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论

天地果无初乎?

吾不得而知之也。

生人果有初乎?

吾不得而知之也。

然则孰为近?

曰:有初为近。

孰明之?

由封建而明之也。

彼封建者,更古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而莫能去之。

盖非不欲去之也,势不可也。

势之来,其生人之初乎?

不初,无以有封建。

封建,非圣人意也。

彼其初与万物皆生,草木榛榛,鹿豕狉狉,人不能搏噬,而且无毛羽,莫克自奉自卫。

荀卿有言:“必将假物以为用者也。

”夫假物者必争,争而不已,必就其能断曲直者而听命焉。

其智而明者,所伏必众,告之以直而不改,必痛之而后畏,由是君长刑政生焉。

故近者聚而为群,群之分,其争必大,大而后有兵有德。

又有大者,众群之长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属。

于是有诸侯之列,则其争又有大者焉。

德又大者,诸侯之列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封。

于是有方伯、连帅之类,则其争又有大者焉。

德又大者,方伯、连帅之类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人,然后天下会于一。

是故有里胥而后有县大夫,有县大夫而后有诸侯,有诸侯而后有方伯、连帅,有方伯、连帅而后有天子。

自天子至于里胥,其德在人者死,必求其嗣而奉之。

故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夫尧、舜、禹、汤之事远矣,及有周而甚详。

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

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

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城。

然而降于夷王,害礼伤尊,下堂而迎觐者。

历于宣王,挟中兴复古之德,雄南征北伐之威,卒不能定鲁侯之嗣。

陵夷迄于幽、厉,王室东徙,而自列为诸侯。

厥后问鼎之轻重者有之,射王中肩者有之,伐凡伯、诛苌弘者有之,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

余以为周之丧久矣,徒建空名于公侯之上耳。

得非诸侯之盛强,末大不掉之咎欤?

遂判为十二,合为七国,威分于陪臣之邦,国殄于后封之秦,则周之败端,其在乎此矣。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

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

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困平城,病流矢,陵迟不救者三代。

后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

然而封建之始,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

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

然犹桀猾时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

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

或者曰:“封建者,必私其土,子其人,适其俗,修其理,施化易也。

守宰者,苟其心,思迁其秩而已,何能理乎?

”余又非之。

周之事迹,断可见矣:列侯骄盈,黩货事戎,大凡乱国多,理国寡,侯伯不得变其政,天子不得变其君,私土子人者,百不有一。

失在于制,不在于政,周事然也。

秦之事迹,亦断可见矣:有理人之制,而不委郡邑,是矣。

有理人之臣,而不使守宰,是矣。

郡邑不得正其制,守宰不得行其理。

酷刑苦役,而万人侧目。

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事然也。

汉兴,天子之政行于郡,不行于国,制其守宰,不制其侯王。

侯王虽乱,不可变也,国人虽病,不可除也。

及夫大逆不道,然后掩捕而迁之,勒兵而夷之耳。

大逆未彰,奸利浚财,怙势作威,大刻于民者,无如之何,及夫郡邑,可谓理且安矣。

何以言之?

且汉知孟舒于田叔,得魏尚于冯唐,闻黄霸之明审,睹汲黯之简靖,拜之可也,复其位可也,卧而委之以辑一方可也。

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

朝拜而不道,夕斥之矣。

夕受而不法,朝斥之矣。

设使汉室尽城邑而侯王之,纵令其乱人,戚之而已。

孟舒、魏尚之术莫得而施,黄霸、汲黯之化莫得而行。

明谴而导之,拜受而退已违矣。

下令而削之,缔交合从之谋周于同列,则相顾裂眦,勃然而起。

幸而不起,则削其半,削其半,民犹瘁矣,曷若举而移之以全其人乎?

汉事然也。

今国家尽制郡邑,连置守宰,其不可变也固矣。

善制兵,谨择守,则理平矣。

或者又曰:“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

”尤非所谓知理者也。

魏之承汉也,封爵犹建。

晋之承魏也,因循不革。

而二姓陵替,不闻延祚。

今矫而变之,垂二百祀,大业弥固,何系于诸侯哉?

或者又以为:“殷、周,圣王也,而不革其制,固不当复议也。

”是大不然。

夫殷、周之不革者,是不得已也。

盖以诸侯归殷者三千焉,资以黜夏,汤不得而废。

归周者八百焉,资以胜殷,武王不得而易。

徇之以为安,仍之以为俗,汤、武之所不得已也。

夫不得已,非公之大者也,私其力于己也,私其卫于子孙也。

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

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

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夫天下之道,理安斯得人者也。

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后可以理安。

今夫封建者,继世而理。

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

则生人之理乱未可知也。

将欲利其社稷以一其人之视听,则又有世大夫世食禄邑,以尽其封略,圣贤生于其时,亦无以立于天下,封建者为之也。

岂圣人之制使至于是乎?

吾固曰:“非圣人之意也,势也。



译文、注释、简介、赏析

译文

自然界果真没有原始阶段吗?我没法知道。人类果真有原始阶段吗?我也没法知道。那么,(有或没有原始阶段)哪种说法比较接近事实呢?我认为:有原始阶段这种说法比较接近事实。怎么知道这一点呢?从“封国土、建诸侯”的封建制就可以明白。那种封建制,经历了古代贤明的帝王唐尧、虞舜、夏禹、商汤、周文王和周武王,没有谁能把它废除掉。不是不想把它废除掉,而是事物发展的趋势不允许,这种形势的产生,大概是在人类的原始阶段吧?不是原始阶段的那种形势,就没有可能产生封建制。实行封建制,并不是古代圣人的本意。 人类在他的原始阶段跟万物一起生存,那时野草树木杂乱丛生,野兽成群四处奔走,人不能像禽兽那样抓扑啃咬,而且身上也没有毛羽来抵御严寒,不能够光靠自身来供养自己、保卫自己。荀卿说过:“人类一定要借用外物作为自己求生的工具。”借用外物来求生的必然会相争,争个不停,一定会去找那能判断是非的人而听从他的命令。那又有智慧又明白事理的人,服从他的人一定很多;他把正确的道理告诉那些相争的人,不肯改悔的,必然要惩罚他,使他受痛苦之后感到惧怕,于是君长、刑法、政令就产生了。这样附近的人就聚结成群,分成许多群以后,相互间争斗的规模一定会大,相争的规模大了就会产生军队和威望。这样,又出现了更有威德的人,各个群的首领又去听从他的命令,来安定自己的部属。于是产生了一大批诸侯,他们相争的规模就更大了。又有比诸侯威德更大的人,许多诸侯又去听从他的命令,来安定自己的封国。于是又产生了方伯、连帅一类诸侯领袖,他们相争的规模还要大。这就又出现了比方伯,连帅威德更大的人,方伯、连帅们又去听从他的命令,来安定自己的老百姓,这以后天下便统一于天子一人了。因此先有乡里的长官而后有县的长官,有了县的长官而后有诸侯,有了诸侯而后有方伯、连帅,有了方伯、连帅而后才有天子。从最高的天子到乡里的长官,那些对人民有恩德的人死了,人们一定会尊奉他们的子孙为首领。所以说封建制的产生不是圣人的本意,而是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 尧、舜、禹、汤的事离我们很远了,到了周代记载就很详备了。周朝占有天下,把土地像剖瓜一样分割开来,设立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分封了许多诸侯。诸侯国像繁星似地罗列,四面遍布在大地上,集结在周天子的周围,就像车轮围绕着中心运转,就像辐条集中于车毂;诸侯聚合起来就去朝见天子,分散开来就是守卫疆土的臣子、朝廷的捍卫者。但是往下传到周夷王的时候,破坏了礼法,损害了尊严,天子只得亲自下堂去迎接朝见的诸侯。传到周宣王的时候,他虽然倚仗着复兴周王朝的功德,显示出南征北伐的威风,终究还是无力决定鲁君的继承人。这样日渐衰败下去,直到周幽王、周厉王,后来周平王把国都向东迁移到洛邑,把自己排列在诸侯同等地位上去了。从那以后,问周天子传国九鼎的轻重的事情出现了,用箭射伤天子肩膀的事情出现了,讨伐天子大臣凡伯、逼迫天子杀死大夫苌弘这样的事情也出现了,天下大乱,再没有把天子看作天子的了。我认为周王朝丧失统治力量已经很久了,只不过还在公侯之上保存着一个空名罢了!这岂不是诸侯势力太强大而指挥不动,就像尾巴太大以至摇摆不动所造成的过失吗?于是周王朝的统治权分散到十二个诸侯国,后来又合并为七个强国,王朝的权力分散到陪臣掌政的国家,最后被很晚才封为诸侯的秦国灭掉。周朝败亡的原因,大概就在这里了。 秦朝统一了全国后,不分诸侯国而设置郡县,废除诸侯而委派郡县长官。秦占据了天下的险要地势,建都于全国的上游,控制着全国,把局势掌握在手里,这是它做得对的地方。但没过几年便天下大乱,那是有原因的。它多次征发数以万计的百姓服役,使刑法越来越残酷,耗尽了财力。于是那些扛着锄木棍被责罚防守边境的人们,彼此递个眼色就联合起来,怒吼着汇合成群,奋起反秦。那时有造反的老百姓而没有反叛的官吏,老百姓在下怨恨秦王朝;官吏在上惧怕朝廷。全国四面八方互相配合,杀郡守劫县令的事情在各地同时发生。错误在于激起了人民的怨恨,并不是郡县制的过失。 汉朝统一了全国之后,纠正秦朝的错误,沿袭周朝的封建制,分割天下,分封自己的子弟和功臣为诸侯王。但没有几年,为了平息诸侯国的叛乱便闻命奔赴镇压,以至连救死扶伤都来不及,汉高祖刘邦被围困在平城,被飞箭射伤,如此衰落不振达三代之久。后来由于谋臣献策,才分散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并由朝廷命官管理诸侯国。但是汉朝开始恢复封建制的时候,诸侯国和郡县各占一半疆域,那时只有反叛的诸侯国而没有反叛的郡县,秦朝郡县制的正确性也已经明白清楚了。继汉朝而称帝的,就是再过一百代,郡县制比封建制优越,也是可以知道的。 唐朝建立以后,设置州县,任命州县的长官,这是它做得正确的地方。但还是有凶暴狡猾的人不时起来叛乱、侵州夺县的情况出现,过失不在于设置州县而在于藩镇拥有重兵,那时有反叛的藩镇将领而没有反叛的州县长官。郡县制的建立,确实是不能改变的。 有的人说:“封建制的世袭君长,一定会把他管辖的地区当作自己的土地尽心治理,把他管辖的老百姓当作自己的儿女悉心爱护,使那里的风俗变好,把那里的政治治理好,这样施行教化就比较容易。郡县制的州县地方官,抱着得过且过的心理,一心只想升官罢了,怎么能把地方治理好呢?”我认为这种说法也是不对的。 周朝的情况,毫无疑问地可以看清楚了:诸侯骄横,贪财好战,大致是政治混乱的国家多,治理得好的国家少。诸侯的霸主不能改变乱国的政治措施,天子无法撤换不称职的诸侯国的君主,真正爱惜土地爱护人民的诸侯,一百个中间也没有一个。造成这种弊病的原因在于封建制,不在于政治方面。周朝的情况就是如此。 秦朝的情况,也完全可以看清楚了:朝廷有治理百姓的制度,而不让郡县专权,这是正确的;中央有管理政务的大臣,不让地方官自行其是,这也是正确的。但是郡县不能正确发挥郡县制的作用,郡守、县令不能很好地治理人民。残酷的刑罚、繁重的劳役,使万民怨恨。这种过失在于政治方面,不在于郡县制本身。秦朝的情况便是这样。 汉朝建立的时候,天子的政令只能在郡县推行,不能在诸侯国推行;天子只能控制郡县长官,不能控制诸侯王。诸侯王尽管胡作非为,天子也不能撤换他们;侯王国的百姓尽管深受祸害,朝廷却无法解除他们的痛苦。只是等到诸侯王叛乱造反,才把他们逮捕、流放或率兵讨伐、以至灭掉他们。当他们的罪恶尚未充分暴露的时候,尽管他们非法牟利搜刮钱财,依仗权势作威作福,给百姓造成严重的伤害,朝廷也不能对他们怎么样。至于郡县,可以说是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了。根据什么这样讲呢?汉文帝从田叔那里了解到孟舒,从冯唐那里了解到魏尚,汉宣帝听说黄霸执法明察审慎,汉武帝看到汲黯为政简约清静,那么就可以任命黄霸做官,可以恢复孟舒、魏尚原来的官职,甚至可以让汲黯躺着任职,委任他只凭威望去安抚一个地区。官吏犯了罪可以罢免,有才干可以奖赏。早上任命的官吏,如果发现他不行正道,晚上就可以撤了他;晚上接受任命的官吏,如果发现他违法乱纪,第二天早上就可以罢免他。假使汉王朝把城邑全部都分割给侯王,即使他们危害人民,也只好对它发愁罢了。孟舒、魏尚的治理方法不能施行,黄霸、汲黯的教化无法推行。如果公开谴责并劝导这些侯王,他们当面接受,但转过身去就违反了;如果下令削减他们的封地,互相串通联合行动的阴谋就会遍及侯王各国之间,那么大家都怒眼圆睁,气势汹汹地反叛朝廷。万一他们不起来闹事,就削减他们的一半封地,即使削减一半,百姓还是受害了,何不把诸侯王完全废除掉来保全那里的人民呢?汉朝的情况就是这样。 今天国家完全实行郡县制,不断地任命郡县长官,这种情况是肯定不能改变了。只要好好地控制军队,慎重地选择地方官吏,那么政局就会安定了。 有人又说:“夏、商、周、汉四代实行封建制,他们统治的时间都很长久,而秦朝实行郡县制,统治的时间却很短。”这更是不懂得治理国家的人说的话。 魏继承汉朝,分封贵族的爵位仍然实行封建制;西晋继承魏,因袭旧制不加改变,但魏和晋都很快就衰亡了,没听说有国运长久的。唐朝纠正魏晋的过失改变了制度,享国已近二百年,国家基业更加巩固,这与分封诸侯又有什么关系呢? 有人又认为:“治理商、周二代的是圣明的君王啊,他们都没有改变封建制,那么,本来就不应当再议论这件事了。”这种说法大大的不对。 商、周二代没有废除封建制,是不得已的。因为当时归附商朝的诸侯有三千个,商朝靠了他们的力量才灭掉了夏,所以商汤就不能废除他们;归附周朝的诸侯有八百个,周朝凭借他们的力量才战胜了商朝,所以周武王也不能废弃他们。沿用它来求得安定,因袭它来作为习俗,这就是商汤、周武王不得不这样做的原因。他们是不得已的,并不是什么大公无私的美德,而是有私心,是要使诸侯为自己出力,并保卫自己的子孙。秦朝用废除分封诸侯的办法来作为制度,是最大的公;它的动机是为私的,是皇帝想要巩固个人的权威,使天下的人都臣服于自己。但是废除分封,以天下为公,却是从秦朝开始的。 至于天下的常理,是治理得好、政局安定,这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使贤明的人居上位,不肖的人居下位,然后才会清明安定。封建制的君长,是一代继承一代地统治下去的。这种世袭的统治者,居上位的果真贤明吗?居下位的真的不肖吗?这样,人民究竟是得到太平还是遭遇祸乱,就无法知道了。如果想要对国家有利而统一人民的思想,而同时又有世袭大夫世世代代统治他们的封地,占尽了诸侯国的全部国土,即使有圣人贤人生在那个时代,也会没有立足之地,这种后果就是封建制造成的。难道是圣人的制度要使事情坏到这种地步吗?所以我说:“这不是圣人的本意,而是形势发展的结果。”


注释

封建:文中指古时分封国土给皇族王侯的制度。 初:初始阶段。 生人:指人类。 近:接近(事实)。 明:证明。 去:废除。 势:形势,情势。 来:产生。 榛(zhēn)榛:指草木丛生的样子。 狉(pī)狉:形容群兽走动。 搏:击打。 噬(shì):撕咬。 克:能够。 奉:供养。 假:借助。 而:表假设。 曲直:是非。 嗣(sì):后代。 五等:指周朝设置的公、侯、伯、子、男五个爵位。 朝觐(jìn)会同:对诸侯拜见天子时的不同称谓。 扞(hàn):同“捍”,捍卫,抵御。 下堂:走下朝堂。 卒:最终。 问鼎:春秋时,楚庄王向王孙满打听周朝的传国之宝九鼎的大小与重量,意在夺取周王朝的天下。后以“问鼎”喻图谋夺取政权。 凡伯、苌(cháng)弘:皆为周朝大臣。 君君:以君为君,即以天子之礼侍奉天子。 十二:指天下分为鲁、齐、秦、晋、楚、宋、卫、陈、蔡、曹、郑、燕十二国。 七国:指战国七雄——秦、楚、齐、燕、韩、赵、魏。 殄(tiǎn):消灭,灭绝。 端:起因。 都:建都。 坏:混乱。 枉:偏差,错误。 剖:分割。 奔命扶伤:奔忙于营救百姓的性命,医治战争的创伤。 困平城,病流矢(shǐ):汉高祖为讨伐韩王信,被匈奴围困在平城,为平定英布的叛乱被乱箭射伤。 离削自守:分散削弱他们的力量,使他们安分自守。 宜:适宜,正确。 桀(jié)猾:凶残狡猾。 虐害方域(yù):危害一方。 失:过失。 州:州县之制。 兵:兵制,指唐朝时藩镇拥有重兵。 固:确实。 革:革除。 私:意动用法,以。。。。。。为私。 子:以其人为子。 俗:风俗。 化:教化。 迁其秩(zhì):升他的官职。 断:一定,毫无疑问。 黩(dú)货事戎(róng):指列侯们贪财好战。 然:这样。 理人之制:治理百姓的制度。 委:委托,文中指给郡县以权力。 是:正确。 侧目:怨恨。 国:诸侯国。 变:撤换。 病:遭受祸害。 除:解除痛苦。 夷(yí):消灭。 彰(zhāng):暴露。 理:政务得到治理,引为政治清明。 拜:任命。 卧而委之以辑(jí)一方:指汲黯躺着任职,被委任只凭威望去安抚一个地区。 黜(chù):罢免。 乱人:危害人民。 戚:忧愁。 举:完全。 延:长久。 促:短促。 尤:更加。 知:懂得。 理:治理。 矫(jiǎo):纠正。 是:这种说法。 然:对。 易:废弃。 徇(xùn):沿用。 仍:因袭。 公天下:废除分封,以天下为公。 生人:人民。 一:统一。


简介

《封建论》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创作的一篇政治论文。文章对“分封制”进行了全面的历史的分析,雄辩地论证了郡县制的巨大优越性。肯定了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任何人也无力改变这一历史发展的趋势,痛斥了各种鼓吹分封制的谬论。这篇文章从理论上有力地抨击了维护分封制的谬论,打击了藩镇们的气焰,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鲜明的战斗性。全文观点明确,重点突出,结构严谨,条理清晰;既有正面论述,也讲反面教训,具有不容置辩的逻辑力量;且多用排偶句子,骈散相间,语言凝练,语气清峻。


赏析

宋代 苏轼《东坡志林》:宗元之论出,而诸子之论废矣。虽圣人复起,不能易也。 朱熹《朱子语类》:《封建论》并数长书,是其好文。合尖气短,如人火忙火急来说不及,又便了了。 吕祖谦《古文关键》:此是铺叙间架法。 真德秀《文章正宗》:此篇间架宏阔,辨论雄俊,真可为作文之法。 明代 吕留良《晚村先生八家古文精选》:从来论者,皆谓封建虽善,但后世不可行耳。子厚之云,则当三代盛时。封建已非善制,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议论垂角甚矣,独其行文排拶出入,打成一片,无懈可击,实文章之豪雄。 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一篇强词悍气,中间段落却精爽,议论却明确,千古绝作。 清代 浦起龙《古文眉诠》:作论纵横放恣,如柳州此篇,前后无敌矣。只追出“封建势也”一句,却有破空而来;中只检起周封秦废二证,却用挨排四代;后又平缀“或者”三层,却更分路殊施。醇而肆博,稽而志彀,顺轨而极变,实乃谨严识职之文。至于封建之不可,后自当以柳说为断,无效老生迂阔论事也。 近代 林纾《韩柳文研究法·柳文研究法》:《封建论》一论,为古今至文,直与《过秦论》抗席。 现代 战略家毛泽东《读封建论呈郭老》: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多行秦政治,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童区寄传

〔柳宗元〕 〔唐〕

柳先生曰:越人少恩,生男女,必货视之。

自毁齿以上,父兄鬻卖以觊其利。

不足,则取他室,束缚钳梏之,至有须鬣者,力不胜,皆屈为僮。

当道相贼杀以为俗。

幸得壮大,则缚取幺弱者,汉官因以为己利,苟得僮,恣所为不问。

以是越中户口滋耗,少得自脱。

惟童区寄以十一岁胜,斯亦奇矣。

桂部从事杜周士为余言之。

童寄者,柳州荛牧儿也。

行牧且荛,二豪贼劫持反接,布囊其口。

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

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贼易之,对饮,酒醉。

一人去为市,一人卧,植刃道上。

童微伺其睡,以缚背刃,力下上,得绝,因取刃杀之。

逃未及远,市者还,得童,大骇,将杀童。

遽曰:“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

彼不我恩也。

郎诚见完与恩,无所不可。

”市者良久计曰:“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

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专焉?

幸而杀彼,甚善。

”即藏其尸,持童抵主人所。

愈束缚,牢甚。

夜半,童自转,以缚即炉火烧绝之,虽疮手勿惮。

复取刃杀市者。

因大号,一虚皆惊。

童曰:“我区氏儿也,不当为僮。

贼二人得我,我幸皆杀之矣!

愿以闻于官。

” 虚吏白州,州白大府。

大府召视儿,幼愿耳。

刺史颜证奇之,留为小吏,不肯。

与衣裳,吏护还之乡。

乡之行劫缚者,侧目莫敢过其门。

皆曰:“是儿少秦武阳二岁,而讨杀二豪,岂可近耶!

谪龙说

〔柳宗元〕 〔唐〕

扶风马孺子言:年十五六时,在泽州,与群儿戏郊亭上。

顷然,有奇女坠地,有光晔然,被緅裘,白纹之理,首步摇之冠。

贵游少年骇且悦之,稍狎焉。

奇女頩尔怒焉曰:“不可。

吾故居钧天帝宫,下上星辰,呼嘘阴阳,薄蓬莱、羞昆仑而不即者。

帝以吾心侈大,怒而谪来,七日当复。

今吾虽辱尘土中,非若俪也。

吾复且害若。

”众恐而退。

遂入居佛寺讲室焉。

及期,进取杯水饮之,嘘成云气,五色翛翛也。

因取裘反之,化成白龙,徊翔登天,莫知其所终,亦怪甚矣!

呜呼!

非其类而狎其谪,不可哉!

孺子不妄人也,故记其说。

平淮西碑

〔韩愈〕 〔唐〕

天以唐克肖其德,圣子神孙,继继承承,于千万年,敬戒不怠,全付所覆,四海九州,罔有内外,悉主悉臣。

高祖太宗,既除既治。

高宗中睿,休养生息。

至于玄宗,受报收功,极炽而丰。

物众地大,孽芽其间。

肃宗代宗,德祖顺考,以勤以容。

大慝适去,稂莠不薅,相臣将臣,文恬武嬉,习熟见闻,以为当然。

睿圣文武皇帝既受群臣朝,乃考图数贡曰:“呜呼!

天既全付予有家,今传次在予。

予不能事事,其何以见于郊庙?

”群臣震慑,奔走率职。

明年平夏,又明年平蜀,又明年平江东,又明年平泽潞,遂定易定,致魏博贝卫澶相,无不从志。

皇帝曰:“不可究武,予其少息。

”九年,蔡将死,蔡人立其子元济以请。

不许,遂烧舞阳、犯叶、襄城,以动东都,放兵四劫。

皇帝历问于朝,一二臣外皆曰:“蔡帅之不庭授,于今五十年,传三姓四将,其树本坚,兵利卒顽,不与他等。

因抚而有,顺且无事。

”大官臆决唱声,万口和附,并为一谈,牢不可破。

皇帝曰:“惟天惟祖宗所以付任予者,庶其在此。

予何敢不力?

况一二臣同,不为无助。

”曰:“光颜!

汝为陈许帅,维是河东、魏博、郃阳三军之在行者,汝皆将之。

”曰:“重胤!

汝故有河阳、怀,今益以汝。

维是朔方、义成、陕、益、凤翔、延庆七军之在行者,汝皆将之。

”曰:“弘!

汝以卒万二千,属而子公武往讨之。

”曰:“文通!

汝守寿,维是宣武、淮南、宣歙、浙西四军之行于寿者,汝皆将之。

”曰:“道古!

妆其观察鄂岳。

”曰:“愬!

汝帅唐、邓、随,各以其兵进战。

”曰:“度!

汝长御史,其往视师。

”曰:“广度!

惟汝予同,汝遂相矛,以赏罚用命不用命!

”曰:“弘!

汝其以节都统诸军。

”曰:“守谦!

汝出入左右,妆惟近臣,其往抚师。

”曰:“度!

汝其往,衣服饮食予士。

无寒无饥,以既厥事。

遂生蔡人,赐汝节斧,通天御带,卫卒三百。

凡兹廷臣,汝择自从。

惟其贤能,无惮大吏。

庚申,予其临门送汝。

”曰:“御史!

予悯士大夫战甚苦,自今以往,非郊庙祠祀,其无用乐。

” 颜、胤、武合攻其北,大战十六,得栅城县二十三,降人卒四万。

道古攻其东南,八战,降万三千。

再入申,破其外城。

文通战其东,十余遇,降万二千。

愬人其西,得贼将,辄释不杀。

用其策,战比有功。

十二年八月,丞相度至师,都统弘责战益急,颜、胤、武合战亦用命。

元济尽并其众洄曲以备。

十月壬申,愬用所得贼将,自文城因天大雪,疾驰百二十里,用夜半到蔡,破其门,取元济以献。

尽得其属人卒。

辛巳,丞相度入蔡,以皇帝命赦其人,淮西平,大飨赉功。

师还之日,因以其食赐蔡人。

凡蔡卒三万五千,其不乐为兵,愿归为农者十九,悉纵之。

斩元济京师。

册功,弘加侍中,愬为左仆射,帅山南东道。

颜、胤皆加司空,公武以散骑常侍帅鄜坊、丹、延,道古进大夫,文通加散骑常侍,丞相度朝京师,道封晋国公,进阶金紫光禄大夫,以旧官相,而以其副总为工部尚书,领蔡任。

既还奏,群臣请纪圣功,被之金石。

皇帝以命臣愈。

臣愈再拜稽首而献文曰: 唐承天命,遂臣万邦。

孰居近土,袭盗以狂。

往在玄宗,崇极而圮,河北悍骄,河南附起。

四圣不宥,屡兴师征,有不能克,益戍以兵。

夫耕不食,妇织不裳,输之以车,为卒赐粮。

外多失朝,旷不岳狩,百隶怠官,事忘其旧。

帝时继位,顾瞻咨嗟。

惟汝文武,孰恤予家。

既斩吴蜀,旋取山东,魏将首义,六州降从。

淮蔡不顺,自以为强,提兵叫谁,欲事故常。

始命讨之,遂连奸邻,阴遣刺客,来贼相臣。

方战未利,内惊京师。

群公上言,莫若惠来。

帝为不闻,与神为谋,乃相同德,以讫天诛。

乃敕颜、胤、恕、武、古、通,咸统于弘,各奏汝功。

三方分攻,五万其师,大军北乘,厥数倍之。

常兵时曲,军士蠢蠢,既剪陵云,蔡卒大窘。

胜之邵陵,郾城来降,自夏入秋,复屯相望。

兵顿不励,告功不时,帝哀征夫,命相往釐。

士饱而歌,马腾于槽,试之新城,贼遇败逃。

尽抽其有,聚以防我,西师跃入,道无留者。

额额察城,其疆千里,既入而有,莫不顺俟。

帝有恩言,相度来宣:“诛止其魁,释其下人。

”蔡之卒夫,投甲呼舞,蔡之妇女,迎门笑语。

蔡人告饥,船粟往哺。

蔡人告寒,赐以缯布。

始时蔡人,禁不往来。

今相从戏,里门夜开。

始时蔡人,进战退戮,今旰而起,左飧右粥。

为之择人,以收余惫,选吏赐牛,教而不税。

蔡人有言:始迷不知。

今乃大觉。

羞前之为。

蔡人有言:天子明圣,不顺族诛,顺保性命。

汝不吾信,视此蔡方。

孰为不顺,往斧其吭。

凡叛有数,声势相倚,吾强不支,汝弱奚恃?

其告而长,而父而兄,奔走偕来,同我太平。

淮蔡为乱,天子伐之,既伐而饥,天子活之。

始议伐蔡,卿士莫随,既伐四年,小大并疑。

不赦不疑,由天子明。

凡此蔡功,惟断乃成。

既定淮蔡,四夷毕来。

遂开明堂,坐以治之。

辨伏神文

〔柳宗元〕 〔唐〕

余病痞且悸,谒医视之,曰:“唯伏神为宜。

”明日,买诸市,烹而饵之,病加甚。

召医而尤其故,医求观其滓,曰:“吁!

尽老芋也,彼鬻药者欺子而获售。

子之懵也,而反尤于余,不以过乎?

” 余戚然慙,忾然忧,推是类也以往,则世之以芋自售而病人者众矣,又谁辨焉!

江楼夜吟元九律诗成三十韵

〔白居易〕 〔唐〕

昨夜江楼上,吟君数十篇。

词飘朱槛底,韵堕绿江前。

清楚音谐律,精微思入玄。

收将白雪丽,夺尽碧云妍。

寸截金为句,双雕玉作联。

八风凄间发,五彩烂相宣。

冰扣声声冷,珠排字字圆。

文头交比绣,筋骨软于绵。

澒涌同波浪,铮鏦过管弦。

醴泉流出地,钧乐下从天。

神鬼闻如泣,鱼龙听似禅。

星回疑聚集,月落为留连。

雁感无鸣者,猿愁亦悄然。

交流迁客泪,停住贾人船。

暗被歌姬乞,潜闻思妇传。

斜行题粉壁,短卷写红笺。

肉味经时忘,头风当日痊。

老张知定伏,短李爱应颠。

道屈才方振,身闲业始专。

天教声烜赫,理合命迍邅。

顾我文章劣,知他气力全。

工夫虽共到,巧拙尚相悬。

各有诗千首,俱抛海一边。

白头吟处变,青眼望中穿。

酬答朝妨食,披寻夜废眠。

老偿文债负,宿结字因缘。

每叹陈夫子,常嗟李谪仙。

名高折人爵,思苦减天年。

不得当时遇,空令后代怜。

相悲今若此,湓浦与通川。

宋清传

〔柳宗元〕 〔唐〕

宋清,长安西部药市人也,居善药。

有自山泽来者,必归宋清氏,清优主之。

长安医工得清药辅其方,辄易雠,咸誉清。

疾病疕疡者,亦毕乐就清求药,冀速已。

清皆乐然响应,虽不持钱者,皆与善药,积券如山,未尝诣取直。

或不识遥与券,清不为辞。

岁终,度不能报,辄焚券,终不复言。

市人以其异,皆笑之曰:“清,蚩妄人也。

”或曰:“清其有道者欤?

”清闻之曰:“清逐利以活妻子耳,非有道也。

然谓我蚩妄者亦谬。

” 清居药四十年,所焚券者百数十人,或至大官,或连数州,受俸博,其馈遗清者,相属于户。

虽不能立报,而以赊死者千百,不害清之为富也。

清之取利远,远故大,岂若小市人哉?

一不得直,则怫然怒,再则骂而仇耳。

彼之为利,不亦剪剪乎?

吾见蚩之有在也。

清诚以是得大利,又不为妄,执其道不废,卒以富。

求者益众,其应益广。

或斥弃沉废,亲与交,视之落然者,清不以怠遇其人,必与善药如故。

一旦复柄用,益厚报清。

其远取利皆类此。

吾观今之交乎人者,炎而附,寒而弃,鲜有能类清之为者。

世之言,徒曰“市道交”。

呜呼!

清,市人也,今之交有能望报如清之远者乎?

幸而庶几,则天下之穷困废辱得不死者众矣。

“市道交”岂可少耶?

或曰:“清,非市道人也。

”柳先生曰:“清居市不为市之道,然而居朝廷、居官府、居庠塾乡党以士大夫自名者,反争为之不已,悲夫!

然则清非独异于市人也。

杨柳枝/柳枝词

〔刘禹锡〕 〔唐〕

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

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曲江三章章五句

〔杜甫〕 〔唐〕

【其一】 曲江萧条秋气高,菱荷枯折随波涛,游子空嗟垂二毛。

白石素沙亦相荡,哀鸿独叫求其曹。

【其二】 即事非今亦非古,长歌激越捎林莽,比屋豪华固难数。

吾人甘作心似灰,弟侄何伤泪如雨。

【其三】 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往南山边。

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

为鄂州李大夫祭柳员外文

〔刘禹锡〕 〔唐〕

呜呼!

至人以在生为传舍,以轩冕为傥来。

达于理者,未尝惑此。

昔予与君,论之详熟。

孔氏四科,罕能相备。

惟公特立秀出,几于全器。

才之何丰,运之何否!

大川未济,乃失巨舰。

长途始半,而丧良骥。

缙绅之伦,孰不堕泪!

昔者与君,交臂相得。

一言一笑,未始有极。

驰声日下,骛名天衢。

射策差池,高科齐驱。

携手书殿,分曹蓝曲。

心志谐同,追欢相续。

或秋月衔觞,或春日驰毂。

甸服载期,同升宪府。

察视之烈,斯焉接武。

君迁外郎,予侍内闱。

出处虽间,音尘不亏。

势变时移,遭罹多故。

中复赐环,上京良遇。

曾不逾月,君又即路。

远持郡符,柳江之壖。

居陋行道,疲人歌焉。

予来夏口,忽复三年。

离索则久,音贶屡传。

箧盈草隶,架满文篇。

钟索继美,班扬差肩。

贾谊赋鵩,屈原问天。

自古有死,奚论后先。

痛君未老,美志莫宣。

回世路,奄忽下泉。

呜呼哀哉!

令妻早谢,稚子四岁。

天丧斯文,而君永逝。

翩翩丹,来自遐裔。

闻君旅榇,既及岳阳。

寝门一恸,贯裂衷肠。

执绋礼乖,出疆路阻。

故人奠觞,莫克亲举。

驰神假梦,冀获寤语。

平生密怀,愿君遣吐。

遗孤之才与不才,敢同已子之相许。

呜呼哀哉!

尚飨。

重祭柳员外文

〔刘禹锡〕 〔唐〕

呜呼!

自君之没,行已八月。

每一念至,忽忽犹疑。

今以丧来,使我临哭。

安知世上,真有此事!

既不可赎,翻哀独生。

呜呼!

出人之才,竟无施为。

炯炯之气,戢于一木。

形与人等,今既如斯。

识与人殊,今复何托?

生有高名,没为众悲。

异服同志,异音同欢。

唯我之哭,非吊非伤。

来与君言,不成言哭。

千哀万恨,寄以一声。

唯识真者,乃相知耳。

庶几傥言,君傥闻乎?

呜呼哀哉!

君有遗美,其事多梗。

桂林旧府,感激生持。

俾君内弟,得以义胜。

平昔所念,今则无违。

旅魂克归,崔生实主。

幼稚甬上,故人抚之。

敦诗退之,各展其分。

安平来赗,礼成而归。

其他赴告,咸复于素。

一以诚告,君傥闻乎?

呜呼痛哉!

君为已矣,予为苟生。

何以言别,长号数声。

冀乎异日,展我哀诚。

呜呼痛哉!

尚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