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阳明脉解

黄帝问曰:足阳明之脉病,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钟鼓不为动。

闻木音而惊,何也?

愿闻其故。

岐伯对曰: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土也。

故闻木音而惊者,土恶木也。

帝曰:善。

其恶火何也?

岐伯曰:阳明主肉,其脉血气盛,邪客之则热,热甚则恶火。

帝曰:其恶人何也?

岐伯曰:阳明厥则喘而惋,惋则恶人。

帝曰:或喘而死者,或喘而生者,何也?

岐伯曰:厥逆连脏则死,连经则生。

帝曰:善。

病甚则弃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数日,逾垣上屋,所上之处,皆非其素所能也,病反能者,何也?

岐伯曰:四肢者,诸阳之本也,阳盛则四肢实,实则能登高也。

帝曰:其弃衣而走者,何也?

岐伯曰:热盛于身,故弃衣欲走也。

帝曰:其妄言骂詈,不避亲疏而歌者,何也?

岐伯曰:阳盛则使人妄言骂詈,不避亲疏而不欲食,不欲食,故妄走也。



译文、注释、简介、赏析


黄帝内经·素问·热论

〔无名氏〕 〔汉〕

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

不知其解,愿闻其故。

岐伯对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

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

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

帝曰:愿闻其状。

岐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

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

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甲乙经》《太素》等并作骨),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

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太素》作腑)者,故可汗而已。

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

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

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

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

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

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

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不满,舌干已而嚏。

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日已矣。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脏脉,病日衰已矣。

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

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

帝曰:热病已愈,时有所遗者,何也?

岐伯曰: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

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热有所藏,因其谷气相薄,两热相合,故有所遗也。

帝曰:善。

治遗奈何?

岐伯曰:视其虚实,调其逆从,可使必已矣。

帝曰:病热当何禁之?

岐伯曰: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

帝曰:其病两感于寒者,其脉应与其病形何如?

岐伯曰:两感于寒者:病一日则巨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而烦满。

二日则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言。

三日则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六日死。

帝曰:五脏已伤,六腑不通,荣卫不行,如是之后,三日乃死,何也?

岐伯曰: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其血气盛,故不知人。

三日,其气乃尽,故死矣。

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

暑当与汗皆出,勿止。

黄帝内经·素问·刺热

〔无名氏〕 〔汉〕

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

热争则狂言及惊,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

庚辛甚,甲乙大汗,气逆则庚辛死。

刺足厥阴、少阳。

其逆则头痛员员,脉引冲头也。

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

热争则卒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

壬癸甚,丙丁大汗,气逆则壬癸死。

刺手少阴、太阳。

脾热病者,先头重,颊痛,烦心,颜青,欲呕,身热。

热争则腰痛,不可用俯仰,腹满泄,两颔痛。

甲乙甚,戊己大汗,气逆则甲乙死。

刺足太阴、阳明。

肺热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身热。

热争则喘咳,痛走胸膺背,不得大息,头痛不堪,汗出而寒。

丙丁甚,庚辛大汗,气逆则丙丁死。

刺手太阴、阳明,出血如大豆,立已。

肾热病者,先腰痛,胻酸,苦渴数饮,身热。

热争则项痛而强,胻寒且酸,足下热,不欲言,其逆则项痛员员澹澹然。

戊己甚,壬癸大汗,气逆则戊己死。

刺足少阴、太阳。

诸汗者,至其所胜日,汗出也。

肝热病者,左颊先赤。

心热病者,颜先赤。

脾热病者,鼻先赤。

肺热病者,右颊先赤。

肾热病者,颐先赤。

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热病从部所起者,至期而已。

其刺之反者,三周而已。

重逆则死。

诸当汗者,至其所胜日,汗大出也。

诸治热病,以饮之寒水,乃刺之,必寒衣之,居止寒处。

身寒而止也。

热病先胸胁痛,手足躁,刺足少阳,补足太阴。

病甚者为五十九刺。

热病始手臂痛者,刺手阳明太阴而汗出止。

热病始于头首者,刺项太阳而汗出止。

热病始于足胫者,刺足阳明而汗出止。

热病先身重骨痛,耳聋好瞑,刺足少阴,病甚为五十九刺。

热病先眩冒而热,胸胁满,刺足少阴、少阳。

太阳之脉,色荣颧骨,热病也。

荣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时而已。

与厥阴脉争见者,死期不过三日,其热病内连肾,少阳之脉色也。

少阳之脉,色荣颊前,热病也。

荣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时而已。

与少阴脉争见者,死期不过三日。

热病气穴:三椎下间,主胸中热。

四椎下间,主鬲中热。

五椎下间,主肝热。

六椎下间,主脾热。

七椎下间,主肾热。

荣在骶也,项上三椎陷者中也。

颊下逆颧为大瘕。

下牙车为腹满。

颧后为胁痛。

颊上者,鬲上也。

黄帝内经·素问·评热病论

〔无名氏〕 〔汉〕

黄帝问曰: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

岐伯对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

帝曰:愿闻其说。

岐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

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

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

不能食者,精无俾也。

病而留者,其寿可立而倾也。

且夫《热论》曰:“汗出而脉尚躁盛者死。

”今脉不与汗相应,此不胜其病也,其死明矣。

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

今见三死,不见一生,虽愈必死也。

帝曰:有病身热汗出烦满,烦满不为汗解,此为何病?

岐伯曰:汗出而身热者,风也。

汗出而烦满不解者,厥也。

病名曰风厥。

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巨阳主气,故先受邪,少阴与其为表里也,得热则上从之,从之则厥也。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表里刺之,饮之服汤。

帝曰:劳风为病何如?

岐伯曰:劳风法在肺下,其为病也,使人强上,冥视,唾出若涕,恶风而振寒,此为劳风之病。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以救俯仰。

巨阳引,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

咳出青黄涕,其状如脓,大如弹丸,从口中若鼻中出,不出则伤肺,伤肺则死也。

帝曰:有病肾风者,面、胕痝然壅,害于言,可刺不?

岐伯曰:虚不当刺,不当刺而刺,后五日其气必至。

帝曰:其至何如?

岐伯曰:至必少气时热,时热从胸背上至头,汗出,手热,口干苦渴,小便黄,目下肿,腹中鸣,身重难以行,月事不来,烦而不能食,不能正偃,正偃则咳,病名曰风水,论在《刺法》中。

帝曰:愿闻其说。

岐伯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阴虚者,阳必凑之,故少气时热而汗出也。

小便黄者,少腹中有热也。

不能正偃者,胃中不和也。

正偃则咳甚,上迫肺也。

诸有水气者,微肿先见于目下也。

帝曰:何以言?

岐伯曰:水者阴也,目下亦阴也,腹者至阴之所居,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肿也。

真气上逆,故口苦舌干,卧不得正偃,正偃则咳出清水也。

诸水病者,故不得卧,卧则惊,惊则咳甚也。

腹中鸣者,病本于胃也。

薄脾则烦,不能食。

食不下者,胃脘隔也。

身重难以行者,胃脉在足也。

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

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

今气上迫肺,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也。

帝曰:善。

黄帝内经·素问·逆调论

〔无名氏〕 〔汉〕

黄帝问曰:人身非常温也,非常热也,为之热而烦满者,何也?

伯对曰:阴气少而阳气胜,故热而烦满也。

帝曰:人身非衣寒也,中非有寒气也,寒从中生者何?

岐伯曰:是人多痹气也。

阳气少,阴气多,故身寒如从水中出。

帝曰:人有四肢热,逢风寒如炙如火者,何也?

岐伯曰:是人者,阴气虚,阳气盛。

四肢者阳也,两阳相得而阴气虚少,少水不能灭盛火,而阳独治。

独治者,不能生长也,独胜而止耳。

逢风而如炙如火者,是人当肉烁也。

帝曰:人有身寒,汤火不能热,厚衣不能温,然不冻栗,是为何病?

岐伯曰:是人者,素肾气胜,以水为事,太阳气衰,肾脂枯不长,一水不能胜两火。

肾者水也,而生于骨,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故寒甚至骨也。

所以不能冻栗者,肝一阳也,心二阳也,肾孤脏也,一水不能胜二火,故不能冻栗,病名曰骨痹,是人当挛节也。

帝曰:人之肉苛者,虽近衣絮,犹尚苛也,是谓何疾?

岐伯曰:荣气虚,卫气实也。

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荣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肉如故(《太素》作苛)也。

人身与志不相有,曰死。

帝曰:人有逆气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有不得卧而息无音者,有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有得卧行而喘者,有不得卧不能行而喘者,有不得卧卧而喘者,皆何脏使然?

愿闻其故。

岐伯曰: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

足三阳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

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府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

《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

”此之谓也。

夫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此肺之络脉逆也。

络脉不得随经上下,故留经而不行。

络脉之病人也微,故起居如故而息有音也。

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

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

肾者水脏,主津液,主卧与喘也。

帝曰:善。

黄帝内经·素问·疟论

〔无名氏〕 〔汉〕

黄帝问曰:夫痎疟皆生于风,其蓄作有时者何也?

岐伯对曰:疟之始发也,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栗鼓颔,腰脊俱痛。

寒去则内外皆热,头痛如破,渴欲冷饮。

帝曰:何气使然?

愿闻其道。

岐伯曰: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阴阳相移也。

阳并于阴,则阴实而阳虚,阳明虚则寒栗,鼓颔也。

巨阳虚则腰背头项痛。

三阳俱虚则阴气胜,阴气胜则骨寒而痛。

寒生于内,故中外皆寒。

阳盛则外热,阴虚则内热,外内皆热则喘而渴,故欲冷饮也。

此皆得之夏伤于暑,热气盛,藏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此荣气之所舍也。

此令人汗空疏,腠理开,因得秋气,汗出遇风,及得之以浴水,气舍于皮肤之内,与卫气并居。

卫气者,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此气得阳而外出,得阴而内薄,内外相薄,是以日作。

帝曰:疟疾间日而发作者为何也?

岐伯曰:其气之舍深,内薄于阴,阳气独发,阴邪内着,阴与阳争不得出,是以间日而作也。

帝曰:善。

其作日晏与其日早者,何气使然?

岐伯曰:邪气客于风府,循膂而下,卫气一日一夜大会于风府,其明日,日下一节,故其作也晏。

此先客于脊背也,每至于风府则腠理开,腠理开则邪气入,邪气入则病作,以此日作稍益晏也。

其出于风府,日下一节,二十五日下至骶骨,二十六日入于脊内,注于伏膂之脉,其气上行,九日出于缺盆之中,其气日高,故作日益早也。

其间日发者,由邪气内薄于五脏,横连募原也。

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不能与卫气俱行,不得皆出,故间日乃作也。

帝曰:夫子言卫气每至于风府,腠理乃发,发则邪气入,入则病作。

今卫气日下一节,其气之发也,不当风府,其日作者奈何?

岐伯曰:此邪气客于头项,循膂而下者也。

故虚实不同,邪中异所,则不得当其风府也。

故邪中于头项者,气至头项而病。

中于背者,气至背而病。

中于腰脊者,气至腰脊而病。

中于手足者,气至手足而病。

卫气之所在,与邪气相合,则病作。

故风无常府,卫气之所发,必开其腠理,邪气之所合,则其府也。

帝曰:善。

夫风之与疟也,相似同类,而风独常在,疟得有时而休者,何也?

岐伯曰:风气留其处,故常在。

疟气随经络,沉以内薄,故卫气应乃作。

帝曰:疟先寒而后热者何也?

岐伯曰:夏伤于大暑,其汗大出,腠理开发,因遇夏气凄沧之水寒,藏于腠理皮肤之中,秋伤于风,则病成矣。

夫寒者,阴气也。

风者,阳气也。

先伤于寒而后伤于风,故先寒而后热也。

病以时作,名曰寒疟。

帝曰:先热而后寒者何也?

岐伯曰:此先伤于风而后伤于寒,故先热而后寒也。

亦以时作,名曰温疟。

其但热而不寒者,阴气先绝,阳气独发,则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

帝曰:夫经言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今热为有余,寒为不足,夫疟者之寒,汤火不能温也,及其热,冰水不能寒也,此皆有余不足之类,当此之时,良工不能止,必须其自衰乃剌之,其故何也?

愿闻其说。

岐伯曰:经言无剌熇熇之热,无剌浑浑之脉,无剌漉漉之汗,故为其病逆,未可治也。

夫疟之始发也,阳气并于阴,当是之时,阳虚而阴盛,外无气,故先寒栗也。

阴气逆极则复出之阳,阳与阴复并于外,则阴虚而阳实,故先热而渴。

夫疟气者,并于阳则阳胜,并于阴则阴胜,阴胜则寒,阳胜则热。

疟者,风寒之气不常也,病极则复至。

病之发也,如火之热,如风雨不可当也。

故经言曰:“方其盛时必毁,因其衰也,事必大昌。

”此之谓也。

夫疟之未发也,阴未并阳,阳未并阴,因而调之,真气得安,邪气乃亡。

故工不能治其已发,为其气逆也。

帝曰:善。

攻之奈何?

早晏何如?

岐伯曰:疟之且发也,阴阳之且移也,必从四末始也。

阳已伤,阴从之,故先其时坚束其处,令邪气不得入,阴气不得出,审候见之,在孙络盛坚而血者皆取之,此真往而未得并者也。

帝曰:疟不发,其应何如?

岐伯曰:疟气者,必更盛更虚,当气之所在也。

病在阳则热而脉躁,在阴则寒而脉静,极则阴阳俱衰,卫气相离,故病得休,卫气集则复病也。

帝曰:时有间二日或至数日发,或渴或不渴,其故何也?

岐伯曰:其间日者,邪气与卫气客于六腑,而有时相失,不能相得,故休数日乃作也。

疟者,阴阳更胜也,或甚或不甚,故或渴或不渴。

帝曰:论言夏伤于暑,秋必病疟,今疟不必应者何者?

岐伯曰:此应四时者也。

其病异形者,反四时也。

其以秋病者寒甚,以冬病者寒不甚,以春病者恶风,以夏病者多汗。

帝曰:夫病温疟与寒疟,而皆安舍,舍于何脏?

岐伯曰:温疟者,得之冬中于风,寒气藏于骨髓之中,至春则阳气大发,邪气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脑髓烁,肌肉消,腠理发泄,或有所用力,邪气与汗皆出。

此病藏于肾,其气先从内出之于外也。

如是者,阴虚而阳盛,阳盛则热矣。

衰则气复反入,入则阳虚,阳虚则寒矣。

故先热而后寒,名曰温疟。

帝曰:瘅疟何如?

岐伯日:瘅疟者,肺素有热,气盛于身,厥逆上冲,中气实而不外泄,因有所用力,腠理开,风寒舍于皮肤之内,分肉之间而发,发则阳气盛,阳气盛而不衰则病矣。

其气不及于阴,故但热而不寒,气内藏于心,而外舍于分肉之间,令人消烁脱肉,故命曰瘅疟。

帝曰:善。

黄帝内经·素问·太阴阳明论

〔无名氏〕 〔汉〕

黄帝问曰: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生病而异者,何也?

岐伯对曰:阴阳异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或从内,或从外,所从不同,故病异名也。

帝曰:愿闻其异状也?

岐伯曰:阳者天气也,主外。

阴者地气也,主内。

故阳道实,阴道虚。

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

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

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

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

入五脏则䐜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

故喉主天气,咽主地气。

故阳受风气,阴受湿气。

故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循臂至指端。

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

故曰:“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

”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帝曰: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

岐伯曰: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

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帝曰:脾不主时,何也?

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

脾脏者,常着胃土之精也。

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

帝曰: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何也?

岐伯曰: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嗌,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

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

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

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日以益衰,阴道不利,筋骨肌肉,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黄帝内经·素问·通评虚实论

〔无名氏〕 〔汉〕

黄帝问曰:何谓虚实?

岐伯对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帝曰:虚实何如?

岐伯曰:气虚者,肺虚也。

气逆者,足寒也。

非其时则生,当其时则死。

余脏皆如此。

帝曰:何谓重实?

岐伯曰:所谓重实者,言大热病,气热脉满,是谓重实。

帝曰:经络俱实何如?

何以治之?

岐伯曰:经络皆实,是寸脉急而尺缓也,皆当治之。

故曰:“滑则从,涩则逆也。

”夫虚实者,皆从其物类始,故五脏骨肉,滑利可以长久也。

帝曰:络气不足,经气有余,何如?

岐伯曰:络气不足,经气有余者,脉口热而尺寒也。

秋冬为逆,春夏为从,治主病者。

帝曰:经虚络满何如?

岐伯曰:经虚络满者,尺热满,脉口寒涩也。

此春夏死,秋冬生也。

帝曰:治此者奈何?

岐伯曰:络满经虚,灸阴刺阳。

经满络虚,刺阴灸阳。

帝曰:何谓重虚?

岐伯曰:脉气(《甲乙经》为虚)、上(《甲乙经》为气)虚、尺虚,是为重虚。

帝曰:何以治之?

岐伯曰:所谓气虚者,言无常也。

尺虚者,行步恇然。

脉虚者,不象阴也。

如此者,滑则生,涩则死也。

帝曰:寒气暴上,脉满而实,何如?

岐伯曰:实而滑则生,实而逆则死。

帝曰:脉实满,手足寒,头热,何如?

岐伯曰:春秋则生,冬夏则死。

脉浮而涩,涩而身有热者死。

帝曰:其形尽满何如?

岐伯曰:其形尽满者,脉急大坚,尺涩而不应也,如是者,故从则生,逆则死。

帝曰:何谓从则生,逆则死?

岐伯曰:所谓从者,手足温也。

所谓逆者,手足寒也。

帝曰:乳子而病热,脉悬小者,何如?

岐伯曰:手足温则生,寒则死。

帝曰:乳子中风热,喘鸣肩息者,脉何如?

岐伯曰:喘鸣肩息者,脉实大也,缓则生,急则死。

帝曰:肠澼便血,何如?

岐伯曰:身热则死,寒则生。

帝曰:肠澼下白沫,何如?

岐伯曰:脉沉则生,脉浮则死。

帝曰:肠澼下脓血,何如?

岐伯曰:脉悬绝则死,滑大则生。

帝曰:肠澼之属,身不热,脉不悬绝,何如?

岐伯曰:滑大者曰生,悬涩者曰死,以脏期之。

帝曰:癫疾何如?

岐伯曰:脉搏大滑,久自已。

脉小坚急,死不治。

帝曰:癫疾之脉,虚实何如?

岐伯曰:虚则可治,实则死。

帝曰:消瘅虚实何如?

岐伯曰:脉实大,病久可治。

脉悬小坚,病久不可治。

帝曰:形度、骨度、脉度、筋度,何以知其度也?

(读注:此处有问无答,且与上下文不搭,明清医家已经认为此处是错简而形成的缀文。

)帝曰:春亟治经络,夏亟治经俞,秋亟治六腑府,冬则闭塞。

闭塞者,用药而少针石也。

所谓少针石者,非痈疽之谓也。

痈疽不得顷时回,痈不知所,按之不应手,乍来乍已,刺手太阴傍三痏,与缨脉各二。

掖痈大热,刺足少阳五,刺而热不止,刺手心主三,刺手太阴经络者,大骨之会各三。

暴痈筋软,随分而痛,魄汗不尽,胞气不足,治在经俞。

腹暴满,按之不下,取手太阳经络者,胃之募也。

少阴俞去脊椎三寸傍五,用圆利针。

霍乱,刺俞旁五,足阳明及上傍三。

刺痫惊脉五,针手太阴各五,刺经太阳五,刺手少阴经络傍者一,足阳明一,上踝五寸刺三针。

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高粱之疾也。

隔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

暴厥而聋,偏塞闭不通,内气暴薄也。

不从内外中风之病,故瘦留着也。

跖跛,寒风湿之病也。

黄帝曰:黄疸、暴痛、癫疾、厥狂,久逆之所生也。

五脏不平,六腑闭塞之所生也。

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

黄帝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

〔无名氏〕 〔汉〕

黄帝问曰:余闻九针九篇,夫子乃因而九之,九九八十一篇,余尽通其意矣。

经言气之盛衰,左右倾移,以上调下,以左调右,有余不足,补泻于荣(为荥字之误)、输,余知之矣。

此皆荣卫之倾移,虚实之所生,非邪气从外入于经也。

余愿闻邪气之在经也,其病人何如?

取之奈何?

岐伯对曰:夫圣人之起度数,必应于天地。

故天有宿度,地有经水,人有经脉。

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

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涩的通假字,下同)。

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

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

夫邪之入于脉也,寒则血凝泣,暑则气淖泽,虚邪因而入客,亦如经水之得风也,经之动脉,其至也,亦时陇起,其行于脉中,循循然。

其至寸口中手也,时大时小,大则邪至,小则平。

其行无常处,在阴与阳,不可为度,从而察之,三部九候。

卒然逢之,早遏其路。

吸则内(纳的通假字,下同)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

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

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曰泻。

帝曰:不足者补之奈何?

岐伯曰: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门,以闭其神。

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

其气以至,适而自护,候吸引针,气不得出,各在其处,推阖其门,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命曰补。

帝曰:候气奈何?

岐伯曰:夫邪去络入于经也,舍于血脉之中,其寒温未相得,如涌波之起也,时来时去,故不常在。

故曰,方其来也,必按而止之,止而取之,无逢其冲而泻之。

真气者,经气也,经气太虚,故曰:“其来不可逢。

”此之谓也。

故曰:“候邪不审,大气已过,泻之则真气脱,脱则不复,邪气复至,而病益蓄。

”故曰:“其往不可追。

”此之谓也。

不可挂以发者,待邪之至时而发针泻矣。

若先若后者,血气已尽(全元起本为虚),其病不可下。

故曰:“知其可取如发机,不知其取如扣椎(应为楗之误)。

”故曰:“知机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者扣之不发。

”此之谓也。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此攻邪也。

疾出以去盛血,而复其真气。

此邪新客,溶溶未有定处也。

推之则前,引之则止,逆而刺之,温血也。

刺出其血,其病立已。

帝曰:善。

然真邪以合,波陇不起,候之奈何?

岐伯曰:审扪循三部九候之盛虚而调之。

察其左右上下,相失及相减者,审其病脏以期之。

不知三部者,阴阳不别,天地不分。

地以候地,天以候天,人以候人,调之中府,以定三部。

故曰:“刺不知三部九候病脉之处,虽有大过且至,工不能禁也。

”诛罚无过,命曰大惑,反乱大经,真不可复。

用实为虚,以邪为真,用针无义,反为气贼。

夺人正气,以从为逆,荣卫散乱,真气已失,邪独内着,绝人长命,予人夭殃。

不知三部九候,故不能久长。

因不知合之四时五行,因加相胜,释邪攻正,绝人长命。

邪之新客来也,未有定处,推之则前,引之则止,逢而泻之,其病立已。

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

〔无名氏〕 〔汉〕

黄帝问曰:用针之服,必有法则焉,今何法何则?

岐伯对曰:法天则地,合以天光。

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

是故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

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涩的通假字)而卫气沉。

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

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

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

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

是以天寒无刺,天温无凝,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

是谓得时而调之。

因天之序,盛虚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

故曰:月生而泻,是谓藏(全元起本作“减”)虚。

月满而补,血气扬溢,络有留血,命曰重实。

月郭空而治,是谓乱经。

阴阳相错,真邪不别,沉以留止,外虚内乱,淫邪乃起。

帝曰:星辰八正何候?

岐伯曰:星辰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

八正者,所以候八风之虚邪,以时至者也。

四时者,所以分春秋冬夏之气所在,以时调之也。

八正之虚邪而避之勿犯也。

以身之虚而逢天之虚,两虚相感,其气至骨。

入则伤五脏,工候救之,弗能伤也。

故曰:“天忌不可不知也。

”帝曰:善。

其法星辰者,余闻之矣,愿闻法往古者。

岐伯曰:法往古者,先知《针经》也。

验于来今者,先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以候气之浮沉,而调之于身,观其立有验也。

观其冥冥者,言形气荣卫之不形于外,而工独知之。

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四时气之浮沉,参伍相合而调之,工常先见之,然而不形于外,故曰观于冥冥焉!

通于无穷者,可以传于后世也。

是故工之所以异也。

然而不形见于外,故俱不能见也。

视之无形,尝之无味,故谓冥冥,若神仿佛。

虚邪者,八正之虚邪气也。

正邪者,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开,逢虚风,其中人也微,故莫知其情,莫见其形。

上工救其萌芽,必先见三部九候之气,尽调不败而救之,故曰上工。

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

救其已成者,言不知三部九候之相失,因病而败之也。

知其所在者,知诊三部九候之病脉处而治之,故曰守其门户焉。

莫知其情,而见邪形也。

帝曰:余闻补泻,未得其意。

岐伯曰:泻必用方。

方者,以气方盛也,以月方满也,以日方温也,以身方定也。

以息方吸而内(纳的通假字)针,乃复候其方吸而转针,乃复候其方呼而徐引针,故曰泻必用方,其气而行焉。

补必用员。

员者,行也,行者,移也。

刺必中其荣,复以吸排针也。

故员与方,非针也。

故养神者,必知形之肥瘦,荣卫血气之盛衰。

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

帝曰:妙乎哉论也!

合人形于阴阳四时,虚实之应,冥冥之期,其非夫子,孰能通之。

然夫子数言形与神,何谓形?

何谓神?

愿卒闻之。

岐伯曰:请言形。

形乎形,目冥冥,问其所病,索之于经,慧然在前。

按之不得,不知其情,故曰形。

帝曰:何谓神?

岐伯曰:请言神。

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

三部九候为之原,九针之论不必存也。

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

〔无名氏〕 〔汉〕

黄帝问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君王众庶,尽欲全角,形之疾病,莫知其情,留淫日深,着于骨髓,心私虑之。

余欲针除其疾病,为之奈何?

岐伯对曰:夫盐之味咸者,其气令器津泄。

弦绝者,其音嘶败。

木敷(按《太素》为陈)者,其叶发(按《太素》为落)。

病深者,其声哕。

人有此三者,是谓坏腑,毒药无治,短针无取,此皆绝皮伤肉,血气争黑。

帝曰:余念其痛,心为之乱惑反甚,其病不可更代,百姓闻之,以为残贼,为之奈何?

岐伯曰: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

知万物者,谓之天子。

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

天有寒暑,人有虚实。

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

知十二节之理者,圣智不能欺也。

能存八动之变,五胜更立。

能达虚实之数者,独出独入,呿吟至微,秋毫在目。

帝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天地合气,别为九野,分为四时,月有小大,日有短长,万物并至,不可胜量,虚实呿吟,敢问其方?

岐伯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

万物尽然,不可胜竭。

故针(箴的通假字)有悬布天下者五,黔首共余食,莫知之也。

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小大,五曰知腑脏血气之诊。

五法俱立,各有所先。

今末世之刺也,虚者实之,满者泄之,此皆众工所共知也。

若夫法天则地,随应而动,和之者若响,随之者若影,道无鬼神,独来独往。

帝曰:愿闻其道。

岐伯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众脉不见,众凶弗闻,外内相得,无以形先,可玩往来,乃施于人。

人有虚实,五虚勿近,五实勿远,至其当发,间不容瞚。

手动若务,针耀而匀,静意视义,观适之变,是谓冥冥,莫知其形。

见其乌乌,见其稷稷,从见其飞,不知其谁。

伏如横弩,起如发机。

帝曰:何如而虚?

何如而实?

岐伯曰:刺虚者须其实,刺实者须其虚。

经气已至,慎守勿失。

深浅在志,远近若一。

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