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本草经·上品·玉石部·云母

味甘平。

主身皮死肌,中风寒热,如在车船上,除邪气,安五脏,益子精,明目,久服轻身延年。

一名云珠,一名云华,一名云英,一名云液,一名云沙,一名磷石,生山谷。

《名医》曰:生太山,齐卢山,及琅邪,北定山石间,二月采(此录《名医》说者,即是仲景元化,及普所说,但后人合之,无从别耳,亦以补普书不备也)。

案《列仙传》云:方回,炼食云母。

《抱朴子·仙药》云:云母有五种,五色并具,而多青者,名云英,宜以春服之。

五色并具,而多赤者,名云珠。

宜以夏服之。

五色并具,而多白者,名云液,宜以秋服之。

五色并具,而多黑者,名云母,宜以冬服之。

但有青黄二色者,名云沙,宜以季夏服之。

晶晶纯白名磷石,可以四时长服之也。

李善文选注:引异物志,云母一名云精,人地万岁不朽,《说文》无磷字。

玉篇云:磷薄也,云母之别名。



译文、注释、简介、赏析


神农本草经·上品·玉石部·玉泉

〔无名氏〕 〔汉〕

味甘平。

主五藏百病,柔筋强骨,安魂魄,长肌肉,益气,久服耐寒暑(《御览》引耐字多作能,古通),不饥渴,不老神仙。

人临死服五斤,死三年色不变。

一名玉札(《御览》引作玉浓,初学记引云,玉桃,服之长生不死,《御览》又引云,玉桃,服之长生不死,若不得早服之,临死日服之,其尸毕天地不朽,则朼疑当作桃),生山谷。

《吴普》曰:玉泉,一名玉屑,神农岐伯雷公,甘。

李氏,平。

畏冬华,恶青竹(《御览》),白玉朼如白头公(同上,事类赋引云,白玉体如白首翁)。

案《周礼》玉府:王斋,则供食玉。

郑云:玉是阳精之纯者,食之以御水气。

郑司农云:王斋,当食玉屑。

《抱朴子·仙药》云:玉可以乌米酒,及地榆酒,化之为水,亦可以葱浆,消之为炲,亦可饵以为丸,亦可烧以为粉,服之,一年以上,入水不沾,入火不灼,刃之不伤,百毒不犯也。

不可用已成之器,伤人无益,当得璞玉,乃可用也,得于阗国白玉尤善,其次有南阳徐善亭部界界中玉,及日南,卢容水中玉,亦佳。

神农本草经·上品·玉石部·石钟乳

〔无名氏〕 〔汉〕

味甘温。

主咳逆上气,明目益精,安五藏,通百节,利九窍,下乳汁(《御览》引云,一名留公乳,《大观本》,作一名公乳,黑字)。

生山谷。

《吴普》曰:钟乳,一名虚中,神农辛,桐君黄帝医和甘,扁鹊甘无毒(《御览》引云李氏,大寒)。

生山谷(《御览》引云,太山山谷)。

阴处岸下,溜汁成(《御览》引作溜汁所成聚),如乳汁,黄白色,空中相通。

二月三月采,阴干(凡《吴普》本草,掌禹锡所引者不复注,惟注其出《御览》诸书者)。

《名医》曰:一名公乳,一名芦石,一名夏石,生少室及太山,采无时。

案《范子计然》云:石钟乳出武都,黄白者善(凡引计然,多出事文类聚,文选注,《御览》,及《大观本草》)。

《列仙传》云:卬疏,煮石髓而服之,谓之石钟乳,钟当为潼,《说文》云乳汁也,钟假音字。

神农本草经·上品·玉石部·涅石

〔无名氏〕 〔汉〕

(旧作矾石,据郭璞注,《山海经》,引作涅石)味酸寒。

主寒热泄利,白沃阴蚀,恶创,目痛,坚筋骨齿。

炼饵服之,轻身不老,增年。

一名羽涅,生山谷。

《吴普》曰:矾石一名羽涅,一名羽泽,神农岐伯酸,扁鹊咸,雷公酸,无毒,生河西,或陇西,或武都,石门。

采无时,岐伯,久服伤人骨(《御览》)。

《名医》曰:一名羽泽,生河西,及陇西,武都,石门,采无时。

案《说文》无矾字,玉篇云:矾石也,涅,矾石也、《西山经》云:女床之山,其阴多涅石。

郭璞云即矾石也,楚人名为涅石,秦名为羽涅也,《本草经》,亦名曰涅石也,《范子计然》云:矾石出武都。

《淮南子》俶真训云:以涅染缁。

高诱云:涅,矾石也,旧,涅石作矾石,羽涅作羽涅非。

神农本草经·上品·玉石部·消石

〔无名氏〕 〔汉〕

味苦寒。

主五藏积热,胃张闭,涤去蓄结饮食,推陈致新,除邪气。

炼之如膏,久服轻身(《御览》引云一名芒硝,《大观本》作黑字)。

生山谷。

《吴普》曰:消石,神农苦,扁鹊甘(凡出掌禹锡所引,亦见《御览》者,不箸所出)。

《名医》曰:一名芒硝,生益州,及五都,陇西,西羌,采无时。

案《范子计然》云:硝石出陇道,据《名医》,一名芒硝,又别出芒消条,非。

北山经云:京山,其阴处有元(石肃),疑(石肃),即硝异文。

神农本草经·上品·玉石部·朴消

〔无名氏〕 〔汉〕

味苦寒。

主百病,除寒热邪气,逐六府积聚,结固,留癖,能化七十二种石。

炼饵服之,轻身神仙。

生山谷。

《吴普》曰:朴硝石,神农岐伯雷公无毒,生益州,或山阴,入土,千岁不变,炼之不成,不可服(《御览》)。

《名医》曰:一名消石朴,生益州,有盐水之阳,采无时。

案《说文》云:朴,木皮也,此盖消石外裹如玉璞耳,旧作硝,俗字。

神农本草经·上品·玉石部·丹沙

〔无名氏〕 〔汉〕

味甘、微寒。

主身体五藏百病,养精神,安魂魄,益气,明目,杀精魅邪恶鬼。

久服,通神明不老。

能化为汞,生山谷。

(太平《御览》引,多有生山谷三字,《大观本》,作生符陵山谷,俱作黑字,考生山谷是经文,后人加郡县耳,宜改为白字,而以郡县为黑字,下皆仿此)。

《吴普》本草曰:丹沙,神农甘、黄帝苦,有毒。

扁鹊苦,李氏大寒,或生武陵,采无时,能化未成水银,畏磁石,恶咸水(太平《御览》)。

  《名医》曰:作末,名真朱,光色如云母,可折者良,生符陵山谷,采无时。

案《说文》云:丹,巴越之赤石也,象采丹井、象丹形,古文作日,亦作彤、沙、水散石也。

澒,丹沙所化为水银也。

管子地数篇云:山上有丹沙者,其下有金,《淮南子》地形训云:赤夭七百岁生赤丹,赤丹七百岁生赤澒。

高诱云:赤丹,丹沙也。

《山海经》云:丹粟,粟、沙,音之缓急也,沙,旧作砂非,汞,即澒省文。

《列仙传》云:赤斧能作水澒,炼丹,与消石服之,按金石之药。

古人云久服轻身延年者谓当避谷,绝人道,或服数十年乃效耳。

今人和肉食服之,遂多相反,转以成疾,不可疑古书之虚证。

黄帝内经·素问·解精微论

〔无名氏〕 〔汉〕

黄帝在明堂,雷公请曰:臣授业,传之行教以经论,从容形法,阴阳刺灸,汤药所滋,行治有贤不肖,未必能十全。

若先言悲哀喜怒,燥湿寒暑,阴阳妇女,请问其所以然者,卑贱富贵,人之形体,所从群下,通使临事以适道术,谨闻命矣。

请问有毚愚仆漏之问,不在经者,欲闻其状。

帝曰:大矣。

公请问:哭泣而泪不出者,若出而少涕,其故何也?

帝曰:在经有也。

复问:不知水所从生,涕所出也。

帝曰:若问此者,无益于治也,工之所知,道之所生也。

夫心者,五藏之专精也,目者,其窍也,华色者,其荣也,是以人有德也,则气和于目,有亡,忧知于色。

是以悲哀则泣下,泣下水所由生。

水宗者,积水也,积水者,至阴也,至阴者,肾之精也。

宗精之水所以不出者,是精持之也。

辅者裹之,故水不行也。

夫水之精为志,火之精为神,水火相感,神志俱悲,是以目之水生也。

故谚言曰:心悲名曰志悲,志与心精共凑于目也。

是以俱悲则神气传于心,精上不传于志,而志独悲,故泣出也。

泣涕者,脑也,脑者,阴也,髓者,骨之充也,故脑渗为涕。

志者骨之主也,是以水流而涕从之者,其行类也。

夫涕之与泣者,譬如人之兄弟,急则俱死,生则俱生,其志以神悲,是以涕泣俱出而横行也。

夫人涕泣俱出而相从者,所属之类也。

  雷公曰:大矣。

请问人哭泣而泪不出者,若出而少,涕不从之何也?

帝曰:夫泣不出者,哭不悲也。

不泣者,神不慈也。

神不慈则志不悲,阴阳相持,泣安能独来。

夫志悲者惋,惋则冲阴,冲阴则志去目,志去则神不守精,精神去目,涕泣出也。

且子独不诵不念夫经言乎,厥则目无所见。

夫人厥则阳气并于上,阴气并于下。

阳并于上,则火独光也。

阴并于下则足寒,足寒则胀也。

夫一水不胜五火,故目盲。

是以冲风,泣下而不止。

夫风之中目也,阳气内守于精,是火气燔目,故见风则泣下也。

有以比之,夫火疾风生乃能雨,此之类也。

黄帝内经·素问·方盛衰论

〔无名氏〕 〔汉〕

雷公请问:气之多少,何者为逆,何者为从。

黄帝答曰:阳从左,阴从右,老从上,少从下。

是以春夏归阳为生,归秋冬为死,反之则归秋冬为生,是以气多少,逆皆为厥。

问曰:有余者厥耶?

答曰:一上不下,寒厥到膝,少者秋冬死,老者秋冬生。

气上不下,头痛巅疾,求阳不得,求阴不审,五部隔无徵,若居旷野,若伏空室,绵绵乎属不满日。

是以少气之厥,令人妄梦,其极至迷。

三阳绝,三阴微,是为少气。

是以肺气虚,则使人梦见白物,见人斩血藉藉,得其时,则梦见兵战。

肾气虚,则使人梦见舟舩溺人,得其时,则梦伏水中,若有畏恐。

肝气虚,则梦见菌香生草,得其时,则梦伏树下不敢起。

心气虚,则梦救火阳物,得其时,则梦燔灼。

脾气虚,则梦饮食不足,得其时,则梦筑垣盖屋。

此皆五藏气虚,阳气有余,阴气不足。

合之五诊,调之阴阳,以在经脉。

诊有十度度人:脉度,藏度,肉度,筋度,俞度。

阴阳气尽,人病自具。

脉动无常,散阴颇阳,脉脱不具,诊无常行,诊必上下,度民君卿。

受师不卒,使术不明,不察逆从,是为妄行,持雌失雄,弃阴附阳,不知并合,诊故不明,传之后世,反论自章。

至阴虚,天气绝。

至阳盛,地气不足。

阴阳并交,至人之所行。

阴阳交并者,阳气先至,阴气后至。

是以圣人持诊之道,先后阴阳而持之,《奇恒之势》乃六十首,诊合微之事,追阴阳之变,章五中之情,其中之论,取虚实之要,定五度之事,知此乃足以诊。

是以切阴不得阳,诊消亡,得阳不得阴,守学不湛,知左不知右,知右不知左,知上不知下,知先不知后,故治不久。

知丑知善,知病知不病,知高知下,知坐知起,知行知止,用之有纪,诊道乃具,万世不殆。

起所有余,知所不足。

度事上下,脉事因格。

是以形弱气虚,死。

形气有余,脉气不足,死。

脉气有余,形气不足,生。

是以诊有大方,坐起有常,出入有行,以转神明,必清必净,上观下观,司八正邪,别五中部,按脉动静,循尺滑濇,寒温之意,视其大小,合之病能,逆从以得,复知病名,诊可十全,不失人情。

故诊之,或视息视意,故不失条理,道甚明察,故能长久。

不知此道,失经绝理,亡言妄期,此谓失道。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类论

〔无名氏〕 〔汉〕

孟春始至,黄帝燕坐,临观八极,正八风之气,而问雷公曰:阴阳之类,经脉之道,五中所主,何藏最贵?

雷公对曰:春甲乙青,中主肝,治七十二日,是脉之主时,臣以其藏最贵。

帝曰:却念上下经,阴阳从容,子所言最贵,其下也。

雷公致斋七日,旦复侍坐。

帝曰:三阳为经,二阳为维,一阳为游部,此知五藏终始。

三阳为表,二阴为里,一阴至绝,作朔晦,却具合以正其理。

雷公曰:受业未能明。

帝曰:所谓三阳者,太阳为经,三阳脉,至手太阴,弦浮而不沉,决以度,察以心,合之阴阳之论。

所谓二阳者,阳明也,至手太阴,弦而沉急不鼓,炅至以病皆死。

一阳者,少阳也,至手太阴,上连人迎,弦急悬不绝,此少阳之病也,专阴则死。

三阴者,六经之所主也,交于太阴,伏鼓不浮,上空志心。

二阴至肺,其气归膀胱,外连脾胃。

一阴独至,经绝,气浮不鼓,钩而滑。

此六脉者,乍阴乍阳,交属相并,缪通五藏,合于阴阳,先至为主,后至为客。

雷公曰:臣悉尽意,受传经脉,颂得从容之道,以合《从容》,不知阴阳,不知雌雄。

帝曰:三阳为父,二阳为卫,一阳为纪。

三阴为母,二阴为雌,一阴为独使。

二阳一阴,阳明主病,不胜一阴,软而动,九窍皆沉。

三阳一阴,太阳脉胜,一阴不能止,内乱五藏,外为惊骇。

二阴二阳,病在肺,少阴脉沉,胜肺伤脾,外伤四支。

二阴二阳皆交至,病在肾,骂詈妄行,巅疾为狂。

二阴一阳,病出于肾,阴气客游于心脘,下空窍堤,闭塞不通,四支别离。

一阴一阳代绝,此阴气至心,上下无常,出入不知,喉咽干燥,病在土脾。

二阳三阴,至阴皆在,阴不过阳,阳气不能止阴,阴阳并绝,浮为血瘕,沉为脓胕。

阴阳皆壮,下至阴阳。

上合昭昭,下合冥冥,诊决生死之期,遂合岁首。

雷公曰:请问短期。

黄帝不应。

雷公复问。

黄帝曰:在经论中。

雷公曰:请闻短期。

黄帝曰:冬三月之病,病合于阳者,至春正月脉有死徵,皆归出春。

冬三月之病,在理已尽,草与柳叶皆杀,春阴阳皆绝,期在孟春。

春三月之病,曰阳杀,阴阳皆绝,期在草干。

夏三月之病,至阴不过十日,阴阳交,期在溓水。

秋三月之病,三阳俱起,不治自已。

阴阳交合者,立不能坐,坐不能起。

三阳独至,期在石水。

二阴独至,期在盛水。

黄帝内经·素问·徵四失论

〔无名氏〕 〔汉〕

帝在明堂,雷公侍坐,黄帝曰:夫子所通书受事众多矣,试言得失之意,所以得之,所以失之。

雷公对曰:循经受业,皆言十全,其时有过失者,请闻其事解也。

帝曰:子年少,智未及邪,将言以杂合耶?

夫经脉十二,络脉三百六十五,此皆人之所明知,工之所循用也。

所以不十全者,精神不专,志意不理,外内相失,故时疑殆。

诊不知阴阳逆从之理,此治之一失矣。

受师不卒,妄作杂术,谬言为道,更名自功,妄用砭石,后遗身咎,此治之二失也。

不适贫富贵贱之居,坐之薄厚,形之寒温,不适饮食之宜,不别人之勇怯,不知比类,足以自乱,不足以自明,此治之三失也。

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为所穷,此治之四失也。

是以世人之语者,驰千里之外,不明尺寸之论,诊无人事。

治数之道,从容之葆,坐持寸口,诊不中五脉,百病所起,始以自怨,遗师其咎。

是故治不能循理,弃术于市,妄治时愈,愚心自得。

呜呼!

窈窈冥冥,熟知其道?

道之大者,拟于天地,配于四海,汝不知道之谕,受以明为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