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赏忠厚之至论

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

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

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

故其吁俞之声,欢欣惨戚,见于虞、夏、商、周之书。

成、康既没,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犹命其臣吕侯,而告之以祥刑。

其言忧而不伤,威而不怒,慈爱而能断,恻然有哀怜无辜之心,故孔子犹有取焉。

《传》曰:“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

罚疑从去,所以谨刑也。

” 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

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

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

四岳曰:“鲧可用。

”尧曰:“不可。

鲧方命圮族。

”既而曰:“试之。

”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

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

《书》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

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呜呼!

尽之矣。

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乎仁。

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

过乎仁,不失为君子。

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

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

古者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

赏以爵禄,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

刑以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

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而爵禄不足以劝也。

知天下之恶不胜刑,而刀锯不足以裁也。

是故疑则举而归之于仁,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

故曰:忠厚之至也。

《诗》曰:“君子如祉,乱庶遄已。

君子如怒,乱庶遄沮。

”夫君子之已乱,岂有异术哉?

制其喜怒,而不失乎仁而已矣。

《春秋》之义,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因其褒贬之义以制赏罚,亦忠厚之至也。



译文、注释、简介、赏析

译文

唐尧、虞舜、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的时候,他们是多么地深爱着百姓、深切地替百姓担忧,而且用君子长者的态度来对待天下人。有人做了一件好事,奖赏他之馀,又用歌曲赞美他,为他有一个好开始而高兴,并勉励他坚持到底;有人做了一件不好的事,处罚他之馀,又哀怜同情他,希望他抛弃错误而开始新生。欢喜和忧伤的感情,同意和不同意的声音,见于虞、夏、商、周的历史书籍里。 成王、康王死后,穆王继承王位,周朝的王道便开始衰落。然而穆王还是吩咐大臣吕侯,告诫他使用“祥刑”。他说的话忧愁却不悲伤,威严却不愤怒,慈爱而能决断,有哀怜无罪者的好心肠。因此,孔子把这篇《吕刑》选进《尚书》里。古书上说,“奖赏时如有可疑者应该照样留在应赏之列,为的是推广恩泽;处罚时遇有可疑者则从应罚之列除去,”为的是谨慎地使用刑法。 尧当政时,皋陶是掌管刑法的官。要处死一个人,皋陶三次说当杀,尧帝却一连三次说应当宽恕。所以天下人都害怕皋陶执法坚决,而赞美帝尧用刑宽大。四岳建议:“鲧可以任用。”尧说“不可!鲧违抗命令,毁谤同族。”过后,他还是说“试用一下吧。”为什么尧不听从皋陶处死犯人的主张,却听从四岳任用鲧的建议呢?那么圣人的心意,从这里可以看出来了。《尚书》说:“罪行轻重有可疑时,宁可从轻处置;功劳大小有疑处,宁可从重奖赏。与其错杀无辜的人,宁可犯执法失误的过失。”唉!这句话完全表现出忠厚之意。 可以赏也可以不赏时,赏就过于仁慈了;可以罚也可以不罚时,罚就超出义法了。过于仁慈,还不失为一个君子;超出义法,就流为残忍了。所以,仁慈可以超过,义法是不可超过的。古人奖赏不用爵位和俸禄,刑罚不用刀锯。用爵位、俸禄行赏,只对能得到爵位、俸禄的人起作用,不能影响不能得到爵位和俸禄的人。用刀锯作刑具,只对受这种刑的人起作用,对不受这种刑的人不起作用。古代君主知道天下的善行是赏不完的,不能都用爵位俸禄来奖赏;也知道天下的罪恶是罚不完的,不能都用刀锯来制裁。所以当赏罚有疑问时,就以仁爱之心对待。用君子长者的宽厚仁慈对待天下人,使天下人都相继回到君子长者的忠厚仁爱之道上来,所以说这就是赏罚忠厚到了极点啊! 《诗经》说:“君子如果高兴纳谏,祸乱就会快速止息;君子如果怒斥谗言,祸乱也会快速止息。”君子止息祸乱,难道有异术吗?他不过是适时地控制自己的喜怒,不偏离仁慈宽大的原则罢了。《春秋》的大义是,立法贵严,责人贵宽。根据它的褒贬原则来制定赏罚制度,这也是忠厚之至啊!


注释

刑赏忠厚之至:出自《尚书·大禹谟》伪孔安国的注文:“刑疑付轻,赏疑从众,忠厚之至。” 哀矜(jīn)惩创:怜惜惩戒。 吁俞(xū yú):惊叹应答。俞,表示应允。 欢欣:和善也。 惨戚:悲哀也。 虞、夏、商、周之书:指《尚书》,分《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吕侯:人名,一作甫侯,周穆王之臣,为司寇。周穆王用其言论作刑法。 祥刑:刑而谓之祥者,即刑期无刑之意,故其祥莫大焉。 赏疑从与:言与赏而疑,则宁可与之。 罚疑从去:言当罚而疑,则宁可去之。 皋陶(gāoyáo):古代传说中的人物。传说他是中国上古黄帝的长子少昊的后裔。 士:狱官也。 宥(yòu):宽恕,饶恕。 四岳:唐尧之臣,羲和之四子也,分掌四方之诸侯。一说为一人名。 鲧:传说大禹之父,四凶之一。 方命圮(pǐ)族:违抗命令,毁害族类。方命,逆名也;圯,毁灭、断绝。 《书》:指《尚书》。以下引文出自《尚书·大诰》。 宁失不经:宁可犯不守成法办事的错误。经,成法。 忍人:谓性情狠戾之人也。 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这样,奖赏的作用只落到能得到爵位和俸禄的人身上。 疑:指赏罚不能确定。 《诗》:指《诗经》。以下引文出自《诗经·小雅·巧言》。 祉(zhǐ):福,引申为喜欢。 遄(chuán):快,迅速。 沮(jǔ):停止。 已乱:制止祸乱。 怒:指听到谗言发怒。 因其褒贬义:指根据《春秋》褒善贬恶的原则。


简介

本文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在宋仁宗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应礼部试而写的策论(国家向知识分子寻求关于某某问题之对策的一种形式)。文章以忠厚立论,援引古仁者施行刑赏以忠厚为本的范例,阐发了儒家的仁政思想。文章说理透彻,结构严谨,文辞简练而平易晓畅。主考官欧阳修认为此文脱尽五代宋初以来的浮靡艰涩之风,十分赏识,曾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 这篇文章虽然是考卷,却并非应付考试,也没有刻意推测考官喜欢什么,思考的问题也相当深刻。一个看起来似乎很枯燥的题目,作者却说得有声有色,好像早就成竹在胸,完全没有一般试卷的战战兢兢揣摩谄媚讨好之相,就是在平常时刻,风清月白,灵思忽至所得之文,也不过如此。如果不说是策论,读者是想不到它只是一纸试卷的。区区六百言,读起来有青铜之音。 苏轼的这篇策论,至今令人激动的依然是它自由思想的魅力。此文曾经引发一个著名的典故,在文中,东坡写道:“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主考官欧阳修曾就此事出处问苏轼,苏轼答云:“何须出处。”这种回答很令人想到当年陈寅恪先生“不尊奉”。尤其,欧阳修时代“载道”“言必有出处”乃是风气,苏东坡公然杜撰了一个典故来为他的论点辩护,这是后世中国那些言必某某说的战战兢兢的知识分子根本无法相比的。 这篇策论的题目只是规定文章的内容,并不强求赞成或者否定,仅仅是要求对此问题发表高见。而且这个问题不是一般的问题,是关于国家制度的问题。孟德斯鸠曾经著有《论法的精神》,上下两大册。《刑赏忠厚之至论》也是论法的精神,把“法”的两个方面,宽容与界限,“仁可过,义不可过”说得那么清楚,不过是区区六百字。 其实此文立论不过是儒家的施仁政,行王道,推崇尧舜周孔,属于当时的滥调。但是作者在扣紧题目布局谋篇,引用圣经贤传与论据紧密结合等方面的技巧是很高的。文笔酣畅,说理透辟,概括力很强,结构紧密而完整。用这些手段来引起考官的注意,则是很成功的。因此此文受到主考官欧阳修的高度赞赏,不足为怪。



答谢民师推官书

〔苏轼〕 〔宋〕

近奉违,亟辱问讯,具审起居佳胜,感慰深矣。

某受性刚简,学迂材下,坐废累年,不敢复齿缙绅。

自还海北,见平生亲旧,惘然如隔世人,况与左右无一日之雅,而敢求交乎?

数赐见临,倾盖如故,幸甚过望,不可言也。

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

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远。

”又曰:“辞达而已矣。

”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

求物之妙,如系风捕景,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

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

是之谓辞达。

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

扬雄好为艰深之辞,以文浅易之说,若正言之,则人人知之矣。

此正所谓雕虫篆刻者,其《太玄》、《法言》,皆是类也。

而独悔于赋,何哉?

终身雕篆,而独变其音节,便谓之经,可乎?

屈原作《离骚经》,盖风雅之再变者,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可以其似赋而谓之雕虫乎?

使贾谊见孔子,升堂有馀矣,而乃以赋鄙之,至与司马相如同科,雄之陋如此比者甚众,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也。

因论文偶及之耳。

欧阳文忠公言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贵贱也。

纷纷多言,岂能有益于左右,愧悚不已!

所须惠力法雨堂两字,轼本不善作大字,强作终不佳。

又舟中局迫难写,未能如教。

然轼方过临江,当往游焉。

或僧有所欲记录,当为作数句留院中,慰左右念亲之意。

今日至峡山寺,少留即去。

愈远,惟万万以时自爱。

范文正公文集叙

〔苏轼〕 〔宋〕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

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

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

”轼曰:“此天人也耶?

则不敢知。

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

”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

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

”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

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

”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其后三年,过许,始识公之仲子今丞相尧夫。

又六年,始见其叔彝叟京师。

又十一年,遂与其季德孺同僚于徐。

皆一见如旧,且以公遗稿见属为叙。

又十三年,乃克为之。

呜呼!

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叙而传。

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

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

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

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

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

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

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

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

今其集二十卷,为诗赋二百六十八,为文一百六十五。

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

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

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

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

孔子曰:“有德者必有言。

”非有言也,德之发于口者也。

又曰:“我战则克,祭则受福。

”非能战也,德之见于怒者也。

元祐四年四月十一日。

秋波媚·七月十六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陆游〕 〔宋〕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

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卜算子·齿落

〔辛弃疾〕 〔宋〕

刚者不坚牢,柔者难摧挫。

不信张开口角看,舌在牙先堕。

已阙两边厢,又豁中间个。

说与儿曹莫笑翁,狗窦从君过。

潮州韩文公庙碑

〔苏轼〕 〔宋〕

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是皆有以参天地之化,关盛衰之运。

其生也有自来,其逝也有所为。

故申、吕自岳降,傅说为列星,古今所传,不可诬也。

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是气也,寓于寻常之中,而塞乎天地之间。

卒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贲、育失其勇,仪、秦失其辨。

是孰使之然哉?

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矣!

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

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

历唐贞观开元之盛,辅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

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

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

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

盖尝论天人之辨:以谓人无所不至,惟天不容伪。

智可以欺王公,不可以欺豚鱼。

力可以得天下,不可以得匹夫匹妇之心。

故公之精诚,能开衡山之云,而不能回宪宗之惑。

能驯鳄鱼之暴,而不能弭皇甫镈、李逢吉之谤。

能信于南海之民,庙食百世,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于朝廷之上:盖公之所能者天也,其所不能者人也。

始潮人未知学,公命进士赵德为之师,自是潮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至于今,号称易治。

信乎孔子之言:“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潮人之事公也,饮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祷焉。

而庙在刺史公堂之后,民以出入为艰。

前太守欲请诸朝作新庙,不果。

元祐五年,朝散郎王君涤来守是邦,凡所以养士治民者,一以公为师,民既悦服,则出令曰:“愿新公庙者,听。

”民欢趋之,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期年而庙成。

或曰:“公去国万里而谪于潮,不能一岁而归,没而有知,其不眷恋于潮也,审矣!

”轼曰:“不然。

公之神在天下者,如水之在地中,无所往而不在也。

而潮人独信之深,思之至,焄蒿凄怆,若或见之。

譬如凿井得泉,而曰水专在是,岂理也哉!

” 元丰元年,诏封公昌黎伯,故榜曰:“昌黎伯韩文公之庙”。

潮人请书其事于石,因作诗以遗之,使歌以祀公。

其辞曰: 公昔骑龙白云乡,手抉云汉分天章,天孙为织云锦裳。

飘然乘风来帝旁,下与浊世扫秕糠。

西游咸池略扶桑,草木衣被昭回光。

追逐李、杜参翱翔,汗流籍、湜走且僵。

灭没倒影不能望,作书诋佛讥君王。

要观南海窥衡湘,历舜九嶷吊英皇。

祝融先驱海若藏,约束蛟鳄如驱羊。

钧天无人帝悲伤,讴吟下招遣巫阳。

犦牲鸡卜羞我觞,于餐荔丹与蕉黄。

公不少留我涕滂,翩然被发下大荒。

九张机

〔无名氏〕 〔宋〕

夜半芭蕉落雨密,不胜彩丝过织机。

一梭一线红烛泪,织成九张醉梦里。

一张机,春雷一声动天地,天地不知谁梦泣。

似梦非醒,一场美丽,红烛无人剔。

二张机,春江水暖寒鸭戏,柳树枝头飞黄鹂。

你我未老,各奔东西,空愁一江水。

三张机,采桑牧蚕为求丝,推机传梭为谁衣?

 燕子画楼,荷寄兰溪,夜半听鹰涕。

四张机,朝朝暮暮弄横笛,哀哀怨怨无处依。

一处相聚?

几多别离,为谁白发髻?

五张机,梅花虽瘦雪中立,荷花不染出淤泥。

花开照人,花落逝水,白发于风吹。

六张机,一心盛开百花枝,未曾争春群芳嫉。

红装无过,绿锁深闺,推窗月未归。

七张机,梭走一线心一缕,月明一晚人未息。

梭本无言,线为寒衣,此月何处寄?

八张机,浮光掠影叹无期,彩云追月盘如玉。

相思别处,此情遥寄,酒醉忘别离。

九张机,素笺落红谁人惜,画轴依旧谁人题?

一场离恨,两处分飞,何季再相随?

春望,遥望柳上飞黄鹂,一抹浅绿春故里。

燕子飞来,应有消息,空等一嘴泥。

秋守,大雁一行往南飞,声声凄凉落霞追,烟雨茫茫,菊花洗洗,消瘦一地。

流水不解落花意,落花逝去葬流水。

千头万绪君不知,来年柳绿故人迟。

一张机,一梭才去一梭痴。

丝丝缠乱犹不识。

菱窗院外,紫竹凝咽,曲曲是相知。

两张机,春尘早惹旧织衣。

红粉香坠难梦离。

黄花碧草,秦人巷里,夜夜莺儿啼。

三张机,芊芊素手为君织,羞遮罗锦巧心思。

金樽唱晚,月斜窗纸,一梦醉兰池。

四张机,欲织鸳鸯断梭机,东风怎奈花影稀。

惊弦声断,无聊燕去,何日是归期?

五张机,横纹先织陆郎诗,春旧人瘦恐花知。

泪痕偷掩,红筏难续,不敢说相思。

六张机,晓寒漏断语咿咿,怨冷秋千画锦嘶。

初霜还道,菱花镜里,白发可依稀。

七张机,行行都是连理枝,尺素忽传青鸟迟,黛山方解,摇红烛影,愿遂可双栖?

八张机,回纹怎奈梭难依,无痕月晚影凄凄。

一笸香冢,恨埋情泪,此后永别离。

九张机,织就燕子画楼西,梦残还寄兰花溪。

泪痕如线,萦系心絮,结挽断情丝。

九张机杼拓相思,素手还成并蒂枝。

渺渺银河飞恨远,怡筝醉雪舞清姿。

一张机,流霞倾尽绕春堤。

幽兰绛草芳泽意。

冰肌玉骨,胭脂翠黛,相对浴红衣。

二张机,鬓香轻散沐仙姿。

羞持藕臂娇容丽。

回眸笑语,氤氲凝雾,浅画自依依。

三张机,暮寒犹缀柳芳枝。

星浓月浅花凝泪。

含情隽永,鸳鸯盟誓,最是两心知。

四张机,花开花谢影双飞。

春风不解愁滋味。

清尊素酒,篆香惹绪,永夜恋痴迷。

五张机,朝朝暮暮雨霏霏。

桃花结子承安逸。

山林梦远,琼壶敲尽,锦字杼璇玑。

六张机,银河划断两情痴。

盟鸾心在常相忆。

繁花待剪,疏钟催晓,几度寄相思。

七张机,愁肠试酒晚来迟。

迢迢霄汉终无计。

画楼云雨,良宵岑寂,一梦断尘泥。

八张机,梦阑相见盼春归。

秦筝调柱声如泣。

宫商难理,弦音如梦,何处觅灵犀?

九张机,小书锦字篆清词。

轩窗幽暗华枝碧。

流云醉挽,琼瑰暗信,无奈两徘徊。

念兹,相知相恋亦相思。

相依相伴长相忆。

相携朝暮,相扶白首,相守一生归。

灵犀,双花双叶并双枝,双栖双宿飞双翼,双莲漪露,双鸳共水,双醉暖罗帷。

轩窗半掩寄幽思,销影残灯喟夜迟。

机杼孤声成素缟,婉然织就两心痴。

一张机,织梭光景去如飞。

兰房夜永愁无寐。

呕呕轧轧,织成春恨,留着待郎归。

两张机,月明人静漏声稀。

千丝万缕相萦系。

织成一段,回纹锦字,将去寄呈伊。

三张机,中心有朵耍花儿,娇红嫩绿春明媚。

君需早折,一枝浓艳,莫待过芳菲。

四张机,鸳鸯织就欲双飞。

可怜未老头先白,春波碧草,晓寒深处,相对浴红衣。

五张机,芳心密与巧心期。

合欢树上枝连理,双头花下,两同心处,一对化生儿。

六张机,雕花铺锦未离披。

兰房别有留春计,炉添小篆,日长一线,相对绣工迟。

七张机,春蚕吐尽一生丝。

莫教容易裁罗绮,无端剪破,仙鸾彩凤,分作两般衣。

八张机,纤纤玉手住无时。

蜀江濯尽春波媚。

香遗囊麝,花房绣被,归去意迟迟。

九张机,一心长在百花枝。

百花共作红推被,都将春色,藏头裹面,不怕睡多时。

春衣,素丝染就以堪悲。

晨昏汗污无颜色。

应同秋扇,从兹永弃,无复奉君时。

轻丝。

象床玉手出新奇。

千花万草光凝碧,裁缝衣着,春天歌舞,飞蝶语黄鹂。

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

〔欧阳修〕 〔宋〕

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

群芳烂不收,东风落如糁。

参军春思乱如云,白发题诗愁送春。

遥知湖上一樽酒,能忆天涯万里人。

万里思春尚有情,忽逢春至客心惊。

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

少年把酒逢春色,今日逢春头已白。

异乡物态与人殊,惟有东风旧相识。

鹊桥仙·扁舟昨泊

〔吴潜〕 〔宋〕

扁舟昨泊,危亭孤啸,目断闲云千里。

前山急雨过溪来,尽洗却、人间暑气。

暮鸦木末,落凫天际,都是一团秋意。

痴儿騃女贺新凉,也不道、西风又起。

水调歌头·焦山

〔吴潜〕 〔宋〕

铁瓮古形势,相对立金焦。

长江万里东注,晓吹卷惊涛。

天际孤云来去,水际孤帆上下,天共水相邀。

远岫忽明晦,好景画难描。

混隋陈,分宋魏,战孙曹。

回头千载陈迹,痴绝倚亭皋。

惟有汀边鸥鹭,不管人间兴废,一抹度青霄。

安得身飞去,举手谢尘嚣。

海棠春·己未清明对海棠有赋

〔吴潜〕 〔宋〕

海棠亭午沾疏雨,便一饷、胭脂尽吐。

老去惜花心,相以花无语。

羽书万里飞来处,报扫荡、狐嗥兔舞。

濯锦古江头,飞景还如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