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卷上·门人陆澄录·三十九

唐诩问:“立志是常存个善念,要为善去恶否?

” 曰:“善念存时,即是天理。

此念即善,更思何善?

此念非恶,更去何恶?

此念如树之根芽,立志者长立此善念而已。

‘从心所欲不逾矩’,只是志到熟处。



译文、注释、简介、赏析

译文

唐诩问:“立志就是心中常存一个善念,就是要行善去恶吗?” 先生说:“善念存在心中,就是天理。这个意念就是善,还去想别的什么善呢?这个意念不是恶,还要除去什么恶呢?这个意念就像树的根芽,立志的人永远确立这个善念。‘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就是志向达到成熟的程度了。”


注释

唐诩,江西新淦(今新干)人,其余不详。



传习录·卷上·门人陆澄录·四十

〔王守仁〕 〔明〕

“精神、道德、言动,大率收敛为主,发散是不得已。

天地人物皆然。

传习录·卷上·门人陆澄录·四十一

〔王守仁〕 〔明〕

问:“文中子是如何人?

” 先生曰:“文中子庶几‘具体而微’,惜其蚤死。

” 问:“如何却有续经之非?

” 曰:“续经亦未可尽非。

” 请问。

良久,曰:“更觉‘良工心独苦’。

传习录·卷上·门人陆澄录·四十二

〔王守仁〕 〔明〕

“许鲁斋谓儒者以治生为先之说亦误人。

传习录·卷上·门人陆澄录·四十三

〔王守仁〕 〔明〕

问仙家元气、元神、元精。

先生曰:“只是一件,流行为气,凝聚为精,妙用为神。

传习录·卷上·门人陆澄录·四十四

〔王守仁〕 〔明〕

“喜、怒、哀、乐本体自是中和的,才自家着些意思,便过不及,便是私。

传习录·卷上·门人陆澄录·三十八

〔王守仁〕 〔明〕

问孟子言“执中无权犹执一”。

先生曰:“中只有天理,只是易。

随时变易,如何执得?

须是因时制宜,难预先定一个规矩在。

如后世儒者,要将道理一一说得无罅漏,立定个格式,此正是执一。

传习录·卷上·门人陆澄录·三十七

〔王守仁〕 〔明〕

问:“孔子谓武王未尽善,恐亦有不满意?

”先生曰:“在武王自合如此。

” 曰:“使文王未没,毕竟如何?

” 曰:“文王在时,天下三分已有其二。

若到武王伐商之时,文王若在,或者不致兴兵,必然这一分亦来归了。

文王只善处纣,使不得纵恶而已。

传习录·卷上·门人陆澄录·三十五

〔王守仁〕 〔明〕

王嘉秀问:“佛以出离生死诱人入道,仙以长生久视诱人入道,其心亦不是要人做不好。

究其极至,亦是见得圣人上一截,然非入道正路。

如今仕者,有由科,有由贡,有由传奉,一般做到大官,毕竟非入仕正路,君子不由也。

仙、佛到极处,与儒者略同,但有了上一截,遗了下一截,终不似圣人之全。

然其上一截同者,不可诬也。

后世儒者,又只得圣人下一截,分裂失真,流而为记诵、词章、功利、训诂,亦卒不免为异端。

是四家者,终身劳苦,于身心无分毫益,视彼仙、佛之徒,清心寡欲,超然于世累之外者,反若有所不及矣。

今学者不必先排仙、佛,且当笃志为圣人之学。

圣人之学明,则仙、佛自泯。

不然,则此之所学,恐彼或有不屑,而反欲其俯就,不亦难乎!

鄙见如此,先生以为何如?

” 先生曰:“所论大略亦是。

但谓上一截、下一截,亦是人见偏了如此。

若论圣人大中至正之道,彻上彻下,只是一贯,更有甚上一截、下一截?

‘一阴一阳之谓道’,但‘仁者见之便谓之仁,知者见之便谓之知,百姓又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仁、智岂可不谓之道,但见得偏了,便有弊病。

传习录·卷上·门人陆澄录·三十四

〔王守仁〕 〔明〕

澄问“操存舍亡”章。

曰:“‘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此虽就常人心说,学者亦须是知得心之本体亦元是如此。

则操存功夫始没病痛。

不可便谓出为亡,入为存。

若论本体,元是无出无入的。

若论出入,则其思虑运用是出。

然主宰常昭昭在此,何出之有?

既无所出,何入之有?

程子所谓‘腔子’,亦只是天理而已。

虽终日应酬而不出天理,即是在腔子里。

若出天理,斯谓之放,斯谓之亡。

” 又曰:“出入亦只是动静,动静无端,岂有乡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