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曲歌辞竹枝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译文、注释、简介、赏析

译文

山里的桃花开得红得满山头,蜀江的春水一直拍打着山流。花开得红艳易逝,好像郎君的心思一样,水流一直无穷无尽,就像我这般忧愁。


注释

上:一作“山”。 拍山流:一作“拍江流”。


简介

诗中刻画了一个热恋中的农家少女形象。恋爱给她带来了幸福,也带来了忧愁。当她看到眼前的自然景象的时候,这种藏在心头的感情顿被触发,因而托物起兴:“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描绘出一幅山恋水依的图画。山桃遍布山头,一个“满”字,表现了山桃之多和花开之盛。一眼望去,山头红遍,象一团火在烧,给人以热烈的感觉。而山下呢,一江春水拍山流过,一个“拍”字,写出了水对山的依恋。这两句写景,却又不单纯写景,景中蕴涵着女主人公复杂的情意。 但这种托物起兴,用意隐微,不易看出,于是诗人又在兴的基础上进而设喻,使这种情意由隐而显。“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让女主人公对景抒情,直接吐露热恋中少女的心绪。“花红易衰似郎意”照应第一句,写她的担心。一个“红”字,说明鲜花盛开,正如小伙子那颗热烈的心,让人高兴;但小伙子的爱情是否也象这红花一样易谢呢?“水流无限似侬愁”,照应第二句,写少女的烦忧。既相恋,又怕他变心,这一缕淡淡的清愁。就象这绕山流淌的蜀江水一样,无尽无休。 诗所表现的是初恋少女微妙、细腻而又复杂的心理,十分传神。 诗的格调也明朗、自然,就象所描绘的红花绿水一样明媚动人。而诗的情境的创造、人物思想感情的表达,却恰恰是靠了这个最明显、最巧妙的手法──比兴。


赏析

《诗境浅说续编》:前二句言仰望则红满山桃,俯视则缘浮江水,亦言夔峡之景。第三句承首句山花而言,郎情如花发旋凋,更无馀恋。第四句承次句蜀江而言,妾意如水流不断,独转回肠。隔句作对偶相承,别成一格,《诗经》比而兼兴之体也。 《唐诗鉴赏辞典》:这首《竹枝词》含思宛转,清新活泼,音节和谐,语语可歌。特别是把比兴揉而为一,此诗兴中有比,比中有兴,颇富情韵。



杂曲歌辞竹枝

〔刘禹锡〕 〔唐〕

江上朱楼新雨晴,瀼西春水縠文生。

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

杂曲歌辞竹枝

〔刘禹锡〕 〔唐〕

日出三竿春雾消,江头蜀客驻兰桡。

凭寄狂夫书一纸,家住成都万里桥。

杂曲歌辞竹枝

〔刘禹锡〕 〔唐〕

两岸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

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宫外踏青来。

杂曲歌辞竹枝

〔刘禹锡〕 〔唐〕

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杂曲歌辞竹枝

〔刘禹锡〕 〔唐〕

巫峡苍苍烟雨时,清猿啼在最高枝。

个里愁人肠自断,由来不是此声悲。

杂曲歌辞竹枝

〔刘禹锡〕 〔唐〕

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抛毬乐其一

〔刘禹锡〕 〔唐〕

五色绣团圆,登君玳瑁筵。

最宜红烛下,偏称落花前。

上客如先起,应须赠一船。

忆江南二首

〔刘禹锡〕 〔唐〕

【其一】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

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

独坐亦含颦。

【其二】 春去也,共惜艳阳年。

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

惟待见青天。

纥那曲·其一

〔刘禹锡〕 〔唐〕

踏曲兴无穷,调同辞不同。

愿郎千万寿,长作主人翁。

杨柳枝

〔刘禹锡〕 〔唐〕

春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

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