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

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

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

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

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

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

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

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

彼秦者,将何为哉?

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至使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高中古诗


译文、注释、简介、赏析

译文

我读过史记中六国世家的故事,内心感到奇怪:全天下的诸侯,凭着比秦国大五倍的土地,多十倍的军队,全心全力向西攻打崤山西边面积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灭亡。我常为这件事作深远的思考,认为一定有能够用来自求安定的计策;因此我总是怪罪那时候的一些谋臣,在考虑忧患时是这般的粗略,图谋利益时又是那么的肤浅,而且不了解天下的情势啊!秦国要和诸侯争夺天下的目标,不是放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放在韩、魏的边境上;诸侯要和秦国争夺天下的目标,也不是放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放在韩、魏的边境上。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比人有心腹的疾病一样;韩、魏两国阻碍了秦国出入的要道,却掩护着崤山东边的所有国家,所以全天下特别看重的地区,再也没有比得上韩、魏两国了。 从前范雎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韩国,商鞅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魏国。秦昭王在还没获得韩、魏的归心以前,却出兵去攻打齐国的刚、寿一带,范雎就认为是可忧的。既然这样那么秦国忌惮的事情,就可以看得出来了。秦国要对燕、赵两国动用兵力,这对秦国是危险的事情;越过韩、魏两国去攻打人家的国都,燕、赵在前面抵挡它,韩、魏就从后面偷袭他,这是危险的途径啊。可是当秦国去攻打燕、赵时,却不曾有韩、魏的顾虑,就是因为韩、魏归附了秦国的缘故啊。韩、魏是诸侯各国的屏障,却让秦国人能够在他们的国境内进出自如,这难道是了解天下的情势吗?任由小小的韩、魏两国,去抵挡像虎狼一般强横的秦国,他们怎能不屈服而归向秦国呢?韩、魏一屈服而归向秦国,从此以后秦国人就可以出动军队直达东边各国,而且让全天下到处都遭受到他的祸害。 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却必须靠着他们去隔开西边的秦国,所以不如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秦国人就不敢跨越韩、魏,来图谋齐、楚、燕、赵四国,然后齐、楚、燕、赵四国,也就因此可以在他们的领域内安定自己的国家了。凭着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协助面临敌寇威胁的韩、魏两国,让韩、魏没有防备东边各国的忧虑,替全天下挺身而出来抵挡秦国军队;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其余四国在后方休生养息,来暗中援助他们的急难,像这样就可以源源不绝地应付了,那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呢?诸侯们不知道要采行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同阵营的人,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住自己了。直到让秦国人能够趁虚而入来并吞了他们的国家,怎不令人悲哀啊!


注释

六国世家:即六国诸侯王的传记。六国,齐、楚、燕、赵、韩、魏。世家,《史记》记述诸侯王的传记(陈涉、孔子也被列人世家,此属例外)。 窃:私下,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 五倍之地、十倍之众:谓六国与秦相比,有其五倍的土地、十倍的人口。 山西:古地区名,战国、秦、汉时期,通称崤山或华山以西为山西。这里指崤山以西。 咎:怪罪。 疏:粗忽。 势:大势、形势。 不在齐、楚、燕、赵:这四国皆远离位于西部的秦国,不与其接壤,故云。 郊:邑外为郊野。周制,离都城五十里为近郊,百里为远郊。后泛指城外、野外。与下句“韩、魏之野”,的“野”,同义,都是田野、国土的意思。 而在韩、魏之郊:韩国疆土有今山西东南部和河南中部,介于秦、楚、魏三国之间,为军事上必争之地。故云秦吞六国,首先战事当发生在“韩、魏之郊”。 塞:阻塞,挡住。 冲:要冲,军事要道。 蔽山东之诸侯:遮蔽了崤山以东的各诸侯国。 范雎:字叔,战国时魏人。后入秦说秦昭王,他曾劝说昭王:“天下无变则已,天下有变,其为秦患者孰大于韩乎?王不如收韩。”(《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收韩:收服韩国。 商鞅:卫国贵族,公孙氏,亦称卫鞅。后入秦,劝说孝王伐魏,“秦之与魏,譬若人之有腹心疾,非魏并秦,即秦并魏……孝公以为然。使卫鞍将而伐魏……尽破之以归秦。”魏惠王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史记·商君列传》)故云“用于秦而收魏”。 “昭王未得韩魏之心”三句:范雌说秦王曰:“夫稚侯越韩、魏而攻齐纲寿,非计也。少出师,则不足以伤齐;多出师,则害于秦。……越人之国而攻可乎?其于计疏矣。……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今释此而远攻,不亦缪乎!”(《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刚,故刚城,今山东省宁阳县;寿,今山东省郓城县。 乘:乘势攻击。 附:依附。 障:屏璋。 委:托付。 区区:小,少。 当:抵当。 折:损折。 东诸侯:山东的诸侯,这里指齐、楚、燕、赵。 摈(bìn):排除。 完:全,这里指保全国家的完整。 寇:敌寇,侵略者,这里指秦国。 出身:献身。 “以二国”三句:意谓用韩、魏二国的力量共同对付秦国,齐楚燕赵四国则可在后方休养生息,并且暗地帮助韩、魏二国的急需之物。阴助,暗中帮助。 疆埸(yì):边界。 背盟败约:即“背败盟约。背,背弃;败,破坏。 自相屠灭:指六国间自相残杀。 伺其隙:窥侧着六国疲困的可乘之机。


简介

本文着重探讨了六国当时应采取的自安之计,全文抓住一个“势”字,站得高、看得远,从大处着笔,高谈阔论、说短论长,颇具战国策士纵横捭阖之风。


赏析

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卷一百五十》引唐顺之:“此文甚得天下之势。” 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卷一百五十》:“识见大而行文亦妙。” 爱新觉罗·玄烨《古文渊鉴》:“洞彻当时形势,故立论行文爽健乃尔。” 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卷十五》:“看得透,写得快。笔如骏马下坂,云腾风卷而下,只为留足不住故也。此文在阿兄手中,扰是得意之作。‘三苏’之称,岂曰虚语?” 储欣《唐未十大家全集录·东坡先生全集录·卷五》:“老泉论六国之异在路秦,盖借以规宋也。故言激切而淋漓。颖滨论天下之势在韩魏,直设身处地为六国谋矣,故其言笃实而明著。两作未易议优劣也。”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十一》:“是论只在‘不知天下之势’一句。苏秦之说六国,意正如此。当时六国之策,万万无出于亲韩、魏者。计不出此,而自相屠灭。六国之愚,何至于斯。读之可发一笑。”“感叹作结,遗恨千古!” 唐德宜《古文翼·卷八》:“熟悉天下大势,了然于心口之间,当时范滩深见及此,故有远交近攻之说。惜乎六国不悟,乃自相并吞,遂致折而入于秦也。” 沈德潜《唐宋八家文读本·卷二十五》:“厚韩魏以摈秦,此即苏秦说赵之说也。子由窥破此旨而畅言之,觉天下大势确不可易。老泉论其弊,子由论其势。”



戏呈孔毅父

〔黄庭坚〕 〔宋〕

管城子无食肉相,孔方兄有绝交书。

文章功用不经世,何异丝窠缀露珠。

校书著作频诏除,犹能上车问何如。

忽忆僧床同野饭,梦随秋雁到东湖。

茶瓶儿

〔李元膺〕 〔宋〕

去年相逢深院宇。

海棠下、曾歌金缕。

歌罢花如雨。

翠罗衫上,点点红无数。

今岁重寻携手处。

空物是、人非春暮。

回首青门路。

乱红飞絮,相逐东风去。

浪淘沙令

〔王安石〕 〔宋〕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

一为钓叟一耕佣。

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

兴王只在笑谈中。

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沁园春·灵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未成

〔辛弃疾〕 〔宋〕

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

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

小桥横截,缺月初弓。

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

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

争先见面重重。

看爽气朝来三数峰。

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

相如庭户,车骑雍容。

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

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雨蒙蒙。

赠刘景文

〔苏轼〕 〔宋〕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六国论

〔苏轼〕 〔宋〕

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

自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何可胜数。

越王句践有君子六千人。

魏无忌、齐田文、赵胜、黄歇、吕不韦,皆有客三千人。

而田文招致任侠奸人六万家于薛,齐稷下谈者亦千人。

魏文侯、燕昭王、太子丹,皆致客无数。

下至秦、汉之间,张耳、陈馀号多士,宾客厮养皆天下豪杰,而田横亦有士五百人。

其略见于传记者如此,度其馀,当倍官吏而半农夫也。

此皆奸民蠹国者,民何以支而国何以堪乎?

苏子曰: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

国之有奸也,犹鸟兽之有鸷猛,昆虫之有毒螫也。

区处条理,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

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

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以不察也。

夫智、勇、辨、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者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者也,故先王分天下之贵富与此四者共之。

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

四者虽异,先王因俗设法,使出于一。

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

虽不尽然,取其多者论之。

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人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

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始皇初欲逐客,因李斯之言而止。

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

故堕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

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

不知其能槁项黄馘以老死于布褐乎?

抑将辍耕太息以俟时也?

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有以处之,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是速也。

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世以始皇为智,吾不信也。

楚、汉之祸,生民尽矣,豪杰宜无几,而代相陈豨过赵,从车千乘,萧、曹为政,莫之禁也。

至文、景、武之世,法令至密,然吴王濞、淮南、梁王、魏其、武安之流,皆争致宾客,世主不问也。

岂惩秦之祸,以为爵禄不能尽縻天下士,故少宽之,使得或出于此也耶?

若夫先王之政则不然,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呜呼,此岂秦、汉之所及也哉!

浣溪沙·莫许杯深琥珀浓

〔李清照〕 〔宋〕

莫许杯深琥珀浓,未成沉醉意先融,疏钟已应晚来风。

瑞脑香消魂梦断,辟寒金小髻鬟松,醒时空对烛花红。

渔家傲

〔晏殊〕 〔宋〕

画鼓声中昏又晓,时光只解催人老。

求得浅欢风日好。

齐揭调,神仙一曲渔家傲。

绿水悠悠天杳杳,浮生岂得长年少。

莫惜醉来开口笑。

须信道,人间万事何时了。

卜算子慢

〔柳永〕 〔宋〕

江枫渐老,汀蕙半凋,满目败红衰翠。

楚客登临,正是暮秋天气,引疏砧,断续残阳里。

对晚景,伤怀念远,新愁旧恨相继。

脉脉人千里。

念两处风情,万重烟水。

雨歇天高,望断翠峰十二。

尽无言,谁会凭高意?

纵写得,离肠万种,奈归云谁寄?

丰乐亭记

〔欧阳修〕 〔宋〕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

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

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

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

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

俯仰左右,顾而乐之。

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

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将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

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者,盖天下之平久矣。

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

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

向之凭恃险阻,刬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

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

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遂书以名其亭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