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花三首·其三

生前富贵草头露,身后风流陌上花。

已作迟迟君去鲁,犹教缓缓妾回家。



译文、注释、简介、赏析

译文

我在游览九仙山时,听到了当地儿歌《陌上花》。乡亲们说:吴越王钱假的妻子每年春天一定回到临安,钱王派人送信给王妃说:“田间小路上鲜花盛开,你可迟些回来。”吴人将这些话编成歌儿,所含情思婉转动人,使人听了心神凄然,然而它的歌词比较粗俗、浅陋,因此给它换掉,而成以下三首诗。 生前的富贵荣华好似草尖上的露珠,死后的风流情感正如那田间小路上的春花。 钱王你已眷恋不堪地离杭降宋去了,还要教妻子不急于从陌上归家。


注释

陌上花:又名《清平调引》,是北宋熙宁年间,苏东坡任杭州通判上所做,共三首。英雄相惜,对钱镠敬佩有加,曾书《表忠观记》碑文,高度评价钱镠之功绩。苏公喜欢走动,也常来临安,听到里人之歌后,颇有感触,便写下了三首《陌上花》诗。 九仙山:苏轼《宿九仙山》诗题下自注:“九仙谓左元放、许迈、王、谢之流。”九仙山在杭州西,山上无量院相传为葛洪、许迈炼丹处。 陌:田间小路。 吴越王妃:指五代吴越王钱俶之妃。吴越王,《新五代史·吴越世家》载,宋兴,吴越王钱俶“始倾其国以事贡献。太祖皇帝时,俶尝来朝,厚礼遣还国。……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诏俶来朝,俶举族归于京师,国除”。 鄙野:粗鄙俚俗。 易之:谓变换其词(保留其调)易,更改。 “身后风流陌上花”句:意为身后大家没有忘记她,为她唱《陌上花》。 迟迟:《孟子·尽心下》:“孔子之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比喻钱俶离杭州朝宋,迟迟其行,恋恋不舍。


简介

这是《陌上花》七绝组诗的第三首,慨叹吴越王的去国降宋。 头两句即以鲜明的对照说明:吴越王及其妃子生前的富贵荣华,犹如草上的露珠,很快就消失了,但其风流馀韵死后仍流传于《陌上花》的民歌中。前者是短暂的,后者是长久的;帝王的富贵与吴人无关,而他们的风流轶事,由于含有普通人的情感、爱情的因素以及多少带有悲剧的色彩,故能引起人们的兴趣,以致通过民歌来传诵。最后两句写吴越王虽然已去国降宋,丧失了帝王之尊,却仍保留着“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的惯例;可叹的是,“王妃”的身份已改变为“妾”,“路人争看翠軿来”的盛况大概不会再出现了。细品诗味,其中不无诗人的深沉感概和委婉讽喻。 这三首诗中都贯穿了“江山犹是昔人非”的历史哀思,而宛转凄然则成为作者的抒情基调。全诗虽以“吴越王妃每岁必归临安”的轶事为题材,却委宛曲折地咏叹了吴越王朝的兴亡,带有怀古咏史的性质。诗中感慨人世荣华富贵,虚名浮利的过眼云烟,皆如那草头露,陌上花,转眼即消逝凋谢不见;人们生前的一切荣华富贵,全如那清晨草头上的露水,不多久就散发消失;死后所留下的美好名声,也全如那路上的花朵,很快就会凋枯谢落。民歌原来就“含思宛转,听之凄然”,经苏轼润色创作的《陌上花》,既保留了民歌的基本内容,形式及其朴素自然的风格特质,又显得语言典雅,意味深长,诗情凄宛。诗中多用叠字,如“垂垂”,“缓缓”,“堂堂”,“迟迟”等,不仅恰切地描摹了人物的情态,且能增加节奏感和音乐美。


赏析

王士禛《渔洋诗话》:“(其三‘已作’两句)二语艳称千古。”



沈朝奉挽词

〔楼钥〕 〔宋〕

相业富青箱,丁年稔义方。

生儿有如此,与世遂相忘。

终老三牲养,凌晨一炷香。

浮休了无恨,流庆尚深长。

石通直挽词

〔楼钥〕 〔宋〕

籍甚新昌族,真成万石家。

源流端有自,悃愊更无华。

奉职冰同洁,持身璧不瑕。

庆门传未艾,兰玉茁新芽。

王检正挽词

〔楼钥〕 〔宋〕

到处称循吏,星轺复郡侯。

威名致降虏,恩信感亡牛。

省闼主公议,祠庭寻旧游。

善人天不憗,愁绝岘湖秋。

王检正挽词

〔楼钥〕 〔宋〕

客授蒙倾盖,朝参喜缀班。

开藩才一水,去国遂千山。

晚遇名方重,言归鬓未斑。

功名付诸子,含笑谢尘寰。

张钦州挽词

〔楼钥〕 〔宋〕

少诵东窗句,从君见典刑。

义襟希窦十,才刃比庖丁。

古镜悲鸾偶,寒原怆脊令。

恂恂守家法,兰玉满阶庭。

彭宜义挽词

〔楼钥〕 〔宋〕

籍甚清湘守,修名所在闻。

宦途资畏友,家训仰严君。

归路飞丹旐,长空惨白云。

生刍不成奠,挥涕想江濆。

彭宜义挽词

〔楼钥〕 〔宋〕

种德不在大,至诚天所亲。

但能存一念,何用活千人。

经笥儒风远,香山句法新。

功名付儿辈,不必在吾身。

周路分挽词

〔楼钥〕 〔宋〕

台岭论交契,天街惜别离。

飞书能几到,埋璧遽成悲。

旧识归樵句,愁看结局诗。

紫髯无复梦,空有泪交颐。

周路分挽词

〔楼钥〕 〔宋〕

蚤负功名志,从戎岂素心。

治军先肃靖,游艺亦精深。

湖海开豪气,云天廓义襟。

高门尚馀庆,兰玉正森森。

张泰州挽词

〔楼钥〕 〔宋〕

燕赵多奇士,如公名不虚。

胸中九域志,笔底百家书。

报国心尤壮,筹边智有馀。

功名竟赍恨,西望倍欷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