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注释、简介、赏析

译文

公子贵族莫把菊苗看成普通野生草,重阳佳节,插菊在鬓髪,朵朵争俏。 露水阳光让菊花更丰润,香满池岸绿满池岸,因此它从来不用羡慕寄生的瓦松是不是很高。


注释

菊:此处暗指品德高尚的人。 王孙:公子哥。 比:看作。 蓬蒿:野生草。 九日:重阳节。 秋香:菊花。 由来:因此从来。 瓦松: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处。


简介

题为菊,但通篇不用一个菊字,但句句写菊。 “王孙莫把比蓬蒿”,蓬蒿是一种野生草,个头较高,从外形看,与菊苗太大的差别,养尊处优的公子王孙们,是很容易把菊苗当作蓬蒿的。作者直抒胸臆,直截了当地训斥王孙公子“菊草不分”。其实这是鄙视他们不识人才。下一句就更能看出作者的用意了。 “九日枝枝近鬓毛”,每年阴历九月九日,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重阳节,这一天,我们的先人登高、赏菊、饮酒,佩茱萸囊,把菊花插戴于鬓上。这第二句是说,菊苗到了重阳节,就会开出美丽的花朵,这与蓬蒿有了本质的区别。你看,一枝又一枝的菊花插在大家的鬓髮间。请问:有乱插蓬蒿的吗?哈哈没有。这第二句,作者作为菊花是多么自豪啊,人们终于认识到它的价值。 三、四两句是全诗的着重处,集中地写了菊的高洁气质和高尚品格。 “露湿秋香满池岸”,寥寥七字,写秋天早晨景象:太阳初升,丛丛秀菊,饱含露水,湿润晶莹,明艳可爱;缕缕幽香,飘满池岸,令人心旷神怡,菊花独具的神韵风采,跃然纸上。在这里,“湿”字很有讲究,让人想见那片片花瓣缀满露珠,分外滋润,分外明丽。“满”字形象贴切,表现出那清香是如何沁人心脾,不绝如缕。从中我们不仅看到了菊花特有的形象,也感受到了菊花和那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氛围交织融合所产生的魅力。 诗人在描写了菊的气质以后,很自然地归结到咏菊的主旨:“由来不羡瓦松高”。瓦松,是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初唐崇文馆学士崔融曾作《瓦松赋》,其自序云:“崇文馆瓦松者,产于屋溜之上……俗以其形似松,生必依瓦,故曰瓦松。”瓦松虽能开花吐叶,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处,所以“桐君(医师)莫赏,梓匠(木工)难甄”。作者以池岸边的菊花与高屋上的瓦松作对比,意在说明菊花虽生长在沼泽低洼之地,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献给人们;而瓦松虽踞高位,实际上“在人无用,在物无成”。在这里,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赋予它以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思想品质。“由来”与“不羡”相应,更加重了语气,突出了菊花的高尚气节。这结尾一句使诗的主题在此得到了抉示,诗意得到了升华。 咏物诗不能没有物,但亦不能为写物而写物。纯粹写物,即使逼真,也不过是“袭貌遗神”,毫无生气。此诗句句切合一菊字,又句句都寄寓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菊,简直就是诗人自己的象征。



下峡

〔郑谷〕 〔唐〕

忆子啼猿绕树哀,雨随孤棹过阳台。

波头未白人头白,瞥见春风滟滪堆。

文昌寓直

〔郑谷〕 〔唐〕

何逊空阶夜雨平,朝来交直雨新晴。

落花乱上花塼上,不忍和苔踏紫英。

街西晚归

〔郑谷〕 〔唐〕

御沟春水绕闲坊,信马归来傍短墙。

幽榭名园临紫陌,晚风时带牡丹香。

十日

〔郑谷〕 〔唐〕

节去蜂愁蝶不知,晓庭还绕折残枝。

自缘今日人心别,未必秋香一夜衰。

鹭鸶

〔郑谷〕 〔唐〕

闲立春塘烟澹澹,静眠寒苇雨飕飕。

渔翁归后汀沙晚,飞下滩头更自由。

席上贻歌者

〔郑谷〕 〔唐〕

花月楼台近九衢,清歌一曲倒金壶。

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风唱鹧鸪。

贫女吟

〔郑谷〕 〔唐〕

尘压鸳鸯废锦机,满头空插丽春枝。

东邻舞妓多金翠,笑剪灯花学画眉。

嘉陵

〔郑谷〕 〔唐〕

细雨湿萋萋,人稀江日西。

春愁肠已断,不在子规啼。

吊水部贾员外嵩

〔郑谷〕 〔唐〕

八韵与五字,俱为时所先。

幽魂应自慰,李白墓相连。

中台五题石柱

〔郑谷〕 〔唐〕

暴乱免遗折,森罗贤达名。

末郎何所取,叨继外门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