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

听之不闻,名曰希。

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恍惚。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译文、注释、简介、赏析

译文

看它看不见,把它叫做“夷”;听它听不到,把它叫做“希”;摸它摸不到,把它叫做“微”。这三者的形状无从追究,它们原本就浑然而为一。它的上面既不显得光明亮堂;它的下面也不显得阴暗晦涩,无头无绪、延绵不绝却又不可称名,一切运动都又回复到无形无象的状态。这就是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体的形象,这就是“惚恍”。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前头,跟着它,也看不见它的后头。把握着早已存在的“道”,来驾驭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能认识、了解宇宙的初始,这就叫做认识“道”的规律。


注释

视之不见:一作“视之弗见”。 名:一作“命”。 夷:一作“微”,无色。 听之不闻:一作“听之弗闻”。 希:无声。 搏之不得:一作“搏之弗得”。 微:一作“夷”、“几”,无形。 夷、希、微:这三个名词都是用来形容人的感官无法把握住“道”。这三个名词都是幽而不显的意思。 致诘(jié):思议。诘,一作“计”,追问、究问、反问。 一:本章的一指“道”。 故混而为一:一作“固混而为一”。 徼(jiǎo):清白、清晰、光明之意。 昧:阴暗。 绳绳:一作“寻寻”,不清楚、纷芸不绝。 无物:无形状的物,即“道”。 无象之象:一作“无物之象”。 惚恍:一作“忽恍”、“惚恍”、“芴芒”、“沕望”,若有若无,闪烁不定。 有:指具体事物。 御:一作“语”。 能:一作“以”。 古始:宇宙的原始,或“道”的初始。 道纪:“道”的纲纪,即“道”的规律。纪:一作“己”。



道德经(第十五章)

〔老子〕 〔周〕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

犹兮,若畏四邻。

俨兮,其若客。

涣兮,其若冰之将释。

敦兮,其若朴。

旷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浊。

浊而静之,徐清。

安以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道德经(第十六章)

〔老子〕 〔周〕

致虚,极。

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

道德经(第十七章)

〔老子〕 〔周〕

太上,不知有之。

其次,亲誉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道德经(第十八章)

〔老子〕 〔周〕

大道废,有仁义。

智慧出,有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家昏乱,有忠臣。

道德经(第十九章)

〔老子〕 〔周〕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道德经(第十三章)

〔老子〕 〔周〕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

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者,若可寄天下。

爱以身为天下者,若可托天下。

道德经(第十一章)

〔老子〕 〔周〕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道德经(第十章)

〔老子〕 〔周〕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涤除玄鉴,能无疵乎?

爱民治国,能无以知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为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是谓玄德。

道德经(第九章)

〔老子〕 〔周〕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成身退,天之道。

道德经(第八章)

〔老子〕 〔周〕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