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经·论脉·二十难
曰:经言脉有伏匿。
伏匿于何脏而言伏匿耶?
然:谓阴阳更相乘更相伏也。
脉居阴部而反阳脉见者,为阳乘阴也,虽阳脉时沉涩而短,此谓阳中伏阴也。
脉居阳部而反阴脉见者,为阴乘阳也,虽阳脉时浮滑而长,此谓阴中伏阳也。
重阳者狂,重阴者癫。
脱阳者,见鬼。
脱阴者,目盲。
曰:经言脉有伏匿。
伏匿于何脏而言伏匿耶?
然:谓阴阳更相乘更相伏也。
脉居阴部而反阳脉见者,为阳乘阴也,虽阳脉时沉涩而短,此谓阳中伏阴也。
脉居阳部而反阴脉见者,为阴乘阳也,虽阳脉时浮滑而长,此谓阴中伏阳也。
重阳者狂,重阴者癫。
脱阳者,见鬼。
脱阴者,目盲。
说道:经络传递的能量有隐藏的地方。这隐藏的地方在哪个器官里,又是指什么隐藏呢? 答曰:指的是阴阳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情况。脉搏在阴部的时候出现了反向的阳脉,就是阳气充盈阴部的情况;即使阳脉在某些时候会沉重和短暂,这被称为阳中隐藏阴。脉搏在阳部的时候出现了反向的阴脉,就是阴气充盈阳部的情况;即使阳脉在某些时候会浮滑和延长,这被称为阴中隐藏阳。阳气过盛的人会变得狂躁,阴气过盛的人会发疯。失去阳气的人会看到鬼魂,失去阴气的人会失明。
曰:经言脉有是动,有所生病。
一脉(辄)变为二病者,何也?
然:经言是动者,气也。
所生病者,血也。
邪在气,气为是动。
邪在血,血为所生病。
气主呴之,血主濡之。
气留而不行者,为气先病也。
血壅而不濡者,为血后病也。
故先为是动,后所生(病)也。
曰:手足三阴三阳,脉之度数,可晓以不?
然:手三阳之脉,从手至头,长五尺,五六合三丈。
手三阴之脉,从手至胸中,长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
足三阳之脉,从足至头,长八尺,六八四丈八尺。
足三阴之脉,从足至胸,长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
人两足跷脉,从足至目,长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
督脉、任脉,各长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
凡脉长一十六丈二尺,此所谓经脉长短之数也。
经脉十二,络脉十五,何始何穷也?
然:经脉者,行血气,通阴阳,以荣于身者也。
其始从中焦,注手太阴、阳明。
阳明注足阳明、太阴。
太阴注手少阴、太阳。
太阳注足太阳、少阴。
少阴注手心主、少阳。
少阳注足少阳、厥阴。
厥阴复还注手太阴。
别络十五,皆因其原,如环无端,转相灌溉,朝于寸口、人迎,以处百病,而决死生也。
经云:明知始终,阴阳定矣。
何谓也?
然:终始者,脉之纪也。
寸口、人迎,阴阳之气通于朝使,如环无端,故曰始也。
终者,三阴三阳之脉绝,绝则死。
死各有形,故曰终也。
曰:手足三阴三阳气已绝,何以为候?
可知其吉凶不?
然:足少阴气绝,则骨枯。
少阴者,冬脉也,伏行而濡于骨髓。
故骨髓不濡,即肉不着骨。
骨肉不相亲,即肉濡而却。
肉濡而却,故齿长而枯,发无润泽。
无润泽者,骨先死。
戊日笃,己日死。
足太阴气绝,则脉不营其口唇。
口唇者,肌肉之本也。
脉不营,则肌肉不滑泽。
肌肉不滑泽,则人中满。
人中满,则唇反。
唇反,则肉先死。
甲日笃,乙日死。
足厥阴气绝,即筋缩引卵与舌卷。
厥阴者,肝脉也。
肝者,筋之合也。
筋者,聚于阴器而络于舌本,故脉不营,则筋缩急。
即引卵与舌。
故舌卷卵缩,此筋先死。
庚日笃,辛日死。
手太阴气绝,即皮毛焦。
太阴者,肺也,行气温于皮毛者也。
气弗营,则皮毛焦。
皮毛焦,则津液去。
津液去,则皮节伤。
皮节伤,则皮枯毛折。
毛折者,则毛先死。
丙日笃,丁日死。
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
脉不通,则血不流。
血不流,则色泽去,故面色黑如黧,此血先死,壬日笃,癸日死。
三阴气俱绝者,则目眩转、目瞑,目瞑者,为失志。
失志者,则志先死。
死,即(则)目瞑也。
六阳气俱绝者,则阴与阳相离,阴阳相离,则腠理泄,绝汗乃出,大如贯珠,转出不流,即气先死。
旦占夕死,夕占旦死。
曰:脉有三部,部有四经,手有太阴、阳明,足有太阳、少阴,为上下部,何谓也?
然:手太阴、阳明金也,足少阴、太阳水也,金生水,水流下行而不能上,故在下部也。
足厥阴、少阳木也,生手太阳、少阴火,火炎上行而不能下,故为上部。
手心主、少阳火,生足太阴、阳明土,土主中宫,故在中部也。
此皆五行子母更相生养者也。
脉有三部九侯,各何主之?
然:三部者,寸、关、尺也。
九侯者,浮、中、沉也。
上部法天,主胸上至头之有疾也。
中部法人,主鬲以下至脐之有疾也。
下部法地,主脐以下至足之有疾也。
审而刺之者也。
人病有沉滞久积聚,可切脉而知之耶?
然:诊病在右胁有积气,得肺脉,结脉,结甚则积甚,结微则气微。
诊不得肺脉,而右胁有积气者,何也?
然:肺脉虽不见,右手脉当沉伏。
其外痼疾同法耶?
将异也?
然:结者,脉来去时一止,无常数,名曰结也。
伏者,脉行筋下也。
浮者,脉在肉上行也。
左右表里,法皆如此。
假令脉结伏者,内无积聚,脉浮结者,外无痼疾。
有积聚脉不结伏,有痼疾脉不浮结。
为脉不应病,病不应脉,是为死病也。
曰:脉有三部九候,有阴阳,有轻重,有六十首,一脉变为四时,离圣久远,各自是其法,何以别之?
然:是其病,有内外证。
其病为之奈何?
然:假令得肝脉,其外证:善洁,面青,善怒。
其内证: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
其病:四肢满,闭淋(癃),溲便难,转筋。
有是者肝也,无是者非也。
假令得心脉,其外证:面赤,口干,喜笑。
其内证:脐上有动气,按之牢若痛。
其病,烦心、心痛,掌中热而啘。
有是者心也,无是者非也。
假令得脾脉,其外证:面黄,善噫,善思,善味。
其内证: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
其病,腹胀满,食不消,体重节痛,怠惰嗜卧,四肢不收。
有是者脾也,无是者非也。
假令得肺脉,其外证:面白,善嚏,悲愁不乐,欲哭。
其内证:脐右有动气,按之牢若痛。
其病:喘咳,洒淅寒热。
有是者肺也,无是者非也。
假令得肾脉,其外证:面黑,善恐欠。
其内证:脐下有动气,按之牢若痛。
其病:逆气,小腹急痛,泄如下重,足胫寒而逆。
有是者肾也,无是者非也。
曰:经言春脉弦,夏脉钩,秋脉毛,冬脉石。
是王脉耶?
将病脉也?
然:弦、钩、毛、石者,四时之脉也。
春脉弦者,肝东方木也,万物始生,未有枝叶,故其脉之来,濡弱而长,故曰弦。
夏脉钩者,心南方火也,万物之所茂,垂枝布叶,皆下曲如钩,故其脉之来疾去迟,故曰钩。
秋脉毛者,肺西方金也,万物之所终,草木华叶,皆秋而落,其枝独在,若毫毛也。
故其脉之来,轻虚以浮,故曰毛。
冬脉石者,肾北方水也,万物之所藏也,盛冬之时,水凝如石,故其脉之来,沉濡而滑,故曰石。
此四时之脉也。
如有变奈何?
然:春脉弦,反者为病。
何谓反?
然: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
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
气来厌厌聂聂,如循榆叶曰平。
益实而滑,如循长竿曰病。
急而劲益强,如新张弓弦曰死。
春脉微弦曰平。
弦多胃气少曰病。
但弦无胃气曰死,春以胃气为本。
夏脉钩,反者为病。
何谓反?
然: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
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
其脉来累累如环,如循琅玕曰平。
来而益数,如鸡举足者曰病。
前曲后居,如操带钩曰死。
夏脉微钩曰平,钩多胃气少曰病,但钩无胃气曰死。
夏以胃气为本。
秋脉毛,反者为病。
何谓反?
然: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
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
其脉来蔼蔼如车盖,按之益大曰平。
不上不下,如循鸡羽曰病。
按之萧索,如风吹毛曰死。
秋脉微毛曰平,毛多胃气少曰病,但毛无胃气,曰死。
秋以胃气为本。
冬脉石,反者为病。
何谓反?
然:其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病在外。
气来虚微,是谓不及,病在内。
脉来上大下兑,濡滑如雀之喙,曰平。
啄啄连属,其中微曲,曰病。
来如解索,去如弹石,曰死。
冬脉微石,曰平,石多胃气少,曰病。
但石无胃气,曰死。
冬以胃气为本。
胃者,水谷之海,主禀。
四时皆以胃气为本,是谓四时之变病,死生之要会也。
脾者,中州也,其平和不可得见,衰乃见耳。
来如雀之啄,如水之下漏,是脾衰之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