筠州学记

周衰,先王之迹熄。

至汉,六艺出于秦火之余,士学于百家之后。

当是时,能明先王之道者,扬雄而已。

而雄之书,世未知好也。

然士之出于其时者,皆勇于自立。

无苟简之心,其取予进退去就,必度于礼义。

自此至于魏晋以来,其风俗之弊,人材之乏久矣。

以迄于今,士乃特有起于千载之外,明先王之道,以寤后之学者。

世虽不能皆知其意,而往往好之。

故习其说者,论道德之旨,而知应务之非近。

议从政之体,而知法古之非迂。

不乱于百家,不蔽于传疏。

其所知者若此,此汉之士所不能及。

然能尊而守之者,则未必众也。

故乐易敦朴之俗微,而诡欺薄恶之习胜。

此俗化之美,所以未及于汉也。

夫所闻或浅,而其义甚高,与所知有余,而其守不足者,其故何哉?

由汉之士察举于乡闾,故不能不笃于自修。

今之士选用于文章,故不得不笃于所学。

至于循习之深,则得于心者,亦不自知其至也。

由是观之,则上所好,下必有甚者焉。

岂非信欤!

令汉与今有教化开导之方,有庠序养成之法,则士于学行,岂有彼此之偏乎?

筠为州,在大江之西,其地僻绝。

当庆历之初,诏天下立学,而筠独不能应诏,州之士以为病。

至治平三年,始告于知州事,尚书都官郎中董君仪。

董君乃与通判州事国子博士郑君蒨相州之东南,得亢爽之地,筑宫于其上。

二君乃以书走京师,请记于予。

予谓二君之于政,可谓知所务矣。

故为之著予之所闻者以为记,而使归刻焉。



译文、注释、简介、赏析

译文

周王朝日渐衰微,先王们的遗存也就消亡了。到了汉代,六艺经传从秦朝焚书的余烬中复出,读书人于是可以跟着百家继续学习。谈道论德的人,自恃德行崇高远大隐逸山林不被任用;议论为政之道的人,总是浅近低贱又不效法古代。在那个时候,能够通晓先王之道的人,只有杨雄而已。但是杨雄的文章,世人不知道它好在什么地方。但是出现在那个时代的读书人,他们都在保持自我操守上很着力。他们没有草率简略的思想,对于物质上的索取与给予,官位上的提拔或废退,道义上的取舍,一定会从礼义方面来考虑。  从那时候到魏晋以来,社会风气低劣人才匮乏已经很久了。到了当世,才有读书人从千年之外的典籍开始专研,阐明先王之道,来让后学之子觉悟。世人虽然不能全部了解他们的思想,但是却常常喜欢它。所以学习他们的精髓的人,论及道德的主旨,知道应该不在近代追求它:议论参与政事的规矩,知道效法古人不是绕远的。他们不被百家之言所扰乱,不被经传上的解释所蒙蔽。他们像这样的博学,这是汉代的读书人所不能比的。但是现在能够遵从和恪守的人,就不是很多了。所以像《乐》、《易》那样淳朴的风气已经衰微了,那种诡异欺骗浅薄丑陋的风习占了优势。汉代风习太美,这是我们这代人比不上的原因啊。 见闻有时很浅薄,但是他的道义很高,和(那种)见闻很渊博,却他的操守不够(一样),这是什么缘故呢?自汉代的读书人是从乡里被推举,所以不能不笃志于自我修养。现今是用文章来选用的,所以不能不专注于学习。至于那些学习深入的,理解到了内心深处的人,也不知道自己到了哪种境界。从这个现象看,那么朝廷喜欢的东西,朝野的人一定比之更厉害啊。难道不是真的吗?让汉代和当今都有学校样的教化开导的方法,那么读书人对于做学问和做人,怎么会有如此之偏颇呢? 筠州也算是个州,可是在大江之西,地理偏僻与世隔绝。在庆历初年,天子下诏设立学校,但是只有筠州不能呼应诏令,筠州的读书人认为是个弊端。到治平三年,才有开明之士上报董。董就和郑察看州东南,发现一块地势高旷之地,在上面建造了学舍。两位贤君就带着报呈的文书去了京城,并嘱咐我写篇记。 我认为两位贤君对筠州的为政,真的是有所追求的。所以替他们写上我的见闻而成了这篇记,等他们回来之后刻石记录这件盛事吧



煮海歌

〔柳永〕 〔宋〕

煮海之民何所营,妇无蚕织夫无耕。

衣食之源太寥落,牢盆煮就汝轮征。

年年春夏潮盈浦,潮退刮泥成岛屿。

风干日曝咸味加,始灌潮波塯成卤。

卤浓碱淡未得闲,采樵深入无穷山。

豹踪虎迹不敢避,朝阳山去夕阳还。

船载肩擎未遑歇,投入巨灶炎炎热。

晨烧暮烁堆积高,才得波涛变成雪。

自从潴卤至飞霜,无非假贷充糇粮。

秤入官中得微直,一缗往往十缗偿。

周而复始无休息,官租未了私租逼。

驱妻逐子课工程,虽作人形具菜色。

鬻海之民何苦门,安得母富子不贫。

本朝一物不失所,愿广皇仁到海滨。

甲兵净洗征轮辍,君有馀财罢盐铁。

太平相业尔惟盐,化作夏商周时节。

题郴阳道中一古寺壁二绝

〔秦观〕 〔宋〕

【其一】 门掩荒寒僧未归,萧萧庭菊两三枝。

行人到此无肠断,问尔黄花知不知。

【其二】 哀歌巫女隔祠丛,饥鼠相追坏壁中。

北客念家浑不睡,荒山一夜雨吹风。

忆旧游·登蓬莱阁

〔张炎〕 〔宋〕

问蓬莱何处,风月依然,万里江清。

休说神仙事,便神仙纵有,即是闲人。

笑我几番醒醉,石磴扫松阴。

任狂客难招,采芳难赠,且自微吟。

俯仰成陈迹,叹百年谁在,阑槛孤凭。

海日生残夜,看卧龙和梦,飞入秋冥。

还听水声东去,山冷不生云。

正目极空寒,萧萧汉柏愁茂陵。

忆旧游(前题分得论字)

〔王去疾〕 〔宋〕

正落花时节,憔悴东风,绿满愁痕。

悄客梦惊呼伴侣,断鸿有约,回泊归云。

江空共道惆怅,夜雨隔篷闻。

尽世外纵横,人间恩怨,细酌重论。

叹他乡异县,渺旧雨新知,历落情真。

匆匆那忍别,料当君思我,我亦思君。

人生自非麋鹿,无计久同群。

此去重销魂,黄昏细雨人闭门。

忆旧游·叹江潭树老

〔张炎〕 〔宋〕

叹江潭树老,杜曲门荒,同赋飘零。

乍见翻疑梦,对萧萧乱发,都是愁根。

秉烛故人归后,花月锁春深。

纵草带堪题,争如片叶,能寄殷勤。

重寻。

已无处,尚记得依稀,柳下芳邻。

伫立香风外,抱孤愁凄惋,羞燕惭莺。

俯仰十年前事,醉后醒还惊。

又晓日千峰,涓涓露湿花气生。

出塞·夜梦一女子引扇求字,为书小阕

〔李石〕 〔宋〕

花树树。

吹碎胭脂红雨。

将谓郎来推绣户。

暖风摇竹坞。

睡起栏干凝伫。

漠漠红楼飞絮。

划踏袜儿垂手处。

隔溪莺对语。

高阳台·芙蓉

〔蒋捷〕 〔宋〕

霞铄帘珠,云蒸篆玉,环楼婉婉飞铃。

天上王郎,飙轮此地曾停。

秋香不断台隍远,溢万丛、锦艳鲜明。

事成尘,鸾凤箫中,空度歌声。

臞翁一点清寒髓,惯餐英菊屿,饮露兰汀。

透屋高红,新营小样花城。

霜浓月淡三更梦,梦曼仙、来倚吟屏。

共襟期,不是琼姬,不是芳卿。

高阳台·闰元宵

〔蒋捷〕 〔宋〕

桥尾星沈,街心尘敛,天公还把春饶。

桂月黄昏,金丝柳换星摇。

相逢小曲方嫌冷,便暖薰、珠络香飘。

却怜他、隔岁芳期,枉费囊绡。

人情终似娥儿舞,到颦翻宿粉,怎比初描。

认得游踪,花骢不住嘶骄。

梅梢一寸残红炬,喜尚堪、移照樱桃。

醉醺醺,不记元宵,只道花朝。

高阳台·送翠英

〔蒋捷〕 〔宋〕

燕卷晴丝,蜂黏落絮,天教绾住闲愁。

闲里清明,匆匆粉涩红羞。

灯摇缥晕茸窗冷,语未阑、娥影分收。

好伤情,春也难留,人也难留。

芳尘满目悠悠。

问萦云佩响,还绕谁楼。

别酒才斟,从前心事都休。

飞莺纵有风吹转,奈旧家、苑已成秋。

莫思量,杨柳湾西,且棹吟舟。

高阳台(陈君衡游未还,周公谨有怀人之赋,倚歌和之)

〔王沂孙〕 〔宋〕

驼褐轻装,狨鞯小队,冰河夜渡流澌。

朔雪平沙,飞花乱拂蛾眉。

琵琶已是凄凉调,更赋情、不比当时。

想如今,人在龙庭,初劝金卮。

一枝芳信应难寄,向山边水际,独抱相思。

江雁孤回,天涯人自归迟。

归来依旧秦淮碧,问此愁、还有谁知。

对东风,空似垂杨,零乱千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