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应制

宿雨霁氛埃,流云度城阙。

河堤柳新翠,苑树花先发。

洛阳花柳此时浓,山水楼台映几重。

群公拂雾朝翔凤,天子乘春幸凿龙。

凿龙近出王城外,羽从琳琅拥轩盖。

云罕才临御水桥,天衣已入香山会。

山壁崭岩断复连,清流澄澈俯伊川。

雁塔遥遥绿波上,星龛奕奕翠微边。

层峦旧长千寻木,远壑初飞百丈泉。

彩仗蜺旌绕香阁,下辇登高望河洛。

东城宫阙拟昭回,南陌沟塍殊绮错。

林下天香七宝台,山中春酒万年杯。

微风一起祥花落,仙乐初鸣瑞鸟来。

鸟来花落纷无已,称觞献寿烟霞里。

歌舞淹留景欲斜,石关犹驻五云车。

鸟旗翼翼留芳草,龙骑骎骎映晚花。

千乘万骑銮舆出,水静山空严警跸。

郊外喧喧引看人,倾都南望属车尘。

嚣声引扬闻黄道,佳气周回入紫宸。

先王定鼎山河固,宝命乘周万物新。

吾皇不事瑶池乐,时雨来观农扈春。



译文、注释、简介、赏析

译文

宿雨过后,雾气散尽,流动的云彩穿过了城门。河堤上的柳树绿意盎然,苑内的树木先开花。洛阳的花柳此时浓烈,山水楼台映照出多重美景。群臣扫除雾气,朝翔凤凰,天子乘春季幸运地凿龙。凿龙接近了王城外,琳琅羽毛拥挤着龙车盖。云雾罕见地临近御水桥,天衣已经进入了香山会。山壁上崭出的岩石断裂又连接在一起,清澈的溪水俯瞰着伊川。雁塔高高地矗立在绿波之上,星龛璀璨地映衬着翠微的边缘。层峦旧时的长长山木,远壑初时的百丈泉水。彩仗和旗帜围绕着香阁,下辇登高望着河洛。东城的宫殿和阙楼效仿着昭回,南方的田间沟渠变得特别美丽。林中的香气充满了七宝台,山上的春酒如万年杯。微风一起,祥瑞的花朵飘落,仙乐初次响起,瑞鸟飞来。鸟儿飞来花儿落,纷纷不停地唱歌祝寿在烟霞之中。歌舞在这美景中停留,石关仍然停在五云车上。鸟儿们在旗帜上翩翩起舞,龙骑士骑着龙马映照着晚花。千辆车万骑士的龙车出现,水面平静山空严防着跸。在郊外喧嚣声中吸引着观看的人们,看着车尘向南方倾斜。喧闹的声音引起了黄道周围的注意,美丽的气息延伸进了紫宸宫。先王已经为山河拥有确定的地位,宝贵的命运乘着周围万物的新生。我们的皇帝不是沉迷于瑶池的乐趣,他时常观看农田春天的情景。


注释

蜺旌:一作「虹旌」。 烟霞:一作「香旌」。 石关:一作「石间」。 周回:一作「周旋」。


赏析

《隋唐嘉话》:武后游龙门,命群官赋诗,先成者赐以锦袍。左史东方虬既拜赐,坐未安,宋之问诗复成,文理兼美,左右莫不称善,乃就夺锦袍衣之。 《唐风怀》:南邨曰:清华蕴藉,洵是杰作。写境清深窈窕。 《唐诗观澜集》:逐层衔接,段落分明,其布词设彩亦极工稳匀称,初唐体格音节如此。 《网师园唐诗笺》:清词丽句,诗人之赋(「林下天香」四句下)。归章「观农」,立言得体(末二句下)。



明河篇

〔宋之问〕 〔唐〕

八月凉风天气晶,万里无云河汉明。

昏见南楼清且浅,晓落西山纵复横。

洛阳城阙天中起,长河夜夜千门里。

复道连甍共蔽亏,画堂琼户特相宜。

云母帐前初泛滥,水精帘外转逶迤。

倬彼昭回如练白,复出东城接南陌。

南陌征人去不归,谁家今夜捣寒衣。

鸳鸯机上疏萤度,乌鹊桥边一雁飞。

雁飞萤度愁难歇,坐见明河渐微没。

已能舒卷任浮云,不惜光辉让流月。

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问津。

更将织女支机石,还访成都卖卜人。

留别龚处士

〔李白〕 〔唐〕

龚子栖闲地,都无人世喧。

柳深陶令宅,竹暗辟疆园。

我去黄牛峡,遥愁白帝猿。

赠君卷葹草,心断竟何言。

茶经·一之源

〔陆羽〕 〔唐〕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

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

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

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

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

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

野者上,园者次。

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

笋者上,牙者次。

叶卷上,叶舒次。

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滞,结瘕疾。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乏、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

茶为累也,亦犹人参。

上者生上党,中者生百济、新罗,下者生高丽。

有生泽州、幽州、檀州者,为药无效,况非此者,设服荠苨,使六疾不瘳。

知人参为累,则茶累尽矣。

茶经·二之具

〔陆羽〕 〔唐〕

籝,一曰篮,一曰笼,一曰筥。

以竹织之,受五升,或一斗、二斗、三斗者,茶人负以采茶也。

灶无用<穴犮>者,釜用唇口者。

甑,或木或瓦,匪腰而泥,篮以箪之,篾以系之。

始其蒸也,入乎箪,既其熟也,出乎箪。

釜涸注于甑中,又以谷木枝三亚者制之,散所蒸牙笋并叶,畏流其膏。

杵臼,一曰碓,惟恒用者佳。

规,一曰模,一曰桊。

以铁制之,或圆或方或花。

承,一曰台,一曰砧。

以石为之,不然以槐、桑木半埋地中,遣无所摇动。

檐,一曰衣。

以油绢或雨衫单服败者为之,以檐置承上,又以规置檐上,以造茶也。

茶成,举而易之。

芘莉,一曰羸子,一曰篣筤。

以二小竹长三赤,躯二赤五寸,柄五寸,以篾织,方眼如圃,人土罗阔二赤,以列茶也。

棨,一曰锥刀,柄以坚木为之,用穿茶也。

扑,一曰鞭。

以竹为之,穿茶以解茶也。

焙,凿地深二尺,阔二尺五寸,长一丈,上作短墙,高二尺,泥之。

贯,削竹为之,长二尺五寸,以贯茶焙之。

棚,一曰栈,以木构于焙上,编木两层,高一尺,以焙茶也。

茶之半干升下棚,全干升上棚。

穿,江东淮南剖竹为之,巴川峡山纫谷皮为之。

江东以一斤为上穿,半斤为中穿,四两五两为小穿。

峡中以一百二十斤为上,八十斤为中穿,五十斤为小穿。

字旧作钗钏之“钏”,字或作贯串,今则不然。

如磨、扇、弹、钻、缝五字,文以平声书之,义以去声呼之,其字以穿名之。

育,以木制之,以竹编之,以纸糊之,中有隔,上有覆,下有床,傍有门,掩一扇,中置一器,贮煻煨火,令煴煴然,江南梅雨时焚之以火。

茶经·三之造

〔陆羽〕 〔唐〕

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

茶之笋者生烂石沃土,长四五寸,若薇蕨始抽,凌露采焉。

茶之牙者,发于丛薄之上,有三枝四枝五枝者,选其中枝颖拔者采焉,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

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

茶有千万状,卤莽而言,如胡人靴者蹙缩然,犎牛臆者廉檐然,浮云出山者轮囷然,轻飙拂水者涵澹然。

有如陶家之子罗,膏土以水澄泚之。

又如新治地者,遇暴雨流潦之所经,此皆茶之精腴。

有如竹箨者,枝干坚实,艰于蒸捣,故其形籭簁然。

有如霜荷者,至叶凋,沮易其状貌,故厥状委萃然,此皆茶之瘠老者也。

自采至于封七经目,自胡靴至于霜荷八等,或以光黑平正,言嘉者,斯鉴之下也。

以皱黄坳垤言佳者。

鉴之次也。

若皆言嘉及皆言不嘉者,鉴之上也。

何者?

出膏者光,含膏者皱,宿制者则黑,日成者则黄,蒸压则平正,纵之则坳垤,此茶与草木叶一也,茶之否臧,存于口诀。

嵩山天门歌

〔宋之问〕 〔唐〕

登天门兮坐盘石之磷峋,前漎漎兮未半,下漠漠兮无垠。

纷窈窕兮岩倚披以鹏翅,洞胶葛兮峰棱层以龙鳞。

松移岫转,左变而右易。

风生云起,出鬼而入神。

吾亦不知其灵怪如此,愿游杳冥兮见羽人。

重曰: 天门兮穹崇,回合兮攒丛。

松万接兮柱日,石千寻兮倚空。

晚阴兮足风,夕阳兮赩红。

试一望兮夺魄,况众妙之无穷。

马诗二十三首(其二十二)

〔李贺〕 〔唐〕

汗血到王家,随鸾撼玉珂。

少君骑海上,人见是青骡。

马诗二十三首(其二十一)

〔李贺〕 〔唐〕

暂系腾黄马,仙人上彩楼。

须鞭玉勒吏,何事谪高州。

马诗二十三首(其二十)

〔李贺〕 〔唐〕

重围如燕尾,宝剑似鱼肠。

欲求千里脚,先采眼中光。

马诗二十三首(其十九)

〔李贺〕 〔唐〕

萧寺驮经马,元从竺国来。

空知有善相,不解走章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