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木部·接骨木

释名 续骨木、木蒴。

气味 甘、苦、平、无毒。

主治 折上伤筋骨。

用接骨木半两、乳香半钱,芍药、当归、芎,自然铜各一两,共研为末,化黄蜡四两,投药末搅匀,做成丸子,如芡子大。

若只是伤损,以酒化服一丸即可。

若碎折筋骨,则先用化药敷贴,然后内服。

产后血晕。

用接骨木碎块一把,加水一升煮成半升,分次服下。

附方 接骨木以功能接骨而得名,但现在临床上还用它来治疗急慢性肾炎水肿、小便不利、风疹瘙痒等症。



译文、注释、简介、赏析


本草纲目·木部·琥珀

〔李时珍〕 〔明〕

释名 江珠。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 镇心明目,止血生肌。

用琥珀一两、鳖甲一两、京三一两、延胡索半两、没药半两、大黄五分,一起熬捣为散。

每服二一匙,空心服,酒送下。

一天服二次,有特颜色。

此方名“琥珀散”。

症瘕气块,产后血晕。

治方同上 初生婴称惊阐。

用琥珀、防风各一钱,朱砂半钱,共研为末,以猪乳调二、三分涂入口中。

又方:用琥珀、朱砂各少许,全蝎一枚,共研为末,以麦门冬汤调二、三分送服。

小便淋沥。

用琥珀末二钱、麝香少许,开水或萱草煎汤送服。

年老和体虚的人,可用人参汤送服。

亦可加蜜调末做成丸子。

用赤茯苓汤送下。

不便尿血。

用琥珀为末。

每服二钱,灯心汤送下。

坠跌旅伴血。

刮取琥青天屑。

用酒送服一匙,或加蒲黄亦可。

一天服四、五次。

本草纲目·木部·茯苓

〔李时珍〕 〔明〕

释名 茯灵、茯兔、松腴、不死面,抱根者名茯神。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 心神不定,恍惚健忘。

用茯苓二两(去皮)、沉香半两,共研为末,加炼蜜做成丸子,如小豆大。

每服三十丸,饭后服,人参汤送下。

虚滑遗精。

用白茯苓二两、缩砂仁一两,共研为末,加盐二钱,将瘦羊肉切薄片蘸药炙熟吃,酒送下。

浊遗带下(男子元阳虚损,精气不固,小便下浊,余沥常流,梦寐我惊,频频遗泄。

妇人白带)。

用白茯苓(去皮)四两,挖空一处,填入猪苓四钱半,煮开多次人,取出晒干,去掉猪苓,研为末,化黄蜡调成丸子如弹子大。

每嚼服一丸,空心服,唾液送下。

以尿清为度,忌米醋。

此方名“威喜丸”。

小便频多。

用白茯苓(去皮)、干山药(去皮),在白矾水中渍过,焙干,等分为末。

每服二钱,米汤送下。

小便淋沥不禁。

用白茯苓、示茯苓,等分为末,加不揉洗去筋,控干,以酒煮地黄汁捣成膏调为丸子,如梧子在。

每嚼一丸,空心服,盐酒送下。

滑痢不止。

用白茯苓一两、木香(煨)半两,共研为末,每服二钱,紫苏木瓜汤送下。

妊娠水肿,小便不利,恶寒。

用赤茯苓(去皮)、葵子各半两,共研为末。

每服二钱,水送下。

突然耳聋。

用黄蜡不拘多少,和茯苓末细嚼。

茶汤送下。

痔漏。

用赤、白茯苓(去皮)、没药各二两,破故纸四两,在石臼中捣成一块,酒浸数日,取出,放入木笼蒸熟,晒干为末,加酒,糊做成丸,如梧子大。

每服二十丸,酒送下。

水肿尿涩。

用茯苓皮、椒目,等分煎汤,每日饮服。

有效为止。

附方茯苓是真菌类多孔菌科植物茯苓菌的菌核。

常寄生在赤松或马尾松的根上。

本品入药,有以下各种 茯苓皮:为茯苓的外皮。

利不消肿。

赤茯苓:是除去茯苓皮后内部的淡红色部分。

清利湿热。

白茯苓:是切去赤茯苓后的白色部分。

健脾渗透湿。

茯神:是白茯苓中心穿有松树根者。

宁心安神 神木:是茯苓中间的木块。

治脚气挛痛。

本草纲目·木部·猪苓

〔李时珍〕 〔明〕

释名 地乌桃。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 伤寒口渴。

用猪苓、茯苓、泽泻、滑石、阿胶各一两,加水四升,煮成二升。

每服七合。

一天服三次。

此方名“猪苓汤”。

通身肿满,小便不利。

用猪苓五两,研为还想,每服一匙,熟水送下。

一天服三次。

妊娠肿渴(郐、腹皆肿,小便不利)。

治方同上。

附方 猪苓是真菌类多孔菌科植物猪苓菌的菌核,常寄生于枫树、柞树、桦树、椴树等的树干或根部。

李时珍说“猪苓淡渗透.....利不便与茯苓同功,但入补药,不如茯苓也。

本草纲目·木部·竹

〔李时珍〕 〔明〕

气味 竹叶(堇竹叶):苦、平、无毒。

竹叶(淡竹叶):辛、平、大寒、无毒。

竹叶(苦竹叶):苦、冷、无毒。

竹茹(淡竹茹):甘、微寒、无毒。

竹沥(淡竹沥):甘、大寒、无毒。

主治 竹叶: 上气发热(急热之后饮冷水所引起)。

用竹叶三斤、桔皮三两,加水一斗,煮成五升,细细饮服。

三天服一剂。

时行发黄。

用竹叶五升(切细)、小麦七升、石膏三两,加水一斗半,煮取七升,细细饮服。

服尽一剂可愈。

牙齿出血。

用淡竹叶煎浓汁含漱。

脱肛不收。

用淡竹叶煎浓汁热洗。

不儿头疮、耳疮、疥癣。

用苦竹叶烧为还想,调猪胆涂搽。

竹茹: 伤寒劳复,卵肿股痛。

用竹茹一升,加水三升,煮沸几次后,服汁。

妇女劳复(病初愈因过劳复发,热气冲胸,手足抽搐,状如中风)。

用淡竹茹半斤、栝楼二两、加水二升,煎成一升,分二次服下。

妇女损胎(孕八、九月时,或跌伤,或惊伤,心痛)。

用竹茹五两,加酒一升,煎成五合服下。

月经不净。

用竹茹微炙,研为末。

每服三钱,加水一碗煎服。

小儿热痛,口噤体热。

用竹茹三两、加醋三升,煎成一升。

每服一合。

跌打内伤(血在胸背,胁中刺痛)。

用竹茹、乱发各一团,炭火炙煎为末,加酒一升,煮开三次服下。

三服可愈。

竹沥: 中风口噤。

用竹沥、姜汁等于发,每日饮服。

产后中风、口噤、身直、面青,手足反张。

以竹沥饮一、二升,即苏。

小和伤寒。

用淡竹沥、葛根汁各六合,令慢慢饮服。

小儿狂语,夜后便发。

用竹沥夜服二合。

妇女胎动(妊娠为房事所动,因绝)。

用竹沥一程式,饮服立愈。

消渴尿多。

频饮竹沥,数日可愈。

咳嗽肺痿(咳逆短气、胸中有声、吐脓痰,有臭味)。

有淡竹沥一合服下。

一天服三、五次,以愈为度。

产后虚汗。

用淡竹沥三合,温服。

过一会,再服一次。

目赤痛。

眼不得开。

用苦竹沥五合、黄连二分,棉裹浸一宿,频频点眼,令热泪出。

突然牙痛。

用苦竹烧一头,另一头出汗,取汁涂痛处。

本草纲目·木部·竹黄

〔李时珍〕 〔明〕

释名 竹膏。

气味 甘、寒、无毒。

主治 小儿惊风发热。

用竹黄二钱、雄黄、牵牛(研末)各一钱,共研匀,加面糊成丸子,如粟米大。

每服三至五丸,薄荷汤送下。

本草纲目·木部·芙蓉

〔李时珍〕 〔明〕

释名 地芙蓉、木莲、华木、桦木、拒霜。

气味 (叶并花)微辛、平、无毒。

主治 赤眼肿痛。

用木芙蓉叶研为末,水调匀贴太阳穴中“清凉膏”。

月经不止。

用木芙蓉花、莲蓬壳,等分为末,每服二钱,米汤送下。

偏坠作痛。

用木芙蓉叶、黄蘖各二钱,共研为末,以木鳖子仁一个磨醋调涂阴囊,其痛自止。

痈疽肿毒辣。

用木芙蓉叶(研末)、苍耳(烧存性,研末)等分,蜜水调匀涂患处四围。

头上癞疮。

用木芙蓉根皮研为末,香油调涂。

涂前以松毛、柳枝煎汤,洗净患处。

汤火灼疮。

用木芙蓉花研末,调油敷涂。

有奇效。

一切疮肿。

用木芙蓉叶、菊花叶一起煎不,频频熏洗。

本草纲目·木部·木槿

〔李时珍〕 〔明〕

释名 白饭花、篱障花、日及、朝开暮落花、藩篱草、花奴玉蒸。

气味 甘、平、滑、无毒。

主治 赤白逅眄。

用槿皮二两,切细,用白酒一碗半,煎成一碗,空心服。

头面钱癣。

用槿树皮研为末,醋调匀,隔水煮成膏敷涂患处。

牛皮癣。

用川槿皮一两、大风子仁十五个、半夏五钱(锉细),放在水二碗中浸露七宿,取出加轻粉少许,共研为末涂癣。

有臭流出即愈。

痔疮肿痛。

用木槿皮或叶煎汤先熏后洗。

大肠脱肛。

用木槿根煎汤,先熏洗后,以白矾、五倍子调敷。

噤口痢。

用红木槿花,去蒂,阴干为末,煎面饼二个,蘸末吃下。

风痰逆。

用木槿花晒干,焙过,研为末。

每服一、二匙,空心服,开水送下。

白花更好。

黄水脓疮。

用木槿子烧存性,调猪骨髓涂搽。

本草纲目·木部·紫荆

〔李时珍〕 〔明〕

释名 紫珠。

皮名肉红、内消。

气味 (木、皮)苦、平、无毒。

主治 痈疽发背,肿毒流注。

用紫荆皮(炒)三两、独活(去节、炒)三两、赤芍药(炒)二两、生白术一两、木蜡(炒)一两,共研为末,用葱汤调热敷涂患处,疮不甚热煮,用酒调敷。

痛得厉害或筋不能伸,药中再加乳香。

鹤膝风。

用紫荆皮,水煎。

饭前服。

痔疮肿痛。

用紫荆皮、水煎,饭前服。

产后诸淋。

用紫荆皮五钱,半酒半水煎,温服。

本草纲目·木部·牡荆

〔李时珍〕 〔明〕

释名 黄荆、小荆、楚。

气味 实:苦、温、无毒。

叶:苦、寒、无毒。

根:甘、若、平、无毒。

茎:甘、平、无毒。

主治 白带下。

用牡荆子炒焦为末,饮服。

小肠疝气。

用牡荆子半升,炒熟,加酒一碗,煎开,乘热饮服。

甚效。

湿痰白浊。

用牡荆子炒为末,每服三钱,酒送下。

耳聋。

用牡荆子泡酒常饮。

叶: 九窍出血。

用荆叶捣汁,酒调服二合。

小便尿血。

治方同上。

腰脚风湿。

用荆叶煮水,熏蒸病人,以汗出为度。

根:各各上风疾。

用七叶黄荆根皮、五加根皮、接骨草,等分煎汤,每日饮服适量。

茎:灼疮发热,风牙痛。

青盲内障。

荆沥: 中风口噤。

服荆沥,每次一升。

头风头痛。

用日取荆沥饮服。

喉痹疮肿。

取荆沥细细咽服。

或以荆一把,水煎服。

心虚惊悸,形容枯瘦。

用荆沥二升,火上煎成一升六合,分四次服,白天服三次,晚上服一次。

赤白痢。

久不愈。

用荆沥饮服,每日五合。

疮癣。

用荆沥涂搽。

本草纲目·木部·石南

〔李时珍〕 〔明〕

释名 风药。

气味 (叶)辛、苦、平、有毒。

主治 鼠瘘不合。

用石南、生地黄、茯苓、黄蘖、雌黄、等分为末,每天敷患处两次。

小儿通睛(小儿误跌或头脑受伤,致使瞳仁不正,观东则见西,观西则见东)。

用石南一两、藜芦三分、瓜丁五至七个,共研为末。

每次吹少许入鼻中,一天三次。

内服牛黄平肝的药物,此方名“石南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