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迎佛骨表

臣某言:伏以佛者,夷狄之一法耳,自后汉时流入中国,上古未尝有也。

昔者黄帝在位百年,年百一十岁。

少昊在位八十年,年百岁。

颛顼在位七十九年,年九十八岁。

帝喾在位七十年,年百五岁。

帝尧在位九十八年,年百一十八岁。

帝舜及禹,年皆百岁。

此时天下太平,百姓安乐寿考,然而中国未有佛也。

其后殷汤亦年百岁,汤孙太戊在位七十五年,武丁在位五十九年,书史不言其年寿所极,推其年数,盖亦俱不减百岁。

周文王年九十七岁,武王年九十三岁,穆王在位百年。

此时佛法亦未入中国,非因事佛而致然也。

汉明帝时,始有佛法,明帝在位,才十八年耳。

其后乱亡相继,运祚不长。

宋、齐、梁、陈、元魏已下,事佛渐谨,年代尤促。

惟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后三度舍身施佛,宗庙之祭,不用牲牢,昼日一食,止于菜果,其后竞为侯景所逼,饿死台城,国亦寻灭。

事佛求福,乃更得祸。

由此观之,佛不足事,亦可知矣。

高祖始受隋禅,则议除之。

当时群臣材识不远,不能深知先王之道,古今之宜,推阐圣明,以救斯弊,其事遂止,臣常恨焉。

伏维睿圣文武皇帝陛下,神圣英武,数千百年已来,未有伦比。

即位之初,即不许度人为僧尼道,又不许创立寺观。

臣常以为高祖之志,必行于陛下之手,今纵未能即行,岂可恣之转令盛也?

今闻陛下令群僧迎佛骨于凤翔,御楼以观,舁入大内,又令诸寺递迎供养。

臣虽至愚,必知陛下不惑于佛,作此崇奉,以祈福祥也。

直以年丰人乐,徇人之心,为京都士庶设诡异之观,戏玩之具耳。

安有圣明若此,而肯信此等事哉!然百姓愚冥,易惑难晓,苟见陛下如此,将谓真心事佛,皆云:“天子大圣,犹一心敬信。

百姓何人,岂合更惜身命!”焚顶烧指,百十为群,解衣散钱,自朝至暮,转相仿效,惟恐后时,老少奔波,弃其业次。

若不即加禁遏,更历诸寺,必有断臂脔身以为供养者。

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

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

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

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

假如其身至今尚在,奉其国命,来朝京师,陛下容而接之,不过宣政一见,礼宾一设,赐衣一袭,卫而出之于境,不令惑众也。

况其身死已久,枯朽之骨,凶秽之馀,岂宜令入宫禁?

孔子曰:“敬鬼神而远之。

”古之诸侯,行吊于其国,尚令巫祝先以桃茹祓除不祥,然后进吊。

今无故取朽秽之物,亲临观之,巫祝不先,桃茹不用,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失,臣实耻之。

乞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

使天下之人,知大圣人之所作为,出于寻常万万也。

岂不盛哉!岂不快哉!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鉴临,臣不怨悔。

无任感激恳悃之至,谨奉表以闻。

臣某诚惶诚恐。



译文、注释、简介、赏析

译文

臣某说:我认为佛教只是夷狄族群中的一种信仰,自从后汉时期传入中国,古代还没有佛教存在的记载。黄帝在位100年,活到110岁;少昊在位80年,活到100岁;颛顼在位79年,活到98岁;帝喾在位70年,活到105岁;帝尧在位98年,活到118岁;帝舜和禹,都活到100岁。这个时候天下太平,百姓安乐长寿,但是中国还没有佛教。殷汤也活到100岁,他的孙子太戊在位75年,武丁在位59年,史书没有记载他们的寿命极限,根据年数推断,也都超过了100岁。周文王活到97岁,武王活到93岁,穆王在位100年。这个时候佛教也没有传入中国,不是因为佛教的原因而是这样的。 汉明帝时,才开始有佛教,明帝在位只有18年。之后乱世不断,运气不长久。宋齐梁陈元魏等王朝以下,佛教渐渐兴起,时间尤为紧迫。只有梁武帝在位48年,前后三次舍身供佛,祭祀祖先的时候不用祭牛羊,白天只吃一顿饭,限于蔬菜和水果。然后被侯景围困,饿死在台城,国家也很快灭亡。求佛祈福的结果反而招致了祸患。由此观之,佛教不能救人,也可以知道了。 高祖刚刚接受隋朝禅让的时候,就有议论要废除佛教。当时的群臣才智有限,没有深入了解先王的道义和古今之宜,推广圣明来解决这个问题,所以这个事情暂时停止了,臣常常为此感到遗憾。臣认为睿圣文武皇帝陛下是神圣英武的,几千百年来没有人能够比得上。陛下刚登基时就不允许百姓出家为僧尼,也不允许建立寺观。我常常认为高祖的意愿一定会由陛下来实现,即使现在还没有实现,也不能任由它扩展下去吧? 现在听说陛下命令僧人接佛舍利于凤翔,登上御楼观看,抬进宫内,还让各寺庙轮流接待供养。臣虽然愚钝,一定知道陛下并不迷信佛教,这是出于尊敬和祈求福祥。只是为了年丰民乐,迎合人们的心意,为京都士庶设立奇特的观赏场所,娱乐玩具而已。怎么会有这样的圣明君主呢?竟然相信这些事情!只是百姓愚昧,容易受骗,一旦看到陛下这样做,就会认为陛下真心信佛,都会说:“天子大圣,就更应该全心敬信;百姓们岂能比得上天子,更何况是舍弃生命呢!”顶礼膜拜,拿身体烧香,成群结队,脱衣散钱,从早到晚,互相效仿,生怕稍有差池,老少奔波,抛弃他们的职业。如果不立即加以禁止,还去寺庙转一圈,肯定会有人割断手臂来作供养。损害了品德风尚,传布笑话四处,这可不是小事。 佛教本来是夷狄的信仰,与中国人言语不通,服饰不同;不会说先王的法律语言,也不会穿着先王的服装;不知道君臣关系,父子之情。如果他们现在还活着,接受着国家的命令,来到京城朝见陛下,陛下接待他们,只是宣政一见,礼仪一摆,赠送一件衣服,护送他们离开边境,不会让人迷惑。何况他们的身亡已久,只剩下枯朽的骨头,又脏又臭,怎么能让他们进宫禁区呢? 孔子说:“尊敬鬼神,但是要远离。”古代的诸侯去吊唁别国的时候,还要让巫祝先用桃枝驱除不祥之气,才能进去祭祀。现在没有任何理由拿着腐朽的东西,亲自前去观看,巫祝不行驱除,桃枝不用驱赶,群臣不说它不对,御史也不揭发它的错误,我真的为此感到羞耻。我请求把这些舍利交给官方处理,扔进水里或者烧掉,彻底消除疑虑,消除后代的迷惑。让天下人知道大圣人所作所为,只是寻常人类的事情而已。这样不是很荣耀吗?不是很快乐吗?如果佛教真的有灵力,能够制造祸害,那就加给臣命吧,上天来审视,臣不会怨恨悔过。任何深深的感激和诚挚的恳求,谨以表上奏请陛下。我的心情是真的恐惧和担忧。


简介

谏迎佛骨,是中国历史上儒佛矛盾斗争的一个重大事件。外来宗教与本土的传统思想不相适应,经过几百年的磨合,佛教逐渐被中国人所接受。晚唐几个皇帝都是佛教的信仰者,佛教盛极一时。当时有识之士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依据儒学思想,提出反佛的意见。在唐宪宗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儒佛矛盾以一种激烈的形式暴发了。元和十四年是开塔的时期,唐宪宗要迎佛骨入宫内供养三日。韩愈听到这一消息,写下《谏迎佛骨》,上奏宪宗,极论不应信仰佛教,列举历朝佞佛的皇帝“运祚不长”,“事佛求福,乃更得祸”。但韩愈没能阻挡宪宗迎佛骨,还险些丧命。



北固晚眺

〔窦常〕 〔唐〕

水国芒种后,梅天风雨凉。

露蚕开晚簇,江燕绕危樯。

山趾北来固,潮头西去长。

年年此登眺,人事几销亡。

赠内人

〔张祜〕 〔唐〕

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鹭窠。

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蛾。

酬程近秋夜即事见赠

〔韩翃〕 〔唐〕

长簟迎风早,空城澹月华。

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

节候看应晚,心期卧已赊。

向来吟秀句,不觉已鸣鸦。

姑苏台

〔曹邺〕 〔唐〕

南宫酒未销,又宴姑苏台。

美人和泪去,半夜阊门开。

相对正歌舞,笑中闻鼓鼙。

星散九重门,血流十二街。

一去成万古,台尽人不回。

时闻野田中,拾得黄金钗。

赠别王侍御赴上都

〔韩翃〕 〔唐〕

翩翩马上郎,执简佩银章。

西向洛阳归鄠杜,回头结念莲花府。

朝辞芳草万岁街,暮宿春山一泉坞。

青青树色傍行衣,乳燕流莺相间飞。

远过三峰临八水,幽寻佳赏偏如此。

残花片片细柳风,落日疏钟小槐雨。

相思掩泣复何如,公子门前人渐疏。

幸有心期当小暑,葛衣纱帽望回车。

二月二十七日社兼春分端居有怀简所思者

〔权德舆〕 〔唐〕

清昼开帘坐,风光处处生。

看花诗思发,对酒客愁轻。

社日双飞燕,春分百啭莺。

所思终不见,还是一含情。

昆明池织女石

〔童翰卿〕 〔唐〕

一片昆明石,千秋织女名。

见人虚脉脉,临水更盈盈。

苔作轻衣色,波为促杼声。

岸云连鬓湿,沙月对眉生。

有脸莲同笑,无心鸟不惊。

还如朝镜里,形影两分明。

袭美以纱巾见惠继以雅音,因次韵酬谢

〔陆龟蒙〕 〔唐〕

薄如蝉翅背斜阳,不称春前赠罱郎。

初觉顶寒生远吹, 预忧头白透新霜。

堪窥水槛澄波影,好拂花墙亚蕊香。

知有芙蓉留自戴,欲峨烟雾访黄房。

筹笔驿

〔李商隐〕 〔唐〕

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

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

管乐有才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

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

重过圣女祠

〔李商隐〕 〔唐〕

白石岩扉碧藓滋,上清沦谪得归迟。

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

萼绿华来无定所,杜兰香去未移时。

玉郎会此通仙籍,忆向天阶问紫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