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病狂

目眦外决于面者,为锐眦,在内近鼻者,为内眦,上为外眦,下为内眦。

癫疾始生,先不乐,头重痛,视举目赤,甚作极已而烦心,候之于颜。

取手太阳、阳明、太阴,血变而止。

癫疾始作而引口啼呼喘悸者,候之手阳明,太阳,左强者攻其右,右强者攻其左,血变而止。

癫疾始作,先反僵,因而脊痛,候之足太阳、阳明、太阴、手太阳,血变而止。

治癫疾始作,常与之居,察其所当取之处。

病至,视之有过者泻之,置其血于瓠壶之中,至其发时,血独动矣。

不动,灸穷骨二十壮。

穷骨者,□骨也。

骨癫疾者,顑齿诸腧分肉皆满,而骨居,汗出,烦悗。

呕多沃沫,气下泄,不治。

筋癫疾者,身倦挛急,脉大,刺项大经之大杼脉。

呕多沃沫,气下泄,不治。

脉癫疾者,暴仆,四肢之脉皆胀而纵。

脉满,尽刺之出血。

不满,灸之挟项太阳,灸带脉于腰相去三寸,诸分肉本输。

呕多沃沫,气下泄,不治。

癫疾者,疾发如狂者,死不治。

狂始生,先自悲也,喜忘、苦怒、善恐者,得之忧饥,治之取手太阴、阳明,血变而止及取足太阴、阳明。

狂始发,少卧不饥,自高贤也,自辨智也,自尊贵也,善骂詈,日夜不休,治之取手阳明、太阳、太阴、舌下少阴。

视之盛者,皆取之,不盛,释之也。

狂言、惊、善笑、好歌乐、妄行不休者,得之大恐,治之取手阳明、太阳、太阴。

狂,目妄见、耳妄闻、善呼者,少气之所生也。

治之取手太阳、太阴、阳明、足太阴、头、两顑。

狂者多食,善见鬼神,善笑而不发于外者,得之有所大喜,治之取足太阴、太阳、阳明,后取手太阴、太阳、阳明。

狂而新发,未应如此者,先取曲泉左右动脉,及盛者见血,有顷已。

不已,以法取之,灸骨□二十壮。

风逆,暴四肢肿,身漯漯,唏然时寒,饥则烦,饱则善变。

取手太阴表里、足少阴、阳明之经。

肉清取荥、骨清取井、经也。

厥逆为病也,足暴清,胸若将裂,肠苦将以刀切之,烦而不能食,脉大小皆涩,暖取足少阴,清取足阳明,清则补之,温则泻之。

厥逆腹胀满,肠鸣,胸满不得息,取之下胸二胁,咳而动手者,与背输,以手按之,立快者是也。

内闭不得溲,刺足少阴太阳,与抵上以长针。

气逆,则取其太阴、阳明、厥阴,甚取少阴、阳明,动者之经也。

少气,身漯漯也,言吸吸也,骨酸体重,懈惰不能动,补足少阴。

短气,息短不属,动作气索。

补足少阴,去血络也。



译文、注释、简介、赏析

译文

目睛外侧决于面部的部位叫做外眦,靠近鼻子的部位叫做内眦,上面是外眦,下面是内眦。癫痫刚开始时,人会感到不开心,头重痛,视力变得模糊,眼睛发红,情绪非常烦躁,这些都可以通过观察面色来判断。治疗时,可以按摩手太阳、阳明、太阴穴位,让血液流动起来停止症状。 癫痫刚开始发作时,会伴随口唇张开,呼吸急促,心悸等症状,这时可以按摩手阳明、太阳穴位。左侧症状严重时按摩右侧穴位,右侧症状严重时按摩左侧穴位,让血液流动起来停止症状。癫痫刚开始发作时,先出现身体僵硬,接着脊椎疼痛,这时可以按摩足太阳、阳明、太阴和手太阳穴位,让血液流动起来停止症状。 治疗癫痫刚开始发作时,需要与患者相处,观察病情所需的位置。病情加重时,如果发现有过剩的地方就需要泻血,将血液放在瓠壶中,等到病发时血液会自动运动。如果血液不动,就可以进行穴位灸烧。穷骨就是指牙齿中间的骨头。 骨癫痫的症状是脸颊、牙齿和其他穴位的肉都变得肿胀,但骨头正常,出汗,烦躁。多呕吐,有泡沫,气向下排泄,无法治疗。筋癫痫的症状是身体疲倦,痉挛,脉搏强大,刺激颈部大经络的大杼脉。多呕吐,有泡沫,气向下排泄,无法治疗。脉搏癫痫的症状是突然跌倒,四肢的脉搏都肿胀而细长。脉搏肿胀时,要完全刺激它们以出血;如果没有肿胀,就要灸烧太阳穴下的脉搏,灸烧腰部脉搏与腰相距三寸,这些穴位都是输送血液的。多呕吐,有泡沫,气向下排泄,无法治疗。患有癫痫的人,如果病情发作像疯子一样,就会死亡,无法治疗。 疯症刚开始发作时,人会先感到悲伤,随后会忘记快乐、痛苦、生气、害怕等。这种情况是因为担心食物不够而引起的,治疗时需要按摩手太阴、阳明穴位,让血液流动起来停止症状,然后按摩足太阴、阳明穴位。疯症刚开始发作时,人会少睡觉而不感到饥饿,自认为很聪明、很高贵,喜欢骂人,日夜不停,治疗时需要按摩手阳明、太阳、太阴和舌下的少阴穴位。如果症状严重,可以按摩所有穴位,如果不严重,就释放。 疯症言语、惊叫、喜欢笑、喜欢唱歌,无目标地行走,这些都是因为害怕引起的,治疗时需要按摩手阳明、太阳、太阴穴位。疯症还可能出现视力错乱、听觉错乱、喊叫的症状,这是因为气血不足引起的。治疗时需要按摩手太阳、太阴、阳明、足太阴和头部、两颧穴位。 疯症的人食欲很大,喜欢看鬼神,喜欢笑却不表现出来,这是因为有特别喜欢的东西引起的,治疗时需要按摩足太阴、太阳、阳明,然后按摩手太阴、太阳、阳明。疯症刚发作时,如果没有按照上述症状就需要先按摩曲泉穴以及左右动脉,如果症状加重可以见到出血,短时间内就能改善。如果没有改善,就用其他方法治疗,比如灸烧骨骼。 风逆是一种疾病,四肢突然肿胀,身体发冷,饥饿时烦躁,吃饱时容易变化。按摩手太阴的表里穴位、足少阴和阳明经脉,清理肌肉经络和骨骼经络。 厥逆是一种疾病,足部突然发冷,胸部感觉像要裂开,肠子像被刀割一样疼痛,烦躁且无法进食,脉搏大小都很涩。取按摩足少阴经脉,清理足阳明经脉,清理后需要补充,温热后需要泻药。厥逆腹部胀满,肠鸣,胸部满闷无法呼吸,按摩胸部两侧第二肋骨下,咳嗽时用手按压背部,立即会感到舒服。 内闭无法排尿,刺激足少阴和太阳穴位,用长针进行治疗。气逆时,取按摩足太阴、阳明和厥阴穴位,情况严重时取按摩足少阴、阳明穴位,按摩会穿过经络。 少气,身体懒洋洋的,呼吸急促,骨酸体重,懒得动。补充足少阴经脉可以改善。短气,呼吸急促且不平稳,动作时容易气短;补充足少阴经脉,去除血络也可以改善。



黄帝内经·灵枢·热病

〔王冰〕 〔唐〕

偏枯,身偏不用。

而痛,言不变,志不乱,病在分腠之间,巨针取之,益其不足,损其有余,乃可复也。

痱之为病也,身无痛者,四肢不收。

智乱不甚,其言微知,可治。

甚则不能言,不可治也。

病先起于阳,后入于阴者先取其阳,后取其阴,浮而取之。

热病三日,而气口静、人迎躁者,取之诸阳,五十九刺,以泻其热,而出其汗,实其阴,以补其不足者。

身热甚,阴阳皆静者,勿刺也。

其可刺者,急取之,不汗出则泄。

所谓勿刺者,有死征也。

热病七日八日,脉口动,喘而短者,急刺之,汗且自出,浅刺手大指间。

热病七日八日,脉微小,病者溲血,口中干,一日半而死。

脉代者,一日死。

热病已得汗出,而脉尚躁,喘且复热,勿刺肤,喘甚者死。

热病七日八日,脉不躁,躁不散数,后看中有汗。

三日不汗,四日死。

未曾汗者,勿腠刺之。

热病先肤痛,窒鼻充面,取之皮,以第一针,五十九,苛轸鼻,索皮于肺,不得索之火,火者心也。

热病先身涩倚而热,烦俯,干唇口溢,取之皮,以第一针,五十九。

肤胀口干,寒汗出,索脉于心,不得,索之水,水者,肾也。

热病溢干多饮,善惊,卧不起,取之肤肉,以第六针,五十九,目眦青,索肉于脾,不得索之木,木者,肝也。

热病面青,脑痛,手足躁,取之筋间,以第四针于四逆。

筋躄目浸,索筋于肝,不得,索之金,金者,肺也。

热病数惊,瘈瘲而狂,取之脉,以第四针,急泻有余者,癫疾毛发去,索血于心,不得,索之水,水者,肾也。

热病身重骨痛,耳聋而好瞑,取之骨,以第四针,五十九,刺骨。

病不食,啮齿耳青,索骨于肾,不得,索之土,土者,脾也。

热病不知所痛,耳聋,不能自收,口干,阳热甚,阴颇有寒者,热在髓,死不可治。

热病头痛,颞□,脉痛,善衄,厥热病也,取之以第三针,视有余不足,寒热痔。

热病,体重,肠中热,取之以第四针,于其俞,及下诸趾间,索气于胃胳(络)得气也。

热病挟脐怎痛,胸胁满,取之涌泉与阴陵泉,取以第四针,针嗌里。

热病,而汗且出,及脉顺可汗者,取之鱼际、太渊、大都、太白。

泻之则热去,补之则汗出太甚,取内踝上横脉以止之。

热病,已得汗而脉尚盛躁盛,此阴脉之极也,死。

其得汗而脉静者生。

去病,脉尚盛躁而不得汗者,此阳脉之极也,脉盛躁,得汗静者,生。

热病不可刺者有九:一曰:汗不出,大颧发赤哕者死。

二曰:泄而腹满甚者死。

三曰:目不明,热不已者死。

四曰:老人婴儿热而腹满者死。

五曰:汗不出呕下血者死。

六曰:舌本烂,热不已者死。

七曰:咳而衄,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

八曰:髓热者死。

九曰:热而痉者死。

腰折,瘛瘲,齿噤也。

凡此九者,不可刺也。

所谓五十九刺者,两手外内侧各三,凡十二痏。

五指间各一,凡八痏,足亦如是。

头入发一寸旁三分各三,凡六痏。

更入发三寸边五,凡十痏。

耳前后口下者各,项中一,凡六痏。

巅上一,聪会一,发际一,廉泉一,风池二,天柱二。

气满胸中喘息,取足太阴大趾之端,去爪甲如韭叶,寒则留之热则疾之,气下乃止。

心疝暴痛,取足太阴厥阴,尽刺去其血络。

喉痹舌卷,口中干,烦心,心痛,臂内廉痛,不可及头,取手小指次指爪甲下,去端如韭叶。

目中赤痛,从内眦始,取之阴跷。

风痉身反折,先取足太阳及腘中及血络出血,中有寒,取三里。

癃取之阴跷及三毛上及血络,出血男子如蛊,女子如怚,身体腰脊如解,不欲饮食,先取涌泉见血,视跗上盛者,尽见血也。

黄帝内经·灵枢·厥病

〔王冰〕 〔唐〕

厥头痛,面若肿起而烦心,取之足阳明太阴。

厥头痛,头脉痛,心悲,善泣,视头动脉反盛者,刺尽去血,后调足厥阴。

厥头痛,贞贞头痛而重,泻头上五行,行五,先取手少阴,后取足少阴。

厥头痛,意善忘,按之不得,取头面左右动脉,后取足太阴。

厥头痛,项先痛,腰脊为应,先取天柱,后取足太阳。

厥头痛,头痛甚,耳前后脉涌有热,泻出其血后取足少阳。

真头痛,头痛甚,脑尽痛,手足寒至节,死不治。

头痛不可取于腧者,有所击堕,恶血在于内,若肉伤,痛未已,可则刺,不可远取也。

头痛不可刺者,大痹为恶,日作者,可令少愈,不可已。

头半寒痛,先取手少阳阳明,后取足少阳阳明。

厥心痛,与背相控,善瘈,如从后触其心,伛偻者,肾心痛也,先取京骨、昆仑,发针不已,取然谷。

厥心痛,腹胀胸满,心尤痛甚,胃心痛也,取之大都、大白。

厥心痛,痛如以锥针刺其心,心痛甚者,脾心痛也,取之然谷、太溪。

厥心痛,色苍苍如死状,终日不得太息,肝心痛也,取之行间、太冲。

厥心痛,卧若徒居,心痛间,动作,痛益甚,色不变,肺心痛也,取之鱼际、太渊。

真心痛,手足清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

心痛不可刺者,中有盛聚,不可取于腧。

肠中有虫瘕及蛟有也。

皆不可取以小针,心肠痛,□作痛,脓聚,往来上下行,痛有休止,腹热喜渴,涎出者,是蛟有也,以手聚按而坚持之,无令得移,以大针刺之,久持之,虫不动,乃出针也。

并腹脓痛,形中上者。

耳聋无闻,取耳中。

耳鸣,取耳前动脉。

耳痛不可刺者,耳中有脓,若有干耵聍,耳无闻也。

耳聋取手小指次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先取手,后取足。

耳鸣取手中指爪甲上,左取右,右取左,先取手,后取足。

足髀不可举,侧而取之在枢谷中,以员利针,大针不可刺。

病注下血,取曲泉。

风痹淫砾,病不可已者,足如履冰,时如入汤中,股胫淫泺,烦心头痛,时呕时悗,眩已汗出,久则目眩,悲以喜恐,短气,不乐,不出三年死矣。

黄帝内经·灵枢·病本

〔王冰〕 〔唐〕

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

先逆而后病者,治其本。

先寒而后生病者,治其本。

先热而后生病者治其本。

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调之,乃治其他病。

先病而后中满者,治其标。

先病后泄者,治其本。

先中满而后烦心者,治其本。

有客气,有同气。

大小便不利治其标,大小便利,治其本。

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

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

谨详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为独行。

先小大便不利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也。

黄帝内经·灵枢·杂病

〔王冰〕 〔唐〕

厥挟脊而痛至顶,头沉沉然,目□□然,腰脊强。

取足太阳腘中血络。

厥胸满面肿,唇漯漯然,暴言难,甚则不能言,取足阳明。

厥气走喉而不能言,手足清,大便不利,取足少阴。

厥而腹向向然,多寒气,腹中榖榖,便溲难,取足太阴。

嗌干,口中热如胶,取足少阴。

膝中痛,取犊鼻,以员利针,发而间之。

针大如牦,刺膝无疑。

喉痹不能言,取足阳明。

能言,取手阳明。

疟不渴,间日而作,取足阳明。

渴而日作,取手阳明。

齿痛不恶清饮,取足阳明。

恶清饮,取手阳明。

聋而不痛者,取足少阳。

聋而痛者,取手阳明。

衄而不止,衄血流,取足太阳。

衄血取手太阳,不已,刺宛骨下,不已刺,腘中出血。

腰痛,痛上寒,取足太阳。

阳痛上热,取足厥阴,不可以俯仰,取足少阳。

中热而喘,取足少阴,腘中血络。

喜怒而不欲食,言益小,刺足太阴,怒而多言,刺足少阳。

顑痛,刺手阳明与顑之盛脉,出血。

项痛不可俯仰,刺足太阳,不可以顾,刺手太阳也。

小腹满大,上走胃至心,淅淅身时寒热,小便不利,取足厥阴,腹满,大便不利,腹大亦上走胸嗌,喘息喝喝然,取足少阴,腹满食不化,腹满食不化,腹向向然,不能大便,取足太阴。

心痛引腰脊,欲呕,取足少阴。

心痛,腹胀,啬啬然,大便不利,取足太阴。

心痛,引背不得息,刺足少阴,不已,取手少阳。

心痛引小腹满,上下无常处,便溲难,刺足厥阴心痛,但短气不足以息,刺手太阴。

心痛,当九节刺之,按,已刺按之,立已。

上下求之,得之立已。

颌痛,刺足阳明曲周动脉,见血,立已,按人迎于经,立已。

气逆上,刺膺中陷者,与下胸动脉。

腹痛,刺脐左右动脉,已刺按之,立已,刺气街,已刺按之,立已。

痿厥为四末束悗,乃疾解之,日二。

不仁者,十日而知,无休,病已止。

哕,以草刺鼻,嚏,嚏而已。

无息,而疾迎引之,立已。

大惊之,亦可已。

黄帝内经·灵枢·周痹

〔王冰〕 〔唐〕

黄帝问于歧伯曰:周痹之在身也,上下移徒随脉,其上下左右相应,间不容空,愿闻此痛,在血脉之中邪?

将在分肉之间乎?

何以致?

是其痛之移也,间不及下针,其搐痛之时,不及定治,而痛已止矣。

何道使然?

愿闻其故?

歧伯答曰:此众痹也,非周痹也。

黄帝曰:愿闻众痹。

歧伯对曰:此各在其处,更发更止,更居更起,以右应左,以左应右,非能周也。

更发更休也。

帝曰:善。

刺之奈何?

歧伯答曰:刺此者,痛虽已止,必刺其处,勿令复起。

帝曰:善。

愿闻周痹何如?

歧伯对曰:周痹者,在于血脉之中,随脉以下,不能左右,各当其所。

黄帝曰:刺之奈何?

歧伯对曰:痛从上下者,先刺其下以过之,后刺其上以脱之。

痛从下上者,先刺其上以过之,后刺其下以脱之。

黄帝曰:善。

此痛安生?

何因而有名?

歧伯对曰:风寒湿气,客于外分肉之间,迫切而为沫,沫得寒则聚,聚则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则痛,痛则神归之,神归之则热,热则痛解,痛解则厥,厥则他痹发,发则如是。

帝曰:善。

余已得其意矣。

此内不在脏,而外未发于皮,独居分肉之间,真气不能周,故名曰周痹。

故刺猈者,必先切循其下之六经,视其虚实,及大络之血结而不通,及虚而脉陷空者而调之,熨而通之。

其瘈坚转引而行之。

黄帝曰:善。

余已得其意矣,亦得其事也。

九者经巽之理,十二经脉阴阳之病也。

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

〔王冰〕 〔唐〕

皮寒热者,不可附席,毛发焦,鼻槁腊,不得汗,取之三阳之络,以补手太阴。

肌寒热者,肌痛,毛发焦而唇槁腊,不得汗取三阳于下,以去其血者,补足太阴以出其汗。

骨寒热者病无所安,汗注不休。

齿未槁,取其少阴于阴股之络。

齿已槁,死不治。

骨厥亦然。

骨痹,举节不用而痛,汗注烦心,取三阴之经补之。

身有所伤,血出多及中风寒,苦有所堕坠,四支懈惰不收,名曰体惰,取其小腹脐下三结交。

三结交者,阳明、太阴也,脐下三寸关元也。

厥痹者,厥气上及腹,取阴阳之络,视主病也,泻阳补阴经也。

颈侧之动脉人迎。

人迎,足阳明也,在婴筋之前。

婴筋之后,手阳明也,名曰扶突。

次脉,足少阳脉也,名曰天牖,次脉,足太阳也,名曰天柱。

腋下动脉臂太阴也,名曰天府。

阳迎头痛,胸满不得息,取之人迎。

暴喑气□,取扶突与舌本出血。

暴聋气蒙,耳目不明,取天牖。

暴挛痫眩,足不任身,取天柱。

暴瘅内逆,肝肺相搏,血溢鼻口,取天府。

此为天牖五部。

臂阳明有入□齿者名曰大迎,下齿龋取之臂,恶寒补之,不恶寒泻之。

足太阳有入頄□齿者,名曰角孙,上齿龋取之,在鼻与頄前,方病之时其脉盛,盛则泻之虚则补之。

一曰取之出鼻外。

足阳明有挟鼻入于面者,名曰悬颅,属口,对入系目本,视有过者取之,损有余,益不足,反者益其。

足太阳有通项入于脑者,正属目本,名曰眼系,头目苦痛取之,在项中两筋间,入脑乃别。

阴跷阳跷,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锐眦。

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

热厥取足太阴、少阳,皆留之。

寒厥取足阳明、少阴于足,皆留之。

舌纵涎下,烦悗,取足少阴。

振寒洒洒鼓颔,不得汗出,腹胀烦悗,取手太阴。

刺虚者,刺其去也。

刺实者,刺其来也。

春取络脉,夏取分腠,秋取气口,冬取经输,凡此四时,各以时为齐。

络脉治皮肤,分腠治肌肉,气口治筋脉,经输治骨髓。

五藏身有五部:伏兔一。

腓二,腓者,□也。

背三。

五藏之腧四。

项五。

此五部有痈疽者死。

病始手臂者,先取手阳明、太阴而汗出。

病始头首者,先取项太阳而汗出。

病始足胫者,先取足阳明而汗出。

臂太阴可汗出,足阳明可汗出。

故取阴而汗出甚者,止之于阳。

取阳而汗出甚者,止之于阴。

凡刺之害,中而不去则精泄,不中而去则致气。

精泄则病甚而恇,致气则生为痈疽也。

黄帝内经·灵枢·五邪

〔王冰〕 〔唐〕

邪在肺则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欬动肩背。

取之膺中外腧,背三节五脏之傍,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

取之缺盆中以越之。

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行善掣节,时脚肿。

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血脉以散恶血。

取耳间青脉,以去其掣。

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

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

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则有寒有热,皆调于三里。

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

阴痹者,按之而不得,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痛,时眩。

取之涌泉、昆仑。

视有血者,尽取之。

邪在心,则病心痛,喜悲时眩仆。

视有余不足而调之其输也。

黄帝内经·灵枢·四时气

〔王冰〕 〔唐〕

黄帝问于歧伯曰:夫四时之气,各不同形,百病之起,皆有所生,灸刺之道,何者为定?

歧伯曰:四时之气,各有所在,灸刺之道,得气穴为定。

故春取经、血脉、分肉之间,甚者,深刺之,间者,浅刺之。

夏取盛经孙络,取分间绝皮肤。

秋取经腧。

邪在腑,取之合。

冬取井荣,必深以留之。

温虐汗不出,为五十九痏,风□肤胀,为五十痏。

取皮肤之血者,尽取之。

飧泄补三阴之上,补阴陵泉,皆久留之,热行乃止。

转筋于阳,治其阳。

转筋于阴,治其阴。

皆卒刺之。

徒□先取环谷下三寸,以铍针针之,已刺而筒之而内之,入而复之,以尽其□,必坚。

来缓则烦悗,来急则安静,间日一刺之,□尽乃止。

饮闭药,方刺之时徒饮之,方饮无食,方食无饮,无食他食,百三十五日。

着痹不去,久寒不已,卒取其三里。

骨为干。

肠中不便,取三里,盛泻之,虚补之。

疠风者,素刺其肿上。

已刺,以锐针针其处,按出其恶气,肿尽乃止,常食方食,无食他食。

腹中常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

邪在大肠,刺肓之原,巨虚上廉、三里。

小腹控睾,引腰脊,上冲心。

邪在小肠者,连睾系,属于脊,贯肝肺,络心系。

气盛则厥逆,上冲肠胃,煄肝,散于肓,结于脐,故取之肓原以散之,刺太阴以予之,取厥阴以下之,取巨虚下廉去之,按其所过之经以调之。

善呕,呕有苦,长太息,心中憺憺,恐人将人将捕之。

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

取三里以下。

胃气逆,则刺少阳血络,以闭胆逆,却调其虚实,以去其邪。

饮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在上脘,则刺抑而下之,在下脘,则散而去之。

小腹痛肿,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约取之太阳大络,视其络脉与厥阴小络,结而血者,肿上及胃脘,取三里。

睹其色,察其以,知其散复者,视其目色,以知病之存亡也。

一其形,听其动静者,持气口人迎气口人迎以视其脉,坚且盛且滑者,病日进,脉软者,病将下,诸经实者,病三日已。

气口候阴,人迎候阳也。

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

〔王冰〕 〔唐〕

黄帝问于歧伯曰:人焉受气?

阴阳焉会?

何气为营?

何气为卫?

营安从生?

卫于焉会?

老壮不同气,阴阳异位,愿闻其会。

歧伯答曰:人受气于榖,榖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

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

故曰:日中而阳陇为重阳,夜半而阴陇为重阴。

故太阴主内,太阳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为昼夜。

夜半为阴陇,夜半后而为阴衰,平旦阴尽而阳受矣,日中而阳陇,日西而阳衰,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

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平旦阴尽而阳受气。

如是无已,与天地同纪。

黄帝曰:老人之不夜瞑者,何气使然?

少壮之人不昼瞑者,何气使然?

歧伯答曰: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暝,老者之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暝。

黄帝曰:愿闻营卫之所行,皆何道从来?

歧伯答曰: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

黄帝曰:愿闻三焦之所出。

歧伯答曰: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下,贯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还至阳明,上至舌,下足阳明,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

故五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矣。

黄帝曰:人有热饮食下胃,其气未定,汗则出,或出于面,或出于背,或出于身半,其不循卫气之道,何也?

歧伯曰:此外伤于风。

内开腠理,毛蒸理泄,卫气走之,固不得循其道。

此气剽悍滑疾,见开而出,故不得循其道,故命曰漏泄。

黄帝曰:愿闻中焦之所出。

歧伯答曰: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

黄帝曰:夫血之与气,异名同类,何谓也?

歧伯答曰:营卫者,精气也。

血者神气也。

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

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故人生有两死,而无两生。

黄帝曰:愿闻下焦之所出。

歧伯答曰: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

故水榖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

黄帝曰:人饮酒,酒亦入胃,榖未熟而小便独先下,何也?

歧伯答曰:酒者熟谷之液也,其气悍以清,故后谷而入,先谷而液出焉。

黄帝曰:善。

余闻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此之谓也。

黄帝内经·灵枢·脉度

〔王冰〕 〔唐〕

黄帝曰:愿闻脉度。

歧伯答曰:手之六阳,从手至头,长五尺,五六三丈。

手之六阴,从手至胸中,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

足之六阳,从足上至头,八尺六八四丈八尺。

足之六阴,从足至胸中,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

跷脉从足至目,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

督脉、任脉各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

凡都合一十六丈二尺,此气之大经隧也。

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盛而血者疾诛之。

盛者泻之,虚者饮药以补之。

五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

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

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

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

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榖矣。

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

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

六腑不合则留为痈。

故邪在腑则阳脉不和,阳脉不和则气留之,气留之则阳气盛矣。

阳气太盛,则阴脉不利,阴脉不利则血留之,血留之则阴气盛矣。

阴气太盛则阳气不能荣也,故曰关。

阳气太盛,则阴气弗能荣也,故曰格。

阴阳俱盛,不得相荣,故曰关格。

关格者,不得尽期而死也。

黄帝曰:跷脉安起安止,何气荣也?

歧伯答曰:跷脉者,少阴之别,起于然骨之后。

上内踝之上,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頄,属目内眦,合于太阳,阳跷而上行,气并相还,则为濡,目气不荣,则目不合。

黄帝曰:气独行五脏,不荣六腑,何也?

歧伯答曰: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故阴脉荣其脏,阳脉荣其腑,如环之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其流溢之气,内溉脏腑,外濡腠理。

黄帝曰:跷脉有阴阳,何脉当其数?

歧伯曰:男子数其阳,女子数其阴,当数者为经,其不当数者为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