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幹、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

靖共尔位,好是正直。

神之听之,介尔景福。

」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

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幹,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

荣辱之来,必象其德。

肉腐出虫,鱼枯生蠹。

怠慢忘身,祸灾乃作。

强自取柱,柔自取束。

邪秽在身,怨之所构。

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

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

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

林木茂,而斧斤至焉。

树成荫,而众鸟息焉。

醯酸,而蚋聚焉。

故言有召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

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

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

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

《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

淑人君子,其仪一兮。

其仪一兮,心如结兮!

」故君子结于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

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

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为善不积邪?

安有不闻者乎?

学恶乎始?

恶乎终?

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

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

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

为之,人也。

舍之,禽兽也。

故书者,政事之纪也。

诗者,中声之所止也。

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

故学至乎礼而止矣。

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

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

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

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

傲、非也,囋、非也。

君子如向矣。

学莫便乎近其人。

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

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

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

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

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

将原先王,本仁义,则礼正其经纬蹊径也。

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

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錐飡壶也,不可以得之矣。

故隆礼,虽未明,法士也。

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

问楛者,勿告也。

告楛者,勿问也。

说楛者,勿听也。

有争气者,勿与辩也。

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

非其道则避之。

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

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

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

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

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

不观气色而言,谓之瞽。

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

诗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

」此之谓也。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

千里蹞步不至,不足谓善御。

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

学也者,固学一之也。

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

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

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

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

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

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

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

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

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

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惜时


译文、注释、简介、赏析

译文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因此,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么高;不面临深涧,就不知道地多么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遗教,就不知道学问的博大。干、越、夷、貉的孩子,刚生下来啼哭的声音是一样的,而长大后风俗习性却不相同,这是教育使之如此。《诗经》上说:「你这个君子啊,不要总是贪图安逸。恭谨对待你的本职,爱好正直的德行。神明听到这一切,就会赐给你洪福祥瑞。」精神修养没有比受道德熏陶感染更大了,福分没有比无灾无祸更长远了。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南方有一种叫「蒙鸠」的鸟,用羽毛作窝,还用毛发把窝编结起来,把窝系在嫩芦苇的花穗上,风一吹苇穗折断,鸟窝就坠落了,鸟蛋全部摔烂。不是窝没编好,而是不该系在芦苇上面。西方有种叫「射干」的草,生长在高山之上,只有四寸高,却能俯瞰百里之遥,不是草能长高,而是因为它长在了高山之巅。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再不能变白了,兰槐的根叫香艾,一但浸入臭水里,君子下人都会避之不及,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交友要选择有道德的人,才能够防微杜渐保其中庸正直。 事情的发生都是有起因的,荣辱的降临也与德行相应。肉腐了生蛆,鱼枯死了生虫,懈怠疏忽忘记了做人准则就会招祸。太坚硬物体易断裂,太柔弱了又易被束缚,与人不善会惹来怨恨,干柴易燃,低洼易湿,草木丛生,野兽成群,万物皆以类聚。所以靶子设置好了就会射来弓箭,树长成了森林就会引来斧头砍伐,树林繁茂荫凉众鸟就会来投宿,醋变酸了就会惹来蚊虫,所以言语可能招祸,行为可能受辱,君子为人处世不能不保持谨慎。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因此没有刻苦钻研的心志,学习上就不会有显著成绩;没有埋头苦干的实践,事业上就不会有巨大成就。在歧路上行走达不到目的地,同时事奉两个君主的人,两方都不会容忍他。眼睛不能同时看两样东西而看明白,耳朵不能同时听两种声音而听清楚。螣蛇没有脚但能飞,鼫鼠有五种本领却还是没有办法。《诗经》上说:「布谷鸟筑巢在桑树上,它的幼鸟儿有七只。善良的君子们,行为要专一不偏邪。行为专一不偏邪,意志才会如磐石坚。」所以君子的意志坚定专一。 古有瓠巴弹瑟,水中鱼儿也浮出水面倾听,伯牙弹琴,拉车的马会停食仰头而听。所以声音不会因为微弱而不被听见,行为不会因为隐秘而不被发现。宝玉埋在深山,草木就会很润泽,珍珠掉进深渊,崖岸就不会干枯。行善可以积累,哪有积善成德而不被广为传诵的呢? 学习究竟应从何入手又从何结束呢?答:按其途径而言,应该从诵读《诗》、《书》等经典入手到《礼经》结束;就其意义而言,则从做书生入手到成为圣人结束。真诚力行,这样长期积累,必能深入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学到死方能后已。所以学习的教程虽有尽头,但进取之愿望却不可以有片刻的懈怠。毕生好学才成其为人,反之又与禽兽何异?《尚书》是政事的记录;《诗经》是心声之归结;《礼经》是法制的前提、各种条例的总纲,所以要学到《礼经》才算结束,才算达到了道德之顶峰。《礼经》敬重礼仪,《乐经》讲述中和之声,《诗经》《尚书》博大广阔,《春秋》微言大义,它们已经将天地间的大学问都囊括其中了。 君子学习,是听在耳里,记在心里,表现在威仪的举止和符合礼仪的行动上。一举一动,哪怕是极细微的言行,都可以垂范于人。小人学习是从耳听从嘴出,相距不过四寸而已,怎么能够完美他的七尺之躯呢?古人学习是自身道德修养的需求,今人学习则只是为了炫耀于人。君子学习是为了完善自我,小人学习是为了卖弄和哗众取宠,将学问当作家禽、小牛之类的礼物去讨人好评。所以,没人求教你而去教导别人叫做浮躁;问一答二的叫啰嗦;浮躁啰嗦都是不对的,君子答问应象空谷回音一般,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学习没有比亲近良师更便捷的了。《礼经》《乐经》有法度但嫌疏略;《诗经》《尚书》古朴但不切近现实;《春秋》隐微但不够周详;仿效良师学习君子的学问,既崇高又全面,还可以通达世理。所以说学习没有比亲近良师更便捷的了。 崇敬良师是最便捷的学习途径,其次就是崇尚礼仪了。若上不崇师,下不尚礼,仅读些杂书,解释一下《诗经》《尚书》之类,那么尽其一生也不过是一介浅陋的书生而已。要穷究圣人的智慧,寻求仁义的根本,从礼法入手才是能够融会贯通的捷径。就像弯曲五指提起皮袍的领子,向下一顿,毛就完全顺了。如果不究礼法,仅凭《诗经》《尚书》去立身行事,就如同用手指测量河水,用戈舂黍米,用锥子到饭壶里取东西吃一样,是办不到的。所以,尊崇礼仪,即使对学问不能透彻明了,不失为有道德有修养之士;不尚礼仪,即使明察善辩,也不过是身心散漫无真实修养的浅陋儒生而已。 如果有人前来向你请教不合礼法之事,不要回答;前来诉说不合礼法之事,不要去追问;在你面前谈论不合礼法之事,不要去参与;态度野蛮好争意气的,别与他争辩。所以,一定要是合乎礼义之道的,才给予接待;不合乎礼义之道的,就回避他;因此,对于恭敬有礼的人,才可与之谈道的宗旨;对于言辞和顺的人,才可与之谈道的内容;态度诚恳的,才可与之论及道的精深义蕴。所以,跟不可与之交谈的交谈,那叫做浮躁;跟可与交谈的不谈那叫怠慢;不看对方回应而随便谈话的叫盲目。因此,君子不可浮躁,也不可怠慢,更不可盲目,要谨慎地对待每位前来求教的人。《诗经》说:「不浮躁不怠慢才是天子所赞许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射出的百支箭中有一支不中靶,就不能算是善射;驾驭车马行千里的路程,只差半步而没能走完,这也不能算是善驾;对伦理规范不能融会贯通、对仁义之道不能坚守如一,当然也不能算是善学。学习本是件很需要专心致志的事情,学一阵又停一阵那是市井中的普通人。好的行为少而坏的行为多,桀、纣、拓就是那样的人。能够全面彻底地把握所学的知识,才算得上是个学者。 我们已经知道了学得不全不精就不算是完美,所以要常用朗读和训释去融会贯通,用思考和探索去理解,用寻师访友来把握,从而达到排除所有干扰去潜心修炼。使眼不再看不该看的、耳不再听不该听的,嘴不再说不该说的,心不再想不该想的,以达到完全醉心于学习的理想境地。如同眼好五色,耳好五声,嘴好五味那样,一门心思就只想着如何造福天下。如果做到了这般地步,那么,在权利私欲面前你就不会有邪念,人多势众你也不会屈服的,天下万物都不能动摇你的信念。活着是如此,到死也不变。这就叫做有德行、有操守。有德行和操守,才能做到坚定不移,有坚定不移然后才有随机应变。能做到坚定不移和随机应变,那就是完美的人生了。到那时上天会为你显现它的光明,大地会为你显现它的广阔,君子最应该珍惜的就是自身德行的完美了


注释

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学不可以已(yǐ):学习不能停止。 青取之于蓝:靛青,从蓝草中取得。青,靛青,一种染料。蓝,蓼蓝,一年生草本植物,叶子含蓝汁,可以做蓝色染料。 中(zhòng)绳:(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线。绳,墨线。 輮(róu):通「煣」,古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的一种工艺。 规:圆规,画圆的工具。 虽有(yòu)槁暴(pù):即使又晒干了。有,通「又」。槁,枯。暴,同「曝」,晒干。 挺:直。 受绳:用墨线量过。 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砺,磨刀石。就,动词,接近,靠近。 日参(cān)省(xǐng)乎己:每天对照反省自己。参,一译检验,检查;二译同「叁」,多次。省,省察。乎,介词,于。日,每天。 博学:广泛地学习。 知(zhì):通「智」,智慧。 明:明达。 行无过:行为没有过错。 遗言:犹古训。 幹(hán):同「邗」,古国名,在今江苏扬州东北,春秋时被吴国所灭而成为吴邑,此指代吴国。夷:中国古代居住在东部的民族。 貉(mò):通「貊」,中国古代居住在东北部的民族。 「嗟尔君子」六句:引诗见《诗经·小雅·小明》。靖,安。共,通「供」。介,给予。景,大。 须臾(yú):片刻,一会儿。 跂(qǐ):踮起脚后跟。 博见:看见的范围广,见得广。 疾:声音宏大。 彰:明显,清楚。这里指听得更清楚。 假:凭借,利用。 舆:车厢,这里指车。 利足:脚走得快。 水:游泳。 绝:横渡。 生(xìng)非异: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生,通「性」,天赋,资质。 蒙鸠:即鹪鹩,俗称黄脰鸟,又称巧妇鸟,全身灰色*,有斑,常取茅苇一毛一毳为巢。) 滫(xiǔ):淘米水,此引为脏水、臭水。 苕(tiáo):芦苇的花穗。 射(yè)幹:又名乌扇,一种草本植物,根入药,茎细长,多生于山崖之间,形似树木,所以荀子称它为「木」,其实是一种草。一说「木」为「草」字之误。 「蓬生麻中」四句: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会变得和土一样黑。比喻生活在好的环境里,也能成为好人。蓬,蓬草。麻,麻丛。涅,黑色染料。《集解》无「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八字,据《尚书·洪范》「时人斯其惟皇之极」《正义》引文补。 兰槐:香草名,又叫白芷,开白花,味香。古人称其苗为「兰」,称其根为「芷」。 渐(jiān):浸。 滫(xiǔ):泔水,已酸臭的淘米水。此引为脏水、臭水。 服:穿戴。 所渐者然也:被熏陶、影响的情况就是这样的。然,这样。 邪辟:品行不端的人。 中正:正直之士。 蠹(dù):蛀蚀器物的虫子。 强自取柱:谓物性过硬则反易折断。柱,通「祝」(王引之说),折断。《大戴礼记·劝学》作「折」。 柔自取束:柔弱的东西自己导致约束。 构:结,造成。 畴:通「俦」,类。 质:箭靶。 的(dì):箭靶的中心。 斤:斧子。 醯(xī):本意指醋。 蜹(ruì):飞虫名,属蚊类。 跬(kuǐ):行走时两脚之间的距离,等于现在所说的一步、古人所说的半步。 步:古人说一步,指左右脚都向前迈一次的距离,等于现在的两步。 骐(qí)骥(jì):骏马,千里马。 驽马十驾:劣马拉车连走十天也能到达。驽马,劣马。驾,古代马拉车时,早晨套一上车,晚上卸去。套车叫驾,所以这里用「驾」指代马车一天的行程。十驾就是套十次车,指十天的行程。此指千里的路程。 舍:舍弃。指放弃行路。 锲(qiè):用刀雕刻。 镂(lòu):原指在金属上雕刻,泛指雕刻。 蟹六跪而二螯(áo):螃蟹有六只爪子,两个钳子。六跪,六条腿。蟹实际上是八条腿。跪,蟹脚。一说,海蟹后面的两条腿只能划水,不能用来走路或自卫,所以不能算在「跪」里面。螯,螃蟹等节肢动物身前的大爪,形如钳。 冥冥:昏暗不明的样子,形容专心致志、埋头苦干。下文「惛惛」与此同义。 昭昭:明白的样子。 螣(téng)蛇:古代传说中的一种能飞的神蛇。 鼫(shí)鼠:原作「梧鼠」,据《大戴礼记·劝学》改。鼫鼠能飞但不能飞上屋面,能爬树但不能爬到树梢,能游泳但不能渡过山谷,能挖洞但不能藏身,能奔跑但不能追过人,所以说它「五技而穷」。穷,窘困。 「尸鸠在桑」六句:引诗见《诗经·曹风·鸤鸠》。仪,通「义」。 结:结聚不散开,比喻专心一致,坚定不移。 瓠(hù)巴:楚国人,善于弹瑟。 沈:同「沉」。《集解》作「流」,据《大戴礼记·劝学》改。 伯牙:古代善于弹琴的人。 六马:古代天子之车驾用六匹马拉;此指拉车之马。 仰秣:《淮南子·说山训》高诱注:「仰秣,仰头吹吐,谓马笑也。」一说「秣」通「末」,头。 崖:岸边。 邪:同「耶」,疑问语气词。 数:术,即方法、途径,引申为「科目」。 大分:大的原则、界限。 蠕(rú):同「蠕」,微动。 傲:浮躁。 囋:形容言语繁碎。 向:通「响」,回音。 方:通「仿」,仿效。 顺:通「训」,解释词义。 原、本:均作动词,指追溯本源。 经纬:直线与横线,这里指道路。 另辟蹊径:小路,这里泛指道路。 挈:提,拎。 裘:皮衣。 诎:通「屈」,弯曲。 顿:抖动,整理。 道:由,遵。礼宪:礼法。 舂:把谷类的皮捣掉。 黍:黍子,谷类。 飡:即「餐」,吃。 壶:古代盛食物的器皿,这里指饭。 楛:原指器物粗糙恶劣,这里是恶劣的意思,即指不合礼义。 争气:指意气用事。 致:极致,最高的境界。 隐:有意隐瞒。 瞽:盲目从事。 谨顺其身:指君子谨慎修养自己,做到不傲、不隐、不瞽,待人接物恰到好处。 「匪交匪舒」二句:语本《诗经·小雅·采菽》。匪,非,不。交,通「侥」,侥幸急躁。舒,缓,慢。予,通「与」,赞成。 伦:与「类」同义,指类别。 桀纣:夏朝和商朝的亡国之君。 盗跖:古代一个名叫跖的大盗。 数:数说,与「诵」意义相近。 是:指全而粹合乎礼仪之美。 五声:宫、商、角、徵、羽,这里指美妙的音乐。 五味:甜、酸、苦、辣、咸,这里指美味。 应:指对外界事物的应变能力。 成人:全人,完美的人。


简介

《劝学》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荀子创作的一篇论说文,是《荀子》一书的首篇。文章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全文可分四段,第一段阐明学习的重要性,第二段讲正确的学习态度,第三段讲学习的内容,第四段讲学习应当善始善终。全文说理深入,结构严谨,代表了先秦论说文成熟阶段的水平。



雉朝飞

〔牧犊子〕 〔周〕

雉朝飞兮鸣相和,雌雄群兮于山阿。

我独伤兮未有室,时将暮兮可奈何。

嗟嗟暮兮可奈何。

甯戚饭牛歌

〔甯戚〕 〔周〕

南山矸,白石烂。

生不逢尧与舜禅,短布单衣适至骭。

从昏饭牛薄夜半,长夜漫漫何时旦?

沧浪之水白石粲,中有鲤鱼长尺半。

毂布单衣裁至骭,清朝饭牛至夜半。

黄犊上坂且休息,吾将舍汝相齐国。

出东门兮厉石班,上有松柏兮青且兰。

粗布衣兮缊缕,时不遇兮尧舜主。

牛兮努力食细草,大臣在尔侧,吾当与尔适楚国。

今文尚书·周书·金縢

〔无名氏〕 〔周〕

既克商二年,王有疾,弗豫。

二公曰:“我其为王穆卜?

”周公曰:“未可以戚我先王。

”公乃自以为功,为三坛同墠。

为坛于南方北面,周公立焉。

植璧秉珪,乃告太王、王季、文王。

史乃册祝曰:“惟尔元孙某,遘厉虐疾。

若尔三王,是有丕子之责于天,以旦代某之身。

予仁若考,能多材多艺,能事鬼神。

乃元孙不若旦多材多艺,不能事鬼神。

乃命于帝庭,敷佑四方,用能定尔子孙于下地,四方之民,罔不祗畏。

呜呼!

无坠天之降宝命,我先王亦永有依归。

今我即命于元龟,尔之许我,我其以璧与珪,归俟尔命。

尔不许我,我乃屏璧与珪。

” 乃卜三龟,一习吉。

启籥见书,乃并是吉。

公曰:“体!

王其罔害。

予小子新命于三王,惟永终是图。

兹攸俟,能念予一人。

”公归,乃纳册于金縢之匮中。

王翼日乃瘳。

武王既丧,管叔及其群弟乃流言于国,曰:“公将不利于孺子。

”周公乃告二公曰:“我之弗辟,我无以告我先王。

”周公居东二年,则罪人斯得。

于后,公乃为诗以贻王,名之曰《鸱鸮》。

王亦未敢诮公。

秋,大熟,未获,天大雷电以风,禾尽偃,大木斯拔,邦人大恐。

王与大夫尽弁以启金縢之书,乃得周公所自以为功代武王之说。

二公及王乃问诸史与百执事。

对曰:“信。

噫!

公命我勿敢言。

” 王执书以泣,曰:“其勿穆卜!

昔公勤劳王家,惟予冲人弗及知。

今天动威以彰周公之德,惟朕小子其新逆,我国家礼亦宜之。

”王出郊,天乃雨,反风,禾则尽起。

二公命邦人凡大木所偃,尽起而筑之。

岁则大熟。

韩非子·和氏

〔韩非〕 〔周〕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

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

”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

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

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

”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

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

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

”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夫珠玉人主之所急也,和虽献璞而未美,未为王之害也。

然犹两足斩而宝乃论,论宝若此其难也。

今人主之于法术也,未必和璧之急也,而禁群臣士民之私邪。

然则有道者之不戮也,特帝王之璞未献耳。

主用术则大臣不得擅断,近习不敢卖重。

官行法则浮萌趋于耕农,而游士危于战陈。

则法术者乃群臣士民之所祸也。

人主非能倍大臣之议,越民萌之诽,独周乎道言也,则法术之士虽至死亡,道必不论矣。

昔者吴起教楚悼王以楚国之欲曰:“大臣太重,封君太众,若此则上逼主而下虐民,此贫国弱兵之道也。

不如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绝灭百吏之禄秩。

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

”悼王行之期年而薨矣,吴起枝解于楚。

商君教秦孝公以连什伍,设告坐之过,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而遂公家之劳,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

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强,八年而薨,商君车裂于秦。

楚不用吴起而削乱,秦行商君法而富强,二子之言也已当矣,然而枝解吴起而车裂商君者何也?

大臣苦法而细民恶治也。

当今之世,大臣贪重,细民安乱,甚于秦、楚之欲,而人主无悼王、孝公之听,则法术之士安能蒙二子之危也而明己之法术哉!

此世所以乱无霸王也。

孟子·第一卷·梁惠王上·第一节

〔孟子〕 〔周〕

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

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

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

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大学

〔曾子〕 〔周〕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

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僴兮,赫兮喧兮。

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瑟兮僴兮」者,恂傈也。

「赫兮喧兮」者,威仪也。

「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于戏,前王不忘!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曰:「克明德。

」《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

」为人君,止于仁。

为人臣,止于敬。

为人子,止于孝。

为人父,止于慈。

与国人交,止于信。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

必也使无讼乎!

」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

此谓知本」。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

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孝者,所以事君也。

弟者,所以事长也。

慈者,所以使众也。

《康诰》曰:「如保赤子。

」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

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一家仁,一国兴仁。

一家让,一国兴让。

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

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

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

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

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故治国在齐其家。

《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

《诗》云:「宜兄宜弟。

」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

《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

」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

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

所恶于前,毋以先后。

所恶于后,毋以从前。

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

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

此之谓絜矩之道。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

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

《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

仪监于殷,峻命不易。

」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

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外本内末,争民施夺。

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

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康诰》曰:「惟命不于常。

」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

」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 《秦誓》曰:「若有一介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

人之有技,若己有之。

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

实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

人之有技,媢疾以恶之。

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实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

」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

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

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

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

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

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

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

伐冰之家,不畜牛羊。

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

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

」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

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

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

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心经

〔释迦牟尼〕 〔周〕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管子·九守

〔无名氏〕 〔周〕

主位 安徐而静,柔节先定,虚心平意以待须。

主明 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

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

辐凑并进,则明不塞矣。

主听 听之术,曰:勿望而距,勿望而许。

许之则失守,距之则闭塞。

高山,仰之不可极也。

深渊,度之不可测也。

神明之德,正静其极也。

主赏 用赏者贵诚,用刑者贵必。

刑赏信必于耳目之所见,则其所不见,莫不暗化矣。

诚,畅乎天地,通于神明,见奸伪也?

主问 一曰天之,二曰地之,三曰人之,四(曰)上下,左右前后,荧惑其处安在?

主因 心不为九窍,九窍治。

君不为五官,五官治。

为善者,君予之赏。

为非者,君予之罚。

君因其所以来,因而予之,则不劳矣。

圣人因之,故能掌之。

因之修理,故能长久。

主周 人主不可不周。

人主不周则群臣下乱。

寂乎其无端也。

外内不通,安知所怨?

关闬不开,善否无原。

主参 一曰长目,二曰飞耳,三曰树明。

明知千里之外,隐微之中,曰动奸。

奸动则变更矣。

督名 修名而督实,按实而定名。

名实相生,反相为情。

名实当则治,不当则乱。

名生于实,实生于德,德生于理,理生于智,智生于当。

管子·参患

〔无名氏〕 〔周〕

凡人主者,猛毅则伐,懦弱则杀,猛毅者何也?

轻诛杀人之谓猛毅。

懦弱者何也,重诛杀人之谓懦弱。

此皆有失彼此。

凡轻诛者杀不辜,而重诛者失有皋,故上杀不辜,则道正者不安。

上失有皋,则行邪者不变。

道正者不安,则才能之人去亡。

行邪者不变,则群臣朋党。

才能之人去亡,则宜有外难,群臣朋党,则宜有内乱。

故曰猛毅者伐,懦弱者杀也。

君之所以卑尊,国之所以安危者,莫要于兵。

故诛暴国必以兵,禁辟民必以刑。

然则兵者外以诛暴,内以禁邪。

故兵者尊主安国之经也,不可废也。

若夫世主则不然。

外不以兵,而欲诛暴,则地必亏矣。

内不以刑,而欲禁邪,则国必乱矣。

故凡用兵之计,三惊当一至,三至当一军,三军当一战。

故一期之师,十年之蓄积殚。

一战之费,累代之功尽。

今交刃接兵而后利之,则战之自胜者也。

攻城围邑,主人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爨之,则攻之自拔者也。

是以圣人小征而大匡,不失天时,不空地利,用日维梦,其数不出于计。

故计必先定而兵出于竟,计未定而兵出于竟,则战之自败,攻之自毁者也。

得众而不得其心,则与独行者同实。

兵不完利,与无操者同实,甲不坚密,与俴者同实。

弩不可以及远,与短兵同实。

射而不能中,与无矢者同实。

中而不能入,与无镞者同实。

将徒人,与俴者同实。

短兵待远矢,与坐而待死者同实。

故凡兵有大论。

必先论其器,论其士,论其将,论其主,故曰:“器滥恶不利者,以其士予人也,士不可用者,以其将予人也。

将不知兵者,以其主予人也。

主不积务于兵者,以其国予人也。

故一器成,往夫具,而天下无战心。

二器成,惊夫具,而天下无守城。

三器成,游夫具,而天下无聚众。

”所谓无战心者,知战必不胜,故曰无战心。

所谓无守城者,知城必拔,故曰无守城。

所谓无聚众者,知众必散,故曰无聚众。

荀子·王制

〔荀子〕 〔周〕

北海则有走马吠犬焉,然而中国得而畜使之。

南海则有羽翮、齿革、曾青、丹干焉,然而中国得而财之。

东海则有紫鱼盐焉,然而中国得而衣食之。

西海则有皮革、文旄焉,然而中国得而用之。

故泽人足乎木,山人足乎鱼,农夫不斫削、不陶冶而足械用,工贾不耕田而足菽粟。

故虎豹为猛矣,然君子剥而用之。

故天之所覆,地之所载,莫不尽其美、致其用,上以饰贤良,下以养百姓而安乐之。

夫是之谓大神。

曰:“天作高山,大王荒之。

彼作矣,文王康之。

”此之谓也。

此类行杂,以一行万,始则终,终则始,若环之无端也,舍是而天下以衰矣。

天地者,生之始也。

礼义者,治之始也。

君子者,礼义之始也。

为之,贯之,积重之,致好之者,君子之始也。

故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

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总也,民之父母也。

无君子则天地不理,礼义无统,上无君师,下无父子,夫是之谓至乱。

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始则终,终则始,与天地同理,与万世同久,夫是之谓大本。

故丧祭、朝聘、师旅一也。

贵贱、杀生、与夺一也。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一也。

农农、士士、工工、商商一也。

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

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

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人何以能群?

曰:分。

分何以能行?

曰:义。

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故宫室可得而居也。

故序四时,裁万物,兼利天下,无它故焉,得之分义也。

故人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离,离则弱,弱则不能胜物,故宫室不可得而居也,不可少顷舍礼义之谓也。

能以事亲谓之孝,能以事兄为之弟,能以事上谓之顺,能以使下谓之君。

君者,善群也。

群道当则万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长,群生皆得其命。

故养长时则六畜育,杀生时则草木殖,政令时则百姓一,贤良服。

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

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

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

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

圣王之用也,上察于天,下错于地,塞备天地之间,加施万物之上。

微而明,短而长,狭而广,神明博大以至约。

故曰:一与一是为人者,谓之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