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论

人之于物,听其自附,而信其自去,则人重而物轻。

人重而物轻,则物之附人也坚。

物之所以去人,分裂四出而不可禁者,物重而人轻也。

古之圣人,其取天下,非其驱而来之也。

其守天下,非其劫而留之也。

使天下自附,不得已而为之长,吾不役天下之利,而天下自至。

夫是以去就之权在君,而不在民,是之谓人重而物轻。

且夫吾之于人,己求而得之,则不若使之求我而后从之。

己守而固之,则不若使之不忍去我,而后与之。

故夫智者或可与取天下矣,而不可与守天下。

守天下则必有大度者也。

何者?

非有大度之人,则常恐天下之去我,而以术留天下。

以术留天下,而天下始去之矣。

昔者三代之君,享国长远,后世莫能及。

然而亡国之暴,未有如秦、隋之速,二世而亡者也。

夫秦、隋之亡,其弊果安在哉?

自周失其政,诸侯用事,而秦独得山西之地,不过千里。

韩、魏压其冲,楚胁其肩,燕、赵伺其北,而齐掉其东。

秦人被甲持兵,七世而不得解,寸攘尺取,至始皇然后合而为一。

秦见其取天下若此其难也,而以为不急持之,则后世且复割裂以为敌国。

是以销名城,杀豪杰,铸锋镝,以绝天下之望。

其所以准备而固守之者甚密如此,然而海内愁苦无聊,莫有不忍去之意。

是以陈胜、项籍因民之不服,长呼起兵,而山泽皆应。

由此观之,岂非其重失天下而防之太过之弊欤?

今夫隋文之世,其亦见天下之久不定,而重失其定也。

盖自东晋以来,刘聪、石勒、慕容、苻坚、姚兴、赫连之徒,纷纷而起者,不可胜数。

至于元氏,并吞灭取,略已尽矣,而南方未服。

元氏自分而为周、齐。

周并齐而授之隋。

隋文取梁灭陈,而后天下为一。

彼亦见天下之久不定也,是以全得天下之众,而恐其失之。

享天下之乐,而惧其不久。

立于万民之上,而常有猜防不安之心,以为举世之人,皆有曩者英雄割据之怀,制为严法峻令,以杜天下之变。

谋臣旧将,诛灭略尽,独死于杨素之手,以及于大故。

终于炀帝之际,天下大乱,涂地而莫之救。

由此观之,则夫隋之所以亡者,无以异于秦也。

悲夫!

古之圣人,修德以来天下,天下之所为去就者,莫不在我,故其视失天下甚轻。

夫惟视失天下甚轻,是故其心舒缓,而其为政也宽。

宽者生于无忧,而惨急者生于无聊耳。

昔尝闻之,周之兴,太王避狄于岐,豳之人民扶老携幼,而归之岐山之下,累累而不绝,丧失其旧国,而卒以大兴。

及观秦、隋,唯不忍失之而至于亡,然后知圣人之为是宽缓不速之行者,乃其所以深取天下者也。



译文、注释、简介、赏析

译文

人对于事物,任凭它来依附自己,任凭它自由离去,如果能够做到那样就是人重而物轻。人重物轻,物依附人就牢固。物之所以离开人,分裂四散却没有办法聚拢起来,是因为物重而人轻。古代那些圣贤,他们之所以取得天下,并不是他驱使人得来的;他们守天下,也并不是劫持而留住人的。天下人自己来依附,不得已做了他们的头领。我没有驱使天下的利,利自己却来了。这样,离去的权力就在君王而不在百姓,这就是所谓的人重物轻。像我和别人交往,通过自己请求得到,不如让别人邀请而答应他。自己固守着,不如让他不忍心离开我,然后给予他。所以那些聪明的人或许可以和他一起打天下,但是,不能够和他们一起来守天下。守护天下必须要有大度的胸怀。为什么呢?那些没有宽广胸怀的人,时常担心天下会离自己而去,所以就玩弄权术来留住天下。用权术来留守天下,那天下就开始离去了。 从前三代的君主,长久地拥有国家,后代是赶不上了。然而,国家灭亡之快,没有赶得上秦朝和隋朝的,他们都是二世就灭亡了。秦朝、隋朝的灭亡,他们的弊病究竟在什么地方呢?自从周朝政治衰败,诸侯之间相互争霸,但是,秦国单独拥有山西之地,不过千里。却有韩国、魏国扼住它的要塞,楚国威胁它的肩头,燕国、赵国窥视它的北面,齐国牵制它的东面。秦国的人披甲胄、拿着兵器,七代都不能够解除,一寸一寸地夺取土地,直到秦始皇统一了六国。秦国看到夺取天下是如此的困难,于是认为如果不迅速地守护天下,天下就会重新陷入混乱的境地,所以毁坏名城,杀戮英雄豪杰,熔铸兵器,来消灭分裂天下的念头。他们想到守护天下的办法是这么的周密、严谨。但是,四海之内的人民,却不堪忍受这种政策,都怀有离秦而去的念头。因此,陈胜、项羽他们这些人能够借助百姓的这种不满,高呼起义,天下响应。这么看来,这不是秦国因为害怕失去天下,防备过分的弊病吗? 隋文帝的时代,也是因为看到天下初定,害怕天下混乱。因为从东晋以来,刘聪、石勒、慕容、苻坚、姚兴、赫连这些人,连续不断地崛起。到了北魏的元氏,兼并灭取,大体上已经统一了,只有南方还没征服。北魏后来分为周、齐,周国兼并了齐国,周禅位给了隋。隋文帝攻取梁国,灭掉陈国,统一了天下。他看到天下长久的不安定,因此得到天下之后,就非常害怕失去它,享受拥有天下的乐趣却担心天下不能够长久。高高在万民之上,就经常处在怀疑和猜忌之中,认为天下的人都有以前的那种英雄割据的情怀。所以就制定了很严酷的法律来防止天下变乱。他的那些谋臣、猛将基本上被他杀得差不多了,而他却偏偏死在杨素手中,以至于发生了大变故。终于在隋炀帝的时候,天下大乱,一败涂地而没有办法收拾。这样看来,隋朝灭亡的原因,和秦朝没有什么两样。 可悲啊!古代的圣人通过修养德行来让天下人归附,拥有天下或者离开天下,都在我自己,所以把天下看得很轻,这样心态就平稳,所实行的政策就宽松。宽松来自无忧虑,急暴来自于无所依赖。过去曾经听说,周朝的兴起,太王为躲避狄人而跑到岐山,而豳地的人民,扶老携幼也跟随他来到岐山,络绎不绝。虽然失去了原来的国土,但是随后再次振兴。再来看看秦朝和隋朝,正是因为舍不得天下,最后导致了灭亡。最后才明白,圣人之所以作出这么不缓不急的行为,正是他用来稳固天下的办法啊。


注释

劫:劫持,表示强行留住人民。 冲:指要塞。 七世:指自战国(前475)七国并立以来,秦朝经过二百多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 寸攘尺取:表示秦国夺取土地的艰辛。攘:指夺取。 “是以销名城,杀豪杰,铸锋镝”句:出自《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堕毁名城,销锋镝,钮豪杰,结万世之安。”锋镝,指兵刃和箭头,这里泛指兵器。 陈胜、项籍:指秦朝末年的起义军领袖陈胜和项羽。 隋文:隋文帝杨坚。 刘聪:字玄明,匈奴十六国汉国开创者刘渊的第四子,父汉王刘渊死后,杀害兄弟自立为王。 元氏:即拓跋氏,北魏皇族。这里是指拓跋宏。他把都城迁到洛阳,改姓元氏,大兴文治,在位二十九年。 “元氏自分而为周、齐”句:东魏武定八年(公元550年),东魏齐王高洋逼迫东魏孝静帝元善见禅位,自立为王,即北齐;西魏恭帝三年(公元556年),西魏宇文护逼迫魏恭帝拓跋廓禅位于周公宇文觉,次年,宇文觉即位,史称北周。 曩者:从前的意思。 “制为严法峻令”句:隋文帝命令大臣修订的刑律,“刑纲简要,疏而不漏”,被后代所取法。但是,隋文帝晚年喜怒无常,过于杀戮。 杨素:字处道,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杨素“少落拓,有大志,不拘小节”。后来杨素帮助杨广争夺了帝位。 炀帝:隋文帝次子,他杀死文帝及兄长杨勇后继位。在位十四年,被农民大起义的浪潮困于江都(今江苏扬州市),为部下宇文化及等发动兵变缢杀。 豳(bīn):古都邑名,在今陕西省郴县,旬邑县西南一带。 卒以大兴:这里指的是太王,即周文王之祖,当时狄人攻打豳地,国人想要抵抗,可是太王不希望杀戮,就离开豳地去了岐山,豳地的人感激太公的教化与恩情就与他一起来到岐山。


简介

《隋论》是苏辙的一篇政论文。文章一开始先摆出自己的论点,通过对人与物的关系的剖析,得出如果过于在乎外在事物,反而容易失去的道理。接着讲到了得天下与守天下,可以使那些聪明之人用权术来得到天下,但是一旦拥有天下,如果没有宽广的胸怀,一味凭借权术治理,是很容易失去的。 然后,以秦朝和隋朝为例,来说明过于紧张、害怕失去天下,最后往往适得其反,天下反而很容易失去;而像太公那样,以一颗平常之心,用宽松仁爱来治理天下,即使土地没有了,可是却拥有天下的人心,最后天下还是他的。 苏辙的政论文大多精闢,能够巧妙运用历史,将说理与历史有机结合起来,很有说服力;行文结构严谨,有一种紧凑的感觉。



王安石赠太傅

〔苏轼〕 〔宋〕

敕。

朕式观古初,灼见天意。

将有非常之大事,必生希世之异人。

使其名高一时,学贯千载。

智足以达其道,辩足以行其言。

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

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

用能于期岁之闲,靡然变天下之俗。

具官王安石,少学孔、孟,晚师瞿、聃。

罔罗六艺之遗文,断以己意。

糠秕比百家之陈迹,作新斯人。

属熙宁之有为,冠群贤而首用。

信任之笃,古今所无。

方需功业之成,遽起山林之兴。

浮云何有,脱屣如遗。

屡争席于渔樵,不乱群于麋鹿。

进退之美,雍容可观。

朕方临御之初,哀疚罔极。

乃眷三朝之老,邈在大江之南。

究观规模,想见风采。

岂谓告终之问,在予谅暗之中。

胡不百年,为之一涕。

于戏。

死生用舍之际,孰能违天。

赠赙哀荣之文,岂不在我。

宠以师臣之位,蔚为儒者之光。

庶几有知,服我休命。

可。

明日小寒

〔陈与义〕 〔宋〕

东风吹雨小寒生,杨柳飞花乱晚晴。

客子从今无可恨,守正园里有莺声。

​​​​

怀天经智老因访之

〔陈与义〕 〔宋〕

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

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

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

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

菩萨蛮·杭妓往苏,迓杨元素,寄苏守王规甫

〔苏轼〕 〔宋〕

玉童西迓浮丘伯,洞天冷落秋萧瑟。

不见许飞琼,瑶台空月明。

清香凝夜宴,借与韦郎看。

莫便向姑苏,扁舟下五湖。

沁园春·一别秦楼

〔陆游〕 〔宋〕

一别秦楼,转眼新春,又近放灯。

忆盈盈倩笑,纤纤柔握。

玉香花语,雪暖酥凝。

念远愁肠,伤春病思,自怪平生殊未曾。

君知否,渐香消蜀锦,泪渍吴绫。

难求系日长绳。

况倦客、飘零少旧朋。

但江郊雁起,渔村笛怨。

寒釭委烬,孤砚生冰。

水绕山围,烟昏云惨,纵有高台常怯登。

消魂处,是鱼笺不到,兰梦无凭。

咏石榴花

〔王安石〕 〔宋〕

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

题襄阳光孝寺壁

〔无名氏〕 〔宋〕

干戈未定欲何之,一事无成两鬓丝。

踪迹大纲王粲传,情怀小样杜陵诗。

锦书音斩云千里,鸟鹊巢寒月一枝。

安得山中千日酒,酩然直到太平时。

冬景

〔刘克庄〕 〔宋〕

晴窗早觉爱朝曦,竹外秋声渐作威。

命仆安排新暖阁,呼童熨贴旧寒衣。

叶浮嫩绿酒初熟,橙切香黄蟹正肥。

蓉菊满园皆可羡,赏心从此莫相违。

秋千

〔释惠洪〕 〔宋〕

画架双裁翠络偏,佳人春戏小楼前。

飘扬血色裙拖地,断送玉容人上天。

花板润沾红杏雨,彩绳斜挂绿杨烟。

下来闲处从容立,疑是蟾宫谪降仙。

上元应制

〔王珪〕 〔宋〕

雪消华月满仙台,万烛当楼宝扇开。

双凤云中扶辇下,六鳌海上驾山来。

镐京春酒沾周宴,汾水秋风陋汉才。

一曲升平人共乐,君王又尽紫霞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