亥年残秋偶作
曾惊秋肃临天下,敢遣春温上笔端。
尘海苍茫沉百感,金风萧瑟走千官。
老归大泽菰蒲尽,梦坠空云齿发寒。
竦听荒鸡偏阒寂,起看星斗正阑干。
我已惊骇这肃杀寒秋来临大地,怎敢违心地用笔去赞美春天的温煦呢? 我置身于广漠的人世间百感交集,在华北危急之秋大批官员竟然纷纷逃离。 衰年欲隐居江湖却无以生息,梦里欲上天却由云空坠落浑身寒栗。 倾听鸡鸣偏是寂然无声,起身望天只见星斗已呈横斜(天快亮样子)。
亥年:乙亥年,即1935年。 残秋:秋末冬初时。 秋肃:秋天的肃杀之气,使草木凋零。 春温:春天的温暖。 尘海:广大的人世。 苍茫:广远迷茫。 沉百感:沉指深沉,言百感交集。 金风:秋风。 走千官:无数官员在逃跑,指国民政府的大批文武官员从河北省撤走。 菰(gū)蒲尽,表示老了无处可归。菰蒲,都是水草。 空云:空中云里,高处不胜寒,所以感到齿发寒冷。 竦(sǒng)听:伸直身子倾听。 荒鸡:夜里啼的鸡。《晋书·祖逖传》:“逖与司空刘琨。共被同寝,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阒(qù)寂:静寂。 星斗:指北斗七星。 阑(lán)干:横斜的样子。北斗横斜,指天快亮了。《古乐府·善哉行》:“月落参横,北斗阑干。”李贺《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七月》:“晓风何拂拂,北斗光阑干。”
《亥年残秋偶作》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35年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赠与好友许寿裳。这首诗首联写作者所处环境之艰险,恐怖之惊人;颔联言心情之抑郁,国事之蜩螗;颈联状生死之无地,心境之寒栗;尾联虽言“闻鸡起舞”而不能,一但终见北斗阑干,曙色冉冉。全诗风格沉郁,感情深沉,意境宏远,对仗工整,词句凝练。
著名学者许寿裳《怀旧》:至于最末一首《亥年残秋偶作》系为余索书而书者,余亦在《怀旧》中首先发表。此诗哀民生之憔悴,状心事之浩茫,感慨百端,俯视一切,栖身无地,苦斗益坚,于悲凉孤寂中,寓熹微之希望焉。 著名现代诗人吴奔星:高度的艺术概括,多用象徵手法,情绪起伏,调子由低沉趋向高昂,音节自然和谐,是全诗的艺术特色。八句共四联,都是对仗工整的律句,毫无斧凿的痕迹,表现了很高的艺术功力。
满清末造,革命党人,历艰难险巇,以坚毅不扰之精神,与民贼相搏,踬踣者屡。
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
吾党菁华付之一炬,其损失可谓大矣!
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
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
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革命以成。
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黄花岗上一抔土,犹湮没于荒烟蔓草间。
延至七年,始有墓碣之建修。
十年,始有事略之编纂。
而七十二烈士者,又或有记载而语焉不详,或仅存姓名而无事迹,甚者且姓名不可考,如史载田横事,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滋可痛矣。
邹君海滨,以所辑《黄花岗烈士事略》丐序于余。
时余方以讨贼督师桂林。
环顾国内,贼氛方炽,杌靰之象,视清季有加,而余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之者,其不获实行也如故。
则余此行所负之责任,尤倍重于三十年前。
倘国人皆以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助余完成此重大之责任,实现吾人理想之真正中华民国,则此一部开国血史,可传而不朽。
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
余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披发佯狂走。
莽中原、暮鸦啼彻,几株衰柳。
破碎河山谁收拾,零落西风依旧,便惹得离人消瘦。
行矣临流重太息,说相思,刻骨双红豆。
愁黯黯,浓于酒。
漾情不断淞波溜。
恨来年、絮飘萍泊,遮难回首。
二十文章惊海内,毕竟空谈何有!
听匣底苍龙狂吼。
长夜西风眠不得,度群生那惜心肝剖。
是祖国,忍孤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