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般若·第一节

次日,韦使君请益。

师升座,告大众曰: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

复云: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

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

吾今为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谛听,吾为汝说。

善知识,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终无有益。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此言大智慧到彼岸。

此须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

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

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

何名摩诃?

摩诃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嗔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诸佛刹土,尽同虚空。

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

自性真空,亦复如是。

善知识,莫闻吾说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

若空心静坐,即著无记空。

善知识,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

善知识,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舍,亦不染著,心如虚空,名之为大。

故曰摩诃。

善知识,迷人口说,智者心行。

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与语,为邪见故。

善知识,心量广大,遍周法界。

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

善知识,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名为真性自用。

一真一切真,心量大事,不行小道。

口莫终日说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称国王,终不可得,非吾弟子。

善知识,何名般若?

般若者,唐言智慧也。

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

一念愚即般若绝。

一念智即般若生。

世人愚迷,不见般若,口说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说空,不识真空。

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何名波罗蜜?

此是西国语,唐言到彼岸,解义离生灭。

著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为此岸。

离境无生灭,如水常通流,即名为彼岸,故号波罗蜜。



译文、注释、简介、赏析

译文

第二天,韦使君前来请慧能继续说法。大师登坛就座,对大众说:大家让心灵清净,然后念颂:摩诃般耶输应梦若波罗蜜多。又说:善知识们,菩提般若的智慧,世人本来自身都具有,只是由于心被迷惑,不能自己觉悟,这才需要靠更高智慧的人,予以开导启示来认识佛性。要知道愚蠢的人或智慧的人,他们的佛性其实并没有差别,只是因为在迷惑和觉悟方面有所不同,才有的愚蠢有的智慧。我现在为大家解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让你们都各自获得智慧,诸位要专心致志地听,我现在要讲了。善知识们,世人整天口里念诵般若,却不认识自身本性的般若,这就像老是在嘴里念叨食物名称,是不能真吃饱的,只是口头不停地说空,就是经历千万劫数也不会受益的。善知识们,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是梵语,汉语的意思是有大智慧能到达彼岸。这是需要用心体会的,不在于口里念叨,只是口里空念而不用心体会不行,那就像梦幻、虚妄,像露水、闪电。口里念诵,心想力行,那就能心和嘴相应。人的本性就是佛,离开了人的本性就没有其他的佛。什么叫摩诃?摩诃就是大,人的心胸度量之广大,就像虚空一样,没有边际,也没有方圆大小,既不是青黄红白,也没有上下长短,没有恼怒没有欢喜,没有是也没有非,没有善也没有恶,没有头也没有尾,诸佛所在的净土就像虚空一样无所不在。世人的灵妙本性本来就是空,并没有一种法则可以得到。所谓自我本性乃是真空,也是这个意思。善知识们,不要听我讲空,你们就执著于空,第一重要的是不要执著于空。如果执著于空而坐禅,那就落入无记空的境地。善知识们,世界本身是虚空的,这才能包含万物万象,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大洋,众多的须弥山,都在这虚空之中,世人的本性虚空,也像这个样子。善知识们,自己的本性中能包含万种佛法,这就是大,万种佛法就在每个人的本性中。如果我们看到一切人的或善或恶,都既不接近也不舍弃,也不受沾染和影响,心保持虚空,这就可称为大,也就是摩诃。善知识们,迷惑的人只用嘴说,智慧的人用心体会。还有一种迷惑的人,心中只执著于空而枯寂静坐,一点也不用心思考,还自称为大。像这样的人,不必和他们谈讲,因为他们的见识是偏邪的。善知识们,心的度量十分广大,可以进入到无所不包无所不到的万有境界中。心的作用是了了分明的,运用它就能知晓一切。一切就是一,一就是一切,去和来都很自由,心的本质在于无阻无滞,这就是般若。善知识们,一切般若智慧,都从自己的本性生出,不是从外边来的,不要用错了心思,这就叫真实的本性自己来修行。只要一个真,那就一切都真,心的修行是大事,不能用小聪明取巧。不要整天嘴上老说空,心里却并不体会,那就像凡俗人自称是国王,不可能实现。这种人可不配做我的弟子。善知识们,什么叫般若?般若的意思,汉语中叫智慧。在一切地方,一切时刻,每一心念中都不愚蠢,总是以智慧来处理一切事情,这就是修行般若。有一个念头愚蠢,般若就断绝了;有一个念头智慧,般若就产生了。世俗人太愚昧迷惑,不能认识般若,嘴里说般若,心里面却总是很蒙昧,经常自我夸耀说在修行般若,每个念头都执著于空,却不能认识真正的空。般若是无形无相的,就是智慧心,能够这样理解,就叫般若智慧。什么叫波罗蜜?这是西方国家的话语。汉语的意思是到达彼岸,它表达的意义是离开生又离开死而获得解脱。如果执著世俗境界就会有生和死的概念,就像水有波浪一样,有了生死观就名叫此岸;离开了世俗境界就没有了生死观,就像水永远在流动,就名叫彼岸,这就叫波罗蜜。


注释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即佛教大智慧到达彼岸之意。 无记:佛教术语,所谓三性之一,事物的性体不可记为善,也不可记为恶。 须弥:即须弥山,佛教说大千世界中每一个世界都有须弥山,此世的须弥山就是喜马拉雅山。 西国语:指印度语言,即梵语。


简介

《六祖坛经》,全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是佛教禅宗祖师惠能说,弟子法海等集录的一部经典。



六祖坛经·般若·第二节

〔慧能〕 〔唐〕

善知识,迷人口念,当念之时,有妄有非。

念念若行,是名真性。

悟此法者,是般若法。

修此行者,是般若行。

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

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

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

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

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

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如此修行,定成佛道,变三毒为戒定慧。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

何以故?

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若无尘劳,智慧常现,不离自性。

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着,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

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

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须修般若行,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

当知此经功德,无量无边,经中分明赞叹,莫能具说。

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

小根小智人闻,心生不信,何以故?

譬如天龙下雨于阎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草叶。

若雨大海,不增不减。

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

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观照故,不假文字。

譬如雨水,不从无有,元是龙能兴致,令一切众生,一切草木,有情无情,悉皆蒙润,百川众流,却入大海,合为一体。

众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复如是。

善知识,小根之人闻此顿教,犹如草木。

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长,小根之人,亦复如是。

元有般若之智,与大智人更无差别,因何闻法不自开悟?

缘邪见障重,烦恼根深,犹如大云覆盖于日,不得风吹,日光不现。

般若之智亦无大小,为一切众生自心迷悟不同,迷心外见,修行觅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

若开悟顿教,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

善知识,内外不住,去来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能修此行,与般若经本无差别。

善知识,一切修多罗及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故知万法本自人兴。

一切经书,因人说有,缘其人中有愚有智,愚为小人,智为大人。

愚者问于智人,智者与愚人说法,愚人忽然悟解心开,即与智人无别。

善知识,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

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

《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

《净名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

善知识,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

是以将此教法流行,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

若自不悟,须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

是善知识有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性。

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

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

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执谓须他善知识望得解脱者,无有是处。

何以故?

自心内有知识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虽有教授,救不可得。

若起正真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

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六祖坛经·般若·第三节

〔慧能〕 〔唐〕

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

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无念。

何名无念?

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

用即遍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

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

善知识,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

善知识,后代得吾法者,将此顿教法门,于同见同行,发愿受持,如事佛故,终身而不退者,定入圣位。

然须传授从上以来默传分付,不得匿其正法。

若不同见同行,在别法中,不得传付,损彼前人,究竟无益。

恐愚人不解,谤此法门,百劫千生,断佛种性。

善知识,吾有一无相颂,各须诵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

若不自修,惟记吾言,亦无有益。

听吾颂曰: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

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

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

只此见性门,愚人不可悉。

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

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

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

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馀。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

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⑥。

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

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

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

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

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

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

自若无道心,暗行不见道。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

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

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

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

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

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现。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

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

此颂是顿教,亦名大法船。

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

师复曰:今于大梵寺说此顿教,普愿法界众生,言下见法成佛。

时韦使君与官僚道俗,闻师所说,无不省悟,一时作礼,皆叹:“善哉!

何期岭南有佛出世!

六祖坛经·决疑·第一节

〔慧能〕 〔唐〕

一日,韦刺史为师设大会斋,斋讫,刺史请师升座,同官僚士庶肃容再拜,问曰:“弟子闻和尚说法,实不可思议,今有少疑,愿大慈悲特为解说。

”师曰:“有疑即问,吾当为说。

”韦公曰:“和尚所说,可不是达摩大师宗旨乎?

”师曰:“是。

”公曰:“弟子闻达摩初化梁武帝,帝问云:‘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设斋,有何功德?

’达摩言:‘实无功德。

’弟子未达此理,愿和尚为说。

”师曰:“实无功德,勿疑先圣之言。

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不可将福便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师又曰:“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

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

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

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

若觅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

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

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

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

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

善知识,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

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

善知识,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

是以福德与功德别,武帝不识真理,非我祖师有过。

”刺史又问曰:“弟子常见僧俗念阿弥陀佛,愿生西方,请和尚说,得生彼否?

愿为破疑。

”师言:“使君善听,慧能与说,世尊在舍卫城中,说西方引化经文,分明去此不远。

若论相说里数,有十万八千,即身中十恶八邪,便是说远。

说远为其下根,说近为其上智。

人有两种,法无两般。

迷悟有殊,见有迟疾。

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净其心。

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

’使君东方人,但心净即无罪。

虽西方人,心不净亦有倦。

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

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所以佛言,随所住处恒安乐。

使君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

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

今劝善知识,先除十恶,即行十万,后除八邪,乃过八千,念念见性,常行平直,到如弹指,便睹弥陀。

使君但行十善,何须更愿往生?

不断十恶之心,何佛即来迎请?

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方只在刹那,不悟念佛求生,路遥如何得达。

慧能与诸人移西方于刹那间,目前便见,各愿见否?

”众皆顶礼云:“若此处见,何须更愿往生,愿和尚慈悲,便现西方,普令得见。

六祖坛经·决疑·第二节

〔慧能〕 〔唐〕

师言:“大众,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门,外有五门,内有意门。

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无。

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

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

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

人我是须弥,邪心是海水,烦恼是波浪,毒害是恶龙,虚妄是鬼神,尘劳是鱼鳖,贪嗔是地狱,愚痴是畜生。

善知识,常行十善,天堂便至。

除人我,须弥倒。

去邪心,海水竭。

烦恼无,波浪灭。

毒害忘,鱼龙绝。

自心地上觉性如来,放大光明。

外照六门清净,能破六欲诸天,自性内照,三毒即除,地狱等罪,一时消灭。

内外明彻,不异西方。

不作此修,如何到彼?

”大众闻说,了然见性,悉皆礼拜,俱叹善哉!

唱言:“普愿法界众生,闻者一时悟解。

”师言:“善知识,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

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

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

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

”韦公又问:“在家如何修行,愿为教授。

”师言:“吾与大众说无相颂,但依此修,常与吾同处无别。

若不作此修,剃发出家,于道何益!

颂曰:心平何劳持戒?

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师复曰:“善知识,总须依偈修行,见取自性,直成佛道。

法不相待,众人且散,吾归曹溪。

众若有疑,却来相问。

”时刺史官僚,在会善男信女,各得开悟,信受奉行。

六祖坛经·定慧·第一节

〔慧能〕 〔唐〕

师示众云:“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大众勿迷,言定慧别。

定慧一体,不是二。

定是慧体,慧是定用。

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

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

诸学道人,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各别。

作此见者,法有二相。

口说善语,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

若心口俱善,内外一如,定慧即等。

自悟修行,不在于诤,若诤先后,即同迷人。

不断胜负,却增我法,不离四相。

善知识,定慧犹如何等?

犹如灯光,有灯即光,无灯即暗,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名虽有二,体本同一。

此定慧法,亦复如是。

”师示众云:“善知识,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

《净名经》云:‘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

’莫心行谄曲,口但说直。

口说一行三昧,不行直心。

但行直心,于一切法勿有执著。

迷人著法相,执一行三昧,直言常坐不动,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

作此解者,即同无情,却是障道因缘。

善知识,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

若言常坐不动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却被维摩诘诃。

善知识,又有人教坐,看心观静,不动不起,从此置功。

迷人不会,便执成颠。

如此者众,如是相教,故知大错。

”师示众云:“善知识,本来正教,无有顿渐。

人性自有利钝,迷人渐修,悟人顿契。

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即无差别,所以立顿渐之假名。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无相者,于相而离相。

无念者,于念而无念。

无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

念念之中,不思前境。

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

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

此是以无住为本。

善知识,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

能离于相,则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

善知识,于诸境上,心不染,日无念。

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

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是为大错。

学道者思之,若不识法意,自错犹可,更劝他人,自迷不见,又谤《佛经》,所以立无念为宗。

善知识,云何立无念为宗?

只缘口说见性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一切尘劳妄想,从此而生。

自性本无一法可得。

若有所得,妄说祸福,即是尘劳邪见。

故此法门立无念为宗。

善知识,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

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

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

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

真如有性,所以起念。

真如若无,眼耳色声当时即坏。

善知识,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

故经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六祖坛经·行由·第十节

〔慧能〕 〔唐〕

慧能后至曹溪,又被恶人寻逐,乃于四会,避难猎人队中,凡经一十五载,时与猎人随宜说法。

猎人常令守网,每见生命,尽放之。

每至饭时,以菜寄煮肉锅。

或问,则对曰:“但吃肉边菜。

”一日思惟,时当弘法,不可终遁,遂出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

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

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一众骇然。

印宗延至上席,徵诘奥议,见慧能言简理当,不由文字。

宗云:“行者定非常人,久闻黄梅衣法南来,莫是行者否?

”慧能曰:“不敢。

”宗于是作礼,告请传来衣钵,出示大众。

宗复问曰:“黄梅付嘱,如何指授?

”慧能曰:“指授即无,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

”宗曰:“何不论禅定解脱?

”慧能曰:“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

”宗又问:“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

”慧能曰:“法师讲《涅槃经》,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

如高贵德王菩萨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阐提等,当断善根佛性否?

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为不二。

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

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

”印宗闻说,欢喜合掌,言某甲讲经,犹如瓦砾。

仁者论议,犹如真金。

于是为慧能祝发,愿事为师。

慧能遂于菩提树下,开东山法门。

慧能于东山得法,辛苦受尽,命似悬丝。

今日得与使君官僚僧尼道俗同此一会,莫非累劫之缘,亦是过去生中供养诸佛,同种善根,方始得闻如上顿教,得法之因。

教是先圣所传,不是慧能自智,愿闻先圣教者,各令净心。

闻了各自除疑,如先代圣人无别。

一众闻法,欢喜作礼而退。

六祖坛经·行由·第九节

〔慧能〕 〔唐〕

慧能辞违祖已,发足南行,两月中间,至大庾岭,逐后数百人来,欲夺衣钵。

一僧俗姓陈,名惠明,先是四品将军,性行粗糙,极意参寻,为众人先,趁及慧能。

慧能掷下衣钵于石上,曰:“此衣表信,可力争耶?

”能隐草莽中。

惠明至,提掇不动,乃唤云:“行者行者,我为法来,不为衣来。

”慧能遂出,盘坐石上。

惠明作礼云:“望行者为我说法。

”慧能云:“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

”明良久,慧能云:“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惠明言下大悟。

复问云:“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密意否?

”慧能云:“与汝说者,即非密也。

汝若返照,密在汝边。

”明曰:“惠明虽在黄梅,实未省自己面目。

今蒙指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今行者即惠明师也。

”慧能曰:“汝若如是,吾与汝同师黄梅,善自护持。

”明又问:“惠明今后向甚处去?

”慧能曰:“逢袁则止,遇蒙则居。

”明礼辞。

六祖坛经·行由·第八节

〔慧能〕 〔唐〕

次日,祖潜至碓坊,见能腰石舂米,语曰:“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当如是乎!

”乃问曰:“米熟也未?

”慧能曰:“米熟久矣,犹欠筛在。

”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

慧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

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慧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不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祖知悟本性,谓慧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三更受法,人尽不知。

便传顿教及衣钵,云:“汝为第六代祖,善自护念,广度有情,流布将来,无令断绝。

听吾偈曰: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

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

”祖复曰:“昔达摩大师,初来此土,人未之信,故传此衣,以为信体,代代相承,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

亘古佛佛惟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

衣为争端,止汝勿传,若传此衣,命如悬丝。

汝须速去,恐人害汝。

”慧能启曰:“向甚处去?

”祖云:“逢怀则止,遇会则藏。

”慧能三更领得衣钵,云:“能本是南中人,素不知此山路,如何出得江口?

”五祖言:“汝不须忧,吾自送汝。

”祖相送直至九江驿,祖令上船,五祖把橹自摇。

慧能言:“请和尚坐,弟子合摇橹。

”祖云:“合是吾渡汝。

”慧能曰:“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度名虽一,用处不同。

慧能生在边方,语音不正,蒙师传法,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

”祖云:“如是如是,以后佛法,由汝大行,汝去三年,吾方逝世。

汝今好去,努力向南,不宜速说,佛法难起。

六祖坛经·行由·第七节

〔慧能〕 〔唐〕

复两日,有一童子,于碓坊过,唱诵其偈,慧能一闻,便知此偈未见本性,虽未蒙教授,早识大意,遂问童子曰:“诵者何偈?

”童子曰:“尔这獦獠不知,大师言:世人生死事大,欲得传付衣法,令门人作偈来看,若悟大意,即付衣法,为第六祖。

神秀上座于南廊壁上书无相偈,大师令人皆诵,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慧能曰:“我亦要诵此,结来生缘。

上人,我此踏碓八个馀月,未曾行到堂前,望上人引至偈前礼拜。

”童子引至偈前礼拜。

慧能曰:“慧能不识字,请上人为读。

”时有江州别驾,姓张名日用,便高声读。

慧能闻已,遂言:“亦有一偈,望别驾为书。

”别驾言:“汝亦作偈?

其事希有。

”慧能向别驾言:“欲学无上菩提,不可轻于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

若轻人,即有无量无边罪。

”别驾言:“汝但诵偈,吾为汝书,汝若得法,先须度吾,勿忘此言。

”慧能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书此偈已,徒众总惊,无不嗟讶。

各相谓言:“奇哉!

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时使他肉身菩萨。

”祖见众人惊怪,恐人损害,遂将鞋擦了偈,曰:“亦未见性。

”众以为然。

六祖坛经·行由·第六节

〔慧能〕 〔唐〕

祖已知神秀入门未得,不见自性。

天明,祖唤卢供奉来,向南廊壁间绘画图相,忽见其偈。

报言:“供奉却不用画,劳尔远来。

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但留此偈,与人诵持,依此偈修,免堕恶道。

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即得见性。

门人诵偈,皆叹善哉!

祖三更唤秀入堂,问曰:“偈是汝作否?

”秀言:“实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慧否?

”祖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

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

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

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

汝且去一两日思惟,更作一偈,将来吾看,汝偈若入得门,付汝衣法。

”神秀作礼而出,又经数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犹如梦中,行坐不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