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注释、简介、赏析

译文

红牡丹的绿叶在悄悄地舒展,红牡丹的花色有鲜有暗。 面临凋零,牡丹愁肠欲断,请问春光,你可懂得牡丹所想?


注释

绿艳:指碧绿鲜艳的叶子。 闲:通“娴”,文雅的样子。 红衣:指红色的牡丹花瓣。 浅复深:由浅到深。据《牡丹史》载:牡丹有“娇容三变”之说:“初绽紫色,及开桃红,经日渐至梅红,至落乃更深红。” 愁欲断:形容伤心到极点。 心:牡丹花内心所想。


简介

这首五言绝句诗前两句写牡丹娇艳可爱的丰姿和闲雅安静的气度,后两句写花欲凋谢时的愁怨,暗言自己愁春光易逝,愁红颜易衰。这首诗以美人喻花,意境优美。含蓄蕴藉,馀味悠长。 “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这两句先侧重写牡丹枝叶的状态和花的色彩。诗人以人写花,说碧绿鲜艳的牡丹叶,簇簇拥立,多像一个身着绿妆娴静文雅的少女;那色彩时浅时深错落有致的红色欲滴的花片,又像少女的衣裙。开首这两句,诗人把美人和牡丹融为一体,写的是牡丹的外部形象。 “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这两句是写“牡丹仙子”的内心世界,说花儿似乎也有情感,也有愁。因为牡丹花与春天同在,在美好的春天里,牡丹花娇嫩妩媚,姿容娟秀,清香万里,占尽了春情。然而,春天不能永驻,谁也无法挽留,这正是牡丹的愁心所在。它深知自己的芳香美色只能与春天同在。春天一去,它就会调零衰败,渐渐枯萎。因此,人们只知道欣赏春色,欣赏牡丹花的鲜艳,而不知道它的一片愁心。 这首诗以美人喻花,意境优美,耐人玩味。在用字造句上,更是煞费苦心。以“绿艳”衬托“红衣”,使牡丹显得娇媚动人。作者不明言自己愁春光易逝,愁红颜易衰,而让花儿自愁自哀自伤自叹,真是翻奇出新,别有一番情致。全诗把牡丹花写得有血有肉有情感,达到了意境上的神化和形象化,是一篇较好的咏物诗。


赏析

北京大学教授肖驰《中国诗歌美学》:王维在各种颜色中也能感受到静:“绿艳闲且静”,“色静深松里”,“青草肃澄陂”,无不表现着一种渊泊而绝不激动的境界。 吉林大学教授王树海《禅魂诗魄》:唐汝询说:“唐人探物之作,惟右丞最深。”是说他对于自然景认识摹写深处于“心”。这里牡丹简直就是一得道的高人,显然是一种自然的人化,自然的心化。



牡丹芳

〔白居易〕 〔唐〕

牡丹芳,牡丹芳,黄金蕊绽红玉房。

千片赤英霞烂烂,百枝绛点灯煌煌。

照地初开锦绣段,当风不结兰麝囊。

仙人琪树白无色,王母桃花小不香。

宿露轻盈泛紫艳,朝阳照耀生红光。

红紫二色间深浅,向背万态随低昂。

映叶多情隐羞面,卧丛无力含醉妆。

低娇笑容疑掩口,凝思怨人如断肠。

浓姿贵彩信奇绝,杂卉乱花无比方。

石竹金钱何细碎,芙蓉芍药苦寻常。

遂使王公与卿士,游花冠盖日相望。

庳车软舆贵公主,香衫细马豪家郎。

卫公宅静闭东院,西明寺深开北廊。

戏蝶双舞看人久,残莺一声春日长。

共愁日照芳难驻,仍张帷幕垂阴凉。

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三代以还文胜质,人心重华不重实。

重华直至牡丹芳,其来有渐非今日。

元和天子忧农桑,恤下动天天降祥。

去岁嘉禾生九穗,田中寂寞无人至。

今年瑞麦分两岐,君心独喜无人知。

无人知,可叹息。

我愿暂求造化力,减却牡丹妖艳色。

少回卿士爱花心,同似吾君忧稼穑。

题天回驿(其二)

〔蜀太后徐氏〕 〔唐〕

翠驿红亭近玉京,梦魂犹是在青城。

比来出看江山景,却被江山看出行。

霹雳引

〔沈佺期〕 〔唐〕

岁七月,火伏而金生。

客有鼓琴于门者,奏霹雳之商声。

始戛羽以騞砉,终扣宫而砰駖。

电耀耀兮龙跃,雷阗阗兮雨冥。

气呜唅以会雅,态欻翕以横生。

有如驱千旗,制五兵。

截荒虺,斫长鲸。

孰与广陵比,意别鹤俦精而已。

俾我雄子魄动,毅夫发立。

怀恩不浅,武义双辑。

视胡若芥,剪羯如拾。

岂徒慷慨中筵,备群娱之翕习哉。

送孟东野序

〔韩愈〕 〔唐〕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

水之无声,风荡之鸣。

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

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

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乐也者,郁于中而泄于外者也,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者,物之善鸣者也。

维天之于时也亦然,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

是故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四时之相推敓,其必有不得其平者乎!

其于人也亦然。

人声之精者为言,文辞之于言,又其精也,尤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

其在唐虞,咎陶、禹其善鸣者也,而假以鸣。

夔弗能以文辞鸣,又自假于《韶》以鸣。

夏之时,五子以其歌鸣。

伊尹鸣殷,周公鸣周。

凡载于《诗》《书》六艺,皆鸣之善者也。

周之衰,孔子之徒鸣之,其声大而远。

《传》曰:“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其弗信矣乎!

其末也,庄周以其荒唐之辞鸣。

楚,大国也,其亡也,以屈原鸣。

臧孙辰、孟轲、荀卿,以道鸣者也。

杨朱、墨翟、管夷吾、晏婴、老聃、申不害、韩非、昚到、田骈、邹衍、尸佼、孙武、张仪、苏秦之属,皆以其术鸣。

秦之兴,李斯鸣之。

汉之时,司马迁、相如、扬雄,最其善鸣者也。

其下魏、晋氏,鸣者不及于古,然亦未尝绝也。

就其善鸣者,其声清以浮,其节数以急,其词淫以哀,其志弛以肆,其为言也,乱杂而无章。

将天丑其德,莫之顾耶?

何为乎不鸣其善鸣者也?

唐之有天下,陈子昂、苏源明、元结、李白、杜甫、李观,皆以其所能鸣。

其存而在下者,孟郊东野,始以其诗鸣,其高出魏晋,不懈而及于古,其他浸淫乎汉氏矣。

从吾游者,李翱、张籍其尤也。

三子者之鸣信善矣,抑不知天将和其声而使鸣国家之盛耶?

抑将穷饿其身,思愁其心肠而使自鸣其不幸耶?

三子者之命,则悬乎天矣。

其在上也奚以喜,其在下也奚以悲?

东野之役于江南也,有若不释然者,故吾道其命于天者以解之。

讳辩

〔韩愈〕 〔唐〕

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

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

”听者不察也,和而唱之,同然一辞,皇甫湜曰:“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

”愈曰:“然”。

《律》曰:“二名不偏讳。

”释之者曰:谓若言“征”不称“在”,言“在”不称“征”是也。

《律》曰:“不讳嫌名。

”释之者曰:谓若“禹”与 “雨”,“邱”与“蓲”之类是也。

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

为犯“嫌名律”乎?

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夫讳始于何时?

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

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春秋》不讥不讳嫌名,康王钊之孙实为昭王,曾参之父名皙,曾子不讳“昔”。

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

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

将不讳其嫌者乎?

汉讳武帝名彻为“通”,不闻又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

讳吕后名雉为“野鸡”,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

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

“机”也。

惟宦者宫妾,乃不敢言“谕”及 “机”,以为触犯。

士君子言语行事,宜何所法守也?

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耶,为不可耶?

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

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则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

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

胜周公、孔子、曾参,乃比于宦者宫妾:则是宦者宫妾之孝于其亲,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耶?

山茱萸

〔王维〕 〔唐〕

朱实山下开,清香寒更发。

幸与丛桂花,窗前向秋月。

重送绝句

〔杜牧〕 〔唐〕

绝艺如君天下少,闲人似我世间无。

别后竹窗风雪夜,一灯明暗覆吴图。

原道

〔韩愈〕 〔唐〕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

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

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

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

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也,其见者小也。

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彼以煦煦为仁,孑孑为义,其小之也则宜。

其所谓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谓道也。

其所谓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谓德也。

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

老子之所谓道德云者,去仁与义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

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

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杨,则入于墨。

不入于老,则入于佛。

入于彼,必出于此。

入者主之,出者奴之。

入者附之,出者污之。

噫!

后之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

老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

”佛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

”为孔子者,习闻其说,乐其诞而自小也,亦曰:“吾师亦尝师之云尔。

”不惟举之于其口,而又笔之于其书。

噫!

后之人,虽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其孰从而求之?

甚矣!

人之好怪也。

不求其端,不讯其末,惟怪之欲闻。

古之为民者四,今之为民者六。

古之教者处其一,今之教者处其三。

农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

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

贾之家一,而资焉之家六。

奈之何民不穷且盗也!

古之时,人之害多矣。

有圣人者立,然后教之以相生养之道。

为之君,为之师,驱其虫蛇禽兽,而处之中土。

寒,然后为之衣。

饥,然后为之食。

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然后为之宫室。

为之工,以赡其器用。

为之贾,以通其有无。

为之医药,以济其夭死。

为之葬埋祭祀,以长其恩爱。

为之礼,以次其先后。

为之乐,以宣其湮郁。

为之政,以率其怠倦。

为之刑,以锄其强梗。

相欺也,为之符玺,斗斛权衡以信之。

相夺也,为之城郭甲兵以守之。

害至而为之备,患生而为之防。

今其言曰:“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剖斗折衡,而民不争。

”呜呼!

其亦不思而已矣!

如古之无圣人,人之类灭久矣。

何也?

无羽毛鳞介以居寒热也,无爪牙以争食也。

是故君者,出令者也。

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

民者,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者也。

君不出令,则失其所以为君。

臣不行君之令而致之民,则失其所以为臣。

民不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则诛。

今其法曰:“必弃而君臣,去而父子,禁而相生养之道。

”以求其所谓清静寂灭者。

呜呼!

其亦幸而出于三代之后,不见黜于禹、汤、文武、周公、孔子。

其亦不幸而不出于三代之前,不见正于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也。

帝之与王,其号名殊,其所以为圣一也。

夏葛而冬裘,渴饮而饥食,其事虽殊,其所以为智一也。

今其言曰:“曷不为太古之无事?

”是亦责冬之裘者曰: “曷不为葛之之易也?

”责饥之食者曰:“曷不为饮之之易也。

”《传》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然则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

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国家,灭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

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

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经》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

”《诗》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

”今也举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几何其不胥而为夷也!

夫所谓先王之教育,何也?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

其文,《诗》《书》《易》《春秋》,其法,礼乐刑政,其民,士农工贾。

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

其服,麻丝。

其居,宫室。

其食,粟米果蔬鱼肉。

其为道易明,而其为教易行也。

是故以之为己,则顺而祥。

以之为人,则爱而公。

以之为心,则和而平。

以之为天下国家,无所处而不当。

是故生则得其情,死则尽其常。

郊焉而天神假,庙焉而人鬼享。

曰:“斯道也,何道也?

”曰:“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

”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

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

由周公而上,上而为君,故其事行。

由周公而下,下而为臣,故其说长。

然则如之何而可也?

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鳏寡孤独废疾者,有养也。

其亦庶乎其可也。

送王大昌龄赴江宁

〔岑参〕 〔唐〕

对酒寂不语,怅然悲送君, 明时未得用,白首徒攻文。

泽国从一官,沧波几千里, 群公满天阙,独去过淮水。

旧家富春渚,尝忆卧江楼, 自闻君欲行,频望南徐州。

穷巷独闭门,寒灯静深屋, 北风吹微雪,抱被肯同宿。

君行到京口,正是桃花时, 舟中饶孤兴,湖上多新诗。

潜虬且深蟠,黄鹄举未晚, 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

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

〔王维〕 〔唐〕

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

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

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

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