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先生墓表

先生姓钱氏,讳澄之,字饮光,苞大父行也。

苞未冠,先君子携持应试于皖,反,过枞阳,宿家仆草舍中。

晨光始通,先生扶杖叩门而入。

先君子惊。

问曰:“闻君二子皆吾辈人,欲一观所祈向,恐交臂而失之耳。

”先君子呼余出拜,先生答拜,先君子跪而相支柱,为不宁者久之。

因从先生过陈山人观颐,信宿其石岩。

自是,先生游吴越,必维舟江干,招余兄弟晤语连夕,乃去。

先生生明季世。

弱冠时,有御史某,逆阉馀党也,巡按至皖,盛威仪,谒孔子庙,观者如堵。

诸生方出迎,先生忽前,扳车而揽其帷,众莫知所为。

御史大骇,命停车,而溲溺已溅其衣矣。

先生徐正衣冠,植立,昌言以诋之,驺从数十百人,皆相视莫敢动,而御史方自幸脱于逆案,惧其声之著也,漫以为病颠而舍之。

先生由是名闻四方。

当是时,畿社、复社始兴,比郡中,主坛坫与相望者,宣城则沈眉生,池阳则吴次尾,吾邑则先生与吾宗涂山及密之、职之。

而先生与陈卧子、夏彝仲交最善,遂为“云龙社”以联吴淞,冀接武于东林。

先生形貌伟然,以经济自负,常思冒危难以立功名。

及归自闽中,遂杜足田间,治诸经,课耕以自给,年八十有二而终。

所著《田间诗学》、《田间易学》、《庄屈合诂》及文集行于世。

先君子闲居,每好言诸前辈志节之盛,以示苞兄弟。

然所及见,惟先生及黄冈二杜公耳。

杜公流寓金陵,朝夕至吾家。

自为儿童,捧盘盂以侍漱涤,即教以屏俗学,专治经书、古文,与先生所勖,不约而同。

尔时虽心慕焉,而未之能笃信也,及先兄幡然有志于斯,而诸公皆殁,每恨独学无所取衷,而先兄复中道而弃余。

每思父兄长老之言,未尝不自疚夙心之负也。

杜公之殁也,苞皆有述焉,而先生之世嗣,远隔旧乡,平生潜德隐行,无从而得之,而今不肖之躯,亦老死无日矣。

乃姑志其大略,俾兄子道希以告于先生之墓。

力能镌之,必终碣焉。

乾隆二年十有二月望前五日,后学方苞表。



译文、注释、简介、赏析

译文

先生姓钱,名澄之,字饮光,是我祖父辈的人。在我尚未成年的时候,我的父亲曾经带领我们兄弟到安庆参加乡试,返回桐城,经过枞阳,借宿在仆人家的草屋中。第二天天刚亮,先生就拄着拐杖敲门进来。我的父亲很惊讶。钱先生对我父亲说:“听说你的两个儿子都是如同我辈一样读书做学问的人,我想见识他们的志向,担心失之交臂。”我的父亲喊我出来拜见先生,先生回拜,我的父亲长跪着搀扶先生,激动了很久。从此,先生每次游历吴越之地,一定把船系在江边,叫我们兄弟去见面谈话,直到晚上才离开。 先生出生在明朝末年。在他二十岁的时候,有一个御史,是魏忠贤的馀党,他到安徽巡行考察,排场盛大,去拜谒孔子庙,围观的人很多(像一堵墙)。诸生正出门迎接,先生忽然冲上前,攀上车拉开车帷,大家不知道他要幹什么。御史非常惊讶,命令停车,先生已经把小便泼到了他的衣服上。先生慢慢地整顿好衣冠,毅然挺立,无所忌讳地直言羞辱御史。御史侍从的骑卒近百人,都相对而视,不敢行动。御史正庆幸自己从魏忠贤案中脱身,担心自己的名声传扬出去,随意地把先生当作精神病给释放了。先生因此名闻天下。 在这个时候,畿社、复社刚刚兴起。钱先生与陈卧子、夏彝仲交情最好,于是组成“云龙社”来联合吴淞一带的文人,希望继承东林党的事业。钱先生形貌伟岸,自负有经世济民的才华,经常想要在国家危难中建立功名。等到(参与南明隆武、永历政权抗清,失败后)从闽中归来,于是隐居田间,研究各种经典,教书以维持生活,八十二岁去世。他所创作的《田间诗学》以及文集流传于世。 我的父亲闲居在家时,经常喜欢谈论前辈们美好的志向节操,来说给我们兄弟听。然而所能见到的,只有钱先生和黄冈杜浚先生。杜濬先生寓居金陵,天天到我们家,教导我们屏除俗学,专心研究经书、古文,和钱先生对我们的勉励一样。那个时候我们虽然内心仰慕他们,但是没有能够深信他们的话,等到我的哥哥猛然醒悟有志于此,可是各位先生都已经去世了。我常常后悔独自学习而无所取法,并且我的哥哥中年也去世了。我每每想起父兄和各位前辈的话,未尝不内疚自己有负于平素的志愿。 杜濬先生去世的时候,我都有所记述,可是钱先生的同宗后代远在先生的故乡,先生平生人所不知的德行,无法知晓,而现在我这不才之身,也离死期不远了,于是姑且记述钱先生的生平大略,让我的侄儿方道希在钱先生的墓前祝告。尽力镌刻,一定能立碑。乾隆二年十二月望日前第五天,后辈方苞写下这篇墓表。


注释

田间先生:钱澄之,字饮光,号田间,桐城人,明末清初学者,文学家。明末曾与陈子龙、夏允彝等结社,要求政治改良。明亡后参加南明隆武、永历政权的抗清事业,授庶吉士,宫至编修、知制诰。永历政权覆亡后,曾削髮为僧,名西顽,隐居家乡著书立说,能诗文,有些作品表现了眷怀明室的感情。著作有《田间诗学》、《所知录》、《田间诗集》、《田间文集》等。 大父:祖父。 行(háng):辈。 未冠:未满二十岁,未成年。古代男子年及二十岁时加冠,表示成年,加冠时举行一定的仪式,叫“冠礼”,故不满二十岁称“未冠“。 皖:今安徽科称皖,这里指当时的安徽省安庆桐城。 枞阳:今安徽省枞阳县,旧属桐城。 问:此为田间先生问。 吾辈人:指如同我辈一样读书做学问的人。 祈向:祈求向往,即志向。 交臂失之:意为已在眼前,却又当面错过。交臂,把臂。 支柱:扶持。 “因从先生过陈山人观颐”句:跟着钱饮光去访问隐士陈观颐。过,探访;山人,隐士。 信宿:连宿两夜。 维舟江干:系船于江岸,干,岸边。 连夕:到晚上。 弱冠:《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御史:明代负责出外巡视的官名。 巡按:巡行考察。 堵:墙。这里形容围观的人多。 扳(pān):与“攀”通。 “溲(sǒu)溺已溅其衣矣”句:钱饮光往御史衣服上洒尿,以当众辱之。溲溺,小便。 植立:毅然挺立。 昌言:无所忌讳地直言。 驺(zōu)从:古时达官贵人出行时前后侍从的骑卒。 逆案:崇祯初曾打击魏忠贤阉党,把阉党篡权定为“逆案”。 颠:通“癫”,精神病。 畿社:明末江南一批讲求气节的士大夫继东林党之后成立的文社,为首者为陈子龙、夏允彝等,以诗文指斥时弊。明亡后,许多成员成为抗清志士。 复社:明末张溥、张采等合併几社等江南文社组成,清初被取缔。 比(bì)郡:比邻的郡县。 宣城:即今安徽省宣城县。 沈眉生:沈寿民,字眉生,宣城人,明末诸生,与杨维斗、刘伯宗。沈昆铜、吴应箕称为“复社五秀才”。明亡后,隐居讲学以终。 池阳:池州,即今安徽省贵池县。 吴次尾:吴应箕,字次尾,贵池人,明末文学家,复社中坚之一。清兵破南京后,曾参加抗清军事活动,后被捕不屈死。著有《楼山堂集》等。 密之、职之:方密之、方职之,俱桐城人,均为方苞同宗。 陈卧子:陈子龙,字卧子,早大樽,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县)人,明末文学家,为畿社发起人之一。清兵破南京后,参与组织抗清军事斗争,后被捕,乘隙投水死。能诗词,曾被誉为明诗殿军。著有《陈忠裕公全集》。 夏彝仲:夏允彝,字彝仲,松江华亭人,祟帧进土,几社发起人之一,南京陷落后投水而死。 接武:足迹相连,意为继承前人事业。武,足迹。 东林:东林党,晚明以江南士大大为主组成的政治集团,为首者为顾宪成、高攀龙、杨涟、左光斗、周顺昌等,主张广开言路,改革政治。天启时,宦官魏忠贤专权,东林党人遭到残酷迫害,左光斗、同顺昌等遭杀害,但东林党人始终正气凛然,未曾妥协。 经济:经世济民,治理国家。 归自闽中:钱澄之参与南明隆武、永历政权的抗清斗争,奔走于福建、广东等地。斗争失败后,回到桐城隐居。 杜足:断绝足迹,意为隐居田间,不与外界来往。 “课耕以自给”句:教授学生以维持生活。 所及见:所能见到的。 黄冈,今湖北省黄冈县。 二杜公:杜濬,字于皇,号茶村,其弟杜岕,字苍略,号些山,湖北黄冈人,均为诸生,与方苞祖父为挚友。杜濬为清初诗人,明亡后寓居江宁,家贫,有人欲代请免徵“房号银”(房税),国耻居官绅之列,坚决拒绝,并致书劝友勿出仕清延作“两截人”,故二杜均以气节而闻名。 勖(xù):勉励。 取衷:取法,就正。 潜德隐行:未加宣扬,人所不知的德行。 兄子道希:方苞胞兄方舟之子方道希。 镌(juān):刻。 碣(jié):墓碑。这里作动词用,意为立碑。 望:阴历每月十五日称“望日”。


简介

《田间先生墓表》选自《方苞散文集》,是由清代作家方苞所著的表文。 方苞与戴名世所以能成为挚友,不但由于文学上的同好,也有共同的民族意识的基础。方氏少时,其父就常对他讲“诸前辈志节之盛”,畿社、复社诸人的抗清大节,对他不无影响。这篇文章为抗清志士钱澄之立传,就寓合着民族感情。但方苞活动在抗清斗争浪潮已经低落的时代,他的民族感情确不如戴名世强烈,加之“《南山集》案”后,他成为惊弓之鸟,即使有民族感情,也不敢公然表露了。这篇文章写钱澄之事迹,突出写他在明季与“逆阉馀党”斗争等事,而对钱氏最为重要的参与南明政权在福建等地从事抗清斗争的事迹,却只给了含含糊糊的“及归自闽中”一句话,这恐怕就不是出于讲究剪裁取舍的“义法”的需要了。对钱澄之,方苞心中确有许多想说的话没敢说出来。



与来学圃书

〔方苞〕 〔清〕

吾友举用方自代,朋友之交,君臣之义,并见于斯,可以风世砥俗。

但大臣为国求贤,尤贵得之山林草野、疏远卑冗中,以其登进之道甚难,而真贤往往伏匿于此也。

若惟求之于平生久故、声绩夙著之人,则其涂隘矣。

万一圣主命以旁招俊义,列于庶位,将何以应哉!

抑又闻当道守官,固贵于坚,而察言服善,尤贵于勇。

前世正直君子,自谓无私,固执己见,或偏听小人先入之言,虽有灼见事理以正议相规者,反视为浮言,而听之藐藐,其后情见势屈,误国事,犯清议,而百口无以自明者多矣。

必如季路之闻过则喜,诸葛亮之谆戒属吏勤攻己过,然后能用天下之耳目以为聪明,尽天下之材力以恢功业。

吾友此时正宜用力于此,且与二三同志者交相勖,时相警也。

余不赘。

章大家行略

〔刘大櫆〕 〔清〕

先大父侧室,姓章氏,明崇祯丙子十一月二十七日生。

年十八来归,逾年,生女子一人,不育。

又十馀年,而大父卒。

先大母钱氏。

大母早岁无子,大父因娶章大家。

三年,大母生吾父,而章大家卒无出。

大家生寒族,年少,又无出,及大父卒,家人趣之使行,大家则慷慨号恸不食。

时吾父才八岁,童然在侧,大家挽吾父跪大母前,泣曰:“妾即去,如此小弱何?

”大母曰:“若能志夫子之志,亦吾所荷也。

”于是与大母同处四十馀年,年八十一而卒。

大家事大母尽礼,大母亦善遇之,终身无间言。

櫆幼时,犹及事大母。

值清夜,大母倚帘帷坐,櫆侍在侧,大母念往事,忽泪落。

櫆见大母垂泪,问何故,大母叹曰:“予不幸,汝祖中道弃予,汝祖没时,汝父才八岁。

”回首见章大家在室,因指谓櫆曰:“汝父幼孤,以养以诲,俾至成人,以得有今日,章大家之力为多。

汝年及长,则必无忘章大家。

”时虽稚昧,见言之哀,亦知从旁泣。

大家自大父卒,遂表明。

目虽无见,而操作不辍,槐七岁,与伯兄、仲兄从塾师在外庭读书。

每隆冬,阴风积雪,或夜分始归,僮奴皆睡去,独大家煨炉以待。

闻叩门,即应声策杖扶壁行,启门,且执手问曰:“书若熟否?

先生曾朴责否?

”即应以书熟,未曾朴责,乃喜。

大家垂白,吾家益贫,衣食不足以养,而大家之晚节更苦。

呜呼!

其可痛也夫。

聊斋志异·卷六·山市

〔蒲松龄〕 〔清〕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

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

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

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

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

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

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楼五架,窗扉皆洞开。

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

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愈少。

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

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

又渐如常楼。

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原君

〔黄宗羲〕 〔清〕

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

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

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

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

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

夫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其利,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

故古之人君,量而不欲入者,许由、务光是也。

入而又去之者,尧、舜是也。

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禹是也。

岂古之人有所异哉?

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

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

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

始而惭焉,久而安焉。

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

汉高帝所谓“某业所就,孰与仲多”者,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

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

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

”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

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

呜呼!

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

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

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至桀、纣之暴,犹谓汤、武不当诛之,而妄传伯夷、叔齐无稽之事,乃兆人万姓崩溃之血肉,曾不异夫腐鼠。

岂天地之大,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

是故武王圣人也,孟子之言,圣人之言也。

后世之君,欲以如父如天之空名,禁人之窥伺者,皆不便于其言,至废孟子而不立,非导源于小儒乎!

虽然,使后之为君者,果能保此产业,传之无穷,亦无怪乎其私之也。

既以产业视之,人之欲得产业,谁不如我?

摄缄縢,固扃鐍,一人之智力,不能胜天下欲得之者之众,远者数世,近者及身,其血肉之崩溃在其子孙矣。

昔人愿世世无生帝王家,而毅宗之语公主,亦曰:“若何为生我家!

”痛哉斯言!

回思创业时,其欲得天下之心,有不废然摧沮者乎!

是故明乎为君之职分,则唐、虞之世,人人能让,许由、务光非绝尘也。

不明乎为君之职分,则市井之间,人人可欲,许由、务光所以旷后世而不闻也。

然君之职分难明,以俄顷淫乐不易无穷之悲,虽愚者亦明之矣。

山居

〔郑板桥〕 〔清〕

一间茅屋在深山,白云半间僧半间。

白云有时行雨去,回头却羡老僧闲。

孙徵君传

〔方苞〕 〔清〕

孙奇逢,字启泰,号钟元,北直容城入也。

少倜傥,好奇节,而内行笃修。

负经世之略,常欲赫然著功烈,而不可强以仕。

先是,高攀龙、顾宪成讲学东林,海内士大夫立名义者多附焉。

及天启初,逆奄魏忠贤得政,叨秽者争出其门,而目东林诸君子为党。

由是杨涟、左光斗、魏大中、周顺昌、缪昌期次第死厂狱,祸及亲党。

而奇逢独与定兴鹿正、张果中倾身为之,诸公卒赖以归骨,世所传“范阳三烈士”也。

方是时,孙承宗以大学士兼兵部尚书经略蓟、辽,奇逢之友归安茅元仪及鹿正之子善继皆在幕府。

奇逢密上书承宗,承宗以军事疏请入见。

忠贤大惧,绕御床而泣,以严旨遏承宗于中途。

而世以此益高奇逢之义。

台垣及巡抚交荐屡徵,不起,承宗欲疏请以职方起赞军事,使元仪先之,奇逢亦不应也。

其后畿内盗贼数骇,容城危困,乃携家入易州五公山,门生亲故从而相保者数百家,奇逢为教条部署守御,而弦歌不辍。

入国朝,以国子祭酒徵,有司敦趣,卒固辞。

移居新安,既而渡河,止苏门百泉。

水部郎马光裕奉以夏峰田庐,逆率子弟躬耕,四方来学,愿留者,亦授田使耕,所居遂成聚。

奇逢始与鹿善继讲学,以象山、阳明为宗,及晚年,乃更和通朱子之说。

其治身务自刻砥,执亲之丧,率兄弟庐墓侧凡六年。

人无贤愚,苟问学,必开以性之所近,使自力于庸行。

其与人无町畦,虽武夫悍卒工商隶圉野夫牧竖,必以诚意接之,用此名在天下,而人无忌嫉者。

方杨、左在难,众皆为奇逢危,而忠贤左右皆近畿人,夙重奇逢质行,无不阴为之地者。

鼎革后,诸公必欲强起奇逢,平凉胡廷佐曰:“人各有志,彼自乐处隐就闲,何故必令与吾侪一辙乎?

”居夏峰二十有五年,卒,年九十有二。

河南北学者,岁时奉祀百泉书院,而容城与刘因、杨继盛同祀,保定与孙文正承宗、鹿忠节善继并祀学宫,天下无知与不知,皆称曰夏峰先生。

赞曰:先兄百川闻之夏峰之学者,徵君尝语人曰:“吾始自分与杨、左诸贤同命,及涉乱离,可以犯死者数矣,而终无恙,是以学贵知命而不惑也。

”徵君论学之书甚具,其质行,学者谱焉,兹故不论,而独著其荤荤大者。

方高阳孙少师以军事相属,先生力辞不就,众皆惜之,而少师再用再黜,讫无成功,《易》所谓“介于石,不终日”者,其殆庶几耶。

李斯论

〔姚鼐〕 〔清〕

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

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

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

商鞅教孝公燔《诗》、《书》,明法令,设告坐之过,而禁游宦之民。

因秦国地形便利,用其法,富强数世,兼并诸侯,迄至始皇。

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

何也?

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

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侈君张吾之宠。

是以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

扫去三代先王仁政,而一切取自恣肆以为治,焚《诗》、《书》,禁学士,灭三代法而尚督责,斯非行其学也,趋时而已。

设所遭值非始皇、二世,斯之术将不出于此,非为仁也,亦以趋时而已。

君子之仕也,进不隐贤。

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颦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庭之上,知其不义而劝为之者,谓天下将谅我之无可奈何于吾君,而不吾罪也。

知其将丧国家而为之者,谓当吾身容可以免也。

且夫小人虽明知世之将乱,而终不以易目前之富贵,而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固有终身安享荣乐,祸遗后人,而彼宴然无与者矣。

嗟乎!

秦未亡而斯先被五刑夷三族也,其天之诛恶人,亦有时而信也邪!

《易》曰:“眇能视,跛能履。

履虎尾,咥人凶。

”其能视且履者幸也,而卒于凶者,益其自取邪!

且夫人有为善而受教于人者矣,未闻为恶而必受教于人者也。

荀卿述先王而颂言儒效,虽间有得失,而大体得治世之要。

而苏氏以李斯之害天下罪及于卿,不亦远乎?

行其学而害秦者,商鞅也。

舍其学而害秦者,李斯也。

商君禁游宦,而李斯谏逐客,其始之不同术也,而卒出于同者,岂其本志哉!

宋之世,王介甫以平生所学,建熙宁新法,其后章惇、曾布、张商英、蔡京之伦,曷尝学介甫之学耶?

而以介甫之政促亡宋,与李斯事颇相类。

夫世言法术之学足亡人国,固也。

吾谓人臣善探其君之隐,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其为人尤可畏哉!

尤可畏哉!

赠钱献之序

〔姚鼐〕 〔清〕

孔子没而大道微,汉儒承秦灭学之后,始立专门,各抱一经,师弟传受,侪偶怨怒嫉妒,不相通晓,其于圣人之道,犹筑墙垣而塞门巷也。

久之,通儒渐出,贯穿群经,左右证明,择其长说。

及其敝也,杂之以谶纬,乱之以怪僻猥碎,世又讥之。

盖魏晋之间,空虚之谈兴,以清言为高,以章句为尘垢,放诞颓坏,迄亡天下。

然世犹或爱其说辞,不忍废也。

自是南北乖分,学术异尚,五百馀年。

唐一天下,兼采南北之长,定为义疏,明示统贯,而所取或是或非,未有折衷。

宋之时,真儒乃得圣人之旨,群经略有定说。

元明守之,著为功令。

当明佚君乱政屡作,士大夫维持纲纪,明守节义,使明久而后亡,其宋儒论学之效哉!

且夫天地之远,久则必变。

是故夏尚忠,商尚质,周尚文。

学者之变也,有大儒操其本而齐其弊,则所尚也贤于其故,否则不及其故,自汉以来皆然已。

明末至今日,学者颇厌功令所载为习闻,又恶陋儒不考古而蔽于近,于是专求古人名物制度训诂书数,以博为量,以窥隙攻难为功。

其甚者,欲尽舍程朱,而宗汉之士,枝之猎而去其根,细之蒐而遗其巨,夫宁非蔽与?

嘉定钱君献之,强识而精思,为今士之魁杰,余尝以余意告之,而不吾斥也。

虽然,是犹居京师庬淆之间也。

钱君将归江南而适岭表,行数千里,旁无朋友,独见高山大川乔木,闻鸟兽之异鸣,四顾天地之内,寥乎茫乎,于以俯思古圣人垂训教世先其大者之意,其于余论,将益有合也哉。

李姬传

〔侯方域〕 〔清〕

李姬者,名香,母曰贞丽。

贞丽有侠气,尝一夜博,输千金立尽。

所交接皆当世豪杰,尤与阳羡陈贞慧善也。

姬为其养女,亦侠而慧,略知书,能辨别士大夫贤否,张学士溥、夏吏部允彝急称之。

少风调皎爽不群。

十三岁,从吴人周如松受歌玉茗堂四传奇,皆能尽其音节。

尤工琵琶词,然不轻发也。

雪苑侯生,己卯来金陵,与相识。

姬尝邀侯生为诗,而自歌以偿之。

初,皖人阮大铖者,以阿附魏忠贤论城旦,屏居金陵,为清议所斥。

阳羡陈贞慧、贵池吴应箕实首其事,持之力。

大铖不得已,欲侯生为解之,乃假所善王将军,日载酒食与侯生游。

姬曰:“王将军贫,非结客者,公子盍叩之?

”侯生三问,将军乃屏人述大铖意。

姬私语侯生曰:“妾少从假母识阳羡君,其人有高义,闻吴君尤铮铮,今皆与公子善,奈何以阮公负至交乎!

且以公子之世望,安事阮公!

公子读万卷书,所见岂后于贱妾耶?

”侯生大呼称善,醉而卧。

王将军者殊怏怏,因辞去,不复通。

未几,侯生下第。

姬置酒桃叶渡,歌琵琶词以送之,曰:“公子才名文藻,雅不减中郎。

中郎学不补行,今琵琶所传词固妄,然尝昵董卓,不可掩也。

公子豪迈不羁,又失意,此去相见未可期,愿终自爱,无忘妾所歌琵琶词也!

妾亦不复歌矣!

” 侯生去后,而故开府田仰者,以金三百锾,邀姬一见。

姬固却之。

开府惭且怒,且有以中伤姬。

姬叹曰:“田公岂异于阮公乎?

吾向之所赞于侯公子者谓何?

今乃利其金而赴之,是妾卖公子矣!

”卒不往。

书鲁亮侪

〔袁枚〕 〔清〕

己未冬,余谒孙文定公于保定制府。

坐甫定,阍启:“清河道鲁之裕白事。

”余避东厢,窥伟丈夫年七十许,高眶,大颡,白须彪彪然。

口析水利数万言。

心异之,不能忘。

后二十年,鲁公卒已久,予奠于白下沈氏,纵论至于鲁,坐客葛闻桥先生曰: 鲁字亮侪,奇男子也。

田文镜督河南,严,提、镇、司、道以下,受署惟谨,无游目视者。

鲁效力麾下。

一日,命摘中牟李令印,即摄中牟。

鲁为微行,大布之衣,草冠,骑驴入境。

父老数百扶而道苦之,再拜问讯,曰:“闻有鲁公来替吾令,客在开封知否?

”鲁谩曰:“若问云何?

”曰:“吾令贤,不忍其去故也。

”又数里,见儒衣冠者簇簇然谋曰:“好官去可惜,伺鲁公来,盍诉之?

”或摇手曰:“咄!

田督有令,虽十鲁公奚能为?

且鲁方取其官而代之,宁肯舍己从人耶?

”鲁心敬之而无言。

至县,见李貌温温奇雅。

揖鲁入,曰:“印待公久矣!

”鲁拱手曰:“观公状貌、被服,非豪纵者,且贤称噪于士民,甫下车而库亏何耶?

”李曰:“某,滇南万里外人也。

别母,游京师十年,得中牟,借俸迎母。

母至,被劾,命也!

”言未毕,泣。

鲁曰:“吾暍甚,具汤浴我!

”径诣别室,且浴且思,意不能无动。

良久,击盆水誓曰:“依凡而行者,非夫也!

”具衣冠辞李,李大惊曰:“公何之?

”曰:“之省。

”与之印,不受。

强之曰:“毋累公!

”鲁掷印铿然,厉声曰:“君非知鲁亮侪者!

”竟怒马驰去。

合邑士民焚香送之。

至省,先谒两司告之故。

皆曰:“汝病丧心耶?

以若所为,他督抚犹不可,况田公耶?

”明早诣辕,则两司先在。

名纸未投,合辕传呼鲁令入。

田公南向坐,面铁色,盛气迎之,旁列司、道下文武十馀人,睨鲁曰:“汝不理县事而来,何也?

”曰:“有所启。

”曰:“印何在?

”曰:“在中牟。

”曰:“交何人?

”曰:“李令。

”田公乾笑,左右顾曰:“天下摘印者宁有是耶?

”皆曰:“无之。

”两司起立谢曰:“某等教饬亡素,至有狂悖之员。

请公并劾鲁,付某等严讯朋党情弊,以惩馀官!

”鲁免冠前叩首,大言曰:“固也。

待裕言之:裕一寒士,以求官故,来河南。

得官中牟,喜甚,恨不连夜排衙视事。

不意入境时,李令之民心如是,士心如是,见其人,知亏帑故又如是。

若明公已知其然而令裕往,裕沽名誉,空手归,裕之罪也。

若明公未知其然而令裕往,裕归陈明,请公意旨,庶不负大君子爱才之心与圣上以孝治天下之意。

公若以为无可哀怜,则裕再往取印未迟。

不然,公辕外官数十,皆求印不得者也,裕何人,敢逆公意耶?

”田公默然。

两司目之退。

鲁不谢,走出,至屋霤外。

田公变色下阶,呼曰:“来!

”鲁入跪。

又招曰:“前!

”取所戴珊瑚冠覆鲁头,叹曰:“奇男子!

此冠宜汝戴也。

微汝,吾几误劾贤员。

但疏去矣,奈何!

”鲁曰:“几日?

”曰:“五日,快马不能追也。

”鲁曰:“公有恩,裕能追之。

裕少时能日行三百里。

公果欲追疏,请赐契箭一枝以为信!

”公许之,遂行。

五日而疏还。

中牟令竟无恙。

以此鲁名闻天下。

先是,亮侪父某为广东提督,与三藩要盟。

亮侪年七岁,为质子于吴。

吴王坐朝,亮侪黄裌衫,戴貂蝉侍侧。

年少豪甚,读书毕,日与吴王帐下健儿学嬴越勾卒、掷涂赌跳之法,故武艺尤绝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