于法,乃至涅槃,是则染著,非求法也;法无行处,若行于法,是则行处,非求法也;法无取舍,若取舍法,是则取舍,非求法也;法无处所,若着处所,是则着处,非求法也;法名无相,若随相识,是则求相,非求法也;法不可住,若住于法,是则住法,非求法也;法不可见、闻、觉、知,若行见、闻、觉、知,是则见、闻、觉、知,非求法也;法名无为,若行有为,是求有为,非求法也。

是故舍利弗,若求法者,于一切法应无所求。

」 说是语时,五百天子,于诸法中得法眼净。

尔时,长者维摩诘问文殊师利:「仁者游于无量千万亿阿僧祇国,何等佛土,有好上妙功德成就师子之座?

」 文殊师利言:「居士!

东方度三十六恒河沙国,有世界名须弥相,其佛号须弥灯王。

今现在,彼佛身长八万四千由旬,其师子座高八万四千由旬,严饰第一。

」 于是长者维摩诘现神通力。

即时,彼佛遣三万二千师子座,高广严净,来入维摩诘室。

诸菩萨、大弟子、释、梵、四天王等,昔所未见。

其室广博,悉皆包容三万二千师子座,无所妨碍,于毗耶离城,及阎浮提四天下,亦不迫迮,悉见如故。

尔时,维摩诘语文殊师利:「就师子座!

与诸菩萨上人俱坐,当自立身如彼座像。

」 其得神通菩萨,即自变形为四万二千由旬,坐师子座。

诸新发意菩萨及大弟子皆不能升。

尔时,维摩诘语舍利弗:「就师子座!

」 舍利弗言:「居士!

此座高广,吾不能升。

」 维摩诘言:「唯!

舍利弗!

为须弥灯王如来作礼,乃可得坐。

」 于是新发意菩萨及大弟子,即为须弥灯王如来作礼,便得坐师子座。

舍利弗言:「居士!

未曾有也!

如是小室,乃容受此高广之座,于毗耶离城,无所妨碍,又于阎浮提聚落、城邑,及四天下、诸天、龙王、鬼、神宫殿,亦不迫迮。

」 维摩诘言:「唯!

舍利弗!

诸佛菩萨有解脱名不可思议。

若菩萨住是解脱者,以须弥之高广,内芥子中,无所增减,须弥山王本相如故。

而四天王、忉利诸天,不觉不知己之所入,唯应度者,乃见须弥入芥子中,是名住不思议解脱法门。

又以四大海水入一毛孔,不娆鱼鳖、鼋鼍,水性之属,而彼大海本相如故。

诸龙、鬼、神、阿修罗等,不觉不知己之所入,于此众生,亦无所娆。

「又舍利弗!

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断取三千大千世界,如陶家轮,著右掌中,掷过恒河沙世界之外,其中众生,不觉不知己之所往。

又复还置本处,都不使人有往来想,而此世界本相如故。

「又舍利弗!

或有众生,乐久住世而可度者,菩萨即延七日以为一劫,令彼众生谓之一劫;或有众生,不乐久住而可度者,菩萨即促一劫以为七日,令彼众生谓之七日。

「又舍利弗!

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以一切佛土严饰之事,集在一国,示于众生;又菩萨以一佛土众生,置之右掌,飞到十方,遍示一切,而不动本处。

「又舍利弗!

十方众生供养诸佛之具,菩萨于一毛孔皆令得见;又十方国土,所有日月、星宿,于一毛孔,普使见之。

「又舍利弗!

十方世界所有诸风,菩萨悉能吸著口中,而身无损,外诸树木亦不摧折。

又十方世界劫尽烧时,以一切火内于腹中,火事如故,而不为害。

又于下方过恒河沙等诸佛世界,取一佛土,举著上方过恒河沙无数世界,如持针锋,举一枣叶,而无所娆。

「又舍利弗!

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能以神通现作佛身,或现辟支佛身,或现声闻身,或现帝释身,或现梵王身,或现世主身,或现转轮王身。

又十方世界所有众声,上中下音,皆能变之令作佛声,演出无常、苦、空、无我之音,及十方诸佛所说种种之法,皆于其中,普令得闻。

「舍利弗!

我今略说菩萨不可思议解脱之力,若广说者,穷劫不尽。

」 是时,大迦叶闻说菩萨不可思议解脱法门,叹未曾有,谓舍利弗:「譬如有人,于盲者前现众色像,非彼所见;一切声闻,闻是不可思议解脱法门,不能解了,为若此也。

智者闻是,其谁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我等何为永绝其根,于此大乘,已如败种。

一切声闻,闻是不可思议解脱法门,皆应号泣,声震三千大千世界;一切菩萨,应大欣庆,顶受此法。

若有菩萨信解不可思议解脱法门者,一切魔众无如之何。

」 大迦叶说是语时,三万二千天子,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尔时,维摩诘语大迦叶:「仁者!

十方无量阿僧祇世界中作魔王者,多是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以方便力,教化众生,现作魔王。

又迦叶!

十方无量菩萨,或有人从乞手足、耳鼻、头目、髓脑、血肉、皮骨,聚落、城邑,妻子、奴婢,象马、车乘,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真珠、珂贝,衣服、饮食,如此乞者,多是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以方便力而往试之,令其坚固。

所以者何?

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有威德力,故现行逼迫,示诸众生如是难事;凡夫下劣,无有力势,不能如是逼迫菩萨,譬如龙象蹴踏,非驴所堪。

是名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智慧、方便之门。

维摩诘所说经·观众生品第七

〔鸠摩罗什〕 〔晋〕

尔时,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菩萨云何观于众生?

」 维摩诘言:「譬如幻师见所幻人,菩萨观众生为若此;如智者见水中月,如镜中见其面像,如热时焰,如呼声响,如空中云,如水聚沫,如水上泡,如芭蕉坚,如电久住,如第五大,如第六阴,如第七情,如十三入,如十九界,菩萨观众生为若此;如无色界色,如焦谷牙,如须陀洹身见,如阿那含入胎,如阿罗汉三毒,如得忍菩萨贪恚毁禁,如佛烦恼习,如盲者见色,如入灭尽定出入息,如空中鸟迹,如石女儿,如化人起烦恼,如梦所见已寤,如灭度者受身,如无烟之火,菩萨观众生为若此。

」 文殊师利言:「若菩萨作是观者,云何行慈?

」 维摩诘言:「菩萨作是观已,自念:我当为众生说如斯法,是即真实慈也。

行寂灭慈,无所生故;行不热慈,无烦恼故;行等之慈,等三世故;行无诤慈,无所起故;行不二慈,内外不合故;行不坏慈,毕竟尽故;行坚固慈,心无毁故;行清净慈,诸法性净故;行无边慈,如虚空故;行阿罗汉慈,破结贼故;行菩萨慈,安众生故;行如来慈,得如相故;行佛之慈,觉众生故;行自然慈,无因得故;行菩提慈,等一味故;行无等慈,断诸爱故;行大悲慈,导以大乘故;行无厌慈,观空无我故;行法施慈,无遗惜故;行持戒慈,化毁禁故;行忍辱慈,护彼我故;行精进慈,荷负众生故;行禅定慈,不受味故;行智慧慈,无不知时故;行方便慈,一切示现故;行无隐慈,直心清净故;行深心慈,无杂行故;行无诳慈,不虚假故;行安乐慈,令得佛乐故;菩萨之慈,为若此也。

」 文殊师利又问:「何谓为悲?

」 答曰:「菩萨所作功德,皆与一切众生共之。

」 「何谓为喜?

」 答曰:「有所饶益,欢喜无悔。

」 「何谓为舍?

」 答曰:「所作福祐,无所悕望。

」 文殊师利又问:「生死有畏,菩萨当何所依?

」 维摩诘言:「菩萨于生死畏中,当依如来功德之力。

」 文殊师利又问:「菩萨欲依如来功德之力,当于何住?

」 答曰:「菩萨欲依如来功德力者,当住度脱一切众生。

」 又问:「欲度众生,当何所除?

」 答曰:「欲度众生,除其烦恼。

」 又问:「欲除烦恼,当何所行?

」  答曰:「当行正念。

」 又问:「云何行于正念?

」 答曰:「当行不生、不灭。

」 又问:「何法不生?

何法不灭?

」 答曰:「不善不生,善法不灭。

」 又问:「善、不善孰为本?

」 答曰:「身为本。

」 又问:「身孰为本?

」 答曰:「欲贪为本。

」 又问:「欲贪孰为本?

」 答曰:「虚妄、分别为本。

」 又问:「虚妄、分别孰为本?

」 答曰:「颠倒想为本。

」 又问:「颠倒想孰为本?

」 答曰:「无住为本。

」 又问:「无住孰为本?

」 答曰:「无住则无本。

文殊师利!

从无住本,立一切法。

」 时维摩诘室有一天女,见诸大人,闻所说法,便现其身,即以天华散诸菩萨、大弟子上。

华至诸菩萨,即皆堕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堕。

一切弟子神力去华,不能令去。

尔时,天女问舍利弗:「何故去华?

」 答曰:「此华不如法,是以去之。

」 天曰:「勿谓此华为不如法。

所以者何?

是华无所分别,仁者自生分别想耳。

若于佛法出家,有所分别,为不如法;若无所分别,是则如法。

观诸菩萨华不著者,已断一切分别想故。

譬如人畏时,非人得其便,如是弟子畏生死故,色、声、香、味、触得其便也。

已离畏者,一切五欲无能为也。

结习未尽,华着身耳;结习尽者,华不著也。

」 舍利弗言:「天止此室,其已久如?

」 答曰:「我止此室,如耆年解脱。

」 舍利弗言:「止此久耶?

」 天曰:「耆年解脱,亦何如久?

」 舍利弗默然不答。

天曰:「如何耆旧,大智而默?

」 答曰:「解脱者无所言说,故吾于是不知所云。

」 天曰:「言说、文字皆解脱相。

所以者何?

解脱者,不内、不外,不在两间;文字亦不内、不外,不在两间。

是故舍利弗!

无离文字说解脱也,所以者何?

一切诸法是解脱相。

」 舍利弗言:「不复以离淫、怒、痴为解脱乎?

」 天曰:「佛为增上慢人说离淫、怒、痴为解脱耳;若无增上慢者,佛说淫、怒、痴性,即是解脱。

」 舍利弗言:「善哉!

善哉!

天女!

汝何所得,以何为证,辩乃如是?

」 天曰:「我无得、无证,故辩如是。

所以者何?

若有得、有证者,即于佛法为增上慢。

」 舍利弗问天:「汝于三乘为何志求?

」 天曰:「以声闻法化众生故,我为声闻;以因缘法化众生故,我为辟支佛;以大悲法化众生故,我为大乘。

舍利弗!

如人入瞻卜林,唯嗅瞻卜,不嗅余香。

如是若入此室,但闻佛功德之香,不乐闻声闻、辟支佛功德香也。

舍利弗!

其有释、梵、四天王、诸天、龙、鬼、神等入此室者,闻斯上人讲说正法,皆乐佛功德之香,发心而出。

舍利弗!

吾止此室,十有二年,初不闻说声闻、辟支佛法,但闻菩萨大慈大悲不可思议诸佛之法。

「舍利弗!

此室常现八未曾有难得之法,何等为八?

此室常以金色光照,昼夜无异,不以日月所照为明,是为一未曾有难得之法。

此室入者,不为诸垢之所恼也,是为二未曾有难得之法。

此室常有释、梵、四天王、他方菩萨,来会不绝,是为三未曾有难得之法。

此室常说六波罗蜜、不退转法,是为四未曾有难得之法。

此室常作天人第一之乐,弦出无量法化之声,是为五未曾有难得之法。

此室有四大藏,众宝积满,赒穷济乏,求得无尽,是为六未曾有难得之法。

此室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阿閦佛、宝德、宝炎、宝月、宝严、难胜、师子响、一切利成、如是等十方无量诸佛,是上人念时,即皆为来,广说诸佛秘要法藏,说已还去,是为七未曾有难得之法。

此室一切诸天严饰宫殿,诸佛净土,皆于中现,是为八未曾有难得之法。

「舍利弗!

此室常现八未曾有难得之法,谁有见斯不思议事,而复乐于声闻法乎?

」 舍利弗言:「汝何以不转女身?

」 天曰:「我从十二年来,求女人相了不可得,当何所转?

譬如幻师,化作幻女,若有人问:何以不转女身,是人为正问不?

」 舍利弗言:「不也,幻无定相,当何所转。

」 天曰:「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有定相,云何乃问不转女身?

」 即时天女以神通力,变舍利弗令如天女,天自化身如舍利弗,而问言:「何以不转女身?

」 舍利弗以天女像而答言:「我今不知何转而变为女身?

」 天曰:「舍利弗若能转此女身,则一切女人亦当能转。

如舍利弗,非女而现女身,一切女人亦复如是,虽现女身而非女也。

是故佛说:一切诸法,非男非女。

」 即时天女还摄神力,舍利弗身还复如故。

天问舍利弗:「女身色相,今何所在?

」 舍利弗言:「女身色相,无在、无不在。

」 天曰:「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在、无不在。

夫无在、无不在者,佛所说也。

」 舍利弗问天:「汝于此没,当生何所?

」 天曰:「佛化所生,吾如彼生。

」 曰:「佛化所生,非没生也。

」 天曰:「众生犹然,无没生也。

」 舍利弗问天:「汝久如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天曰:「如舍利弗还为凡夫,我乃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舍利弗言:「我作凡夫,无有是处。

」 天曰:「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是处。

所以者何?

菩提无住处,是故无有得者。

」 舍利弗言:「今诸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得、当得、如恒河沙,皆谓何乎?

」 天曰:「皆以世俗文字数故,说有三世,非谓菩提有去、来、今。

」 天曰:「舍利弗!

汝得阿罗汉道耶?

」 曰:「无所得故而得。

」 天曰:「诸佛、菩萨,亦复如是,无所得故而得。

」 尔时,维摩诘语舍利弗:「是天女已曾供养九十二亿佛,已能游戏菩萨神通,所愿具足,得无生忍,住不退转。

以本愿故,随意能现,教化众生。

维摩诘经·佛国品第一

〔鸠摩罗什〕 〔晋〕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毗耶离庵罗树园,与大比丘众,八千人俱。

菩萨三万二千,众所知识,大智本行,皆悉成就,诸佛威神之所建立。

为护法城,受持正法。

能师子吼,名闻十方。

众人不请,友而安之。

绍隆三宝,能使不绝。

降伏魔怨,制诸外道。

悉已清净,永离盖缠。

心常安住,无碍解脱。

念定总持,辩才不断。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及方便力,无不具足。

逮无所得,不起法忍。

已能随顺,转不退轮。

善解法相,知众生根。

盖诸大众,得无所畏。

功德智慧,以修其心。

相好严身,色像第一。

舍诸世间, 所有饰好。

名称高远,逾于须弥。

深信坚固,犹若金刚。

法宝普照,而两甘露。

于众言音,微妙第一。

深入缘起,断诸邪见。

有无二边,无复余习。

演法无畏,犹师子吼。

其所讲说,乃如雷震。

无有量,已过量。

集众法宝,如海导师。

了达诸法深妙之义,善知众生往来所趣,及心所行,近无等等佛自在慧、十力、无畏、十八不共。

关闭一切诸恶趣门,而生五道以现其身,为大医王,善疗众病,应病与药,令得服行。

无量功德皆成就,无量佛土皆严净。

其见闻者,无不蒙益,诸有所作,亦不唐捐。

如是一切功德,皆悉具足。

其名曰:等观菩萨、不等观菩萨、等不等观菩萨、定自在王菩萨、法自在王菩萨、法相菩萨、光相菩萨、光严菩萨、大严菩萨、宝积菩萨、辩积菩萨、宝手菩萨、宝印手菩萨、常举手菩萨、常下手菩萨、常惨菩萨、喜根菩萨、喜王菩萨、辩音菩萨、虚空藏菩萨、执宝炬菩萨、宝勇菩萨、宝见菩萨、帝网菩萨、明网菩萨、无缘观菩萨慧积菩萨、宝胜菩萨、天王菩萨、坏魔菩萨、电德菩萨、自在王菩萨、功德相严菩萨、师子吼菩萨、雷音菩萨、山相击音菩萨、香象菩萨、白香象菩萨、常精进菩萨、不休息菩萨、妙生菩萨、华严菩萨、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梵网菩萨、宝杖菩萨、无胜菩萨、严土菩萨、金髻菩萨、珠髻菩萨、弥勒菩萨、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如是等三万二千人。

复有万梵天王尸弃等,从余四天下来诣佛所,而为听法。

复有万二千天帝,亦从余四天下,来在会坐。

并余大威力诸天、龙神、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喉罗伽等,悉来会坐。

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俱来会坐。

彼时,佛与无量百千之众,恭敬围绕,而为说法,譬如须弥山王,显于大海。

安处众宝师子之座,蔽于一切诸来大众。

尔时,毗耶离城有长者子,名曰宝积,与五百长者子,俱持七宝盖,来诣佛所,头面礼足,各以其盖,共供养佛。

佛之威神令诸宝盖,合成一盖,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而此世界广长之相,悉于中现。

又此三千大千世界,诸须弥山、雪山、目真邻陀山摩诃目真邻陀山、香山、黑山、铁围山、大铁围山、大海江河、川流泉源,及日月星辰、天宫、龙宫、诸尊神宫,悉现于宝盖中。

又十方诸佛,诸佛说法,亦现于宝盖中。

尔时,一切大众睹佛神力,叹未曾有。

合掌礼佛,瞻仰尊颜,目不暂舍。

长者子宝积,即于佛前,以偈颂曰: 目净修广如青莲,心净已度诸禅定。

久积净业称无量,导众以寂故稽首。

既见大圣以神变,普现十方无量土。

其中诸佛演说法,于是一切悉见闻。

法王法力超群生,常以法财施一切。

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已于诸法得自在,是故稽首此法王。

说法不有亦不无,以因缘故诸法生。

无我无造无受者,善恶之业亦不亡。

始在佛树力降魔,得甘露灭觉道成。

已无心意无受行,而悉摧伏诸外道。

三转法轮于大千,其轮本来常清净。

天人得道此为证,三宝于是现世间。

以斯妙法济群生,一受不退常寂然。

度老病死大医王,当礼法海德无边。

毁誉不动如须弥,于善不善等以慈。

心行平等如虚空,孰闻人宝不敬承。

今奉世尊此微盖,于中现我三千界。

诸天龙神所居宫,乾闼婆等及夜叉。

悉见世间诸所有,十力哀现是化变。

众睹希有皆叹佛,今我稽首三界尊。

大圣法王众所归,净心观佛靡不欣!

各见世尊在其前,斯则神力不共法。

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

皆谓世尊同其语,斯则神力不共法。

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各各随所解。

普得受行获其利,斯则神力不共法。

佛以一音演说法,或有恐畏或欢喜。

或生厌离或断疑,斯则神力不共法。

稽首十力大精进,稽首已得无所畏。

稽首住于不共法,稽首一切大导师。

稽首能断众结缚,稽首已到于彼岸。

稽首能度诸世间,稽首永离生死道。

悉知众生来去相,善于诸法得解脱。

不著世间如莲华,常善入于空寂行。

达诸法相无里碍,稽首如空无所依。

尔时,长者子宝积说此偈已,白佛言:“世尊!

是五百长者子,皆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愿闻得佛国土清净,唯愿世尊,说诸菩萨净土之行。

”佛言:“善哉,宝积!

乃能为诸菩萨,问于如来净土之行。

谛听,谛听!

善思念之,当为汝说。

”于是宝积及五百长者子,受教而听。

佛言:“宝积!

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

所以者何?

菩萨随所化众生,而取佛土。

随所调伏众生,而取佛土。

随诸众生,应以何国入佛智慧,而取佛土。

随诸众生,应以何国起菩萨根,而取佛土。

所以者何?

菩萨取于净国,皆为饶益诸众生故。

譬如有人,欲于空地,造立宫室,随意无碍。

若于虚空,终不能成。

菩萨如是,为成就众生故,愿取佛国。

愿取佛国者,非于空也。

“宝积!

当知,直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不谄众生来生其国。

深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具足功德众生来生其国。

菩提心是菩萨净士,菩萨成佛时大乘众生来生其国。

布施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切能舍众生来生其国。

持戒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行十善道满愿众生来生其国。

忍辱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三十二相庄严众生来生其国。

精进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勤修一切功德众生来生其国。

禅定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摄心不乱众生来生其国。

智慧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正定众生来生其国。

四无量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成就慈悲喜舍众生来生其国四摄法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解脱所摄众生来生其国。

方便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于一切法方便无碍众生来生其国。

三十七道品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念处、正勤、神足、根、力、觉、道众生来生其国。

回向心是菩萨净士,菩萨成佛时,得一切具足功德国土。

说除八难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国土无有三恶八难。

自守戒行、不讥彼阙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国土无有犯禁之名。

十善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命不中天,大富梵行,所言诚谛,常以软语,眷属不离,善和诤讼,言必饶益,不嫉不恚,正见众生来生其国。

“如是,宝积!

菩萨随其直心,则能发行。

随其发行,则得深心。

随其深心,则意调伏。

随其调伏,则如说行。

随如说行,则能回向。

随其回向,则有方便。

随其方便,则成就众生。

随成就众生,则佛土净。

随佛土净,则说法净。

随说法净,则智慧净。

随智慧净,则其心净。

随其心净,则一切功德净。

是故,宝积!

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

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 尔时,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萨心净则佛土净者,我世尊本为菩萨时,意岂不净?

而是佛土,不净若此?

佛知其念,即告之言:“于意云何?

日月岂不净耶?

而盲者不见。

”对曰:“不也,世尊!

是盲者过,非日月咎。

”“舍利弗!

众生罪故,不见如来国土严净,非如来咎。

舍利弗!

我此土净,而汝不见。

” 尔时,螺髻梵王语舍利弗:“勿作是念,谓此佛土以为不净。

所以者何?

我见释迦牟尼佛土清净,譬如自在天宫。

” 舍利弗言:“我见此土,丘陵坑坎,荆棘沙砾,土石诸山,秽恶充满。

” 螺髻梵王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见此土为不净耳!

舍利弗!

菩萨于一切众生悉皆平等,深心清净,依佛智慧,则能见此佛土清净。

” 于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时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宝严饰,譬如宝庄严佛无量功德宝庄严土。

一切大众叹未曾有,而皆自见坐宝莲华。

是佛告舍利弗:“汝且观是佛土严净!

” 舍利弗言:“唯然,世尊!

本所不见,本所不闻,今佛国土严净悉现。

” 佛告舍利弗:“我佛国土,常净若此,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众恶不净土耳!

譬如诸天,共宝器食,随其福德,饭色有异。

如是,舍利弗!

若人心净,便见此土功德庄严。

” 当佛现此国土严净之时,宝积所将五百长者子,皆得无生法忍。

八万四千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佛摄神足,于是世界还复如故。

求声闻乘者三万二千,诸天及人,知有为法,皆悉无常,远尘离垢,得法眼净。

八千比丘,不受诸法,漏尽意解。

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第十卷下

〔鸠摩罗什〕 〔晋〕

尔时卢舍那佛。

为此大众。

略开百千恒河沙不可说法门中心地。

如毛头许。

是过去一切佛已说。

未来佛当说。

现在佛今说。

三世菩萨已学当学今学。

我已百劫修行是心地。

号吾为卢舍那。

汝诸佛转我所说。

与一切众生开心地道。

时莲花台藏世界赫赫天光师子座上卢舍那佛放光光。

告千花上佛。

持我心地法门品。

而去复转为千百亿释迦及一切众生。

次第说我上心地法门品。

汝等受持读诵一心而行 尔时千花上佛千百亿释迦。

从莲花藏世界赫赫师子座起。

各各辞退举身放不可思议光。

光皆化无量佛。

一时以无量青黄赤白花供养卢舍那佛。

受持上说心地法门品竟。

各各从此莲花藏世界而没。

没已入体性虚空花光三昧。

还本源世界阎浮提菩提树下。

从体性虚空华光三昧出。

出已方坐金刚千光王座。

及妙光堂说十世界海。

复从座起至帝释宫说十住。

复从座起至炎天中说十行。

复从座起至第四天中说十回向。

复从座起至化乐天说十禅定。

复从座起至他化天说十地。

复至一禅中说十金刚。

复至二禅中说十忍。

复至三禅中说十愿。

复至四禅中摩醯首罗天王宫。

说我本源莲花藏世界卢舍那佛所说心地法门品。

其余千百亿释迦亦复如是无二无别。

如贤劫品中说 尔时释迦牟尼佛。

从初现莲花藏世界。

东方来入天王宫中说魔受化经已。

下生南阎浮提迦夷罗国。

母名摩耶父字白净吾名悉达。

七岁出家三十成道。

号吾为释迦牟尼佛。

于寂灭道场坐金刚花光王座。

乃至摩醯首罗天王宫。

其中次第十住处所说。

时佛观诸大梵天王网罗幢因为说。

无量世界犹如网孔。

一一世界各各不同别异无量。

佛教门亦复如是。

吾今来此世界八千返。

为此娑婆世界坐金刚花光王座。

乃至摩醯首罗天王宫。

为是中一切大众略开心地法门品竟。

复从天王宫下至阎浮提菩提树下。

为此地上一切众生凡夫痴闇之人。

说我本卢舍那佛心地中初发心中常所诵一戒光明。

金刚宝戒是一切佛本源。

一切菩萨本源。

佛性种子。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一切意识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

当当常有因故。

有当当常住法身。

如是十波罗提木叉。

出于世界。

是法戒是三世一切众生顶戴受持。

吾今当为此大众重说十无尽藏戒品。

是一切众生戒本源自性清净 我今卢舍那 方坐莲花台 周匝千花上 复现千释迦 一花百亿国 一国一释迦 各坐菩提树 一时成佛道 如是千百亿 卢舍那本身 千百亿释迦 各接微尘众 俱来至我所 听我诵佛戒 甘露门则开 是时千百亿 还至本道场 各坐菩提树 诵我本师戒 十重四十八 戒如明日月 亦如璎珞珠 微尘菩萨众 由是成正觉 是卢舍那诵 我亦如是诵 汝新学菩萨 顶戴受持戒 受持是戒已 转授诸众生 谛听我正诵 佛法中戒藏 波罗提木叉 大众心谛信 汝是当成佛 我是已成佛 常作如是信 戒品已具足 一切有心者 皆应摄佛戒 众生受佛戒 即入诸佛位 位同大觉已 真是诸佛子 大众皆恭敬 至心听我诵 尔时释迦牟尼佛。

初坐菩提树下成无上觉初结菩萨波罗提木叉。

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

佛即口放无量光明。

是时百万亿大众诸菩萨。

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十六大国王。

合掌至心听佛诵一切佛大乘戒。

佛告诸菩萨言。

我今半月半月。

自诵诸佛法戒。

汝等。

一切发心菩萨亦诵。

乃至十发趣十长养十金刚十地诸菩萨亦诵。

是故戒光从口出。

有缘非无因故。

光光非青黄赤白黑。

非色非心。

非有非无。

非因果法。

是诸佛之本源菩萨之根本。

是大众诸佛子之根本。

是故大众诸佛子应受持应读诵善学。

佛子谛听。

若受佛戒者。

国王王子百官宰相。

比丘比丘尼。

十八梵天六欲天子。

庶民黄门淫男淫女奴婢。

八部鬼神金刚神畜生乃至变化人。

但解法师语。

尽受得戒。

皆名第一清净者 佛告诸佛子言。

有十重波罗提木叉。

若受菩萨戒不诵此戒者。

非菩萨非佛种子。

我亦如是诵。

一切菩萨已学。

一切菩萨当学一切菩萨今学。

已略说菩萨波罗提木叉相貌。

是事应当学敬心奉持 佛言。

佛子。

若自杀教人杀方便赞叹杀见作随喜。

乃至咒杀。

杀因杀缘杀法杀业。

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杀。

是菩萨应起常住慈悲心孝顺心。

方便救护一切众生。

而自恣心快意杀生者。

是菩萨波罗夷罪 若佛子。

自盗教人盗方便盗盗因盗缘盗法盗业咒盗乃至鬼神有主劫贼物。

一切财物一针一草不得故盗。

而菩萨应生佛性孝顺慈悲心。

常助一切人生福生乐。

而反更盗人财物者。

是菩萨波罗夷罪 若佛子。

自淫教人淫。

乃至一切女人不得故淫。

淫因淫缘淫法淫业。

乃至畜生女诸天鬼神女。

及非道行淫。

而菩萨应生孝顺心。

救度一切众生。

净法与人。

而反更起一切人淫不择畜生乃至母女姊妹六亲行淫无慈悲心者。

是菩萨波罗夷罪 若佛子。

自妄语教人妄语方便妄语。

妄语因妄语缘妄语法妄语业。

乃至不见言见。

见言不见。

身心妄语。

而菩萨常生正语正见。

亦生一切众生正语正见。

而反更起一切众生邪语邪见邪业者。

是菩萨波罗夷罪 若佛子。

自酤酒教人酤酒。

酤酒因酤酒缘酤酒法酤酒业。

一切酒不得酤。

是酒起罪因缘。

而菩萨应生一切众生明达之慧。

而反更生一切众生颠倒之心者。

是菩萨波罗夷罪 若佛子。

自说出家在家菩萨比丘比丘尼罪过。

教人说罪过。

罪过因罪过缘罪过法罪过业。

而菩萨闻外道恶人及二乘恶人说佛法中非法非律。

常生悲心教化是恶人辈。

令生大乘善信。

而菩萨反更自说佛法中罪过者。

是菩萨波罗夷罪 若佛子。

自赞毁他亦教人自赞毁他。

毁他因毁他缘毁他法毁他业。

而菩萨应代一切众生受加毁辱。

恶事自向己好事与他人。

若自扬己德隐他人好事。

令他人受毁者。

是菩萨波罗夷罪 若佛子。

自悭教人悭。

悭因悭缘悭法悭业。

而菩萨见一切贫穷人来乞者。

随前人所须一切给与。

而菩萨以恶心嗔心。

乃至不施一钱一针一草。

有求法者。

不为说一句一偈一微尘许法。

而反更骂辱者。

是菩萨波罗夷罪 若佛子。

自嗔教人嗔。

嗔因嗔缘嗔法嗔业。

而菩萨应生一切众生中善根无诤之事。

常生悲心。

而反更于一切众生中。

乃至于非众生中。

以恶口骂辱加以手打。

及以刀杖意犹不息。

前人求悔善言忏谢。

犹嗔不解者。

是菩萨波罗夷罪 若佛子。

自谤三宝教人谤三宝。

谤因谤缘谤法谤业。

而菩萨见外道及以恶人一言谤佛音声。

如三百鉾刺心。

况口自谤不生信心孝顺心。

而反更助恶人邪见人谤者。

是菩萨波罗夷罪 善学诸仁者。

是菩萨十波罗提木叉。

应当学。

于中不应一一犯如微尘许。

何况具足犯十戒。

若有犯者不得现身发菩提心。

亦失国王位转轮王位。

亦失比丘比丘尼位。

亦失十发趣十长养十金刚十地佛性常住妙果。

一切皆失堕三恶道中。

二劫三劫不闻父母三宝名字。

以是不应一一犯。

汝等一切诸菩萨今学当学已学。

如是十戒应当学敬心奉持。

八万威仪品当广明 佛告诸菩萨言。

已说十波罗提木叉竟。

四十八轻今当说 佛言。

若佛子。

欲受国王位时。

受转轮王位时。

百官受位时。

应先受菩萨戒。

一切鬼神救护王身百官之身。

诸佛欢喜。

既得戒已。

生孝顺心恭敬心。

见上座和上阿阇梨大同学同见同行者。

应起承迎礼拜问讯。

而菩萨反生憍心慢心痴心。

不起承迎礼拜。

一一不如法供养。

以自卖身国城男女七宝百物而供给之。

若不尔者。

犯轻垢罪 若佛子。

故饮酒而生酒过失无量。

若自身手过酒器与人饮酒者。

五百世无手。

何况自饮。

不得教一切人饮。

及一切众生饮酒。

况自饮酒。

若故自饮教人饮者。

犯轻垢罪 若佛子。

故食肉一切肉不得食。

断大慈悲性种子。

一切众生见而舍去。

是故一切菩萨不得食一切众生肉。

食肉得无量罪。

若故食者。

犯轻垢罪 若佛子。

不得食五辛。

大蒜革葱慈葱兰葱兴蕖。

是五种一切食中不得食。

若故食者。

犯轻垢罪 若佛子。

见一切众生犯八戒五戒十戒。

毁禁七逆八难一切犯戒罪。

应教忏悔。

而菩萨不教忏悔共住同僧利养。

而共布萨同一众住说戒。

而不举其罪教悔过者。

犯轻垢罪 若佛子。

见大乘法师大乘同学同见同行。

来入僧坊舍宅城邑。

若百里千里来者。

即起迎来送去礼拜供养。

日日三时供养。

日食三两金百味饮食床座医药供事法师。

一切所须尽给与之。

常请法师三时说法。

日日三时礼拜。

不生嗔心患恼之心。

为法灭身请法不懈。

若不尔者。

犯轻垢罪 若佛子。

一切处有讲毗尼经律。

大宅舍中讲法处。

是新学菩萨应持经律卷至法师所听受咨问。

若山林树下僧地房中。

一切说法处悉至听受。

若不至彼听受者。

犯轻垢罪 若佛子。

心背大乘常住经律。

言非佛说。

而受持二乘声闻外道恶见一切禁戒邪见经律者。

犯轻垢罪 若佛子。

见一切疾病人。

常应供养如佛无异。

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福田。

若父母师僧弟子疾病。

诸根不具百种病苦恼。

皆养令差。

而菩萨以恶心嗔恨。

不至僧房中城邑旷野山林道路中。

见病不救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

不得畜一切刀杖弓箭鉾斧斗战之具。

及恶网罗杀生之器。

一切不得畜。

而菩萨乃至杀父母尚不加报。

况余一切众生。

若故畜一切刀杖者。

犯轻垢罪。

如是十戒。

应当学敬心奉持。

下六品中当广明 佛言。

佛子。

不得为利养恶心故。

通国使命军阵合会。

兴师相伐杀无量众生。

而菩萨不得入军中往来。

况故作国贼。

若故作者。

犯轻垢罪 若佛子。

故贩卖良人奴婢六畜。

市易棺材板木盛死之具。

尚不自作况教人作。

若故作者。

犯轻垢罪 若佛子。

以恶心故无事谤他良人善人法师师僧国王贵人。

言犯七逆十重。

于父母兄弟六亲中。

应生孝顺心慈悲心。

而反更加于逆害堕不如意处者。

犯轻垢罪 若佛子。

以恶心故放大火。

烧山林旷野。

四月乃至九月。

放火若烧他人家屋宅城邑僧房田木及鬼神官物。

一切有主物不得故烧。

若故烧者。

犯轻垢罪 若佛子。

自佛弟子及外道人。

六亲一切善知识。

应一一教受持大乘经律。

应教解义理。

使发菩提心十发心十长养心十金刚心。

三十心中一一解其次第法用。

而菩萨以恶心嗔心。

横教他二乘声闻经律外道邪见论等。

犯轻垢罪 若佛子。

应好心先学大乘威仪经律。

广开解义味。

见后新学菩萨有从百里千里来求大乘经律。

应如法为说一切苦行。

若烧身烧臂烧指。

若不烧身臂指供养诸佛非出家菩萨。

乃至饿虎狼师子一切饿鬼。

悉应舍身肉手足而供养之。

后一一次第为说正法。

使心开意解。

而菩萨为利养故应答不答。

倒说经律文字无前无后谤三宝说者。

犯轻垢罪 若佛子。

自为饮食钱物利养名誉故。

亲近国王王子大臣百官。

恃作形势。

乞索打拍牵挽。

横取钱物一切求利。

名为恶求多求。

教他人求。

都无慈心无孝顺心者。

犯轻垢罪 若佛子。

学诵戒者。

日夜六时持菩萨戒。

解其义理佛性之性。

而菩萨不解一句一偈戒律因缘。

诈言能解者。

即为自欺诳亦欺诳他人。

一一不解一切法。

而为他人作师授戒者。

犯轻垢罪 若佛子。

以恶心故。

见持戒比丘手捉香炉行菩萨行。

而斗构两头谤欺贤人无恶不造。

若故作者。

犯轻垢罪 若佛子。

以慈心故行放生业。

一切男子是我父。

一切女人是我母。

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

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

而杀而食者。

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

一切地水是我先身。

一切火风是我本体。

故常行放生。

生生受生常住之法。

教人放生。

若见世人杀畜生时。

应方便救护解其苦难。

常教化讲说菩萨戒救度众生。

若父母兄弟死亡之日。

应请法师讲菩萨戒经福资亡者。

得见诸佛生人天上。

若不尔者犯轻垢罪。

如是十戒应当学敬心奉持。

如灭罪品中广明一一戒相 佛言。

佛子。

不得以嗔报嗔以打报打。

若杀父母兄弟六亲不得加报。

若国主为他人杀者。

亦不得加报。

杀生报生不顺孝道。

尚不畜奴婢打拍骂辱。

日日起三业口罪无量。

况故作七逆之罪。

而出家菩萨无慈报仇。

乃至六亲中故报者。

犯轻垢罪 若佛子。

初始出家未有所解。

而自恃聪明有智。

或恃高贵年宿。

或恃大姓高门大解大福饶财七宝。

以此憍慢而不咨受先学法师经律。

其法师者。

或小姓年少卑门贫穷诸根不具。

而实有德一切经律尽解。

而新学菩萨不得观法师种姓。

而不来咨受法师第一义谛者。

犯轻垢罪 若佛子。

佛灭度后。

欲心好心受菩萨戒时。

于佛菩萨形像前自誓受戒。

当七日佛前忏悔。

得见好相便得戒。

若不得好相。

应二七三七乃至一年。

要得好相。

得好相已。

便得佛菩萨形像前受戒。

若不得好相。

虽佛像前受。

戒不得戒。

若现前先受菩萨戒法师前受戒时。

不须要见好相何以故。

以是法师师师相授故。

不须好相。

是以法师前受戒即得戒。

以生重心故便得戒。

若千里内无能授戒师。

得佛菩萨形像前受戒而要见好相。

若法师自倚解经律大乘学戒。

与国王太子百官以为善友。

而新学菩萨来问若经义律义。

轻心恶心慢心。

不一一好答问者。

犯轻垢罪 若佛子。

有佛经律大乘正法正见正性正法身而不能勤学修习而舍七宝。

反学邪见二乘外道俗典。

阿毗昙杂论书记。

是断佛性障道因缘。

非行菩萨道。

若故作者。

犯轻垢罪 若佛子。

佛灭后。

为说法主为僧房主教化主坐禅主行来主。

应生慈心善和斗讼。

善守三宝物莫无度用如自己有。

而反乱众斗诤恣心用三宝物者。

犯轻垢罪 若佛子。

先在僧房中住。

后见客菩萨比丘来入僧房舍宅城邑国王宅舍中。

乃至夏坐安居处及大会中。

先住僧应迎来送去。

饮食供养房舍卧具。

绳床事事给与。

若无物应卖自身及以男女供给所须悉以与之。

若有檀越来请众僧。

客僧有利养分。

僧房主应次第差客僧受请。

而先住僧独受请不差客僧。

僧房主得无量罪。

畜生无异非沙门非释种姓。

若故作者。

犯轻垢罪 若佛子。

一切不得受别请利养入己。

而此利养属十方僧。

而别受请即取十方僧物入己。

八福田诸佛圣人一一师僧父母病人物自己用故。

犯轻垢罪 若佛子。

有出家菩萨在家菩萨及一切檀越。

请僧福田求愿之时。

应入僧房问知事人。

今欲次第请者即得十方贤圣僧而世人别请五百罗汉菩萨僧。

不如僧次一凡夫僧。

若别请僧者。

是外道法。

七佛无别请法。

不顺孝道。

若故别请僧者。

犯轻垢罪 若佛子。

以恶心故为利养故。

贩卖男女色。

自手作食自磨自舂。

占相男女。

解梦吉凶。

是男是女。

咒术工巧调鹰方法。

和合百种毒药千种毒药蛇毒生金银蛊毒。

都无慈心。

若故作者。

犯轻垢罪 若佛子。

以恶心故自身谤三宝。

诈现亲附。

口便说空行在有中。

为白衣通致男女交会淫色缚着。

于六斋日年三长斋月。

作杀生劫盗破斋犯戒者。

犯轻垢罪。

如是十戒。

应当学敬心奉持。

制戒品中广解 佛言。

佛子。

佛灭度后于恶世中。

若见外道一切恶人劫贼卖佛菩萨父母形像。

贩卖经律。

贩卖比丘比丘尼亦卖发心菩萨道人。

或为官使。

与一切人作奴婢者。

而菩萨见是事已。

应生慈心方便救护处处教化。

取物赎佛菩萨形像。

及比丘比丘尼发心菩萨一切经律。

若不赎者。

犯轻垢罪 若佛子。

不得畜刀仗弓箭。

贩卖轻秤小斗。

因官形势取人财物。

害心系缚破坏成功。

长养猫狸猪狗。

若故作者。

犯轻垢罪 若佛子。

以恶心故观一切男女等斗。

军阵兵将劫贼等斗。

亦不得听吹贝鼓角琴瑟筝笛箜篌歌叫伎乐之声。

不得摴蒲围棋波罗赛戏弹棋六博拍毬掷石投壶八道行城爪镜蓍草杨枝钵盂髑髅。

而作卜筮。

不得作盗贼使命。

一一不得作。

若故作者。

犯轻垢罪 若佛子。

护持禁戒。

行住坐卧日夜六时读诵是戒。

犹如金刚。

如带持浮囊欲度大海如草系比丘。

常生大乘善信。

自知我是未成之佛。

诸佛是已成之佛。

发菩提心。

念念不去心。

若起一念二乘外道心者。

犯轻垢罪 若佛子。

常应发一切愿。

孝顺父母师僧三宝。

愿得好师同学善友知识。

常教我大乘经律。

十发趣十长养十金刚十地。

使我开解。

如法修行坚持佛戒。

宁舍身命念念不去心。

若一切菩萨不发是愿者。

犯轻垢罪 若佛子。

发十大愿已。

持佛禁戒。

作是愿言。

宁以此身投炽然猛火大坑刀山。

终不毁犯三世诸佛经律与一切女人作不净行 复作是愿。

宁以热铁罗网千重周匝缠身。

终不以破戒之身受于信心檀越一切衣服 复作是愿。

宁以此口吞热铁丸及大流猛火经百千劫。

终不以破戒之口食信心檀越百味饮食 复作是愿。

宁以此身卧大猛火罗网热铁地上。

终不以破戒之身受信心檀越百种床座 复作是愿。

宁以此身受三百鉾刺经一劫二劫。

终不以破戒之身受信心檀越百味医药 复作是愿。

宁以此身投热铁镬经百千劫。

终不以破戒之身受信心檀越千种房舍屋宅园林田地 复作是愿。

宁以铁锤打碎此身从头至足令如微尘。

终不以破戒之身受信心檀越恭敬礼拜 复作是愿。

宁以百千热铁刀鉾挑其两目。

终不以破戒之心视他好色 复作是愿。

宁以百千铁锥遍劖刺耳根经一劫二劫。

终不以破戒之心听好音声 复作是愿。

宁以百千刃刀割去其鼻。

终不以破戒之心贪嗅诸香 复作是愿。

宁以百千刃刀割断其舌。

终不以破戒之心食人百味净食 复作是愿。

宁以利斧斩斫其身。

终不以破戒之心贪着好触 复作是愿。

愿一切众生悉得成佛。

而菩萨若不发是愿者。

犯轻垢罪 若佛子常应二时头陀冬夏坐禅结夏安居。

常用杨枝澡豆三衣瓶钵坐具锡杖香炉漉水囊手巾刀子火燧镊子绳床经律佛像菩萨形像。

而菩萨行头陀时及游方时。

行来百里千里。

此十八种物常随其身。

头陀者从正月十五日至三月十五日。

八月十五日至十月十五日。

是二时中此十八种物。

常随其身如鸟二翼。

若布萨日新学菩萨。

半月半月布萨诵十重四十八轻戒。

时于诸佛菩萨形像前。

一人布萨即一人诵。

若二人三人乃至百千人亦一人诵。

诵者高座。

听者下坐。

各各披九条七条五条袈裟。

结夏安居一一如法。

若头陀时莫入难处。

若国难恶王。

土地高下草木深邃。

师子虎狼水火风难。

及以劫贼道路毒蛇。

一切难处悉不得入。

若头陀行道乃至夏坐安居。

是诸难处悉不得入。

若故入者。

犯轻垢罪 若佛子。

应如法次第坐。

先受戒者在前坐。

后受戒者在后坐不问老少比丘比丘尼贵人国王王子乃至黄门奴婢。

皆应先受戒者在前坐。

后受戒者次第而坐。

莫如外道痴人。

若老若少无前无后。

坐无次第兵奴之法。

我佛法中先者先坐后者后坐。

而菩萨不次第坐者。

犯轻垢罪 若佛子。

常应教化一切众生。

建立僧房山林园田立作佛塔。

冬夏安居坐禅处所。

一切行道处。

皆应立之。

而菩萨应为一切众生讲说大乘经律。

若疾病国难贼难。

父母兄弟和上阿阇梨亡灭之日。

及三七日乃至七七日。

亦应读诵讲说大乘经律。

斋会求福行来治生。

大火所烧大水所[漂*寸]。

黑风所吹船舫。

江河大海罗刹之难。

亦应读诵讲说此经律。

乃至一切罪报三报七逆八难。

杻械枷锁系缚其身。

多淫多嗔多愚痴多疾病。

皆应读诵讲说此经律。

而新学菩萨若不尔者。

犯轻垢罪。

如是九戒。

应当学敬心奉持。

梵坛品当说 佛言。

佛子。

与人受戒时。

不得蕑择一切国王王子大臣百官。

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淫男淫女。

十八梵天六欲天子无根二根黄门奴婢。

一切鬼神尽得受戒。

应教身所著袈裟。

皆使坏色与道相应。

皆染使青黄赤黑紫色一切染衣。

乃至卧具尽以坏色。

身所着衣一切染色。

若一切国土中国人所着衣服。

比丘皆应与其俗服有异。

若欲受戒时师应问言。

汝现身不作七逆罪耶。

菩萨法师不得与七逆人现身受戒。

七逆者。

出佛身血。

杀父。

杀母。

杀和上。

杀阿阇梨。

破羯磨转法轮僧。

杀圣人。

若具七遮即现身不得戒。

余一切人尽得受戒。

出家人法不向国王礼拜。

不向父母礼拜。

六亲不敬。

鬼神不礼。

但解师语。

有百里千里来求法者。

而菩萨法师。

以恶心而不即与授一切众生戒者。

犯轻垢罪 若佛子。

教化人起信心时。

菩萨与他人作教诫法师者。

见欲受戒人。

应教请二师和上阿阇梨。

二师应问言。

汝有七遮罪不。

若现身有七遮。

师不应与受戒。

无七遮者得受。

若有犯十戒者应教忏悔。

在佛菩萨形像前。

日夜六时诵十重四十八轻戒。

若到礼三世千佛得见好相。

若一七日二三七日乃至一年要见好相。

好相者。

佛来摩顶见光见华种种异相。

便得灭罪。

若无好相虽忏无益。

是人现身亦不得戒。

而得增受戒。

若犯四十八轻戒者。

对首忏罪灭。

不同七遮。

而教诫师于是法中一一好解。

若不解大乘经律若轻若重是非之相。

不解第一义谛。

习种性长养性不可坏性道种性正性。

其中多少观行出入十禅支一切行法。

一一不得此法中意。

而菩萨为利养故为名闻故。

恶求多求贪利弟子。

而诈现解一切经律。

为供养故。

是自欺诈亦欺诈他人。

故与人受戒者。

犯轻垢罪 若佛子。

不得为利养故于未受菩萨戒者前若外道恶人前说此千佛大戒。

邪见人前亦不得说。

除国王余一切不得说。

是恶人辈不受佛戒。

名为畜生。

生生不见三宝。

如木石无心。

名为外道邪见人辈。

木头无异。

而菩萨于是恶人前说七佛教戒者。

犯轻垢罪 若佛子。

信心出家受佛正戒。

故起心毁犯圣戒者。

不得受一切檀越供养。

亦不得国王地上行。

不得饮国王水。

五千大鬼常遮其前。

鬼言大贼。

若入房舍城邑宅中。

鬼复常扫其脚迹。

一切世人骂言佛法中贼。

一切众生眼不欲见。

犯戒之人畜生无异木头无异。

若毁正戒者。

犯轻垢罪 若佛子。

常应一心受持读诵大乘经律。

剥皮为纸刺血为墨。

以髓为水析骨为笔书写佛戒。

木皮谷纸绢素竹帛亦应悉书持。

常以七宝无价香花一切杂宝。

为箱囊盛经律卷若不如法供养者。

犯轻垢罪 若佛子。

常起大悲心。

若入一切城邑舍宅。

见一切众生。

应当唱言。

汝等众生尽应受三归十戒。

若见牛马猪羊一切畜生。

应心念口言。

汝是畜生发菩提心。

而菩萨入一切处山林川野。

皆使一切众生发菩提心。

是菩萨若不教化众生者。

犯轻垢罪 若佛子。

常行教化起大悲心。

入檀越贵人家一切众中不得立为白衣说法。

应白衣众前高座上坐。

法师比丘不得地立为四众说法。

若说法时。

法师高座香花供养。

四众听者下坐。

如孝顺父母敬顺师教。

如事火婆罗门。

其说法者若不如法犯轻垢罪 若佛子。

皆以信心受佛戒者。

若国王太子百官四部弟子。

自恃高贵破灭佛法戒律。

明作制法制我四部弟子。

不听出家行道。

亦复不听造立形像佛塔经律。

破三宝之罪。

而故作破法者。

犯轻垢罪 若佛子。

以好心出家而为名闻利养。

于国王百官前说七佛戒。

横与比丘比丘尼菩萨弟子作系缚事。

如师子身中虫自食师子肉。

非外道天魔能破。

若受佛戒者。

应护佛戒如念一子。

如事父母。

而菩萨闻外道恶人以恶言谤佛戒。

时。

如三百鉾刺心。

千刀万杖打拍其身等无有异。

宁自入地狱经百劫。

而不用一闻恶言破佛戒之声。

而况自破佛戒。

教人破法因缘。

亦无孝顺之心。

若故作者。

犯轻垢罪。

如是九戒应当学敬心奉持 诸佛子。

是四十八轻戒。

汝等受持。

过去诸菩萨已诵。

未来诸菩萨当诵。

现在诸菩萨今诵。

诸佛子谛听。

此十重四十八轻戒。

三世诸佛已诵当诵今诵。

我今亦如是诵。

汝等一切大众。

若国王王子百官。

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

受持菩萨戒者。

应受持读诵解说书写佛性常住戒卷。

流通三世一切众生化化不绝。

得见千佛佛佛授手。

世世不堕恶道八难。

常生人道天中。

我今在此树下。

略开七佛法戒。

汝等当一心学波罗提木叉欢喜奉行。

如无相天王品劝学中一一广明。

三千学士时坐听者。

闻佛自诵。

心心顶戴喜跃受持 尔时释迦牟尼佛。

说上莲花台藏世界卢舍那佛心地法门品中十无尽戒法品竟。

千百亿释迦亦如是说。

从摩醯首罗天王宫至此道树十住处说法品。

为一切菩萨不可说大众受持读诵解说其义亦如是。

千百亿世界莲花藏世界。

微尘世界。

一切佛心藏地藏戒藏无量行愿藏。

因果佛性常住藏。

如如一切佛说无量一切法藏竟。

千百亿世界中。

一切众生受持欢喜奉行。

若广开心地相相。

如佛花光王品中说 明人忍慧强 能持如是法 未成佛道间 安获五种利 一者十方佛 愍念常守护 二者命终时 正见心欢喜 三者生生处 为诸菩萨友 四者功德聚 戒度悉成就 五者今后世 性戒福慧满 此是佛行处 智者善思量 计我着相者 不能信是法 灭尽取证者 亦非下种处 欲长菩提苗 光明照世间 应当静观察 诸法真实相 不生亦不灭 不常复不断 不一亦不异 不来亦不去 如是一心中 方便勤庄严 菩萨所应作 应当次第学 于学于无学 勿生分别想 是名第一道 亦名摩诃衍 一切戏论处 悉由是处灭 诸佛萨婆若 悉由是处出 是故诸佛子 宜发大勇猛 于诸佛净戒 护持如明珠 过去诸菩萨 已于是中学 未来者当学 现在者今学 此是佛行处 圣主所称叹 我已随顺说 福德无量聚 回以施众生 共向一切智 愿闻是法者 疾得成佛道

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第十卷上

〔鸠摩罗什〕 〔晋〕

尔时,释迦牟尼佛,在第四禅地中,摩醯首罗天王宫,与无量大梵天王、不可说不可说菩萨众,说莲花台藏世界卢舍那佛所说心地法门品。

是时,释迦身放慧光。

所照从此天王宫,乃至莲花台藏世界。

其中一切世界、一切众生,各各相视,欢喜快乐,而未能知此光光,何因何缘,皆生疑念。

无量天人亦生疑念。

尔时众中,玄通华光王菩萨,从大庄严花光明三昧起,以佛神力,放金刚白云色光,光照一切世界,是中一切菩萨皆来集会,与共同心异口,问此光光为何等相。

是时释迦,即擎接此世界大众,还至莲花台藏世界,百万亿紫金刚光明宫中。

见卢舍那佛,坐百万莲花赫赫光明座上。

时释迦佛及诸大众,一时礼敬卢舍那佛足下已,释迦佛言:“此世界中地及虚空一切众生,为何因何缘,得成菩萨十地道?

当成佛果,为何等相?

”如如佛性本原品中,广问一切菩萨种子。

尔时,卢舍那佛即大欢喜,现虚空光体性,本原成佛常住法身三昧,示诸大众。

“是诸佛子,谛听、善思、修行。

我已百阿僧祇劫修行心地。

以之为因,初舍凡夫,成等正觉,号为卢舍那,住莲花台藏世界海。

其台周遍有千叶,一叶一世界,为千世界。

我化为千释迦,据千世界后,就一叶世界,复有百亿须弥山、百亿日月、百亿四天下、百亿南阎浮提。

百亿菩萨释迦,坐百亿菩提树下,各说汝所问菩提萨埵心地。

其余九百九十九释迦,各各现千百亿释迦,亦复如是。

千花上佛是吾化身,千百亿释迦是千释迦化身。

吾已为本原,名为卢舍那佛。

” 尔时,莲花台藏座上卢舍那佛,广答告千释迦、千百亿释迦所问心地法品。

“诸佛当知,坚信忍中,十发趣心向果:一舍心。

二戒心。

三忍心。

四进心。

五定心‘。

六慧心。

七愿心。

八护心。

九喜心。

十顶心。

诸佛当知,从是十发趣心,入坚法忍中。

十长养心向果:一慈心。

二悲心。

三喜心。

四舍心。

五施心。

六好语心。

七益心。

八同心。

九定心。

十慧心。

诸佛当知。

从是十长养心,入坚修忍中。

十金刚心向果。

一信心。

二念心。

三回向心。

四达心。

五直心。

六不退心。

七大乘心。

八无相心。

九慧心。

十不坏心。

诸佛当知。

从是十金刚心,入坚圣忍中。

十地向果:一体性平等地。

二体性善慧地。

三体性光明地。

四体性尔焰地。

五体性慧照地。

六体性华光地。

七体性满足地。

八体性佛吼地。

九体性华严地。

十体性入佛界地。

是四十法门品,我先为菩萨时,修入佛果之根原。

如是一切众生,入发趣、长养、金刚、十地,证当成果,无为无相,大满常住,十力,十八不共行,法身、智身满足。

” 尔时,莲花台藏世界卢舍那佛,赫赫大光明座上,千花上佛、千百亿佛、一切世界佛。

是座中有一菩萨,名华光王大智明菩萨,从坐而立,白卢舍那佛言:“世尊佛,上略开十发趣、十长养、十金刚、十地名相。

其一一义中,未可解了,唯愿说之,唯愿说之,妙极金刚宝藏,一切智门。

”如来百观品中已明问。

尔时,卢舍那佛言:“千佛谛听。

汝先言云何义者,十发趣中: 若佛子,舍心者,一切舍。

国土城邑田宅金银明珠,男女己身有为诸物,一切舍。

无为无相,我人知见,假会合成。

主者造作我见。

十二因缘,无合无散无受者。

十二入十八界五阴,一切一合相,无我我所相。

假成诸法,若内一切法外一切法,不舍不受。

菩萨尔时,名如假会观现前。

故舍心入空三昧。

若佛子,戒心者,非非戒,无受者,十善戒。

无师说法,欺盗乃至邪见无集者。

慈良清直正实正见舍喜等,是十戒体性。

制止八倒,一切性离一道清净。

若佛子,忍心者,有无相慧体性。

一切空空忍一切处忍名无生行忍,一切处得名如苦忍,无量行一一名忍。

无受无打无刀杖嗔心,皆如如无一一谛一相,无无相有无有相,非非心相,缘无缘相。

立住动止,我人缚解,一切法如,忍相不可得。

若佛子,进心者,若四威仪,一切时行。

正文 正文 伏空假会法性,登无生山,而见一切有无,如有如无,大地青黄赤白一切入。

乃至三宝智性,一切信进道,空无生无作无慧。

起空入世谛法亦无二相,续空心通达进分善根。

若佛子,定心者,寂灭无相。

无相人尔时入内空,值道心众生不道缘不见无相、无量行无量心三昧,凡夫圣人无不入三昧,体性相应一切。

以定力故,我人作者受者,一切缚见性是障因缘,散风动心不寂而灭,空空八倒无缘假静慧观,一切假会念念灭,受一切三界果罪性,皆由定灭而生一切善。

若佛子,慧心者,空慧非无缘。

知体名心,分别一切法,假名主者,与道通同。

取果行因入圣舍凡灭罪起福,缚解尽是体性功用。

一切见常乐我净烦恼,慧性不明故。

以慧为首,修不可说观慧,入中道一谛,其无明障慧,非相非来、非缘非罪非八倒。

无生灭慧光明焰,为照乐虚,方便转变神通,以智体性所为慧用故。

若佛子,愿心者,愿大求一切求,以果行因,故愿心连愿心连相续,百劫得佛灭罪。

求求至心无生空一愿观观入定,照无量见缚,以求心故解脱,无量妙行以求心成,菩提无量功德,以求为本。

初发求心中间修道,行满愿故佛果便成。

观一谛中道,非照非界、非没生见,见非解慧,是愿体性,一切行本原。

若佛子,护心者,护三宝,护一切行功德,使外道八倒、恶邪见不扰正信,灭我缚见缚无生,照达二谛观心现前,以护根本无相护,护空无作无相。

以心慧连入无生,空道智道皆明,光明光护观入空假,分分幻化,幻化所起,如无如无,法体集散不可护,观法亦尔。

若佛子,喜心者,见他人得乐,常生喜悦,及一切物假空照寂,而不入有为,不无寂然,大乐无合,有受而化,有法而见,玄假法性,平等一观心心行,多闻一切佛行功德,无相喜智,心心生念而静照,乐心缘一切法。

若佛子,顶心者,是人最上智。

灭无我轮见疑身一切嗔等如顶,观连观连如顶,法界中因果,如如一道,最胜上如顶,如人顶,非非身见、六十二见,五众生灭,神我主人,动转屈伸,无作无受无行、不可捉缚者,是人尔时入内空,值道心众生不见缘,不见非缘,住顶三昧寂灭定,发行趣道性,实我人常见八倒,生缘不二法门,不受八难,幻化果毕竟不受,唯一众生,去来坐立,修行灭罪,除十恶、生十善入道,正人正智正行菩萨,达观现前,不受六道果,必不退佛种性中,生生入佛家,不离正信。

” 上十天光品广说。

卢舍那佛言。

千佛汝先问。

长养十心者。

若佛子。

慈心者。

常行慈心生乐因已。

于无我智中乐相应观入法。

受想行识色等大法中。

无生无住无灭如幻化。

如如无二。

故一切修行成法轮。

化被一切。

能生正信不由魔教。

亦能使一切众生得慈乐果。

非实非善恶果。

解空体性三昧 若佛子。

悲心者。

以悲空空无相。

悲缘行道自灭一切苦。

于一切众生无量苦中生智。

不杀生缘不杀法缘不着我缘。

故常行不杀不盗不淫。

而一众生不恼。

发菩提心者。

于空见一切法如实相。

种性行中生道智心。

于六亲六恶亲恶三品中。

与上乐智。

上恶缘中九品得乐。

果空现时自身他一切众生平等。

一乐起大悲 若佛子。

喜心者。

悦喜无生心时。

种性体相道智空空。

喜心不着我所。

出没三世因果无集。

一切有入空观行成等喜一切众生。

起空入道舍恶知识。

求善知识示我好道使诸众生入佛法家。

法中常起欢喜入法位中。

复令是诸众生入正信。

舍邪见背六道苦故喜 若佛子。

舍心者。

常生舍心。

无造无相空法中如虚空。

于善恶有见无见罪福二中。

平等一照。

非人非我所心。

而自他体性不可得为大舍。

及自身肉手足男女国城。

如幻化水流灯焰一切舍。

而无生心常修其舍 若佛子。

施心者。

能以施心被一切众生。

身施口施意施财施法施。

教导一切众生内身外身国城男女田宅。

皆如如相。

乃至无念财物。

受者施者亦内亦外无合无散。

无心行化达理达施。

一切相现在前行 若佛子。

好语心者。

入体性爱语三昧第一义谛法语义语。

一切实语者皆顺一语。

调和一切众生心无嗔无诤。

一切法空智无缘常生爱。

心行顺佛意。

亦顺一切他人。

以圣法语教诸众生。

常行如心发起善根 若佛子。

利益心者。

利益心时。

以实智体性广行智道。

集一切明焰法门。

集观行七财。

前人得利益故受身命。

而入利益三昧。

现一切身一切口一切意。

而震动大世界。

一切所为所作。

他人入法种空种道种中。

得益得乐。

现形六道。

无量苦恼之事不以为患。

但益人为利 若佛子。

同心者。

以道性智同空无生法中。

以无我智同生无二。

空同原境诸法如相。

常生常住常灭。

世法相续流转无量。

而能现无量形身色心等业。

入诸六道一切事同。

空同无生。

我同无物。

而分身散形故。

入同法三昧 若佛子。

空心者。

复从定心。

观慧证空心心静缘。

于我所法识界色界中。

而不动转。

逆顺出没故。

常入百三昧十禅支。

以一念智作是见。

一切我人若内若外众住种子。

皆无合散。

集成起作而不可得 若佛子。

慧心者。

作慧见心。

观诸邪见结患等缚。

无决定体性。

顺忍空同故。

非阴非界非入非众生。

非一我非因果非三世法。

慧性起光光。

一焰明明见虚无受。

其慧方便生长养心。

是心入起空空道。

发无生心。

上千海明王品。

已说心百法明门 卢舍那佛言。

千佛汝先言金刚种子有十心若佛子。

信心者。

一切行以信为首众德根本不起外道邪见心。

诸见名著。

结有造业必不受。

入空无为法中。

三相无。

无无生。

无生无住。

住无灭灭无。

有一切法空。

世谛第一义谛智。

尽灭异空。

色空细心心空。

细心心心空故。

信信寂灭。

无体性和合亦无依。

然主者我人名用。

三界假我我。

无得集相。

故名无相信 若佛子。

念心者。

作念。

六念常觉乃至常施第一义谛。

空无着无解。

生住灭相不动不到去来。

而于诸业受者。

一合相回向入法界智。

慧慧相乘。

乘乘寂灭。

焰焰无常。

光光无生。

无生不起。

转易空道变前转后。

变变转化。

化化转转。

变同时同住焰焰一相生灭一时。

已变未变。

变变化。

亦得一受亦如是 若佛子。

回向心者。

第一义空。

于实法空智照有实谛。

业道相续因缘中道。

名为实谛。

假名诸法我人主者。

名为世谛。

于此二有谛深深入空而无去来。

幻化受果而无受。

故深深心解脱 若佛子。

达照心者。

忍顺一切实性。

性性无缚无解无碍。

法达义达。

辞达教化达。

三世因果众生根行。

如如不合不散。

无实用无用无名用。

用用一切空空空照达空。

名为通达一切法空。

空空如如相不可得 若佛子。

直心者。

直照取缘神我入无生智。

无明神我空空中空。

空空理心在有在无。

而不坏道种子。

无漏中道一观。

而教化一切十方众生。

转一切众生皆入萨婆若空真性真性真行于空。

三界主者结缚而不受 若佛子。

不退心者。

不入一切凡夫地不起杂长养诸见。

亦复不起习因相似我人。

入三界业亦行空而不住退。

解脱于第一中道。

一合行故不行退。

本际无二故而不念退。

空生观智如如相续。

乘乘心入不二。

常空生心一道一净。

为不退一道一照 若佛子。

独大乘心者。

解解一空故。

一切行心名一乘。

乘一空智。

智乘行乘。

乘智。

心心任运任用任载任一切众生。

度三界河结缚河生灭河。

行者坐乘任用载用。

智心趣入佛海。

故一切众生未得空智任用。

不名为大乘。

但名乘得度苦海 若佛子。

无相心者。

忘想解脱。

照般若波罗蜜无二。

一切结业三世法如如一谛。

而行于无生空。

自知得成佛。

一切佛是我等者。

一切贤圣是我同学。

皆同无生空。

故名无相心 若佛子。

如如慧心者。

无量法界无集无受生。

生生烦恼而不缚。

一切法门。

一切贤所行道。

一切圣所观法。

所有亦如是。

一切佛教化方便法。

我皆集在心中。

外道一切论邪定功用。

幻化魔说佛说皆分别。

入二谛处非一非二。

非有阴界入。

是慧光明。

光明照性入一切法 若佛子。

不坏心者。

入圣地智近解脱位。

得道正门。

明菩提心。

伏忍顺空八魔不坏。

众圣摩顶诸佛劝发。

入摩顶三昧。

放身光光照十方佛土。

入佛仪神。

出没自在动大千界。

与平等地心无二无别。

而非中观知道。

以三昧力故。

光中见佛无量国土。

现为说法。

尔时即得顶三昧。

登虚空平等地。

总持法门圣行满足。

心心行空。

空空慧中道无相照故。

一切相灭得金刚三昧门。

入一切行门。

入虚空平等地。

如佛华经中广说 卢舍那佛言。

千佛汝先问。

十地者有何义。

若佛子。

菩提萨埵入平等慧体性地。

真实法化一切行华光满足。

四天果乘用任化。

无方理化。

神通十力十号十八不共法。

住佛净土。

无量大愿。

辩才无畏。

一切论一切行我皆得入。

生出佛家坐佛性地。

一切障碍凡夫因果毕竟不受。

大乐欢喜。

从一佛土入无量佛土。

从一劫入无量劫。

不可说法为可说法。

及照见一切法。

逆顺见一切法。

常入二谛而在第一义中。

以一智知十地次第。

一一事示众生。

而常心心中道。

以一智知一切佛土殊品及佛所说法。

而身心不变。

以一智知十二因缘十恶种性。

而常住善道。

以一智见有无二相。

以一智知入十禅支行三十七道。

而现一切色身六道。

以一智知十方色色。

分分了起。

入受色报。

而心心无缚。

光光照一切。

是故无生信忍空慧常现在前。

从一地二地乃至佛界。

其中间一切法门一时而行故。

略出平等地功德海藏行愿。

如海一渧毛头许事 若佛子。

菩提萨埵善慧体性地。

清净明达一切善根。

所谓慈悲喜舍慧。

一切功德本从初观入大空慧方便道智中。

见诸众生无非苦谛皆有识心。

三恶道刀杖一切苦恼缘中生识。

名为苦谛三苦相者。

如身初觉。

从刀杖身色阴二缘中生觉。

为行苦缘。

次意地觉缘身觉所缘得刀杖及身创肿等法故。

觉苦苦缘。

重故苦苦。

次受行觉二心。

缘向身色阴坏创中。

生苦觉故。

名为坏苦缘。

是以三觉次第生三心。

故为苦苦。

一切有心众生。

见是三苦起无量苦恼因缘故。

我于是中入教化道三昧。

现一切色身于六道中。

十种辩才说诸法门。

谓苦识苦缘刀杖缘具。

苦识行身创肿发坏。

内外触中或具不具。

具二缘中生识识作识受触识。

名为苦识。

行二缘故心心缘色。

心触触恼受烦毒时。

为苦苦。

心缘识初在根觉缘。

名为苦觉。

心作心受触识觉触。

未受烦毒时。

是名行苦。

逼迮生觉如斫石火。

于身心念念生灭。

身散坏转变化。

识入坏缘缘集散心苦心恼。

受念后缘染着心心不舍。

是为坏苦。

三界一切苦谛。

复观无明集无量心作一切业。

相续相连习因集因。

名为集谛。

正见解脱空空智道心心。

名以智道道谛。

尽有果报尽有因。

清净一照体性。

妙智寂灭一谛。

慧品具足名根。

一切慧性起空入观。

是初善根。

第二观舍一切贪着。

行一切平等空舍。

无缘而观诸法空际一想。

我观一切十方地土。

皆吾昔身所用故土。

四大海水是吾故水一切劫火是吾昔身故所用火一切风轮是吾故所用气。

我今入此地中。

法身满足舍吾故身。

毕竟不受四大分段不净故身。

是为舍品具足。

第三次观于所化一切众生。

与人天乐.十地乐.离十恶畏乐得妙华三昧乐。

乃至佛乐。

如是观者慈品具足。

菩萨尔时住是地中无痴无贪无嗔。

入平等一谛智。

一切行本。

游佛一切世界。

现化无量法身。

如一切众生天华品说 若佛子。

菩提萨埵光明体性地。

以三昧解了智。

知三世一切佛法门。

十二法品名味句。

重诵。

记别。

直语。

偈。

不请说。

律戒。

譬喻。

佛界。

昔事。

方正。

未曾有。

谈说。

是法体性名第一义别。

是名味句中说一切有为法。

分分受生。

初入识胎。

四大增长色心名六住。

于根中起实觉。

未别苦乐名触识。

又觉苦乐识名三受。

连连觉着受无穷。

已欲我见戒取善恶有。

识初名生。

识终名死。

是十品现在苦因缘果观。

是行相中道。

我久已离故。

无自体性。

入光明神通。

总持辩才。

心心行空。

而十方佛土中现劫化转化百劫千劫。

国土中养神通。

礼敬佛前咨受法言。

复现六道身。

一音中说无量法品。

而众生各自分分得闻心所欲之法。

苦空无常无我一谛之音。

国土不同身心别化。

是妙华光明地中略开一毛头许。

如法品解观法门千三昧品说 若佛子。

菩提萨埵体性地中。

尔真焰俗。

不断不常。

即生即住即灭。

一世一时一有。

种异异现异故。

因缘中道非一非二。

非善非恶非凡非佛故。

佛界凡界一一。

是名为世谛。

其智道观。

无一无二。

玄道定品。

所谓说佛心行初觉定因。

信觉思觉静觉上觉念觉慧觉观觉猗觉乐觉舍觉。

是品品方便道。

心心入定果。

是人住定中。

焰焰见法行空。

若起念定。

入生心定生爱。

顺道道法化生。

名法乐忍住忍证忍寂灭忍。

故诸佛于入光光华三昧中。

现无量佛以手摩顶一音说法。

百千起发而不出定。

住定味乐定。

着定贪定。

一劫千劫中住定。

见佛莲花座说百法门。

是人供养听法。

一劫住定。

时诸佛光中摩顶。

发起定品出相进相去向相故。

不没不退不堕不住。

顶三昧法上乐忍。

永尽无余。

即入一切佛土修行无量功德品。

行行皆光明。

入善权方便。

化教一切众生能使得见佛体性常乐我净。

是人生住是地中行化法门渐渐深妙华观智入体性中道。

一切法门品满足。

犹如金刚。

上日月道品已明斯义 若佛子。

菩提萨埵慧照体性地。

法有十种力生品。

起一切功德行。

以一慧方便知善恶二业别行。

处力品。

善作恶作业智力品。

一切欲求愿六道生生果欲力品。

六道性分别不同性力品。

一切善恶根一一不同根力品。

邪定正定不定是名定力品。

一切因果乘是因乘是果至果处乘因道是道力品。

五眼知一切法见一切受生故天眼力品。

百劫事一一知宿世力品。

于一切生烦恼灭一切受无明灭解脱力品。

是十力品智。

知自修因果。

亦知一切众生因果分别。

而身心口别用。

以净国土为恶国土。

以恶国土为妙乐土。

能转善作恶转恶作善。

色为非色非色为色。

以男为女以女为男。

以六道为非六道。

非六道为六道。

乃至地水火风。

非地水火风。

是人尔时以大方便力。

从一切众生而见不可思议。

下地所不能知觉举足下足事。

是人大明智。

渐渐进分分智。

光光无量无量。

不可说不可说法门。

现在前行 若佛子。

菩提萨埵体性华光地。

能于一切世界中。

十神通明智品。

以示一切众生种种变化。

以天眼明智知三世国土中微尘等一切色。

分分成六道众生身。

一一身微尘细色成大色分分知。

以天耳智知十方三世六道众生苦乐音声。

非非音。

非非声。

一切法声。

以天身智知一切色。

色非色。

非男非女形。

于一念中遍十方三世国土劫量。

大小国土中微尘身。

以天他心智知三世众生心中所行。

十方六道中一切众生心心所念苦乐善恶等事。

以天人智知十方三世国土中一切众生宿世苦乐受命。

一一知命续百劫。

以天解脱智知十方三世众生解脱断除一切烦恼。

若多若少从一地乃至十地灭灭皆尽。

以天定心智知十方三世国土中众生心。

定不定非定非不定。

起定方法有所摄受三昧百三昧。

以天觉智知一切众生已成佛未成佛。

乃至一切六道人心心。

亦知十方佛心中所说法。

以天念智知百劫千劫大小劫中。

一切众生受命命久近。

以天愿智知一切众生贤圣十地。

三十心中一一行愿。

若求苦乐若法非法。

一切求十愿。

百千大愿品具足。

是人住地中。

十神通明中。

现无量身心口分别用。

说地功德。

百千万劫不可穷尽。

而尔所释迦略开神通明品。

如观十二因缘品中说 若佛子。

菩提萨埵满足体性地。

入是法中十八圣人智品。

下地所不共。

所谓身无漏过。

口无语罪。

念无失念。

离八法。

一切法中舍。

常在三昧。

是入地六品具足。

复从是智生六足智。

三界结习毕竟不受故欲具足。

一切功德一切法门。

所求满故进心足。

一切法事一切劫事一切众生事。

以一心中一时知故念心足。

是二谛相。

六道众生一切法故智慧足。

知十发趣人中至一切佛无结无习故解脱足。

是一切众生知他人自我弟子无漏无诸烦习故。

以智知他身解脱足。

是人入六满足明智中便起智。

身随六道众生心行口辩说无量法门品。

示一切众生故。

随一切众生心行。

常入三昧。

而十方大地动虚空化华故。

能令众生心行。

以大明具足。

见过去一切劫中佛出世。

亦是示一切众生心。

以无着智。

见现十方一切国土中一切佛。

一切众生心心所行。

以神通智。

见未来中一切劫一切佛出世。

一切众生从是佛受道听法故。

住是十八圣人中心心三昧。

观三界微尘等色是我故身。

一切众生是我父母。

而今入是地中。

一切功德一切神光。

一切佛所行法。

乃至八地九地中一切法门品。

我皆已入故。

于一切佛国土中。

示现作佛成道转法轮。

示入灭度。

转化他方过去来今一切国土中 若佛子。

菩提萨埵佛吼体性地。

入法王位三昧。

其智如佛。

佛吼三昧故。

十品大明定门常现在前。

华光音入心三昧。

其空慧者。

谓内空慧门。

外空慧门。

有为空慧门。

无为空慧门。

性空慧门。

无始空慧门。

第一义空慧门。

空空慧门。

空空复空慧门。

空空复空空慧门。

如是十空门下地所不知。

虚空平等地。

不可说不可说。

神通道智。

以一念智。

知一切法分分别异。

而入无量佛国土中。

一一佛前咨受法。

转法度与一切众生。

而以法药施一切众生。

为大法师为大导师。

破坏四魔。

法身化化入佛界。

是诸佛数。

是诸九地十地数中。

长养法身。

百千陀罗尼门。

百千三昧门。

百千金刚门。

百千神通门。

百千解脱门。

如是百千虚空平等门中。

而大自在一念一时行。

劫说非劫非劫说劫。

非道说道道说非道。

非六道众生说六道众生。

六道众生说非六道众生。

非佛说佛佛说非佛。

而入出诸佛体性三昧中。

反照顺照逆照。

前照后照。

因照果照。

空照有照。

第一中道义谛照。

是智唯八地所证。

下地所不及。

不动不到不出不入不生不灭。

是地法门品。

无量无量不可说不可说。

今以略开地中百千分一毛头许事。

罗汉品中已明 若佛子。

菩提萨埵佛花严体性地。

以佛威仪如来三昧自在王王定。

出入无时。

于十方三千世界中百亿日月百亿四天下。

一时成佛转法轮乃至灭度。

一切佛事以一心中一时示现一切众生。

一切色身。

八十种好三十二相。

自在乐虚空同。

无量大悲光明相好庄严。

非天非人非六道。

一切法外而常行六道。

现无量身无量口无量意。

说无量法门。

而能转魔界入佛界。

佛界入魔界。

复转一切见入佛见。

佛见入一切见。

佛性入众生性。

众生性入佛性。

其地光光光照。

慧慧照。

明焰明焰。

无畏无量十力十八不共法。

解脱涅槃无为一道清净。

而以一切众生作父母兄弟。

为其说法尽一切劫得道果。

又现一切国土。

为一切众生相视如父如母。

天魔外道相视如父母。

住是地中从生死际起至金刚际。

以一念心中现如是事。

而能转入无量众生界。

如是无量。

略说如海一渧 若佛子。

菩提萨埵入佛界体性地。

其大慧空。

空复空空复空。

如虚空性。

平等智有如来性。

十功德品具足。

空同一相体性无为。

神虚体一法同法性。

故名如来。

应顺四谛二谛尽生死轮际。

法养法身无二。

是名应供。

遍覆一切世界中一切事。

正智圣解脱智。

知一切法有无一切众生根故。

是正遍知。

明明修行佛果时足故。

是明行足。

善逝三世佛法。

法同先佛。

去佛去时善善来时善善。

是名善逝。

是人行是上德。

入世间中教化众生。

使众生解脱一切结缚。

故名世间解脱。

是人一切法上入佛威神。

仪形如佛大士行处。

为世间解脱。

名无上士。

调顺一切众生。

名为丈夫。

于天人中教化一切众生。

咨受法言故。

是天人师。

妙本无二佛性玄觉常常大满。

一切众生礼拜故尊敬故。

是佛世尊。

一切人咨受奉教故。

是佛地。

是地中一切圣人之所入处故。

名佛界地。

尔时坐宝莲花上。

一切与授记欢喜。

法身手摩其顶。

同见同学菩萨异口同音赞叹无二。

又有百千亿世界中一切佛一切菩萨。

一时云集。

请转不可说法轮。

虚空藏化导法门。

是地有不可说奇妙法门品。

奇妙三明三昧门陀罗尼门。

非下地凡夫心识所知。

唯佛佛无量身口心意可尽其原。

如光音天品中说十无畏与佛道同 梵网经卷上 梵网经菩萨戒序 诸佛子等。

合掌至心听。

我今欲说诸佛大戒序。

众集默然听。

自知有罪当忏悔。

忏悔即安乐。

不忏悔罪益深。

无罪者默然。

默然故当知众清净。

诸大德优婆塞优婆夷等谛听。

佛灭度后于像法中。

应当尊敬波罗提木叉。

波罗提木叉者即是此戒。

持此戒时如暗遇明如贫得宝如病得差如囚系出狱如远行者得归。

当知此则是众等大师。

若佛住世无异此也。

怖心难生善心难发。

故经云。

勿轻小罪以为无殃。

水滴虽微渐盈大器。

刹那造罪殃堕无间。

一失人身万劫不复。

壮色不停犹如奔马。

人命无常过于山水。

今日虽存明亦难保。

众等各各一心勤修精进。

慎勿懈怠懒惰睡眠纵意。

夜即摄心存念三宝。

莫以空过徒设疲劳后代深悔。

众等各各一心谨依此戒。

如法修行应当学

宛转歌

〔刘妙容〕 〔晋〕

月既明,西轩琴复清。

寸心斗酒争芳夜,千秋万岁同此情。

歌宛转,宛转声已哀。

愿为星与汉,光景共徘徊。

悲且伤,参差泪成行。

底红掩翠方无色,金徽玉轸为谁锵?

歌宛转,宛转结复悲。

愿为烟与雾,氤氲共容姿。

君子行

〔陆机〕 〔晋〕

天道夷且简,人道险而难。

休咎相乘蹑,翻覆若波澜。

去疾苦不远,疑似实生患。

近火固宜热,履冰岂恶寒。

掇蜂灭天道,拾尘惑孔颜。

逐臣尚何有,弃友焉足叹。

福钟恒有兆,祸集非无端。

天损未易辞,人益犹可欢。

朗鉴岂远假,取之在倾冠。

近情苦自信,君子防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