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

黄帝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

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

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

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

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

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

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

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

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

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

其地高陵居,风寒冰洌。

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炙焫。

故炙焫者,亦从北方来。

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

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

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

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

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

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瘘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

故导引按蹻者,亦从中央出也。

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

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



译文、注释、简介、赏析


黄帝内经·素问·移精变气论

〔无名氏〕 〔汉〕

黄帝问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

今世治病,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何也?

岐伯对曰: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内无眷慕之累,外无伸宦之形,此恬惔之世,邪不能深入也。

故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

当今之世不然,忧患缘其内,苦形伤其外,又失四时之从,逆寒暑之宜,贼风数至,虚邪朝夕,内至五脏骨髓,外伤空窍肌肤,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故祝由不能已也。

帝曰:善。

余欲临病人,观死生,决嫌疑,欲知其要,如日月光,可得闻乎?

岐伯曰:色脉者,上帝之所贵也,先师之所传也。

上古使僦贷季,理色脉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火土,四时八风六合,不离其常,变化相移,以观其妙,以知其要。

欲知其要,则色脉是矣。

色以应日,脉以应月,常求其要,则其要也。

夫色之变化,以应四时之脉,此上帝之所贵,以合于神明也。

所以远死而近生,生道以长,命曰圣王。

中古之治病,至而治之,汤液十日,以去八风五痹之病,十日不已,治以草苏草荄之枝,本末为助,标本已得,邪气乃服。

暮世之治病也则不然,治不本四时,不知日月,不审逆从,病形已成,乃欲微针治其外,汤液治其内,粗工凶凶,以为可攻,故病未已,新病复起。

帝曰:愿闻要道。

岐伯曰:洽之要极,无失色脉,用之不惑,治之大则。

逆从到行,标本不得,亡神失国。

去故就新,乃得真人。

帝曰:余闻其要于夫子矣,夫子言不离色脉,此余之所知也。

岐伯曰:治之极于一。

帝曰:何谓一?

岐伯曰:一者因得之。

帝曰:奈何?

岐伯曰:闭户塞牗,系之病者,数问其情,以从其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帝曰:善。

黄帝内经·素问·汤液醪醴论

〔无名氏〕 〔汉〕

黄帝问曰:为五谷汤液及醪醴奈何?

岐伯对曰:必以稻米,炊之稻薪,稻米者完,稻薪者坚。

帝曰:何以然?

岐伯曰:此得天地之和,高下之宜,故能至完:伐取得时,故能至坚也。

帝曰:上古圣人作汤液醪醴,为而不用何也?

岐伯曰: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者,以为备耳!

夫上古作汤液,故为而弗服也。

中古之世,道德稍衰,邪气时至,服之万全。

帝曰:今之世不必已何也。

岐伯曰:当今之世,必齐毒药攻其中,镵石针艾治其外也。

帝曰:形弊血尽而功不应者何?

岐伯曰:神不使也。

帝曰:何谓神不使?

岐伯曰:针石道也。

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

今精坏神去,营卫不可复收。

何者?

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营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

帝曰:夫病之始生也,极微极精,必先入结于皮肤。

今良工皆称曰病成,名曰逆,则针石不能治,良药不能及也。

今良工皆得其法,守其数,亲戚兄弟远近音声日闻于耳,五色日见于目,而病不愈者,亦何暇不早乎?

岐伯曰: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此之谓也。

帝曰:其有不从毫毛而生,五脏阳以竭也,津液充郭,其魄独居,孤精于内,气耗于外,形不可与衣相保,此四极急而动中,是气拒于内而形施于外,治之奈何?

岐伯曰:平治于权衡,去宛陈莝,微动四极,温衣缪剌其处,以复其形。

开鬼门,洁净府,精以时服。

五阳已布,疏涤五脏,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气乃平。

帝曰:善。

黄帝内经·素问·玉版论要

〔无名氏〕 〔汉〕

黄帝问曰:余闻《揆度》、《奇恒》,所指不同,用之奈何?

岐伯对曰:《揆度》者,度病之浅深也。

《奇恒》者,言奇病也。

请言道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

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

至数之要,迫近以微,著之玉版,命曰合《玉机》。

容色见上下左右,各在其要。

其色见浅者,汤液主治,十日已。

其见深者,必齐(剂的通假字)主治,二十一日已。

其见大深者,醪酒主治,百日已。

色夭面脱,不治,百日尽已。

脉短气绝死,病温虚甚死。

色见上下左右,各在其要。

上为逆,下为从。

女子右为逆,左为从。

男子左为逆,右为从。

易,重阳死,重阴死。

阴阳反他,治在权衡相夺,《奇恒》事也,《揆度》事也。

搏脉痹躄,寒热之交,脉孤为消气,虚泄为夺血。

孤为逆,虚为从。

行《奇恒》之法,以太阴始。

行所不胜曰逆,逆则死。

行所胜曰从,从则活。

八风四时之胜,终而复始,逆行一过,不复可数。

论要毕矣。

黄帝内经·素问·诊要经终论

〔无名氏〕 〔汉〕

黄帝问曰:诊要何如。

岐伯对曰:正月二月,天气始方(放的通假字),地气始发,人气在肝。

三月四月,天气正方(放的通假字),地气定发,人气在脾(按《太素》为心)。

五月六月,天气盛,地气高,人气在头(按《太素》为脾)。

七月八月,阴气始杀,人气在肺(按《太素》为胃)。

九月十月,阴气始冰,地气始闭,人气在心(按《太素》为肺)。

十一月十二月,冰复,地气合,人气在肾。

故春刺散俞,及与分理,血出而止,甚者传气,间者环也。

夏刺络俞,见血而止,尽气死循环,痛病必下。

秋刺皮肤,循理,上下同法,神变而止。

冬刺俞窍于分理,甚者直下,间者散下。

春夏秋冬,各有所刺,法其所在。

春刺夏分,脉乱气微,入淫骨髓,病不能愈,令人不嗜食,又且少气。

春刺秋分,筋挛逆气,环为咳嗽,病不愈,令人时惊,又且哭。

春刺冬分,邪气着脏,令人胀,病不愈,又且欲言语。

夏刺春分,病不愈,令人解堕。

夏刺秋分,病不愈,令人心中欲无言,惕惕如人将捕之。

夏刺冬分,病不愈,令人少气,时欲怒。

秋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惕然,欲有所为,起而忘之。

秋刺夏分,病不已,令人益嗜卧,又且善梦。

秋刺冬分,病不已,令人洒洒时寒。

冬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欲卧不能眠,眠而有见。

冬刺夏分,病不愈,气上,发为诸痹。

冬刺秋分,病不已,令人善渴。

凡刺胸腹者,必避五脏。

中心者环死。

(刺中肝,五日死。

)中脾者,五日死。

中肾者七日死。

中肺者五日死。

中鬲者皆为伤中,其病虽愈,不过一岁必死。

刺避五脏者,知逆从也。

所谓从者,鬲与脾肾之处,不知者反之。

刺胸腹者,必以布憿着之,乃从单布上刺。

刺之不愈复刺。

刺针必肃,刺肿摇针,经刺勿摇,此刺之道也。

帝曰:愿闻十二经脉之终奈何?

岐伯曰: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瘛瘲,其色白,绝汗乃出,出则死矣。

少阳终者,耳聋,百节皆纵,目睘绝系。

绝系一日半死,其死也,色先青,白乃死矣。

阳明终者,口目动作,善惊妄言,色黄,其上下经盛,不仁则终矣。

少阴终者,面黑齿长而垢,腹胀闭,上下不通而终矣。

太阴终者,腹胀闭,不得息,善噫善呕,呕则逆,逆则面赤,不逆则上下不通,不通则面黑,皮毛焦而终矣。

厥阴终者,中热嗌干,善溺心烦,甚则舌卷,卵上缩而终矣。

此十二经之所败也。

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

〔无名氏〕 〔汉〕

黄帝问曰:诊法何如?

岐伯对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

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

夫脉者,血之府也。

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

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浑浑革(亟的通假字)至如涌泉,病进而色弊,绵绵其去如弦绝,死。

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

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

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如蓝。

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

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

五色精微象见矣,其寿不久也。

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白黑,审短长,以长为短,以白为黑,如是则精衰矣。

五脏者,中之守也。

中盛藏满,气胜伤恐者,声如从室中言,是中气之湿也。

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

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

仓廪不藏者,是门户不要也。

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

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夫五脏者,身之强也。

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

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

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

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附,筋将惫矣。

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

得强则生,失强则死。

岐伯曰:反四时者,有余为精,不足为消。

应太过,不足为精。

应不足,有余为消。

阴阳不相应,病名曰关格。

帝曰:脉其四时动奈何?

知病之所在奈何?

知病之所变奈何?

知病乍(作的古体字)在内奈何?

知病乍(作的古体字)在外奈何?

请问此五者可得闻乎?

岐伯曰:请言其与天运转大也。

万物之外,六合之内,天地之变,阴阳之应,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

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

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

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阴阳有时,与脉为期,期而相失,知脉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时。

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始之有经,从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时为宜。

补泻勿失,与天地如一,得一之情,以知死生。

是故声合五音,色合五行,脉合阴阳。

是知阴盛则梦涉大水恐惧,阳盛则梦大火燔灼,阴阳惧盛,则梦相杀毁伤。

上盛则梦飞,下盛则梦堕。

甚饱则梦予,甚饥则梦取。

肝气盛则梦怒,肺气盛则梦哭。

短虫多则梦聚众,长虫多则梦相击毁伤。

是故,持脉有道,虚静为保。

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

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

秋日下肤,蛰虫将去。

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

故曰:“知内者按而纪之,知外者终而始之。

”此六者,持脉之大法。

心脉搏坚而长,当病舌卷不能言。

其软而散者,当消环(《甲乙》、《脉经》、《千金》及《太素》诸版皆为渴)自己。

肺脉搏坚而长,当病唾血。

其软而散者,当病灌汗,至令不复散发也。

肝脉搏坚而长,色不青,当病坠若搏,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

其软而散色泽者,当病溢饮。

溢饮者,渴暴多饮,而易入肌皮肠胃之外也。

胃脉搏坚而长,其色赤,当病折髀。

其软而散者,当病食痹。

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当病少气。

其软而散色不泽者,当病足胻肿,若水状也。

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而赤者,当病折腰。

其软而散者,当病少血,至令不复也。

帝曰:诊得心脉而急,此为何病?

病形何如?

岐伯曰:病名心疝,少腹当有形也。

帝曰:何以言之?

岐伯曰:心为牡脏,小肠为之使,故曰少腹当有形也。

帝曰:诊得胃脉病形何如?

岐伯曰:胃脉实则胀,虚则泄。

帝曰:病成而变何谓?

岐伯曰:风成为寒热,瘅成为消中,厥成为巅疾,久风为飧泄,脉风成为疠。

病之变化,不可胜数。

帝曰:诸痈肿筋挛骨痛,此皆安生?

岐伯曰:此寒气之肿,八风之变也。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此四时之病,以其胜治之愈也。

帝曰:有故病五脏发动,因伤脉色,各何以知其久暴至之病乎?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

征其脉小,色不夺者,新病也。

征其脉不夺,其色夺者,此久病也。

征其脉与五色俱夺者,此久病也。

征其脉与五色俱不夺者,新病也。

肝与肾脉并至,其色苍赤,当病毁伤不见血,已见血,湿若中水也。

尺内两旁,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

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鬲。

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

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

前以候前,后以候后。

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

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

粗大者阴不足,阳有余,为热中也。

来疾去徐,上实下虚,为厥巅疾。

来徐去疾,上虚下实,为恶风也。

故中恶风者,阳气受也。

有脉俱沉细数者,少阴厥也。

沉细数散者,寒热也。

浮而散者为眴仆。

诸浮不躁者,皆在阳,则为热。

其有躁者在手,诸细而沉者,皆在阴,则为骨痛。

其有静者在足。

数动一代者,病在阳之脉也,泄及便脓血。

诸过者切之,涩者阳气有余也,滑者阴气有余也。

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阴阳有余则无汗而寒。

推而外之,内而不外,有心腹积也。

推而内之,外而不内,身有热也。

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清也。

推而下之,下而不上,头项痛也。

按之至骨,脉气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

黄帝内经·素问·五藏别论

〔无名氏〕 〔汉〕

黄帝问曰: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脏,或以肠胃为脏,或以为腑。

敢谓更相反,皆自谓是,不知其道,愿闻其说。

岐伯对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腑。

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腑,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

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

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

食下则肠实而胃虚。

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

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

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

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

故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

凡治病必察其上(原文脱字,据《太素》补)下,适其脉,观其志意,与其病也。

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

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

黄帝内经·素问·五藏生成

〔无名氏〕 〔汉〕

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

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其主心也。

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

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其主肝也。

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

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

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

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

多食酸,则肉胝(月刍)而唇揭。

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

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

五脏之气,故色见青如草兹者死,黄如枳实者死,黑如(火台)者死,赤如衄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见死也。

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乌羽者生,此五色之见生也。

生于心,如以缟裹朱。

生于肺,如以缟裹红。

生于肝,如以缟裹绀。

生于脾,如以缟裹括楼实。

生于肾,如以缟裹紫。

此五脏所生之外荣也。

色味当五脏,白当肺、辛,赤当心、苦,青当肝、酸,黄当脾、甘,黑当肾、咸。

故白当皮,赤当脉,青当筋,黄当肉,黑当骨。

诸脉者,皆属于目。

诸髓者,皆属于脑。

诸筋者,皆属于节。

诸血者,皆属于心。

诸气者,皆属于肺,此四肢八溪之朝夕也。

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凝于脉者为泣,凝于足者为厥。

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为痹厥也。

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此皆卫气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针石缘而去之。

诊病之始,五决为纪。

欲知其始,先建其母。

所谓五决者,五脉也。

是以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

徇蒙招尤,目冥耳聋,下实上虚,过在足少阳厥阴,甚则入肝。

腹满(月真)胀,支膈胠胁、下厥上冒,过在足太阴阳明。

咳嗽上气,厥在胸中,过在手阳明太阴。

心烦头痛,病在膈中,过在手巨阳少阴。

夫脉之小大,滑涩浮沉,可以指别。

五脏之象,可以类推。

五脏相音,可以意识。

五色微诊,可以目察。

能合脉色,可以万全。

赤脉之至也,喘而坚。

诊曰: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曰心痹。

得之外疾,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

白脉之至也,喘而浮。

上虚下实,惊,有积气在胸中,喘而虚。

名曰肺痹。

寒热,得之醉而使内也。

青脉之至也。

长而左右弹。

有积气在心下,肢胠。

名曰肝痹。

得之寒湿,与疝同法。

腰痛足清头痛。

黄脉之至也,大而虚。

有积气在腹中,有厥气,名曰厥疝。

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肢,汗出当风。

黑脉之至也,上坚而大。

有积气在小腹与阴,名曰肾痹。

得之沐浴,清水而卧。

凡相五色之奇脉,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者,皆不死也。

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

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

〔无名氏〕 〔汉〕

黄帝问曰:余闻天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人(应为地,见注解)以九九制会,计人亦有三百六十五节,以为天地,久矣。

不知其所谓也?

岐伯对曰:昭乎哉问也!

请遂言之。

夫六六之节,九九制会者,所以正天之度,气之数也。

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

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

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行有分纪,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

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闰矣。

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终,而天度毕矣。

帝曰:余已闻天度矣。

愿闻气数,何以合之?

岐伯曰: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

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覆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其气九州岛九窍,皆通乎天气。

故其生五,其气三。

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

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脏。

故形脏四,神脏五,合为九脏以应之也。

帝曰:余已闻六六九九之会也,夫子言积气盈闰,愿闻何谓气?

请夫子发蒙解惑焉。

岐伯曰:此上帝所秘,先师传之也。

帝曰:请遂闻之。

岐伯曰: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

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时立气布,如环无端,候亦同法。

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

帝曰:五运之始,如环无端,其太过不及如何?

岐伯曰:五气更立,各有所胜,盛虚之变,此其常也。

帝曰:平气何如?

岐伯曰,无过者也。

帝曰:太过不及奈何?

岐伯曰:在经有也。

帝曰:何谓所胜?

岐伯曰: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得五行时之胜,各以气命其脏。

帝曰:何以知其胜?

岐伯曰:求其至也,皆归始春,未至而至,此谓太过,则薄所不胜,而乘所胜也,命曰气淫。

不分,邪僻内生,工不能禁。

至而不至,此谓不及,则所胜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胜薄之也,命曰气迫。

所谓求其至者,气至之时也。

谨候其时,气可与期。

失时反候,五治不分,邪僻内生,工不能禁也。

帝曰:有不袭乎?

岐伯曰:苍天之气,不得无常也。

气之不袭是谓非常,非常则变矣。

帝曰:非常而变奈何?

岐伯曰:变至则病,所胜则微,所不胜则甚,因而重感于邪则死矣。

故非其时则微,当其时则甚也。

帝曰:善。

余闻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

天地之运,阴阳之化,其于万物,孰少孰多,可得闻乎?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

天至广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大神灵问,请陈其方。

草生五色,五色之变,不可胜视。

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胜极。

嗜欲不同,各有所通。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

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帝曰:藏象何如?

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太素》作少)阴,通于秋气。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太素》作太)阴,通于冬气。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阳。

二盛,病在太阳。

三盛,病在阳明。

四盛,已上为格阳。

寸口一盛,病在厥阴。

二盛,病在少阴。

三盛,病在太阴。

四盛,已上为关阴。

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以上为关格,关格之脉赢,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

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

〔无名氏〕 〔汉〕

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脏之相使,贵贱何如?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请遂言之。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

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至道在微,变化无穷,孰知其原!

窘乎哉!

消者瞿瞿,孰知其要!

闵闵之当,孰者为良!

恍惚之数,生于毫厘,毫厘之数,起于度量,千之万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

黄帝曰:善哉!

余闻精光之道,大圣之业,而宣明大道,非斋戒择吉日不敢受也。

黄帝乃择吉日良兆,而藏灵兰之室以传保焉。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

〔无名氏〕 〔汉〕

黄帝问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

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

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

岐伯对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天覆地载,万物方生。

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

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

阳予之正,阴为之主。

故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

失常则天地四塞。

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

帝曰:愿闻三阴三阳之离合也。

岐伯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

太冲之地,名曰少阴。

少阴之上,名曰太阳。

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

中身而上名曰广明,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

阳明根起于厉兑,名曰阴中之阳。

厥阴之表,名曰少阳。

少阳根起于窍阴,名曰阴中之少阳。

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

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阳。

帝曰:愿闻三阴?

岐伯曰:外者为阳,内者为阴。

然则中为阴,其冲在下,名曰太阴,太阴根起于隐白,名曰阴中之阴。

太阴之后,名曰少阴,少阴根起于涌泉,名曰阴中之少阴。

少阴之前,名曰厥阴,厥阴根起于大敦,阴之绝阳,名曰阴之绝阴。

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阴。

阴阳(雩重)(雩重),积传为一周,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