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浙江问舟中人
潮落江平未有风,扁舟共济与君同。
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中。
潮水退去,江面平静,没有一丝风。我和你乘着小船一起渡过江,共同去往目的地。 时刻引领着你,望向天际,那里才是终点。不知道在哪里,那些青山才是越国的所在。
题注:一题作「济江问同舟人」,一作崔国辅诗。 扁舟:一作「扁舠」。
孟浩然诗主要以五言擅场,风格浑融冲淡。诗人将自己特有的冲淡风格施之七绝,往往「造境飘逸,初似常语」而「其神甚远」(陈延杰《论唐人七绝》)。此诗就是这样的高作。 孟浩然于开元初至开元十二三年间,数度出入于张说幕府,但并不得意,于是有吴越之游,开元十三年(725)秋自洛首途,沿汴河南下,经广陵渡江至杭州。然后,渡浙江之越州(今绍兴),诗即作于此时。 在杭州时,诗人有句道「今日观溟涨」,可见渡浙江(钱塘江)前曾遇潮涨。一旦潮退,舟路已通,诗人便迫不及待登舟续行。首句就直陈其事,它由三个片语组成:「潮落」、「江平」、「未有风」,初似平平淡淡的常语。然而细味,这样三顿形成短促的节奏,正成功地写出为潮信阻留之后重登旅途者惬意的心情。可见有时语调也有助于表现诗意。 钱塘江江面宽阔,而渡船不大。一叶「扁舟」,是坐不了许多人的。「舟中人」当是来自四方的陌生人。「扁舟共济与君同」,颇似他们见面的寒暄。这话淡得有味:虽说彼此素昧平生,却在今天走到同条船上来了,「同船过渡三分缘」,一种亲睦之感在陌生乘客中油然而生。尤其因舟小客少,更见有同舟共济的亲切感。所以问姓初见,就倾盖如故地以「君」相呼。这样淡朴的家常话,居然将承平时代那种淳厚世风与人情味维妙维肖地传达出来,谁能说它是一味冲淡? 当彼岸已隐隐约约看得见一带青山,更激起诗人的好奇与猜测。越中山川多名胜,是前代诗人谢灵运遨游歌咏过的地方,于是,他不禁时时引领翘望天边:那儿应该是越中我向往已久的地方呢?他大约猜不出,只是神往心醉。这里并没有穷形极象的景物描写,唯略点「青山」字样,而越中山水之美尽从「时时引领望天末」的游子的神情中绝妙传出。可谓外淡内丰,似枯实腴。「引领望天末」,本是陆机《拟兰若生朝阳》成句。诗人信手拈来,加「时时」二字,口语味浓,如自己出,描状生动。注意吸取前人有口语特点、富于生命力的语汇,加以化用,是孟浩然特擅的本领。 「何处青山是越中?」是「问舟中人」,也是诗的结句。使用问句作结,语意亲切,最易打通诗与读者的间隔,一问便结,令读者心荡神驰,使意境顿形高远。全诗运用口语,叙事、写景、抒情全是朴素的叙写笔调,而意境浑融、高远、丰腴、完满。「寄至味于淡泊」(《古今诗话》引苏轼语,见《宋诗话辑佚》),对此诗也是确评。
《历代诗法》:二诗(按:指此诗与《送杆十四之江南》)俱在人意中,却只如面谈,人不能及。 《诗式》:首句言潮落故江平,尚未有风,则可以济矣,就「江」字起。二句言与舟子共济,「君」折舟子也,就舟子承。二句就「济」字转,心中想越,故引领而望:「时时」见望之勤,「天末」见望之远。四句言江上作山无数,未知越山在于何处,因指青山以问舟子也。「青山」二字冠以「何处」二字,「越中」二字冠以「是」字,跗题中「问」字不著痕迹,但写出神理。「望天」二字平仄倒,「望」字救,「天」字拗。
夜夜挂长钩,朝朝望楚楼。
可怜孤月夜,沧照客心愁。
圣水出温泉,新阳万里传。
常居安乐国,多报未来缘。
日日思前路,朝朝别主人。
行行山水上,处处鸟啼新。
只愁啼鸟别,恨送古人多。
去后看明月,风光处处过。
一别行万里,来时未有期。
月中三十日,无夜不相思。
千里人归去,心画一杯中。
莫虑前途远,开坑逐便风。
小水通大河,山深鸟宿多。
主人看客好,曲路亦相过。
道别即须分,何劳说苦辛。
牵牛石上过,不见有蹄痕。
一月三场战,曾无赏罚为。
将军马上坐,将士雪中眠。
自入新丰市,唯闻旧酒香。
抱琴酤一醉,尽日卧弯汤。
我有方寸心,无人堪共说。
遣风吹却云,言向天边月。
男儿大丈夫,何用本乡居。
明月家家有,黄金何处无。
客人莫直入,直入主人嗔。
扣门三五下,自有出来人。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
天地平如水,王道自然开。
家中无学子,官从何处来。
龙门多贵客,出户是贤宾。
今日归家去,将与贵人看。
天吞日月奣,五月已三龙。
言身一寸谢,千里重会撞。
上有东流水,下有好山林。
主人居此宅,可以斗量金。
买人心惆怅,卖人心不安。
题诗安瓶上,将与卖人看。
自从君别后,常守旧时心。
洛阳来路远,还用几黄金。
念念催年促,由如少水如。
劝诸行过众,修学香无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