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第二卷·梁惠王下·第三节

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

” 孟子对曰:“有。

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

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太王事獯鬻,勾践事吴。

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

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

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

《诗》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 王曰:“大哉言矣!

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 对曰:“王请无好小勇。

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

’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

王请大之!

《诗》云:‘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笃周祜,以对于天下。

’此文王之勇也。

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

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

’一人衡行于天下[8],武王耻之。

此武王之勇也。

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译文、注释、简介、赏析

译文

齐宣王问道:“同邻国交往有原则吗?” 孟子答道:“有。只有仁的人能以大国服侍小国,所以商汤服侍葛伯,周文王服侍昆夷。只有聪明的人能以小国服侍大国,所以周太王古公亶父服侍獯鬻,勾践服侍吴王。以大国服侍小国的,是乐安天命的人;以小国服侍大国的,是敬畏天命的人。乐安天命者保有天下,敬畏天命者保有自己的国家。《诗经》说:‘敬畏上天的威严,于是保有这国家。’” 宣王说:“讲得太好了!(不过)我有个毛病,我喜欢勇武。” 孟子答道:“大王请不要喜欢小勇。按着剑、瞪着眼说:‘他哪敢抵挡我!’这是平常之人的小勇,只能对付一个人罢了。大王请把它(小勇)扩大开去! “《诗经》上说:‘周文王勃然发怒,于是整肃部队,挡住侵犯莒国的敌人,增我周朝的威福,以此报答天下的期望。’这就是文王的勇武。文王一怒而安定了天下的百姓。 “《尚书》上说:‘上天降生万民,为他们设君主,立师长,要他们协助上天爱护百姓,天下有罪和无罪的,都有我在(处罚或安抚他们),天下谁敢超越它的本分?’有一个人横行天下,武王就感觉到耻辱。这就是武王的勇武。而武王也是一怒就安定了天下的百姓。如果现在大王也一怒就安定天下的百姓,那么百姓还唯恐大王不喜欢勇武呢!”


注释

汤事葛:详见《滕文公下》第五章。葛,商的邻国。 昆夷:又作“混夷”,周朝初年的西戎国名。 太王事獯鬻(xūn yù):详见本卷第十五章。太王,即周部族首领古公亶父,文王的祖父。獯鬻,即猃狁(xiǎn yǔn),当时北方的少数民族。 天:理,天理,天命。乐天:自然合理。畏天:不敢违理。 《诗》:指《诗经·周颂·我将》篇。于时:于是。引诗见《诗经·周颂·我将》,是一篇祭祀上天和周文王的诗。 《诗》:指《诗经·大雅·皇矣》篇。王:指周文王。爰:于是。以遏徂莒:遏,阻止。莒(jǔ),《诗经》作“旅”,指入侵来犯密国的部队。笃:厚,指增添。祜(hù):福。以上引诗见《诗好·大雅·皇矣》,这首诗主要写文王伐崇、伐密的功绩。 书:指《尚书》,此段见《尚书·周书·泰誓上》。 一人:指商纣王。衡:同“横”。



孟子·第二卷·梁惠王下·第四节

〔孟子〕 〔周〕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

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 孟子对曰:“有。

人不得,则非其上矣。

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

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朝舞,遵海而南,放于琅邪。

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

’ 晏子对曰:‘善哉问也!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

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

无非事者。

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

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

吾王不豫,吾何以助?

一游一豫,为诸侯度。

”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

睊睊胥谗,民乃作慝。

方命虐民,饮食若流。

流连荒亡,为诸侯忧。

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

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

惟君所行也。

’ 景公说,大戒于国,出舍于郊。

于是始兴发补不足。

召大师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

’盖徵招角招是也。

其诗曰:‘畜君何尤?

’畜君者,好君也。

孟子·第二卷·梁惠王下·第五节

〔孟子〕 〔周〕

齐宣王问曰:“人皆谓我毁明堂,毁诸?

已乎?

” 孟子对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

王欲行王政,则勿毁之矣。

” 王曰:“王政可得闻与?

” 对曰:“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

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

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

诗云,‘哿矣富人,哀此茕独。

’” 王曰:“善哉言乎!

” 曰:“王如善之,则何为不行?

” 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货。

” 对曰:“昔者公刘好货,《诗》云:‘乃积乃仓,乃裹糇粮,于橐于囊[8]。

思戢用光。

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

’故居者有积仓,行者有裹囊也,然后可以爰方启行。

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 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 对曰:“昔者太王好色,爱厥妃。

《诗》云:‘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

’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

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孟子·第二卷·梁惠王下·第六节

〔孟子〕 〔周〕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 王曰:“弃之。

”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 王曰:“已之。

”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 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第二卷·梁惠王下·第七节

〔孟子〕 〔周〕

孟子谓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

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

” 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

” 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

左右皆曰贤,未可也。

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

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

见贤焉,然后用之。

左右皆曰不可,勿听。

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

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

见不可焉,然后去之。

左右皆曰可杀,勿听。

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

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

故曰,国人杀之也。

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孟子·第二卷·梁惠王下·第八节

〔孟子〕 〔周〕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

” 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 曰:“臣弑其君,可乎?

” 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

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孟子·第二卷·梁惠王下·第二节

〔孟子〕 〔周〕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

” 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 曰:“若是其大乎?

” 曰:“民犹以为小也。

”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

” 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

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

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

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

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

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孟子·第二卷·梁惠王下·第一节

〔孟子〕 〔周〕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曰:“好乐何如?

” 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 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 曰:“王之好乐甚,则国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 曰:“可得闻与?

”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 曰:“不若与人。

”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 曰:“不若与众。

” “臣请为王言乐。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

’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孟子·第一卷·梁惠王上·第七节·四

〔孟子〕 〔周〕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

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今之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

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第一卷·梁惠王上·第七节·三

〔孟子〕 〔周〕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

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声音不足听于耳与?

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

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 曰:“否!

吾不为是也。

”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 王曰:“若是其甚与?

” 曰:“殆有甚焉。

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 曰:“可得闻与?

”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 曰:“楚人胜。

”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

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

盖亦反其本矣。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其若是,孰能御之?

孟子·第一卷·梁惠王上·第七节·二

〔孟子〕 〔周〕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则王许之乎?

” 曰:“否。

”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

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权,然后知轻重。

度,然后知长短。

物皆然,心为甚。

王请度之!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 王曰:“否!

吾何快于是?

将以求吾所大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