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第十二卷·告子下·第四节

宋牼将之楚,孟子遇于石丘。

曰:“先生将何之?

” 曰:“吾闻秦楚构兵,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

楚王不悦,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二王我将有所遇焉。

” 曰:“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

说之将何如?

” 曰:“我将言其不利也。

” 曰:“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则不可。

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

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

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先生以仁义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仁义,而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仁义也。

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何必曰利?



译文、注释、简介、赏析

译文

宋牼要到楚国去,孟子在石丘遇到他,孟子说:“您要到哪儿去?” 宋牼回答说:“我听说秦国和楚国要开战,我要去面见楚王劝说他罢兵。假如楚王不听的话,我就去面见秦王劝他罢兵。这两个国君总会有一个听我话的。” 孟子说:“我不想问您详细情况,愿听听你的大意。您打算怎样去劝说他们呢?” 宋牼回答说:“我打算说说交战的不利之处。” 孟子说:“您的志向是很好的,然而您的提法却行不通。您用利来劝说秦王、楚王,秦王、楚王因为有利可图而欢喜,于是终止军事行动,这样的话,军队的将士就会为休战而高兴,从而喜欢利。做臣子的,怀着利益之心去侍奉他的君主,做儿子的怀着利益之心去侍奉他的父亲,做弟弟的怀着利益之心去侍奉他的兄长,这就会导致君臣、父子、兄弟之间最终都会抛弃仁义,怀着利益之心交往,在这种情况下国家不灭亡的,还没有过。您若以仁义去劝说秦王、楚王,秦王、楚王喜欢仁义而高兴,于是撤除军队,这会使军队将士高兴休兵,进而喜欢仁义。做臣子的怀着仁义之心去侍奉他的君主,做儿子的怀着仁义之心去侍奉他的父亲,做人弟弟的怀着仁义之心去侍奉兄长,这会使君臣、父子、兄弟去除求利的念头,而怀着仁义之心交往,这样却不能统一天下,是不曾有过的。为什么一定要谈到‘利’呢?”


注释

宋牼(kēng):也叫宋钘(jiān)、宋荣,宋国人,战国时期著名学者,齐宣王时曾在稷下学宫游学。石丘:地名。 构兵:交战。构,交合,连接。 指:意向,大意。 大:有美意。古今大、强、高、快、长等均有美意。号:提法,说法。 终:尽,全,都的意思。



孟子·第十二卷·告子下·第五节

〔孟子〕 〔周〕

孟子居邹,季任为任处守,以币交,受之而不报。

处于平陆,储子为相,以币交,受之而不报。

他日由邹之任,见季子。

由平陆之齐,不见储子。

屋庐子喜曰:“连得间矣。

” 问曰:“夫子之任见季子,之齐不见储子,为其为相与?

” 曰:“非也。

书曰:‘享多仪,仪不及物曰不享,惟不役志于享。

’为其不成享也。

” 屋庐子悦。

或问之。

屋庐子曰:“季子不得之邹,储子得之平陆。

孟子·第十二卷·告子下·第六节

〔孟子〕 〔周〕

淳于髡曰:“先名实者,为人也。

后名实者,自为也。

夫子在三卿之中,名实未加于上下而去之,仁者固如此乎?

” 孟子曰:“居下位,不以贤事不肖者,伯夷也。

五就汤,五就桀者,伊尹也。

不恶污君,不辞小官者,柳下惠也。

三子者不同道,其趋一也。

一者何也?

曰:仁也。

君子亦仁而已矣,何必同?

” 曰:“鲁缪公之时,公仪子为政,子柳、子思为臣,鲁之削也滋甚。

若是乎贤者之无益于国也!

” 曰:“虞不用百里奚而亡,秦穆公用之而霸。

不用贤则亡,削何可得与?

” 曰:“昔者王豹处于淇,而河西善讴。

绵驹处于高唐,而齐右善歌。

华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

有诸内必形诸外。

为其事而无其功者,髡未尝睹之也。

是故无贤者也,有则髡必识之。

” 曰:“孔子为鲁司寇,不用,从而祭,燔肉不至,不税冕而行。

不知者以为为肉也。

其知者以为为无礼也。

乃孔子则欲以微罪行,不欲为苟去。

君子之所为,众人固不识也。

孟子·第十二卷·告子下·第七节

〔孟子〕 〔周〕

孟子曰:“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

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

今之大夫,今之诸侯之罪人也。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

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

入其疆,土地辟,田野治,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庆以地。

入其疆,土地荒芜,遗老失贤,掊克在位,则有让。

一不朝,则贬其爵。

再不朝,则削其地。

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是故天子讨而不伐,诸侯伐而不讨。

五霸者,搂诸侯以伐诸侯者也,故曰: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

五霸,桓公为盛。

葵丘之会诸侯,束牲、载书而不歃血。

初命曰:‘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

’再命曰:‘尊贤育才,以彰有德。

’三命曰:‘敬老慈幼,无忘宾旅。

’四命曰:‘士无世官,官事无摄,取士必得,无专杀大夫。

’五命曰:‘无曲防,无遏籴,无有封而不告。

’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

’今之诸侯,皆犯此五禁,故曰: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

长君之恶其罪小,逢君之恶其罪大。

今之大夫,皆逢君之恶,故曰:今之大夫,今之诸侯之罪人也。

孟子·第十二卷·告子下·第八节

〔孟子〕 〔周〕

鲁欲使慎子为将军。

孟子曰:“不教民而用之,谓之殃民。

殃民者,不容于尧舜之世。

一战胜齐,遂有南阳,然且不可。

” 慎子勃然不悦曰:“此则滑厘所不识也。

” 曰:“吾明告子。

天子之地方千里。

不千里,不足以待诸侯。

诸侯之地方百里。

不百里,不足以守宗庙之典籍。

周公之封于鲁,为方百里也。

地非不足,而俭于百里。

太公之封于齐也,亦为方百里也。

地非不足也,而俭于百里。

今鲁方百里者五,子以为有王者作,则鲁在所损乎?

在所益乎?

徒取诸彼以与此,然且仁者不为,况于杀人以求之乎?

君子之事君也,务引其君以当道,志于仁而已。

孟子·第十二卷·告子下·第九节

〔孟子〕 〔周〕

孟子曰:“今之事君者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

’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

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

‘我能为君约与国,战必克。

’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

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为之强战,是辅桀也。

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孟子·第十二卷·告子下·第三节

〔孟子〕 〔周〕

公孙丑问曰:“高子曰:‘小弁,小人之诗也。

’” 孟子曰:“何以言之?

”曰:“怨。

” 曰:“固哉,高叟之为诗也!

有人于此,越人关弓而射之,则己谈笑而道之。

无他,疏之也。

其兄关弓而射之,则己垂涕泣而道之。

无他,戚之也。

小弁之怨,亲亲也。

亲亲,仁也。

固矣夫,高叟之为诗也!

”曰:“凯风何以不怨?

” 曰:“凯风,亲之过小者也。

小弁,亲之过大者也。

亲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也。

亲之过小而怨,是不可矶也。

愈疏,不孝也。

不可矶,亦不孝也。

孔子曰:‘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

’”

孟子·第十二卷·告子下·第二节

〔孟子〕 〔周〕

曹交问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

”孟子曰:“然。

”“交闻文王十尺,汤九尺,今交九尺四寸以长,食粟而已,如何则可?

” 曰:“奚有于是?

亦为之而已矣。

有人于此,力不能胜一匹雏,则为无力人矣。

今曰举百钧,则为有力人矣。

然则举乌获之任,是亦为乌获而已矣。

夫人岂以不胜为患哉?

弗为耳。

徐行后长者谓之弟,疾行先长者谓之不弟。

夫徐行者,岂人所不能哉?

所不为也。

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

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

子服桀之服,诵桀之言,行桀之行,是桀而已矣。

” 曰:“交得见于邹君,可以假馆,愿留而受业于门。

” 曰:“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

人病不求耳。

子归而求之,有余师。

孟子·第十二卷·告子下·第一节

〔孟子〕 〔周〕

任人有问屋庐子曰:“礼与食孰重?

”曰:“礼重。

” “色与礼孰重?

”曰:“礼重。

” 曰:“以礼食,则饥而死。

不以礼食,则得食,必以礼乎?

亲迎,则不得妻。

不亲迎,则得妻,必亲迎乎!

”屋庐子不能对,明日之邹以告孟子。

孟子曰:“于答是也何有?

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

金重于羽者,岂谓一钩金与一舆羽之谓哉?

取食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奚翅食重?

取色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奚翅色重?

往应之曰:‘紾兄之臂而夺之食,则得食。

不紾,则不得食,则将紾之乎?

逾东家墙而搂其处子,则得妻。

不搂,则不得妻,则将搂之乎?

’”

孟子·第十一卷·告子上·第二十节

〔孟子〕 〔周〕

孟子曰:“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

学者亦必志于彀。

大匠诲人,必以规矩。

学者亦必以规矩。

孟子·第十一卷·告子上·第十九节

〔孟子〕 〔周〕

孟子曰:“五谷者,种之美者也。

苟为不熟,不如荑稗。

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