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州州学记

皇帝二十有三年,制诏州县立学。

惟时守令,有哲有愚。

有屈力殚虑,祗顺德意。

有假官借师,苟具文书。

或连数城,亡诵弦声。

倡而不和,教尼不行。

三十有二年,范阳祖君无泽知袁州。

始至,进诸生,知学宫阙状。

大惧人材放失,儒效阔疏,亡以称上意旨。

通判颍川陈君侁,闻而是之,议以克合。

相旧夫子庙,狭隘不足改为,乃营治之东。

厥土燥刚,厥位面阳,厥材孔良。

殿堂门庑,黝垩丹漆,举以法。

故生师有舍,庖廪有次。

百尔器备,并手偕作。

工善吏勤,晨夜展力,越明年成。

舍菜且有日,盱江李觏谂于众曰:“惟四代之学,考诸经可见已。

秦以山西鏖六国,欲帝万世,刘氏一呼,而关门不守,武夫健将,卖降恐后,何耶?

诗书之道废,人惟见利而不闻义焉耳。

孝武乘丰富,世祖出戎行,皆孳孳学术。

俗化之厚,延于灵、献。

草茅危言者,折首而不悔。

功烈震主者,闻命而释兵。

群雄相视,不敢去臣位,尚数十年。

教道之结人心如此。

今代遭圣神,尔袁得贤君,俾尔由庠序,践古人之迹。

天下治,则谭礼乐以陶吾民:一有不幸,尤当仗大节,为臣死忠,为子死孝。

使人有所赖,且有所法。

是睢朝家教学之意。

若其弄笔墨以徼利达而已,岂徒二三子之羞,抑亦为国者之忧。

” 此年实至和甲午,夏某月甲子记。



译文、注释、简介、赏析

译文

仁宗皇帝廿三年,下诏命令各州县设立学馆。那时的州县长官,有的贤明,有的愚昧。奉行诏令时,有的尽心竭力,恭敬地仰承皇帝旨意;有的装装门面,充当官、师,胡乱写一道奉诏文书了事。以致有些地方,一连几座城邑,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上面倡导而地方不响应,使得教学受阻,不能推行。 仁宗皇帝三十二年,范阳人祖无择任袁州知州。初来时,就召见一班儒生,了解到学馆残缺破败的情况。他很担心人材流失,儒学的教化作用逐渐削弱,不能合乎皇上旨意。颍川人陈侁通判,听了很以为然,意见与祖无择完全一致。他们一同察看了旧有的夫子庙,觉得太狭窄,不适宜改建为学馆,于是决定在城的东北角上建造新学馆。那儿土地干燥坚硬,那儿地势朝南,那儿建筑材料非常优良。学馆的陶瓦、墙壁、大门、房廊,有深灰、雪白、朱红、漆黑诸色,完全合乎法度。所以学生、老师都有安身之所,厨房、粮仓都有安排之处。各种器物准备齐全,大家齐心协力建造,工匠技艺高超,官吏勤快不怠,没日没夜努力从事,过了一年,就将学馆建成。 在即将开学之时,旴江人李觏对众人勉励说:“那虞、夏、商、周四代办学之事,我们只需考察一下经书就可以知道。那秦始皇凭藉崤山以西之地,与六国大战,想万世称帝,被刘邦率军振臂一呼,却连关门也守不住。武官战将,争相投降惟恐落后,这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秦国废弃了诗书教化之道,使众人见利忘义的缘故。汉武帝即位于民富国强之际,光武帝出身于行伍之间,都能极力推行儒学,所以民风淳厚极了,一直影响到汉灵帝、汉献帝的时代。当时,那些在野之人而敢直言的,即使有杀身之祸也不反悔自己的忠直;那些功劳大得连皇帝也感到威摄的大臣,一听到天子的命令就放下了武器。各路诸侯虎视眈眈,却都不敢称帝,这种局面尚且维持了数十年。儒家的教化之道竟能这样地维系人心。如今躬逢圣明天子,你们袁州人又遇到了贤明的官长,使你们能通过学馆的教化,追随古代圣贤的遗迹。当天下太平的时候,则可以继承礼乐来陶冶我们百姓的性情;一旦有了变故,还可以坚持节操,做臣子的为国尽忠,当人子的为父尽孝。学了儒道,可以使人有所效法,有了精神支柱。这就是国家倡导教学之意。如果到这里来只学得一套舞文弄墨的本领以求得名利,那岂仅是你们的羞耻,而且也是治国之人的忧虑。” 至和元年夏某月甲子日作记。


注释

皇帝:这里指宋仁宗。 祗(zhǐ):恭敬。 范阳:古郡名,在今河北涿县一带。祖君无泽:祖无泽,字泽之,北宋上蔡(今河南上蔡县)人,历官直集贤院。袁州:治所在今江西宜春县。 通判:官名,地位略次于州府长官。陈君优(yōu):陈优,字复之,北宋长乐(今福建长乐县)人,进士。 黝(yǒu):淡黑色。垩(è):白色土。 舍菜:也作“舍采”,古代入学开始时举行的一种仪式。即向孔子牌位献上芹藻一类菜蔬。舍,放下。 盱(xū)江:水名,一称抚河,又称建昌江,在今江西东部,谂(shěn):规劝,告诉;勉励。 草茅:指在野的人。 谭:同“谈”。二三子:即“二三君子”的略称,大家,诸君。


简介

《袁州州学记》是宋人李觏(gòu)的名作,文章记叙了宋仁宗时,任袁州知州的祖无择看到学宫破损的现状,决定兴建新学宫的过程。学宫落成之刻举行的“释菜”祭孔仪式上,在宜春讲学的李觏大为感慨,遂发表了此篇文章,感慨申论。



渔家傲·独木小舟烟雨湿

〔程垓〕 〔宋〕

独木小舟烟雨湿,燕儿乱点春江碧。

江上青山随意觅,人寂寂,落花芳草催寒食。

昨夜青楼今日客,吹愁不得东风力。

细拾残红书怨泣,流水急,不知那个传消息。

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

〔苏轼〕 〔宋〕

臣等猥以空疏,备员讲读。

圣明天纵,学问日新。

臣等才有限而道无穷,心欲言而口不逮,以此自愧,莫知所为。

窃谓人臣之纳忠,譬如医者之用药,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

若已经效于世间,不必皆从于己出。

伏见唐宰相陆贽,才本王佐,学为帝师。

论深切于事情,言不离于道德。

智如子房而文则过,辩如贾谊而术不疏,上以格君心之非,下以通天下之志。

但其不幸,仕不遇时。

德宗以苛刻为能,而贽谏之以忠厚。

德宗以猜疑为术,而贽劝之以推诚。

德宗好用兵,而贽以消兵为先。

德宗好聚财,而贽以散财为急。

至于用人听言之法,治边驭将之方,罪己以收人心,改过以应天道,去小人以除民患,惜名器以待有功,如此之流,未易悉数。

可谓进苦口之乐石,针害身之膏肓。

使德宗尽用其言,则贞观可得而复。

臣等每退自西阁,即私相告言,以陛下圣明,必喜贽议论。

但使圣贤之相契,即如臣主之同时。

昔冯唐论颇、牧之贤,则汉文为之太息。

魏相条、董之对,则孝宣以致中兴。

若陛下能自得师,莫若近取诸贽。

夫六经三史,诸子百家,非无可观,皆足为治。

但圣言幽远,末学支离,譬如山海之崇深,难以一二而推择。

如贽之论,开卷了然。

聚古今之精英,实治乱之龟鉴。

臣等欲取其奏议,稍加校正,缮写进呈。

愿陛下置之坐隅,如见贽面,反覆熟读,如与贽言。

必能发圣性之高明,成治功于岁月。

臣等不胜区区之意,取进止。

浣溪沙·黄钟

〔周邦彦〕 〔宋〕

雨过残红湿未飞,疏篱一带透斜晖,游蜂酿蜜窃香归。

金屋无人风竹乱,衣篝尽日水沉微,一春须有忆人时。

和陶归去来兮辞

〔苏轼〕 〔宋〕

归去来兮,吾方南迁安得归。

卧江海之澒洞,吊鼓角之悽悲。

迹泥蟠而愈深,时电往而莫追。

怀西南之归路,梦良是而觉非。

悟此生之何常,犹寒暑之异衣。

岂袭裘而念葛,盖得觕而丧微。

我归甚易,匪驰匪奔。

俯仰还家,下车阖门。

藩垣虽缺,堂室故存。

挹吾天醴,注之洼尊。

饮月露以洗心,餐朝霞而眩颜。

混客主而为一,俾妇姑之相安。

知盗窃之何有,乃掊门而折关。

廓圜镜以外照,纳万象而中观。

治废井以晨汲,滃百泉之夜还。

守静极以自作,时爵跃而鲵桓。

归去来兮,请终老于斯游。

我先人之敝庐,复舍此而焉求?

均海南与汉北,挈往来而无忧。

畸人告予以一言,非八卦与九畴。

方饥须粮,已济无舟。

忽人牛之皆丧,但乔木与高丘。

警六用之无成,自一根之返流。

望故家而求息,曷中道之三休。

已矣乎,吾生有命归有时,我初无行亦无留。

驾言随子听所之,岂以师南华而废从安期。

谓汤稼之终枯,遂不溉而不耔。

师渊明之雅放,和百篇之新诗。

赋《归来》之清引,我其后身盖无疑。

西来意颂

〔释灵澄〕 〔宋〕

因僧问我西来意,我话居山七八年。

草履只栽三个耳,麻衣曾补两番肩。

东庵每见西庵雪,下涧长流上涧泉。

半夜白云消散后,一轮明月到床前。

连理枝·绿树莺声老

〔晏殊〕 〔宋〕

绿树莺声老,金井生秋早。

不寒不暖,裁衣按曲,天时正好。

况兰堂逢着寿筵开,见炉香缥缈。

组绣呈纤巧,歌舞夸妍妙。

玉酒频倾,朱弦翠管,移宫易调。

献金杯重叠祝长生,永逍遥奉道。

渔家傲·斜月

〔黄裳(冕仲)〕 〔宋〕

已送清歌归去后,东南楼上人声悄。

冷落尤临弦上调,欢意少,空将万感收残照。

窗外剑光初出鞘,斜窥梦断人年少。

未到盖棺心未了,尘虑扰,双眸竟入扶桑晓。

渔家傲·嫩绿堪裁红欲绽

〔晏殊〕 〔宋〕

嫩绿堪裁红欲绽,蜻蜓点水鱼游畔。

一霎雨声香四散,风颭乱,高低掩映千千万。

总是凋零终有限,能无眼下生留恋。

何似折来妆粉面,勤看玩,胜如落尽秋江岸。

渔家傲·楚国细腰元自瘦

〔晏殊〕 〔宋〕

楚国细腰元自瘦,文君腻脸谁描就。

日夜声声催箭漏,昏复昼,红颜岂得长如旧。

醉折嫩房和蕊嗅,天丝不断清香透。

却傍小阑凝坐久,风满袖,西池月上人归后。

渔家傲·幽鹭慢来窥品格

〔晏殊〕 〔宋〕

幽鹭慢来窥品格,双鱼岂解传消息。

绿柄嫩香频采摘,心似织,条条不断谁牵役。

粉泪暗和清露滴,罗衣染尽秋江色。

对面不言情脉脉,烟水隔,无人说似长相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