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郑风·风雨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
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
既见君子,云胡不瘳。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夜色正浓凄风苦雨淅淅沥沥不停,鸡啼声声此起彼伏打破寂寥长空。我苦苦等待终于盼回远行的人儿,怎能不教我悬望的心灵重归平静? 夜色正深沉风疾雨骤伊人难入梦,鸡鸣声碎远和近应打破寂静夜空。我苦苦悬望终于见到我的心上人,怎能不教我一身的相思病化清风? 风雨骤黎明悄悄来临仍如夜未明,鸡叫三遍五更天还在咕咕没个停。我终于又见久别郎君的熟悉身影,怎能不教我喜出望外而如雨涕零?
凄凄:寒凉。 喈(jiē)喈:鸡呼伴的叫声。 云:语助词。 胡:何、怎么、为什么。 夷:平,指心情从焦虑到平静。 潇潇:形容风急雨骤。 胶胶:或作“嘐嘐”,鸡呼伴的叫声。 瘳(chōu):病愈,此指愁思萦怀的心病消除。 晦(huì):昏暗。
《国风·郑风·风雨》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现代学者一般认为这是写女子与久别的丈夫(或情人)重逢的诗。全诗三章,每章十二字。此诗采用一唱三叹、反复吟咏的形式,但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达情更为充分,诗味更加深长。
宋·朱熹《诗集传》:“风雨晦暝,盖淫奔之时。君子,指所期之男子也。淫奔之女,言当此之时,见所期之人而心悦也。”“(第二章)言积思之病,至此而愈也。” 清·姚际恒《诗经通论》:“‘喈’为众声和;初鸣声尚微,但觉其众和耳。再鸣则声渐高,‘胶胶’,同声高大也。三号以后,天将晓,相续不已矣;‘如晦’正写其明也。惟其明,故曰‘如晦’。惟其如晦,‘凄凄’、‘潇潇’时尚晦可知。诗意之妙如此,无人领会,可与语而心赏者,如何如何?”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此诗人善于言情,又善于即景以抒怀,故为千秋绝调。”
《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
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
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
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
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也。
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
发乎情,民之性也。
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
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
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
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是谓四始,诗之至也。
然则《关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
南,言化自北而南也。
《鹊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
《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
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
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
是《关雎》之义也。
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
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
大小不同,而得并为六义者。
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
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
宋何罪之有?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
知而不争,不可谓忠。
争而不得,不可谓强。
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 公输盘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 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
” 公输盘曰:“诺。
”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
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
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 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
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 王曰:“善哉!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 于是见公输盘。
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
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虽杀臣,不能绝也。
” 楚王曰:“善哉。
吾请无攻宋矣。
” 子墨子归,过宋。
天雨,庇其闾中,守闾者不内也。
故曰:治于神者,众人不知其功。
争于明者,众人知之。
乾,元、亨、利、贞。
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
干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
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乾始降气者也。
始而通,终而济,保其正也,故统万物而无外。
夫天者,位也、质也。
乾者,人也、精神也,有其人然后定其位,精神通明然后统其质,故能云行雨施、生类继续。
大明终始而分其六位,乘其隐见而得其变化,故得生成而性命正矣。
是以圣人之当位也,保合于乾元太和之道乃利而终正也。
故能首出庶物万国保其安也。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健而不息,天之运也。
自强而成,德者君子之事也。
初九,潜龙勿用。
象曰:阳在下也。
阳气始生,潜而未形,虽德龙德,与众无以异也。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象曰:德施普也。
阳气生物始见于田也,稼者可以乘其时也,惟大人学之成德可以普天下所利、见明其道也。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象曰:反复道也。
君子能通天下之志、体天下之变,屈舒用舍唯时进退者也。
故当知终之地、守知至之机,有庇人之大德,守事君之小心,虽在上位反而复守其卑。
健于德、敬于人、勤于事上,终日而不懈夕。
犹惕然此其道也。
虽危,何咎君子所以修其德而后其身也。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象曰:进无咎也。
官人者人望其咎也。
位高者,主畏其逼也,位革于下也,可无惧乎?
位上公也、逼帝王也、可进而谦让恤患,以勤百姓将务时,以进其道也。
而犹自疑德之薄,而位之下,而卑以自守,故曰在渊无咎也。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象曰:大人造也。
阳升而万物相见也,以圣人之大德而为乎天下,明以周之、神以化之,而莫见其状,则智惘辨其处,万物咸仰其宜,利见大人而赖其治也。
上九,亢龙有悔。
象曰:盈不可久也。
阳极则消之,盈则亏之,终则始之也。
亢而不知,虽尊极天下威大四海,未离于悔也。
故圣人与时而消息,则尧授舜、舜授禹,不极于亢,而善其终也。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象曰: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
阳者,刚德之物也。
凡用者皆取象焉,故曰乾坤,其易之门,邪阳肆而不已,则暴时而后动,则治。
夫首者事之,倡也。
故圣人之治天下也,有以诛乱去恶者也,应之而正,非其倡也。
则天下皆覩圣人之用九之无首也。
此天之无私矣,天下之归矣吉。
何往哉!
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
亨者,嘉之会也。
利者,义之和也。
贞者,事之干也。
君子体仁,足以长人。
嘉会,足以合礼。
利物,足以和。
义贞,固足以干事。
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
善于物治之始也,通其情治之道也,利于物而义归之,守其正则无败事矣。
初九,曰:潜龙勿用,何谓也?
子曰: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无闷。
不见是而无闷。
乐则行之。
忧则违之。
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
不易乎世,一世而不可辨也,道未行而名不彰也,世非之而不闷也,吉凶与人同患忧则违之也。
九二,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何谓也?
子曰:龙德而正中者也。
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
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君德也,龙德而成行也。
非其位而居君德,谨信以为常,得于正也。
存诚以防邪,立于中也。
善世而不伐,守其谦也。
德博可施,万物虽利见之,其道未行也。
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何谓也?
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
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
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
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
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
位虽高而犹可进也,德之修也,君子之知,在乎几也。
上体者,位之大也、难至之地也,而能至之,是其所至而至之,则乃免于悔也,故可与论其几矣。
事之难,在乎终也,而能终于下,是素知终而能终也,非义以利人则不能矣。
故可与存其义也,进德而不盈也,岂上位而骄乎。
安位以自守也,岂下位而忧乎。
惕然其危,何咎之有!
九四,曰:或跃在渊,无咎。
何谓也?
子曰:上下无常非为邪也,进退无恒非离群也。
君子进德、脩业、欲及时也,故无咎。
上下无常,非求越其群也,所以自进其德,民归之。
九五,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何谓也?
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覩。
本乎天者,亲上。
本乎地者,亲下。
则各从其类也。
类之同、气之合,无情而相从也。
清者,本乎天上之道也。
浊者,本乎地下之事也。
圣人在上,君子、小人各得其所,亲而从其类,而天下定也。
上九,曰:亢龙有悔。
何谓也?
子曰:贵而无位。
高而无民。
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
民归者,位也,亢穷也,何有于民哉!
贤人何辅哉!
潜龙勿用,下也。
见龙在田,时舍也。
终日乾乾,行事也。
或跃在渊,自试也。
飞龙在天,上治也。
亢龙有悔,穷之灾也。
乾元用九,天下治也。
见龙有君德矣。
时舍而不用也。
或跃以进其道、行其德而自试飞龙,治在一人也。
用九上下皆正,天下得治也。
潜龙勿用,阳气潜藏。
见龙在田,天下文明。
终日乾乾,与时偕行。
或跃在渊,乾道乃革。
飞龙在天,乃位乎天德。
亢龙有悔,与时偕极。
乾元用九乃见天则。
日中星鸟,春分象也。
乾道乃革,革于阴也。
位乎天德,高明而周也。
时者,天之节也。
乾者,中之动也。
时有节,动有中,亢则具极矣。
乾善用九,周而不殆,天之德也,可以观其则矣。
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贞者性情也。
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
天之道,不形而善始,故谓之乾。
乾始通于物,物得而生也。
物利而成,虽利之而纯精不改其正,物自乘其化也。
故圣人经营其始终而不失其正焉,情兴于性,大通无累也,故乾之利美矣,安往而不利哉。
不言其所利者也。
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
六爻发挥,旁通情也,时乘六龙,以御天也。
云行雨施,天下平也。
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
夫干,刚健中正,为主纯精不杂之至也。
故始终六位,随时发散,能旁通庶物之情。
变化乘时,云行雨施而无不及,德之大者也。
君子象之,能博其德,乃日可见之行,则民之所利见矣。
故能体化合变而治于无形也。
潜之为言也。
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
行未成,则于事不尽也。
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辨之,寛以居之,仁以行之。
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君德也。
行之成,乃君之德也。
九三,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干干。
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
刚者,物之健也,人之难御也,履重刚动而失之咎也,时无止也,人道无息也,故干干。
因其时,得其上下,乃无咎也。
九四,重刚而不中。
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
或之者,疑之也,故无咎。
地道以上为用,承天以布生也。
天道以下为用,资始而流形于下也。
三履于地,守得其处,人道之安,据众之所也。
四升上矣,乘重刚矣。
上近于天,革于众庶者也。
位逼于尊,德崇于人,而犹自疑而不果,在渊而守下,故得无咎也。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
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
况于鬼神乎?
大人之道、无私之德,而不偏也。
而况于中人乎?
故能观象立器、征让与时而无差者也。
人者神之主也,得于人,鬼神之道可知也。
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
亢者直,进而不知退,极穷而悔也。
其惟圣人乎?
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
其惟圣人乎?
进退存亡时之然,于我何有焉。
因内外之分明,则保其终而无悔,圣人之道也。
孙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围地,有死地。
诸侯自战其地,为散地。
入人之地不深者,为轻地。
我得则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
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地。
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之众者,为衢地。
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地。
行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圮地。
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
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
是故散地则无战,轻地则无止,争地则无攻,交地则无绝,衢地则合交,重地则掠,圮地则行,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所谓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
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
敢问:“敌众整而将来,待之若何?
”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
” 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主人不克。
掠于饶野,三军足食。
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运兵计谋,为不可测。
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尽力。
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
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
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约而亲,不令而信,禁祥去疑,至死无所之。
吾士无余财,非恶货也。
无余命,非恶寿也。
令发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
偃卧者涕交颐。
投之无所往者,诸、刿之勇也。
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
率然者,常山之蛇也。
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
敢问:“兵可使如率然乎?
”曰:“可。
”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是故方马埋轮,未足恃也。
齐勇若一,政之道也。
刚柔皆得,地之理也。
故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
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
易其事,革其谋,使人无识。
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虑。
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
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焚舟破釜,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
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此谓将军之事也。
九地之变,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
凡为客之道:深则专,浅则散。
去国越境而师者,绝地也。
四达者,衢地也。
入深者,重地也。
入浅者,轻地也。
背固前隘者,围地也。
无所往者,死地也。
是故散地,吾将一其志。
轻地,吾将使之属。
争地,吾将趋其后。
交地,吾将谨其守。
衢地,吾将固其结。
重地,吾将继其食。
圮地,吾将进其涂。
围地,“吾将塞其阙。
死地,吾将示之以不活。
故兵之情,围则御,不得已则斗,过则从。
是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预交。
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
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
四五者,不知一,非霸王之兵也。
夫霸王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
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
是故不争天下之交,不养天下之权,信己之私,威加于敌,故其城可拔,其国可隳。
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犯三军之众,若使一人。
犯之以事,勿告以言。
犯之以利,勿告以害。
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
故为兵之事,在于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此谓巧能成事者也。
是故政举之日,夷关折符,无通其使。
厉于廊庙之上,以诛其事。
敌人开阖,必亟入之。
先其所爱,微与之期。
践墨随敌,以决战事。
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秋七月,公会齐侯、郑伯伐许。
庚辰,傅于许。
颍考叔取郑伯之旗蝥弧以先登,子都自下射之,颠。
瑕叔盈又以蝥弧登,周麾而呼曰:“君登矣!
”郑师毕登。
壬午,遂入许。
许庄公奔卫。
齐侯以许让公。
公曰:“君谓许不共,故从君讨之。
许既伏其罪矣。
虽君有命,寡人弗敢与闻。
”乃与郑人。
郑伯使许大夫百里奉许叔以居许东偏,曰:“天祸许国,鬼神实不逞于许君,而假手于我寡人,寡人唯是一二父兄不能共亿,其敢以许自为功乎?
寡人有弟,不能和协,而使糊其口于四方,其况能久有许乎?
吾子其奉许叔以抚柔此民也,吾将使获也佐吾子。
若寡人得没于地,天其以礼悔祸于许,无宁兹许公复奉其社稷,唯我郑国之有请谒焉,如旧昏媾,其能降以相从也。
无滋他族实逼处此,以与我郑国争此土也。
吾子孙其覆亡之不暇,而况能禋祀许乎?
寡人之使吾子处此,不惟许国之为,亦聊以固吾圉也。
”乃使公孙获处许西偏,曰:“凡而器用财贿,无置于许。
我死,乃亟去之!
吾先君新邑于此,王室而既卑矣,周之子孙日失其序。
夫许,大岳之胤也。
天而既厌周德矣,吾其能与许争乎?
” 君子谓郑庄公“于是乎有礼。
礼,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
许,无刑而伐之,服而舍之,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可谓知礼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