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决疑·第一节

一日,韦刺史为师设大会斋,斋讫,刺史请师升座,同官僚士庶肃容再拜,问曰:“弟子闻和尚说法,实不可思议,今有少疑,愿大慈悲特为解说。

”师曰:“有疑即问,吾当为说。

”韦公曰:“和尚所说,可不是达摩大师宗旨乎?

”师曰:“是。

”公曰:“弟子闻达摩初化梁武帝,帝问云:‘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设斋,有何功德?

’达摩言:‘实无功德。

’弟子未达此理,愿和尚为说。

”师曰:“实无功德,勿疑先圣之言。

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不可将福便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师又曰:“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

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

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

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

若觅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

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

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

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

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

善知识,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

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

善知识,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

是以福德与功德别,武帝不识真理,非我祖师有过。

”刺史又问曰:“弟子常见僧俗念阿弥陀佛,愿生西方,请和尚说,得生彼否?

愿为破疑。

”师言:“使君善听,慧能与说,世尊在舍卫城中,说西方引化经文,分明去此不远。

若论相说里数,有十万八千,即身中十恶八邪,便是说远。

说远为其下根,说近为其上智。

人有两种,法无两般。

迷悟有殊,见有迟疾。

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净其心。

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

’使君东方人,但心净即无罪。

虽西方人,心不净亦有倦。

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

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所以佛言,随所住处恒安乐。

使君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

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

今劝善知识,先除十恶,即行十万,后除八邪,乃过八千,念念见性,常行平直,到如弹指,便睹弥陀。

使君但行十善,何须更愿往生?

不断十恶之心,何佛即来迎请?

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方只在刹那,不悟念佛求生,路遥如何得达。

慧能与诸人移西方于刹那间,目前便见,各愿见否?

”众皆顶礼云:“若此处见,何须更愿往生,愿和尚慈悲,便现西方,普令得见。



译文、注释、简介、赏析

译文

一天,韦刺史为慧能大师准备了聚餐法会,吃完了斋饭,刺史请大师升上座坐好,自己和官僚、学士及百姓庄重地向大师行礼,然后叩问:“弟子听了和尚您讲解佛法,感到实在奥妙得不可思议,但还有一些疑问,希望您大发慈悲再给解说一下。”大师说:“有疑惑就问吧,我应当给你解说。”韦公说:“和尚您说的,是不是达摩大师的宗旨呢?”大师说:“是。”韦公说:“弟子听说达摩开始度化梁武帝时,梁武帝问道:‘我一辈子都在建造寺庙,剃度僧人出家,施舍财物,布施斋饭,这些善行有什么功德呢?’达摩说:‘其实并没有功德。’弟子还没有明白这里面的道理,希望和尚给解说一下。”大师说:“的确没有功德,不要怀疑先辈圣人的话。武帝心怀杂念,不懂真正的佛法,建造寺庙,剃度僧人,布施财物,施舍斋饭,这只能叫希求福报,不能把追求福报当做功德,功德存在于法身中,不在于表面的行善事以求福报。”大师又说:“认识到自己有佛性是功,平等待人接物是德,每一个心念都没有滞碍,总是能认识自己的本性,予以巧妙地运用,这叫功德。内心谦虚是功,外在的行为有礼是德。凭自己的本性成就万种佛法是功,自心本体离弃妄念是德。不离开自己本有的佛性是功,在运用时不受外界污染是德。如果想要得到功德法身,只要根据这样的原则去做,那就是真正的功德。如果是想修功德的人,心里从来不轻视别人,经常采取尊重别人的态度。如果心里总是轻视别人,自我的念头就难以断绝,就没有功。自己的本性虚妄不实,就没有德。这是妄自尊大,老是轻视一切的结果。善知识们,每一个念头都不离开佛性是功,心思行为公平正直是德。自己修行佛性是功,自己修行法身是德。善知识们,功德要从自己的本性中发现,不是靠布施财物供养佛像能求得到的。这就是求福报与功德的区别,武帝不能认识真理,并不是我的祖师说错了。”刺史又问:“弟子经常见僧人和俗家信众们口念阿弥陀佛,希望来生能托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请教和尚,真的能托生到那儿吗?请您解除我的疑惑。”大师说:“使君请听,慧能给你讲,当世尊在舍卫城的时候,就讲说过引度众生往生西方净土的经文,经文里说得清楚,西方离这儿并不远。但如果一般地计算里程,那就有十万八千里那么远,这是指众生身上的十恶八邪,因此说远。说远是针对根性低下的人,说近是针对智慧高明的人。人可分为两种,但佛法并没有两样。人或执迷或觉悟有分别,所以认识也就有迟钝和快捷的不同。执迷的人靠口里念诵佛号希望来生能在西方,觉悟的人则重视让自己的心灵洁净。所以佛这样说:‘只要心念纯洁了,也就是到了清净的佛土了。’使君你是东方人,但只要你心灵纯洁,就没有罪过;即使是西方净土的人,心灵不纯洁也会有罪过。东方人造作下罪孽,想通过念诵佛号以托生西方,那么西方人造作下罪孽,他念佛号又希望托生到什么国土呢?凡夫愚众不了悟自己的本性,不认识自己身中的净土,只是想东方想西方,而觉悟了的人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能得到净土,所以佛说随便在哪里都能获得安乐。使君你只要心里没有不善的念头,西方离这儿并不遥远;如果有不善的心思,想靠念诵佛号投生极乐世界那是难以实现的。现在我奉劝各位善知识,先除掉自己身上的十恶,那就已经走过十万里了,再除掉八邪,那就又走了八千里,每一个念头都能认识自己的佛性,保持行为公平正直,那么到达西方极乐世界只是弹指一挥间的事,立刻就能见到阿弥陀佛。使君只要修行十善,又何须乞愿投生西方?如果不能断除十恶之心,又有哪一位佛会来迎请你呢?如果觉悟了‘无生无灭’的顿教佛法,看见西方净土就在一刹那间;如果不能觉悟道理,想靠念诵佛号以求托生西方,那路途遥远得很,怎么能到达!慧能可以给大家把西方在刹那间移来,目前就能看见,大家愿意见吗?”众人都礼拜说:“如果能在这儿就看见西方净土,又何须乞愿来世投生,请求和尚大发慈悲,就把西方显现在眼前,让我们都看一看。”


注释

梁武帝:南朝梁开国皇帝萧衍,笃信佛教,曾三次舍身同泰寺。 度僧:帮助佛教信徒正式出家为僧。 布施:这里指向寺庙施舍财物等。 法身:佛的真身。性宗和相宗的具体解释有所不同。 十恶八邪:十恶指杀生、偷盗、邪淫、贪心、嗔心、痴心、绮言(花言巧语或风流话)、妄言、恶口(恶毒语言)、两舌(挑拨是非)。八邪指邪语、邪见、邪思、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


简介

《六祖坛经》,全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是佛教禅宗祖师惠能说,弟子法海等集录的一部经典。



六祖坛经·决疑·第二节

〔慧能〕 〔唐〕

师言:“大众,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门,外有五门,内有意门。

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无。

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

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

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

人我是须弥,邪心是海水,烦恼是波浪,毒害是恶龙,虚妄是鬼神,尘劳是鱼鳖,贪嗔是地狱,愚痴是畜生。

善知识,常行十善,天堂便至。

除人我,须弥倒。

去邪心,海水竭。

烦恼无,波浪灭。

毒害忘,鱼龙绝。

自心地上觉性如来,放大光明。

外照六门清净,能破六欲诸天,自性内照,三毒即除,地狱等罪,一时消灭。

内外明彻,不异西方。

不作此修,如何到彼?

”大众闻说,了然见性,悉皆礼拜,俱叹善哉!

唱言:“普愿法界众生,闻者一时悟解。

”师言:“善知识,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

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

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

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

”韦公又问:“在家如何修行,愿为教授。

”师言:“吾与大众说无相颂,但依此修,常与吾同处无别。

若不作此修,剃发出家,于道何益!

颂曰:心平何劳持戒?

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师复曰:“善知识,总须依偈修行,见取自性,直成佛道。

法不相待,众人且散,吾归曹溪。

众若有疑,却来相问。

”时刺史官僚,在会善男信女,各得开悟,信受奉行。

六祖坛经·定慧·第一节

〔慧能〕 〔唐〕

师示众云:“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大众勿迷,言定慧别。

定慧一体,不是二。

定是慧体,慧是定用。

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

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

诸学道人,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各别。

作此见者,法有二相。

口说善语,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

若心口俱善,内外一如,定慧即等。

自悟修行,不在于诤,若诤先后,即同迷人。

不断胜负,却增我法,不离四相。

善知识,定慧犹如何等?

犹如灯光,有灯即光,无灯即暗,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名虽有二,体本同一。

此定慧法,亦复如是。

”师示众云:“善知识,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

《净名经》云:‘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

’莫心行谄曲,口但说直。

口说一行三昧,不行直心。

但行直心,于一切法勿有执著。

迷人著法相,执一行三昧,直言常坐不动,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

作此解者,即同无情,却是障道因缘。

善知识,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

若言常坐不动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却被维摩诘诃。

善知识,又有人教坐,看心观静,不动不起,从此置功。

迷人不会,便执成颠。

如此者众,如是相教,故知大错。

”师示众云:“善知识,本来正教,无有顿渐。

人性自有利钝,迷人渐修,悟人顿契。

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即无差别,所以立顿渐之假名。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无相者,于相而离相。

无念者,于念而无念。

无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

念念之中,不思前境。

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

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

此是以无住为本。

善知识,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

能离于相,则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

善知识,于诸境上,心不染,日无念。

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

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是为大错。

学道者思之,若不识法意,自错犹可,更劝他人,自迷不见,又谤《佛经》,所以立无念为宗。

善知识,云何立无念为宗?

只缘口说见性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一切尘劳妄想,从此而生。

自性本无一法可得。

若有所得,妄说祸福,即是尘劳邪见。

故此法门立无念为宗。

善知识,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

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

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

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

真如有性,所以起念。

真如若无,眼耳色声当时即坏。

善知识,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

故经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六祖坛经·坐禅·第一节

〔慧能〕 〔唐〕

师示众云:“此门坐禅,元不看心,亦不看净,亦不是不动。

若言看心,心原是妄,知心如幻,故无所看也。

若言看净,人性本净,由妄念故,盖覆真如,但无妄想,性自清净,起心看净,却生净妄,妄无处所,看者是妄,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工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却被净缚①。

善知识,若修不动者,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

善知识,迷人身虽不动,开口便说他人是非长短好恶,与道违背,若看心看净,即障道也。

”师示众云:“善知识,何名坐禅?

此法门中,无障无碍。

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

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

善知识,何名禅定?

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

外若著相,内心即乱。

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

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

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

《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

’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六祖坛经·忏悔·第一节

〔慧能〕 〔唐〕

时大师见广韶洎四方士庶骈集山中听法,于是升座告众曰:“来,诸善知识,此事须从自性中起,于一切时,念念自净其心,自修其行,见自己法身,见自心佛,自度自戒,始得不假到此。

既从远来,一会于此,皆共有缘,今可各各胡跪,先为传自性五分法身香,次授无相忏悔。

众胡跪。

”师曰:“一,戒香,即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嗔、无劫害,名戒香。

二,定香,即睹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名定香。

三,慧香,自心无碍,常以智慧观照自性,不造诸恶,虽修众善,心不执著,敬上念下,矜恤孤贫,名慧香。

四,解脱香,即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名解脱香。

五,解脱知见香,自心既无所攀缘善恶,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脱知见香。

善知识,此香各自内薰,莫向外觅。

”“今与汝等授无相忏悔,灭三世罪,令得三业清净。

善知识,各随我语,一时道: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愚迷染。

从前所有恶业愚迷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

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诳染,从前所有恶业憍诳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

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嫉妒染,从前所有恶业嫉妒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

”“善知识,已上是为无相忏悔。

云何名忏?

云何名悔?

忏者,忏其前愆。

从前所有恶业,愚迷诳嫉妒等罪,悉皆尽忏,永不复起,是名为忏。

悔者,悔其后过,从今已后,所有恶业,愚迷诳嫉妒等罪,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是名为悔。

故称忏悔。

凡夫愚迷,只知忏其前愆,不知悔其后过,以不悔故,前罪不灭,后过又生,前罪既不灭,后过复又生,何名忏悔?

六祖坛经·忏悔·第二节

〔慧能〕 〔唐〕

“善知识,既忏悔已,与善知识发四弘誓愿,各须用心正听: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

善知识,大家岂不道众生无边誓愿度,恁么道,且不是慧能度。

善知识,心中众生,所谓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是等心,尽是众生,各须自性自度,是名真度。

何名自性自度?

即自心中邪见烦恼愚痴众生,将正见度。

既有正见,使般若智打破愚痴迷妄众生,各各自度。

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如是度者,名为真度。

又烦恼无边誓愿断,将自性般若智除却虚妄思想心是也。

又法门无尽誓愿学,须自见性,常行正法,是名真学。

又无上佛道誓愿成,既常能下心,行于真正,离觅离觉,常生般若,除真除妄,即见佛性,即言下佛道成。

常念修行是愿力法。

”“善知识今发四弘愿了,更与善知识授无相三归依戒。

善知识,归依觉,两足尊②。

归依正,离欲尊。

归依净,众中尊。

从今日去,称觉为师,更不归依邪魔外道,以自性三宝常自证明。

劝善知识,归依自性三宝。

佛者,觉也。

法者,正也。

僧者,净也。

自心归依觉,邪迷不生。

少欲知足,能离财色,名两足尊。

自心归依正,念念无邪见,以无邪见故,即无人我贡高贪爱执著,名离欲尊。

自心归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名众中尊。

若修此行,是自归依。

凡夫不会,从日至夜,受三归戒,若言归依佛,佛在何处?

若不见佛,凭何所归?

言却成妄。

善知识,各自观察,莫错用心,经文分明言自归依佛,不言归依他佛,自佛不归,无所依处。

今既自悟,各须归依自心三宝,内调心性,外敬他人,是自归依也。

”“善知识,既归依自三宝竞,各各志心。

吾与说一体三身自性佛,令汝等见三身,了然自悟自性。

总随我道:于自色身归依清净法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圆满报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千百亿化身佛。

善知识,色身是舍宅,不可言归,向者三身佛,在自性中。

世人总有,为自心迷,不见内性,外觅三身如来,不见自身中有三身佛。

汝等听说,令汝等于自身中见自性有三身佛。

此三身佛,从自性生,不从外得。

”“何名清净法身佛?

世人性本清净,万法从自性生,思量一切恶事,即生恶行。

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

如是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清,日月常明。

为浮云盖覆,上明下暗,忽遇风吹云散,上下俱明,万象皆现,世人性常浮游,如彼天云。

善知识,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于外著境,被自念浮云盖覆自性,不得明朗,若遇善知识,闻真正法,自除迷妄,内外明彻,于自性中万法皆现,见性之人,亦复如是,此名清净法身佛。

”“善知识,自心归依自性,是归依真佛。

自归依者,除却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谄曲心、吾我心、诳妄心、轻人心、慢他心、邪见心、贡高心,及一切时中不善之行,常自见己过,不说他人好恶,是自归依。

常须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见性通达,更无滞碍,是自归依。

六祖坛经·般若·第三节

〔慧能〕 〔唐〕

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

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无念。

何名无念?

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

用即遍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

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

善知识,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

善知识,后代得吾法者,将此顿教法门,于同见同行,发愿受持,如事佛故,终身而不退者,定入圣位。

然须传授从上以来默传分付,不得匿其正法。

若不同见同行,在别法中,不得传付,损彼前人,究竟无益。

恐愚人不解,谤此法门,百劫千生,断佛种性。

善知识,吾有一无相颂,各须诵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

若不自修,惟记吾言,亦无有益。

听吾颂曰: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

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

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

只此见性门,愚人不可悉。

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

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

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

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馀。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

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⑥。

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

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

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

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

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

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

自若无道心,暗行不见道。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

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

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

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

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

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现。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

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

此颂是顿教,亦名大法船。

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

师复曰:今于大梵寺说此顿教,普愿法界众生,言下见法成佛。

时韦使君与官僚道俗,闻师所说,无不省悟,一时作礼,皆叹:“善哉!

何期岭南有佛出世!

六祖坛经·般若·第二节

〔慧能〕 〔唐〕

善知识,迷人口念,当念之时,有妄有非。

念念若行,是名真性。

悟此法者,是般若法。

修此行者,是般若行。

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

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

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

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

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

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如此修行,定成佛道,变三毒为戒定慧。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

何以故?

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若无尘劳,智慧常现,不离自性。

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着,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

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

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须修般若行,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

当知此经功德,无量无边,经中分明赞叹,莫能具说。

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

小根小智人闻,心生不信,何以故?

譬如天龙下雨于阎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草叶。

若雨大海,不增不减。

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

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观照故,不假文字。

譬如雨水,不从无有,元是龙能兴致,令一切众生,一切草木,有情无情,悉皆蒙润,百川众流,却入大海,合为一体。

众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复如是。

善知识,小根之人闻此顿教,犹如草木。

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长,小根之人,亦复如是。

元有般若之智,与大智人更无差别,因何闻法不自开悟?

缘邪见障重,烦恼根深,犹如大云覆盖于日,不得风吹,日光不现。

般若之智亦无大小,为一切众生自心迷悟不同,迷心外见,修行觅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

若开悟顿教,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

善知识,内外不住,去来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能修此行,与般若经本无差别。

善知识,一切修多罗及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故知万法本自人兴。

一切经书,因人说有,缘其人中有愚有智,愚为小人,智为大人。

愚者问于智人,智者与愚人说法,愚人忽然悟解心开,即与智人无别。

善知识,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

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

《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

《净名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

善知识,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

是以将此教法流行,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

若自不悟,须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

是善知识有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性。

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

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

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执谓须他善知识望得解脱者,无有是处。

何以故?

自心内有知识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虽有教授,救不可得。

若起正真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

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六祖坛经·般若·第一节

〔慧能〕 〔唐〕

次日,韦使君请益。

师升座,告大众曰: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

复云: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

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

吾今为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谛听,吾为汝说。

善知识,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终无有益。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此言大智慧到彼岸。

此须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

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

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

何名摩诃?

摩诃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嗔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诸佛刹土,尽同虚空。

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

自性真空,亦复如是。

善知识,莫闻吾说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

若空心静坐,即著无记空。

善知识,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

善知识,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舍,亦不染著,心如虚空,名之为大。

故曰摩诃。

善知识,迷人口说,智者心行。

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与语,为邪见故。

善知识,心量广大,遍周法界。

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

善知识,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名为真性自用。

一真一切真,心量大事,不行小道。

口莫终日说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称国王,终不可得,非吾弟子。

善知识,何名般若?

般若者,唐言智慧也。

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

一念愚即般若绝。

一念智即般若生。

世人愚迷,不见般若,口说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说空,不识真空。

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何名波罗蜜?

此是西国语,唐言到彼岸,解义离生灭。

著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为此岸。

离境无生灭,如水常通流,即名为彼岸,故号波罗蜜。

六祖坛经·行由·第十节

〔慧能〕 〔唐〕

慧能后至曹溪,又被恶人寻逐,乃于四会,避难猎人队中,凡经一十五载,时与猎人随宜说法。

猎人常令守网,每见生命,尽放之。

每至饭时,以菜寄煮肉锅。

或问,则对曰:“但吃肉边菜。

”一日思惟,时当弘法,不可终遁,遂出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

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

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一众骇然。

印宗延至上席,徵诘奥议,见慧能言简理当,不由文字。

宗云:“行者定非常人,久闻黄梅衣法南来,莫是行者否?

”慧能曰:“不敢。

”宗于是作礼,告请传来衣钵,出示大众。

宗复问曰:“黄梅付嘱,如何指授?

”慧能曰:“指授即无,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

”宗曰:“何不论禅定解脱?

”慧能曰:“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

”宗又问:“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

”慧能曰:“法师讲《涅槃经》,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

如高贵德王菩萨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阐提等,当断善根佛性否?

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为不二。

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

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

”印宗闻说,欢喜合掌,言某甲讲经,犹如瓦砾。

仁者论议,犹如真金。

于是为慧能祝发,愿事为师。

慧能遂于菩提树下,开东山法门。

慧能于东山得法,辛苦受尽,命似悬丝。

今日得与使君官僚僧尼道俗同此一会,莫非累劫之缘,亦是过去生中供养诸佛,同种善根,方始得闻如上顿教,得法之因。

教是先圣所传,不是慧能自智,愿闻先圣教者,各令净心。

闻了各自除疑,如先代圣人无别。

一众闻法,欢喜作礼而退。

六祖坛经·行由·第九节

〔慧能〕 〔唐〕

慧能辞违祖已,发足南行,两月中间,至大庾岭,逐后数百人来,欲夺衣钵。

一僧俗姓陈,名惠明,先是四品将军,性行粗糙,极意参寻,为众人先,趁及慧能。

慧能掷下衣钵于石上,曰:“此衣表信,可力争耶?

”能隐草莽中。

惠明至,提掇不动,乃唤云:“行者行者,我为法来,不为衣来。

”慧能遂出,盘坐石上。

惠明作礼云:“望行者为我说法。

”慧能云:“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

”明良久,慧能云:“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惠明言下大悟。

复问云:“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密意否?

”慧能云:“与汝说者,即非密也。

汝若返照,密在汝边。

”明曰:“惠明虽在黄梅,实未省自己面目。

今蒙指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今行者即惠明师也。

”慧能曰:“汝若如是,吾与汝同师黄梅,善自护持。

”明又问:“惠明今后向甚处去?

”慧能曰:“逢袁则止,遇蒙则居。

”明礼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