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毅论

自知其可以王而王者,三王也。

自知其不可以王而霸者,五霸也。

或者之论曰:“图王不成,其弊犹可以霸。

”呜呼!

使齐桓、晋文而行汤、武之事,将求亡之不暇,虽欲霸,可得乎?

夫王道者,不可以小用也。

大用则王,小用则亡。

昔者徐偃王、宋襄公尝行仁义矣,然终以亡其身、丧其国者,何哉?

其所施者,未足以充其所求也。

故夫有可以得天下之道,而无取天下之心,乃可与言王矣。

范蠡、留侯,虽非汤、武之佐,然亦可谓刚毅果敢,卓然不惑,而能有所必为者也。

观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勾践欲赦之,彼范蠡者独以为不可,援桴进兵,卒刎其颈。

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留侯谏曰:“此天亡也,急击勿失。

”此二人者,以为区区之仁义,不足以易吾之大计也。

嗟夫!

乐毅战国之雄,未知大道,而窃尝闻之,则足以亡其身而已矣。

论者以为燕惠王不肖,用反间,以骑劫代将,卒走乐生。

此其所以无成者,出于不幸,而非用兵之罪。

然当时使昭王尚在,反间不得行,乐毅终亦必败。

何者?

燕之并齐,非秦、楚、三晋之利。

今以百万之师,攻两城之残寇,而数岁不决,师老于外,此必有乘其虚者矣。

诸侯乘之于内,齐击之于外。

当此时,虽太公、穰苴不能无败。

然乐毅以百倍之众,数岁而不能下两城者,非其智力不足,盖欲以仁义服齐之民,故不忍急攻而至于此也。

夫以齐人苦湣王之暴,乐毅苟退而休兵,治其政令,宽其赋役,反其田里,安其老幼,使齐人无复斗志,则田单者独谁与战哉!

奈何以百万之师,相持而不决,此固所以使齐人得徐而为之谋也。

当战国时,兵强相吞者,岂独在我?

以燕、齐之众压其城,而急攻之,可灭此而后食,其谁曰不可?

呜呼!

欲王则王,不王则审所处,无使两失焉而为天下笑也。



译文、注释、简介、赏析

译文

自知自己可以成为国王并成功继位的人,称为三王。自知自己无法成为国王但可以称霸的人,称为五霸。有人曾经说过:“如果图谋成为国王不成功,但仍然可以当霸主。”唉!如果让齐桓公、晋文公来执行汤、武的事情,将会忙得找不到逃生的机会,即使他们想要称霸,也可能做不到吧? 国王的道路,不能小功承受。大功就是称王,小功就是亡国。徐偃王、宋襄公曾经实行仁义,然而最终都失去了自己的生命和国家,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所施展的仁义不足以满足他们的要求。所以,有一种方法可以得到天下,却没有得到天下的心,这样的人才能称为王。范蠡、留侯虽然不是汤、武的辅佐,但也可以说是刚毅果断、坚定不移的,而且能够做到必须要做的事情。看吴王困在姑苏城上,请求勾践恩赐和平的时候,勾践想要宽恕他,范蠡却坚持说不可,拿起划破拱门的桴棒,率兵攻击,最终斩杀了吴王。项籍被释放并东归的时候,高帝也想罢兵回国,留侯劝告:“这是天命的消失,要紧追击,不要放弃。”这两个人认为区区的仁义不足以动摇我的大计。 唉!乐毅是战国时期的英雄,虽然不知道大道理,但据我所知,他足以失去自己的生命。一些评论家认为燕惠王不聪明,用间谍、用骑兵威胁代将乐生,最终乐生逃走了。但这不是他失败的原因,这是因为不幸,而不是用兵的错。但是如果当时昭王还活着,就无法实施间谍活动,乐毅最终也必定会失败。为什么?燕国并齐国的话,对秦、楚、三晋国家不利。现在他带领百万大军攻打两个大城,数年未能攻下,军队在外面变老了,这必定有人利用他们的虚弱。诸侯从内部乘虚而入,齐国从外面进攻。在这个时候,即使是太公、穰苴也无法避免失败。然而乐毅虽然带着百倍的兵力,数年却未能攻下两座城,不是因为他的智力不足,而是因为他想要以仁义感化齐国的民众,所以不忍心急攻而导致了这一结果。因为齐人受到湣王暴政的痛苦,乐毅退兵,整顿政令,减轻赋役,恢复田地,保护老幼,使齐人失去战斗的勇气,那么谁还能与田单战斗呢?既然如此,为什么要用百万大军相持而不决,这确实是导致齐国制谋的原因。 在战国时期,强国相互吞并不只有我们一个。以燕国、齐国的大军压迫我们的城池,紧急攻打,灭掉他们然后才能吃饭,有谁会说不行呢?唉!想要称王就当王,不能称王就慎重选择自己的处境,不要两败俱伤然后成为全天下的笑柄。



木兰花·雨中

〔莫将〕 〔宋〕

花时人道多风雨。

梅蕊都来无几许。

何须飘洒湿芳心,粉面琳琅如泪注。

家童莫扫花阴土。

留浥琼林枝上露。

若教燕子早衔泥,径里馀香应满户。

经旨·易或问三首

〔欧阳修〕 〔宋〕

或问:“大衍之数,《易》之缊乎?

学者莫不尽心焉。

”曰:“大衍,《易》之末也,何必尽心焉也。

《易》者,文王之作也,其书则六经也,其文则圣人之言也,其事则天地万物、君臣父子夫妇人伦之大端也。

大衍,筮占之一法耳,非文王之事也。

”“然则不足学乎?

”曰:“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未有学其小而能至其大者也,知此然后知学《易》矣。

……”

乡思

〔李觏〕 〔宋〕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如梦令

〔严蕊〕 〔宋〕

道是梨花不是。

道是杏花不是。

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

曾记。

曾记。

人在武陵微醉。

鹊桥仙

〔严蕊〕 〔宋〕

碧梧初出,桂花才吐,池上水花微谢。

穿针人在合欢楼,正月露、玉盘高泻。

蛛忙鹊懒,耕慵织倦,空做古今佳话。

人间刚道隔年期,指天上、方才隔夜。

诸葛亮论

〔苏轼〕 〔宋〕

取之以仁义,守之以仁义者,周也。

取之以诈力,守之以诈力者,秦也。

以秦之所以取取之,以周之所以守守之者,汉也。

仁义诈力杂用以取天下者,此孔明之所以失也。

曹操因衰乘危,得逞其奸,孔明耻之,欲信大义于天下。

当此时,曹公威震四海,东据许、兖,南牧荆、豫,孔明之恃以胜之者,独以其区区之忠信,有以激天下之心耳。

夫天下廉隅节概慷慨死义之士,固非心服曹氏也,特以威劫而强臣之,闻孔明之风,宜其千里之外有响应者,如此则虽无措足之地而天下固为之用矣。

且夫杀一不辜而得天下,有所不为,而后天下忠臣义士乐为之死。

刘表之丧,先主在荆州,孔明欲袭杀其孤,先主不忍也。

其后刘璋以好逆之至蜀,不数月,扼其吭,拊其背,而夺之国。

此其与曹操异者几希矣。

曹、刘之不敌,天下之所共知也。

言兵不若曹操之多,言地不若曹操之广,言战不若曹操之能,而有以一胜之者,区区之忠信也。

孔明迁刘璋,既已失天下义士之望,乃始治兵振旅,为仁义之师,东向长驱,而欲天下响应,盖亦难矣。

曹操既死,子丕代立,当此之时,可以计破也。

何者?

操之临终,召丕而属之植,未尝不以谭、尚为戒也。

而丕与植,终于相残如此。

此其父子兄弟且为寇仇,而况能以得天下英雄之心哉!

此有可间之势,不过捐数十万金,使其大臣骨肉内自相残,然后举兵而伐之,此高祖所以灭项籍也。

孔明既不能全其信义,以服天下之心,又不能奋其智谋,以绝曹氏之手足,宜其屡战而屡却哉!

故夫敌有可间之势而不间者,汤、武行之为大义,非汤、武而行之为失机。

此仁人君子之大患也。

吕温以为孔明承桓、灵之后,不可强民以思汉,欲其播告天下之民,且曰“曹氏利汝吾事之,害汝吾诛之。

”不知蜀之与魏,果有以大过之乎!

苟无以大过之,而又决不能事魏,则天下安肯以空言竦动哉?

呜呼!

此书生之论,可言而不可用也。

无题

〔无名氏〕 〔宋〕

自古和戎有大权,未闻函首可安边。

生灵肝脑空涂地,祖父冤雠共戴天。

晁错已诛终叛汉,于期未遣尚存燕。

庙堂自谓万全策,却恐防胡未必然。

永遇乐·次稼轩北固楼词韵

〔姜夔〕 〔宋〕

云隔迷楼,苔封很石,人向何处?

数骑秋烟,一篙寒汐,千古空来去。

使君心在、苍厓绿嶂,苦被北门留住。

有尊中酒差可饮,大旗尽绣熊虎。

前身诸葛,来游此地,数语便酬三顾。

楼外冥冥,江皋隐隐,认得征西路。

中原生聚,神京耆老,南望长淮金鼓。

问当时依依种柳,至今在否?

六州歌头·题岳鄂王庙

〔刘过〕 〔宋〕

中兴诸将,谁是万人英?

身草莽,人虽死,气填膺,尚如生。

年少起河朔,弓两石,剑三尺,定襄汉,开虢洛,洗洞庭。

北望帝京,狡兔依然在,良犬先烹。

过旧时营垒,荆鄂有遗民。

忆故将军,泪如倾。

说当年事,知恨苦:不奉诏,伪耶真?

臣有罪,陛下圣,可鉴临,一片心。

万古分茅土,终不到,旧奸臣。

人世夜,白日照,忽开明。

衮佩冕圭百拜,九泉下、荣感君恩。

看年年三月,满地野花春,卤簿迎神。

念奴娇·留别辛稼轩

〔刘过〕 〔宋〕

知音者少,算乾坤许大,着身何处。

直待功成方肯退,何日可寻归路。

多景楼前,垂虹亭下,一枕眠秋雨。

虚名相误,十年枉费辛苦。

不是奏赋明光,上书北阙,无惊人之语。

我自匆忙天未许,赢得衣裾尘土。

白璧追欢,黄金买笑,付与君为主。

莼鲈江上,浩然明日归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