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二首(其二)

周西伯昌,怀此圣德。

三分天下,而有其二。

修奉贡献,臣节不坠。

崇侯谗之,是以拘系。

后见赦原,赐之斧钺,得使征伐。

为仲尼所称,达及德行,犹奉事殷,论叙其美。

齐桓之功,为霸之道。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一匡天下,不以兵车。

正而不谲,其德传称。

孔子所叹,并称夷吾,民受其恩。

赐与庙胙,命无下拜。

小白不敢尔,天威在颜咫尺。

晋文亦霸,躬奉天王。

受赐圭瓒,秬鬯彤弓。

卢弓矢千,虎贲三百人。

威服诸侯,师之所尊。

八方闻之,名亚齐桓。

河阳之会,诈称周王,是其名纷葩。



译文、注释、简介、赏析

译文

姬昌受封为西伯,具有神智和美德。殷朝土地为三份,他有其中两分。 整治贡品来进奉,不失臣子的职责。只因为崇侯进谗言,而受冤拘禁。 后因为送礼而赦免,受赐斧钺征伐的权利。他被孔丘称赞,品德高尚地位显。 始终臣服殷朝帝王,美名后世流传遍。齐桓公拥周建立功业,存亡继绝为霸首。 聚合诸侯捍卫中原,匡正天下功业千秋。号令诸侯以匡周室,主要靠的不是武力。 行为磊落不欺诈,美德流传于身后。孔子赞美齐桓公,也称赞管仲。 百姓深受恩惠,天子赐肉与桓公,命其无拜来接受。桓公称小白不敢,天子威严就在咫尺前。 晋文公继承来称霸,亲身尊奉周天王。周天子赏赐丰厚,仪式隆重。 接受玉器和美酒,弓矢武士三百名。晋文公声望镇诸侯,从其风者受尊重。 威名八方全传遍,名声仅次于齐桓公。佯称周王巡狩,招其天子到河阳,因此大众议论纷纷。


注释

周西伯昌:即周文王,名昌,姬姓。殷商时为诸侯,居于岐山之下,被封为西伯。 怀此圣德:《诗经·大雅·文王》有“文王在上,於昭于天”、“亹亹文王,令闻不已”、“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诗经·小雅·伐木》反映了周文王“自天子至于庶人,未有不须友以成者。”孔子曾谓“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三分天下,而有其二”句:《论语·泰伯》谓“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周文王时,殷商之地共分九州,周文王已将六州归纳于自己经营管理之下,是故孔子有“三分天下,而有其二”之说。曹操在此亦说“三分天下,而有其二”,是说献帝之世,之所以尚能保持刘汉统绪,是他在不遗馀力而努力维护的结果。 贡献:谓进奉,进贡。《荀子·正论》谓“夫是之谓视形势而制械用,称远近而等贡献。” 节:礼仪、规矩、纪律。 坠:失去。《国语·晋语》“敬不坠命。” “修奉贡献,臣节不坠”句:当周文王三分天下,已有其二的情势下,仍遵命唯谨,持守臣礼,毫无不臣行为。应给朝廷供给的所需物资,都能按时保质保量奉献。 “崇侯谗之,是以拘系”句:清·吕世安《中华全史演义》第六回谓“纣宠妲己,所言皆从,所好者贵之,所憎者诛之,作奇伎淫巧以悦之”。周西伯姬昌闻纣王以上诸端,甚为叹息。商纣王的亲信崇国(今河南嵩山周围)的崇侯虎是商纣王统治集团中比较有头脑的人物,他早就觉察到了周人势力日益壮大对商纣的威胁,他探听到西伯姬昌对纣王的叹息之声,便乘机向纣王告状谓“西伯昌与子发及旦,皆圣人也,三圣合谋,君其虑之”。商纣王觉得有理,于是下令逮捕周西伯姬昌,关押在羑里(今河南汤阴)大牢,并准备判处死刑。后在西伯之臣闳夭、散宜生等人的积极营救下,通过纣嬖臣费仲献言,终被释放。“崇侯”二句即指此事。但曹操在此并非一般性的用典,而是暗示他觉察出献帝皇后伏氏及其父屯骑校尉伏完曾勾结董承计诛曹操事。 赦原:赦免原谅其过。 斧钺(yuè):古代兵器。古代军法用以杀人的斧子。《国语·鲁语上》“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钺。”韦昭注“甲兵,谓臣有大逆,则披甲聚兵而诛之”。 征伐:古代帝王授予诸侯,将帅掌握军旅的特权,不待天子之命,得自专征伐。《竹书纪年》帝辛三十三年:“王(纣王)锡命西伯(姬昌)得专征伐。”《白虎通·考黜》:“好恶无私执义不倾,赐以弓矢,使得专征。”商纣王闻崇侯虎称“西伯昌与子发及旦,皆圣人也,欲证姬昌是否有圣人之能,便杀质于殷的姬昌长子伯邑考,并烹为羹以赐西伯”。又谓“圣人当不食其子羹”。姬昌知纣王意,忍悲喜而食羹。纣王听说,便谓:“谁谓西伯圣者,食其子羹,尚不知也。”纣王据此以为西伯姬昌并无圣能,便生赦意。又西伯之臣闳夭、散宜生进贡“有莘氏之美女,骊戎之文马,有熊之九驷,及奇怪之物”。纣王喜谓“此一物(指有莘氏之美女)足以释西伯,况其多乎!”于是赦西伯罪。西伯被释放后,向纣王献出洛西之地,以表示效忠,并请求废除炮烙之刑。纣王以为姬昌诚信,许其所请,且赏赐西伯姬昌弓、矢、斧、钺,授权他可以讨伐不听命的诸侯,得专征伐。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五月汉献帝曾下诏“君(曹操)纠虔天刑,章厥有罪,犯关干纪,莫不诛殛”。曹操在此举文王故事,实为自赞献帝诏己得专征伐甚宜。 为仲尼所称:孔子赞美周文王当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情况下,仍能“以服事殷”,并盛赞“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矣”。曹操举文王例以证明他自己正在效法周文王,现在也是三分天下有其二而能忠心事汉,喻自德足堪与周文王相伯仲。 殷:朝代名。商的第十代君王盘庚从奄(今山东曲阜)迁都于殷邑(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因而商也被称为殷。《论语·泰伯》:“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 “达及德行,犹奉事殷”句:曹操说他要效法达到周文王“以服事殷”的德行,因而他一定会尽忠刘汉王朝。以表明他的态度,绝不做“汉贼”。 “齐桓之功,为霸之道”句:齐桓公的功绩,就在于创造了“为霸之道”。齐桓即齐桓公,春秋时齐国国君,公元前685—公元前643年在位。姜姓,名小白。齐襄公弟,周朝开国勋臣姜尚之后。襄公被杀后,从莒回国取得政权。任用管仲进行改革,国力富强。以“尊王攘夷”相号召,帮助燕国打败北戎;营救邢卫两国,制止了戎狄对中原的进攻;联合中原诸侯进攻蔡楚,和楚国会盟于召陵(今河南郾城东北);还安定东周王室的内乱;多次大会诸侯,订立盟约,成为春秋时的第一个霸主。曹操在此称赞齐桓公的“为霸之道”,实际就是看重的“尊王攘夷”之道。可以说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之计就是对齐桓公“尊王攘夷”谋略的发挥和发展。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句:春秋时齐桓公根据管仲提出的“尊王攘夷”、“取信诸侯”的宏观图霸方略,曾采取了八条措施。在此八项措施的基础上围绕解决团结中原诸侯,与楚争斗,稳定周室等大的国际政治军事争端。先后组织举行了十五次会盟。其中意义重大的有九次,即是曹操诗中所指的“九合诸侯”。周襄王二年,即齐桓公三十六年(前650年),王子带勾结戎狄攻入王城(今河南洛阳),焚东门。齐桓公使管仲会秦、晋伐戎之师并戍守周室。此即曹操诗中的“一匡天下”。但另一说“一匡天下”指定周太子位事。 不以兵车:指齐桓公称诸侯以匡周室,主要靠的不是武力,主要靠的完全落实了取信于诸侯和周室的如前所述的八条得力措施。 “正而不谲(jué),其德传称”句:《中国历代战争史·齐桓公之霸业》:“中原诸侯皆崇信齐桓公,怀德畏威。”“在周室衰歇以后,中原得免陷于崩溃者,实皆由于齐桓公创导霸业之力。”又“桓公为人,豁达有大度。”管仲评齐桓公:“无小智惕而有大虑。”诸论即是曹操所指的“正而不谲”意。“归鲁之侵地常潜。归卫之侵地吉台,原始、柒里。归燕之侵地柴夫,吠狗。”此皆齐桓公“正而不谲”之重大史实。谲:诡诈。 夷吾:即管仲(?—公元前645年),即管敬仲。春秋时期政治家。《论语·宪问》:“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又谓:“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髮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孔子所叹,并称夷吾”:这是孔子在纂修春秋史时,唯独推崇齐桓公与管仲之功的赞词。 庙胙(zuò):祭祀用的肉。胙,古代祭祀时供的肉。《左传·僖公四年》:“太子祭于曲沃,归胙于公。”《后汉书·邓虑传》:“四时致宗庙之胙。”李贤注“祭庙肉也。” 小白:齐桓公名。吕世安《中华全史演义》:“齐桓公会诸侯于葵丘,襄王使宰孔赐齐侯胙,曰:‘以伯舅耋老,加劳,赐一级,无下拜。’对曰:‘天威不违颜咫尺,小白敢贪天子之命,无下拜,恐陨越于下,以遗天子羞。’下拜登受。”此即曹操所指的齐桓公虽有大功于周,却不敢受周襄王所赐之大礼事。 天威:古谓天的威灵。《尚书·泰誓上》:“肃将天威。”引申指帝王的威严。《左传·僖公九年》:“天威不违颜咫尺。” 在颜:即不违颜意,即特别亲切地感受到了天子的威严。 “天威在颜咫尺”句:写自己对刘汉皇帝诚惶诚恐,遵命唯谨貌。表示虽有功而不失臣节,表示要像齐桓公一样维护周王的尊严。 “晋文亦霸,躬奉天王”句:晋文即晋文公,春秋时晋国国君,公元前636年—公元前628年在位。晋献公子,名重耳。因献公立幼子为嗣,曾出奔在外十九年,由秦送回即位。即位时已六十二岁。整顿内政,增强军队,使国力强盛,又平定周的内乱,迎接周襄王复位,以“尊王”相号召。城濮之战,大胜楚军并在践土(今河南荥阳东北)大会诸侯,成为霸主。 圭瓒(zàn):古代的一种玉制酒器。 鬯(chàng):古代祭祀用的酒。 彤弓:朱红色的弓。古代诸侯有大功时,天子赏赐弓矢,使“专征伐”。彤弓就是其中之一。 “受赐圭瓒,秬鬯彤弓”句:周襄王二十年,即晋文公四年(公元前632年)四月六日至四月十日即五天之内以晋、秦、齐、宋多国部队九万人,一举击溃楚军十一万人,大获全胜。周襄王为嘉奖其劳,于五月十六日在践土(今河南广武县之荥泽城)王宫接受朝觐时,赐给晋文公如下奖品:大辂之服(祭祀用之在马服饰),戎辂之服(军事用之车马服饰),彤弓,(赤色箭)一百,玄弓(黑色弓)一,矢一千,秬鬯一卣(祭祀神用黑黍酒一坛),虎贲三百人(天子近卫虎士)。 庐弓:形似戟的一种弓。 矢千:一千支箭。矢,即箭。 虎贲(bēn):勇士、武士。 “威服诸侯,师之者尊”句:春秋时期,郑国处于中原中心,凡争霸者皆争郑国。郑亦依势而倾,齐桓生前,郑时楚时齐。到晋文公时,城濮之战,大胜楚军,大军耀武于衡雍(今河南省原武县,当时黄河在原武县北方),郑文公亲自来晋军致犒,并以谢罪。晋文公于周襄王二十年,即晋文公四年(公元前632年)五月十四日丁未以战楚得胜之师率晋、宋、齐、鲁、郑、陈、蔡、邾、莒等国在践土(今河南广武县之荥泽城)会盟,并向周襄王献上楚国的战车和俘虏。周襄王命尹氏、王子虎、内史叔兴父,以策命晋侯为侯伯,即为诸侯之长。周襄王慰劳道“自伯舅(齐桓公)即世,荆楚复强,凭陵中夏,得叔父仗仪翦伐以尊王室,自文武以下皆赖叔父之休,岂惟朕躬。”又慰嘱“王请叔父,敬服王命,以绥四国,纠逖王慝。”各国诸侯亦公认晋文公为霸主。 “八方闻之,名亚齐桓”句:《中国历代战争史·晋楚城濮之战》:“晋文公一战定霸,业绩辉煌,盖自齐桓公殂谢以来未有之盛也。” 河阳:古县名,春秋晋邑(今河南孟县西)。 “河阳之会,诈称周王”句:周襄王二十年,即晋文公四年(公元前632年)十月,因许国附楚,晋文公率晋、宋、齐、鲁、郑、陈、蔡、邾、莒、秦诸侯盟于温(古国名,建都于温)即河阳(今河南省孟县西)。吕世安《中华全史演义》第八回谓“晋侯召周王,会于河阳”。晋文公这次大会诸侯,并召请周王到河阳之举,名为朝见周王,实际上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故河阳之会后“郑贰于楚……秦伯悦,与郑人盟”。一百多年后的孔子在研究春秋史时曾批评晋文公“哪有诸侯召王的道理呢!”《论语·问宪》:“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纷葩(pā):亦作芬葩,多貌、盛貌,马融《长笛赋》“纷葩料漫,诚可喜也。”左思《吴都赋》“喧哗口皇呷,芬葩荫映。”曹操在此用“纷葩”意在形容晋文公河阳之会后,因诸侯召天子,谲而不正,致使舆论哗然,菲菲扬扬,批评其导致的不良社会效应。葩,花。


简介

《短歌行》是汉末政治家、文学家曹操以乐府古题创作的两首诗,是汉乐府旧题,属于《相和歌辞·平调曲》。这是第二首,表明作者在有生之年只效法周文王姬昌,绝不作晋文公重耳,向内外臣僚及天下表明心迹,使他的内外政敌都无懈可击。这两首诗是政治性很强的作品,而其政治内容和意义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境中。 全诗内容深厚,庄重典雅,感情充沛,充分发挥了诗歌创作的特长,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历来被视为曹操的代表名作之一。


赏析

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魏武帝“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言当及时为乐。又旧说长歌短歌,大率言人寿命长短分定,不可妄求也。 宋代刘克庄《后村诗话·前集·卷一》:孔融、杨修俱毙其手,操之高深安在?身为汉相,而时人目以汉贼,乃以周公自拟,谬矣。 明代钟惺《古诗归》:“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不用来日苦少,句觉尤妙。“但为君故,沈吟至今”:英雄何尝不笃于交情,然亦不泛。“明明如月”:如字幻极,乐府奇语。“契阔讌谈,心念旧恩”:惨刻处惨刻,厚道处厚道,各不妨,各不相讳所以为英雄。又云:四言至此,出脱《三百篇》殆尽,此其心手不粘滞处。“青青子衿”二句,“呦呦鹿鸣”四句,全写《三百篇》,而毕竟一毫不似,其妙难言。谭元春:少小时读之,不觉其细;数年前读之,不觉其厚。至细,至厚,至奇!英雄骚雅,可以验后人心眼。 明代许学夷《诗源辩体·卷三》、《诗源辩体·卷四》:徐昌谷云:“韦孟辈四言,窘缚不荡。曹公《短歌行》、子建《来日大难》,工堪为则矣。……。”愚按:……元瑞谓“曹公、子建二诗,虽精工华爽,而风雅典刑几尽”,斯并得之。……魏人乐府四言,如孟德《短歌行》、子桓《善哉行》、子建《飞龙篇》等,其源出于《采芝》、《鸿鹄》,轶荡自如,正是乐府之体,不当于风雅求之。 清代沈德潜《古诗源》:言当及时为乐也。“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无所依托。“山不厌高”四句,言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成其大也。 清代陈沆《诗比兴笺·卷一》:此诗即汉高(祖)《大风歌》思猛士之旨也。“人生几何”发端,盖传所谓古之王者知寿命之不长,故并建圣哲,以贻后嗣。次两引《青衿》、《鹿鸣》二诗,一则求之不得,而沈吟忧思;一则求之既得,而笙簧酒醴。虽然,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天下三分,士不北走则南驰耳。分奔吴蜀,栖皇未定,若非吐哺折节,何以来之。山不厌土,故能成其高;海不厌水,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厌士,故天下归心。说者不察,乃谓孟德禅夺已萌,而沈吟未决,畏人讥嫌。感岁月之如流,恐进退之失据。试问篇中《子衿》、《鹿鸣》之诗,“契阔燕谈”之语,当作何解?且孟德吐握求贤之日,犹王莽谦恭下士之初,岂肯直吐鄙怀,公言篡逆者乎?其谬甚矣。



让县自明本志令

〔曹操〕 〔汉〕

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

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迕诸常侍。

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

去官之后,年纪尚少,顾视同岁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

故以四时归乡里,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后征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

而遭值董卓之难,兴举义兵。

是时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损,不欲多之。

所以然者,多兵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

故汴水之战数千,后还到扬州更募,亦复不过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后领兖州,破降黄巾三十万为。

又袁术僭号于九江,下皆称臣,名门曰建号门,衣被皆为天子之制,两妇预争为皇后。

志计已定,人有劝术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

后孤讨擒其四将,获其人为,遂使术穷亡解沮,发病而死。

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

幸而破绍,枭其二子。

又刘表自以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却,以观世事,据有当州,孤复定之,遂平天下。

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

   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

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

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

论语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夫能以大事小也。

昔乐毅走赵,赵王欲与之图燕,乐毅伏而垂泣,对曰:「臣事昭王,犹事天王。

臣若获戾,放在他国,没世然后已,不忍谋赵之徒隶,况燕后嗣乎!

」胡亥之杀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

今臣将兵三十馀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

」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

孤祖父以至孤身,皆当亲重之任,可谓见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过于三世矣。

孤非徒对诸君说此也,常以语妻妾,皆令深知此意。

孤谓之言:「顾我万年之后,汝曹皆当出嫁,欲令传道我心,使他人皆知之。

」孤此言皆肝鬲之要也。

所以勤勤恳恳叙心腹者,见周公有《金縢》之书以自明,恐人不信之故。

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为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

何者?

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

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

前朝恩封三子为侯,固辞不受,今更欲受之,非欲复以为荣,欲以为外援,为万安计。

孤闻介推之避晋封。

申胥之逃楚赏,未尝不舍书而叹,有以自省也。

奉国威灵,仗钺征伐,推弱以克强,处小而擒大,意之所图,动无违事,心之所虑,何向不济,遂荡平天下,不辱主命,可谓天助汉室,非人力也。

然封兼四县,食户三万,何德堪之!

江湖未静,不可让位。

至于邑土,可得而辞。

今上还阳夏、柘、苦三县户二万,但食武平万户,且以分损谤议,少减孤之责也。

尔雅·释天

〔无名氏〕 〔汉〕

【四时】 穹苍苍,天也。

春为苍天,夏为昊天,秋为旻天,冬为上天。

【祥】 春为青阳,夏为朱明,秋为白藏,冬为玄英。

四气和谓之玉烛。

春为发生,夏为长嬴,秋为收成,冬为安宁。

四时和为通正,谓之景风。

甘雨时降,万物以嘉,谓之醴泉。

【灾】 谷不熟为饥,蔬不熟为馑,果不熟为荒,仍饥为荐。

【岁阳】 大岁在甲曰阏逢,在乙曰旃蒙,在丙曰柔兆,在丁曰强圉,在戊曰著雍,在己曰屠维,在庚曰上章,在辛曰重光,在壬曰玄黓,在癸曰昭阳。

大岁在寅曰摄提格,在卯曰单阏,在辰曰执徐,在巳曰大荒落,在午曰敦牂,在未曰协洽,在申曰涒滩,在酉曰作噩,在戌曰阉茂,在亥曰大渊献,在子曰困敦,在丑曰赤奋若。

【岁名】 载,岁也。

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

【月阳】 月在甲曰毕,在乙曰橘,在丙曰修,在丁曰圉,在戊曰厉,在己曰则,在庚曰窒,在辛曰塞,在壬曰终,在癸曰极。

【月名】 正月为陬,二月为如,三月为寎,四月为余,五月为皋,六月为且,七月为相,八月为壮,九月为玄,十月为阳,十一月为辜,十二月为涂。

【风雨】 南风谓之凯风,东风谓之谷风,北风谓之凉风,西风谓之泰风。

焚轮谓之颓,扶摇谓之猋。

风与火为庉,回风为飘,日出而风为暴,风而雨土为霾,阴而风为曀。

天气下,地不应曰雺。

地气发,天不应曰雾。

雾谓之晦。

螮蝀谓之雩。

螮蝀,虹也。

蜺为挈贰。

弇日为蔽云,疾雷为霆霓,雨霰为霄雪。

暴雨谓之涷,小雨谓之霢霂,久雨谓之淫。

淫谓之霖,济谓之霁。

【星名】 寿星,角亢也。

天根,氐也。

天驷,房也。

大辰,房心尾也。

大火谓之大辰,析木谓之津。

箕斗之间,汉津也。

星纪,斗牵牛也。

玄枵,虚也。

颛顼之虚,虚也。

北陆,虚也。

营室谓之定。

娵觜之口,营室东壁也。

降娄,奎娄也。

大梁,昴也。

西陆,昴也。

浊谓之毕,咮谓之柳。

柳,鹑火也。

北极谓之北辰,何鼓谓之牵牛,明星谓之启明。

彗星为欃枪,奔星为彴约。

【祭名】 春祭曰祠,夏祭曰礿,秋祭曰尝,冬祭曰蒸。

祭天曰燔柴,祭地曰瘗薶,祭山曰庪县,祭川曰浮沉,祭星曰布,祭风曰磔。

是禷、是祃,师祭也。

既伯、既祷,马祭也。

禘,大祭也。

绎,又祭也。

周曰绎,商曰肜,夏曰复胙。

【讲武】 春猎为蒐,夏猎为苗,秋猎为狝,冬猎为狩。

宵田为獠,火田为狩。

乃立冢土,戎丑攸行。

起大事、动大众,必先有事乎社而后出,谓之宜。

振振阗阗,出为治兵,尚威武也。

入为振旅,反尊卑也。

【旌旗】 素锦绸杠,纁帛縿。

素升齌于縿,练旒九。

饰以组,维以缕,缁广充幅。

长寻曰旐,继旐曰旆,注旄首曰旌。

有铃曰旗,错革鸟曰旟,因章曰旃。

步出夏门行·序曲·艳

〔曹操〕 〔汉〕

云行雨步,超越九江之皋。

临观异同,心意怀游豫,不知当复何从?

经过至我碣石,心惆怅我东海。

步出夏门行·其三·土不同

〔曹操〕 〔汉〕

乡土不同,河朔隆冬。

流澌浮漂,舟船行难。

锥不入地,蘴藾深奥。

水竭不流,冰坚可蹈。

士隐者贫,勇侠轻非。

心常叹怨,戚戚多悲。

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

谣俗词

〔曹操〕 〔汉〕

瓮中无斗储,发箧无尺缯。

友来从我贷,不知所以应。

咏史

〔王粲〕 〔汉〕

自古无殉死,达人所共知。

秦穆杀三良,惜哉空尔为。

结发事明君,受恩良不訾。

临没要之死,焉得不相随。

妻子当门泣,兄弟哭路垂。

临穴呼苍天,涕下如绠縻。

人生各有志,终不为此移。

同知埋身剧,心亦有所施。

生为百夫雄,死为壮士规。

黄鸟作悲诗,至今声不亏。

从军诗五首

〔王粲〕 〔汉〕

【其一】 从军有苦乐,但问所从谁。

所从神且武,焉得久劳师。

相公征关右,赫怒震天威。

一举灭獯虏,再举服羌夷。

西边收地贼,忽若俯拾遗。

陈赏越秋山,酒肉逾川坻。

军中多饫饶,人马皆溢肥。

徒行兼乘还,空出有馀资。

拓地三千里,往返速若飞。

歌舞入邺城,所愿获无违。

昼日处大朝,日暮薄言归。

外参时明政,内不废家私。

禽兽惮为牺,良苗实已挥。

窃慕负鼎翁,愿厉朽钝姿。

不能效沮溺,相随把锄犁。

熟览夫子诗,信知所言非。

【其二】 凉风厉秋节,司典告详刑。

我君顺时发,桓桓东南征。

泛舟盖长川,陈卒被隰垌。

征夫怀亲戚,谁能无恋情。

拊衿倚舟樯,眷眷思邺城。

哀彼东山人,喟然感鹤鸣。

日月不安处,人谁获恒宁。

昔人从公旦,一徂辄三龄。

今我神武师,暂往必速平。

弃馀亲睦恩,输力竭忠贞。

惧无一夫用,报我素餐诚。

夙夜自恲性,思逝若抽萦。

将秉先登羽,岂敢听金声。

【其三】 从军征遐路,讨彼东南夷。

方舟顺广川,薄暮未安坻。

白日半西山,桑梓有馀晖。

蟋蟀夹岸鸣,孤鸟翩翩飞。

征夫心多怀,凄凄令吾悲。

下船登高防,草露沾我衣。

回身赴床寝,此愁当告谁。

身服干戈事,岂得念所私。

即戎有授命,兹理不可违。

【其四】 朝发邺都桥,暮济白马津。

逍遥河堤上,左右望我军。

连舫逾万艘,带甲千万人。

率彼东南路,将定一举勋。

筹策运帷幄,一由我圣君。

恨我无时谋,譬诸具官臣。

鞠躬中坚内,微画无所陈。

许历为完士,一言犹败秦。

我有素餐责,诚愧伐檀人。

虽无铅刀用,庶几奋薄身。

【其五】 悠悠涉荒路,靡靡我心愁。

四望无烟火,但见林与丘。

城郭生榛棘,蹊径无所由。

雚蒲竟广泽,葭苇夹长流。

日夕凉风发,翩翩漂吾舟。

寒蝉在树鸣,鹳鹄摩天游。

客子多悲伤,泪下不可收。

朝入谯郡界,旷然消人忧。

鸡鸣达四境,黍稷盈原畴。

馆宅充廛里,士女满庄馗。

自非贤圣国,谁能享斯休。

诗人美乐土,虽客犹愿留。

赠士孙文始

〔王粲〕 〔汉〕

天降丧乱,靡国不夷。

我暨我友,自彼京师。

宗守荡失,越用遁违。

迁于荆楚,在漳之湄。

在漳之湄,亦克宴处。

和通篪埙,比德车辅。

既度礼义,卒获笑语。

庶兹永日,无愆厥绪。

虽曰无愆,时不我已。

同心离事,乃有逝止。

横此大江,淹彼南汜。

我思弗及,载坐载起。

惟彼南汜,君子居之。

悠悠我心,薄言慕之。

人亦有言,靡日不思。

矧伊嬿婉,胡不凄而?

晨风夕逝,托与之期。

瞻仰王室,慨其永叹。

良人在外,谁佐天官?

四国方阻,俾尔归蕃。

尔之归蕃,作式下国。

无曰蛮裔,不虔汝德。

慎尔所主,率由嘉则。

龙虽勿用,志亦靡忒。

悠悠澹澧,郁彼唐林。

虽则同域,邈其迥深。

白驹远志,古人所箴。

允矣君子,不遐厥心。

既往既来,无密尔音。

赠蔡子笃

〔王粲〕 〔汉〕

翼翼飞鸾,载飞载东。

我友云徂,言戾旧邦。

舫舟翩翩,以溯大江。

蔚矣荒涂,时行靡通。

慨我怀慕,君子所同。

悠悠世路,乱离多阻。

济岱江行,邈焉异处。

风流云散,一别如雨。

人生实难,愿其弗与。

瞻望遐路,允企伊伫。

烈烈冬日,肃肃凄风。

潜鳞在渊,归雁载轩。

苟非鸿雕,孰能飞翻?

虽则追慕,予思罔宣。

瞻望东路,惨怆增叹。

率彼江流,爰逝靡期。

君子信誓,不迁于时。

及子同寮,生死固之。

何以赠行?

言授斯诗。

中心孔悼,涕泪涟洏。

嗟尔君子,如何勿思!

秋胡行二首

〔曹操〕 〔汉〕

【其一】 晨上散关山,此道当何难!

牛顿不起,车堕谷间。

坐磐石之上,弹五弦之琴。

作为清角韵,意中迷烦。

歌以言志,晨上散关山。

有何三老公,卒来在我旁。

负揜被裘,似非恒人。

谓卿云何困苦以自怨, 徨徨所欲,来到此间?

歌以言志,有何三老公。

我居昆仑山,所谓者真人。

道深有可得。

名山历观, 遨游八极,枕石漱流饮泉。

沉吟不决,遂上升天。

歌以言志,我居昆仑山。

去去不可追,长恨相牵攀。

夜夜安得寐,惆怅以自怜。

正而不谲,辞赋依因。

经传所过,西来所传。

歌以言志,去去不可追。

【其二】 愿登泰华山,神人共远游。

经历昆仑山,到蓬莱。

飘遥八极,与神人俱。

思得神药,万岁为期。

歌以言志,愿登泰华山。

天地何长久!

人道居之短。

世言伯阳,殊不知老。

赤松王乔,亦云得道。

得之未闻,庶以寿考。

歌以言志,天地何长久!

明明日月光,何所不光昭!

二仪合圣化,贵者独人不?

万国率土,莫非王臣。

仁义为名,礼乐为荣。

歌以言志,明明日月光。

四时更逝去,昼夜以成岁。

大人先天而天弗违。

不戚年往,忧世不治。

存亡有命,虑之为蚩。

歌以言志,四时更逝去。

戚戚欲何念!

欢笑意所之。

壮盛智愚,殊不再来。

爱时进趣,将以惠谁?

泛泛放逸,亦同何为!

歌以言志,戚戚欲何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