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别龚处士

龚子栖闲地,都无人世喧。

柳深陶令宅,竹暗辟疆园。

我去黄牛峡,遥愁白帝猿。

赠君卷葹草,心断竟何言。



译文、注释、简介、赏析

译文

龚子在宁静的地方栖居着,周围没有嘈杂的人声。 柳树蔓延到陶令的宅子里,竹林在一方疆园中显得幽暗。 我去了黄牛峡,遥望着白帝山上的猿猴,心中感到忧愁。 送给你一卷葹草,但心已断,不知该说什么。



茶经·一之源

〔陆羽〕 〔唐〕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

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

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

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

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

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

野者上,园者次。

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

笋者上,牙者次。

叶卷上,叶舒次。

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滞,结瘕疾。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乏、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

茶为累也,亦犹人参。

上者生上党,中者生百济、新罗,下者生高丽。

有生泽州、幽州、檀州者,为药无效,况非此者,设服荠苨,使六疾不瘳。

知人参为累,则茶累尽矣。

茶经·二之具

〔陆羽〕 〔唐〕

籝,一曰篮,一曰笼,一曰筥。

以竹织之,受五升,或一斗、二斗、三斗者,茶人负以采茶也。

灶无用<穴犮>者,釜用唇口者。

甑,或木或瓦,匪腰而泥,篮以箪之,篾以系之。

始其蒸也,入乎箪,既其熟也,出乎箪。

釜涸注于甑中,又以谷木枝三亚者制之,散所蒸牙笋并叶,畏流其膏。

杵臼,一曰碓,惟恒用者佳。

规,一曰模,一曰桊。

以铁制之,或圆或方或花。

承,一曰台,一曰砧。

以石为之,不然以槐、桑木半埋地中,遣无所摇动。

檐,一曰衣。

以油绢或雨衫单服败者为之,以檐置承上,又以规置檐上,以造茶也。

茶成,举而易之。

芘莉,一曰羸子,一曰篣筤。

以二小竹长三赤,躯二赤五寸,柄五寸,以篾织,方眼如圃,人土罗阔二赤,以列茶也。

棨,一曰锥刀,柄以坚木为之,用穿茶也。

扑,一曰鞭。

以竹为之,穿茶以解茶也。

焙,凿地深二尺,阔二尺五寸,长一丈,上作短墙,高二尺,泥之。

贯,削竹为之,长二尺五寸,以贯茶焙之。

棚,一曰栈,以木构于焙上,编木两层,高一尺,以焙茶也。

茶之半干升下棚,全干升上棚。

穿,江东淮南剖竹为之,巴川峡山纫谷皮为之。

江东以一斤为上穿,半斤为中穿,四两五两为小穿。

峡中以一百二十斤为上,八十斤为中穿,五十斤为小穿。

字旧作钗钏之“钏”,字或作贯串,今则不然。

如磨、扇、弹、钻、缝五字,文以平声书之,义以去声呼之,其字以穿名之。

育,以木制之,以竹编之,以纸糊之,中有隔,上有覆,下有床,傍有门,掩一扇,中置一器,贮煻煨火,令煴煴然,江南梅雨时焚之以火。

茶经·三之造

〔陆羽〕 〔唐〕

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

茶之笋者生烂石沃土,长四五寸,若薇蕨始抽,凌露采焉。

茶之牙者,发于丛薄之上,有三枝四枝五枝者,选其中枝颖拔者采焉,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

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

茶有千万状,卤莽而言,如胡人靴者蹙缩然,犎牛臆者廉檐然,浮云出山者轮囷然,轻飙拂水者涵澹然。

有如陶家之子罗,膏土以水澄泚之。

又如新治地者,遇暴雨流潦之所经,此皆茶之精腴。

有如竹箨者,枝干坚实,艰于蒸捣,故其形籭簁然。

有如霜荷者,至叶凋,沮易其状貌,故厥状委萃然,此皆茶之瘠老者也。

自采至于封七经目,自胡靴至于霜荷八等,或以光黑平正,言嘉者,斯鉴之下也。

以皱黄坳垤言佳者。

鉴之次也。

若皆言嘉及皆言不嘉者,鉴之上也。

何者?

出膏者光,含膏者皱,宿制者则黑,日成者则黄,蒸压则平正,纵之则坳垤,此茶与草木叶一也,茶之否臧,存于口诀。

茶经·四之器

〔陆羽〕 〔唐〕

风炉:风炉以铜铁铸之,如古鼎形,厚三分,缘阔九分,令六分虚中,致其圬墁,凡三足。

古文书二十一字,一足云“坎上巽下离于中”,一足云“体均五行去百疾”,一足云“圣唐灭胡明年铸”。

其三足之间设三窗,底一窗,以为通飙漏烬之所,上并古文书六字:一窗之上书“伊公”二字,一窗之上书“羹陆”二字,一窗之上书“氏茶”二字,所谓“伊公羹陆氏茶”也。

置墆㙞于其内,设三格:其一格有翟焉,翟者,火禽也,画一卦曰离。

其一格有彪焉,彪者,风兽也,画一卦曰巽。

其一格有鱼焉,鱼者,水虫也,画一卦曰坎。

巽主风,离主火,坎主水。

风能兴火,火能熟水,故备其三卦焉。

其饰以连葩、垂蔓、曲水、方文之类。

其炉或锻铁为之,或运泥为之,其灰承作三足,铁盘台之。

筥:筥以竹织之,高一尺二寸,径阔七寸,或用藤作,木楦,如筥形,织之六出,固眼其底,盖若利箧口铄之。

炭挝:炭挝以铁六棱制之,长一尺,锐一丰,中执细头,系一小钅展,以饰挝也。

若今之河陇军人木吾也,或作锤,或作斧,随其便也。

火䇲:火䇲一名箸,若常用者圆直一尺三寸,顶平截,无葱台勾锁之属,以铁或熟铜制之。

鍑:鍑以生铁为之,今人有业冶者所谓急铁。

其铁以耕刀之趄炼而铸之,内摸土而外摸沙土。

滑于内,易其摩涤。

沙涩于外,吸其炎焰。

方其耳,以正令也。

广其缘,以务远也。

长其脐,以守中也。

脐长则沸中,沸中则末易扬,末易扬则其味淳也。

洪州以瓷为之,莱州以石为之,瓷与石皆雅器也,性非坚实,难可持久。

用银为之,至洁,但涉于侈丽。

雅则雅矣,洁亦洁矣,若用之恒而卒归于银也。

交床:交床以十字交之,剜中令虚,以支鍑也 夹:夹以小青竹为之,长一尺二寸,令一寸有节,节已上剖之,以炙茶也。

彼竹之筱津润于火,假其香洁以益茶味,恐非林谷间莫之致。

或用精铁熟铜之类,取其久也。

纸囊:纸囊以剡藤纸白厚者夹缝之,以贮所炙茶,使不泄其香也。

碾:碾以橘木为之,次以梨、桑、桐柘为臼,内圆而外方。

内圆备于运行也,外方制其倾危也。

内容堕而外无余木,堕形如车轮,不辐而轴焉,长九寸,阔一寸七分,堕径三寸八分,中厚一寸,边厚半寸,轴中方而执圆,其拂末以鸟羽制之。

罗合:罗末以合盖贮之,以则置合中,用巨竹剖而屈之,以纱绢衣之,其合以竹节为之,或屈杉以漆之。

高三寸,盖一寸,底二寸,口径四寸。

则:则以海贝蛎蛤之属,或以铜铁竹匕策之类。

则者,量也,准也,度也。

凡煮水一升,用末方寸匕。

若好薄者减之,嗜浓者增之,故云则也。

水方:水方以椆木、槐、楸、梓等合之,其里并外缝漆之,受一斗。

漉水囊:漉水囊若常用者,其格以生铜铸之,以备水湿,无有苔秽腥涩。

意以熟铜苔秽、铁腥涩也。

林栖谷隐者或用之竹木,木与竹非持久涉远之具,故用之生铜。

其囊织青竹以卷之,裁碧缣以缝之,纽翠钿以缀之,又作绿油囊以贮之,圆径五寸,柄一寸五分。

瓢:瓢一曰牺杓,剖瓠为之,或刊木为之。

晋舍人杜毓《荈赋》云:“酌之以匏。

”匏,瓢也,口阔胫薄柄短。

永嘉中,馀姚人虞洪入瀑布山采茗,遇一道士云:“吾丹丘子,祈子他日瓯牺之余乞相遗也。

”牺,木杓也,今常用以梨木为之。

竹策:竹策或以桃、柳、蒲、葵木为之,或以柿心木为之,长一尺,银裹两头。

鹾簋:鹾簋以瓷为之,圆径四寸。

若合形,或瓶或罍,贮盐花也。

其揭竹制,长四寸一分,阔九分。

揭,策也。

熟盂:熟盂以贮熟水,或瓷或沙,受二升。

碗: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

或者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

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

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

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

晋·杜毓《荈赋》所谓器择陶拣,出自东瓯。

瓯,越也。

瓯,越州上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受半升已下。

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则益茶,茶作白红之色。

邢州瓷白,茶色红。

寿州瓷黄,茶色紫。

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

畚:畚以白蒲卷而编之,可贮碗十枚。

或用筥,其纸帕,以剡纸夹缝令方,亦十之也。

札:札缉栟榈皮以茱萸木夹而缚之。

或截竹束而管之,若巨笔形。

涤方:涤方以贮涤洗之余,用楸木合之,制如水方,受八升。

滓方:滓方以集诸滓,制如涤方,处五升。

巾:巾以絁为之,长二尺,作二枚,玄用之以洁诸器。

具列:具列或作床,或作架,或纯木纯竹而制之,或木法竹黄黑可扃而漆者,长三尺,阔二尺,高六寸,其到者悉敛诸器物,悉以陈列也。

都篮:都篮以悉设诸器而名之。

以竹篾内作三角方眼,外以双篾阔者经之,以单篾纤者缚之,递压双经作方眼,使玲珑。

高一尺五寸,底阔一尺,高二寸,长二尺四寸,阔二尺。

茶经·五之煮

〔陆羽〕 〔唐〕

凡灸茶,慎勿于风烬间灸,熛焰如钻,使炎凉不均。

持以逼火,屡其翻正,候炮出培塿状,虾蟆背,然后去火五寸,卷而舒则本其始,又灸之。

若火干者,以气熟止。

日干者,以柔止。

其始若茶之至嫩者,茶罢热捣叶烂而牙笋存焉。

假以力者,持千钧杵亦不之烂,如漆科珠,壮士接之不能驻其指,及就则似无禳骨也。

灸之,则其节若倪,倪如婴儿之臂耳。

既而承热用纸囊贮之,精华之气无所散越。

候寒末之其火用炭,次用劲薪。

其炭曾经燔灸,为膻腻所及,及膏木败器不用之。

古人有劳薪之味,信哉!

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瀑涌湍漱勿食之,久食令人有颈疾。

又多别流于山谷者,澄浸不泄,自火天至霜郊以前,或潜龙畜毒于其间,饮者可决之以流其恶,使新泉涓涓然酌之。

其江水,取去人远者。

井取汲多者。

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

初沸则水合量,调之以盐味,谓弃其啜余,无乃而钟其一味乎?

第二沸出水一瓢,以竹策环激汤心,则量末当中心,而下有顷势若奔涛,溅沫以所出水止之,而育其华也。

凡酌置诸碗,令沫饽均。

沫饽,汤之华也。

华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饽,细轻者曰花,如枣花漂漂然于环池之上。

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

又如晴天爽朗,有浮云鳞然。

其沫者,若绿钱浮于水渭,又如菊英堕于鐏俎之中。

饽者以滓煮之。

及沸则重华累沫,皤皤然若积雪耳。

《荈赋》所谓“焕如积雪,烨若春艹敷”,有之。

第一煮水沸,而弃其沫之上,有水膜如黑云母,饮之则其味不正。

其第一者为隽永,或留熟以贮之,以备育华救沸之用。

诸第一与第二第三碗,次之第四第五碗,外非渴甚莫之饮。

凡煮水一升,酌分五碗,乘热连饮之,以重浊凝其下,精英浮其上。

如冷则精英随气而竭,饮啜不消亦然矣。

茶性俭,不宜广,则其味黯澹,且如一满碗,啜半而味寡,况其广乎!

其色缃也,其馨也。

其味甘樌也。

不甘而苦,荈也。

啜苦咽甘,茶也。

明河篇

〔宋之问〕 〔唐〕

八月凉风天气晶,万里无云河汉明。

昏见南楼清且浅,晓落西山纵复横。

洛阳城阙天中起,长河夜夜千门里。

复道连甍共蔽亏,画堂琼户特相宜。

云母帐前初泛滥,水精帘外转逶迤。

倬彼昭回如练白,复出东城接南陌。

南陌征人去不归,谁家今夜捣寒衣。

鸳鸯机上疏萤度,乌鹊桥边一雁飞。

雁飞萤度愁难歇,坐见明河渐微没。

已能舒卷任浮云,不惜光辉让流月。

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问津。

更将织女支机石,还访成都卖卜人。

龙门应制

〔宋之问〕 〔唐〕

宿雨霁氛埃,流云度城阙。

河堤柳新翠,苑树花先发。

洛阳花柳此时浓,山水楼台映几重。

群公拂雾朝翔凤,天子乘春幸凿龙。

凿龙近出王城外,羽从琳琅拥轩盖。

云罕才临御水桥,天衣已入香山会。

山壁崭岩断复连,清流澄澈俯伊川。

雁塔遥遥绿波上,星龛奕奕翠微边。

层峦旧长千寻木,远壑初飞百丈泉。

彩仗蜺旌绕香阁,下辇登高望河洛。

东城宫阙拟昭回,南陌沟塍殊绮错。

林下天香七宝台,山中春酒万年杯。

微风一起祥花落,仙乐初鸣瑞鸟来。

鸟来花落纷无已,称觞献寿烟霞里。

歌舞淹留景欲斜,石关犹驻五云车。

鸟旗翼翼留芳草,龙骑骎骎映晚花。

千乘万骑銮舆出,水静山空严警跸。

郊外喧喧引看人,倾都南望属车尘。

嚣声引扬闻黄道,佳气周回入紫宸。

先王定鼎山河固,宝命乘周万物新。

吾皇不事瑶池乐,时雨来观农扈春。

嵩山天门歌

〔宋之问〕 〔唐〕

登天门兮坐盘石之磷峋,前漎漎兮未半,下漠漠兮无垠。

纷窈窕兮岩倚披以鹏翅,洞胶葛兮峰棱层以龙鳞。

松移岫转,左变而右易。

风生云起,出鬼而入神。

吾亦不知其灵怪如此,愿游杳冥兮见羽人。

重曰: 天门兮穹崇,回合兮攒丛。

松万接兮柱日,石千寻兮倚空。

晚阴兮足风,夕阳兮赩红。

试一望兮夺魄,况众妙之无穷。

马诗二十三首(其二十二)

〔李贺〕 〔唐〕

汗血到王家,随鸾撼玉珂。

少君骑海上,人见是青骡。

马诗二十三首(其二十一)

〔李贺〕 〔唐〕

暂系腾黄马,仙人上彩楼。

须鞭玉勒吏,何事谪高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