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行军篇

孙子曰: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此处山之军也。

绝水必远水。

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

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

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

绝斥泽,惟亟去无留。

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众树,此处斥泽之军也。

平陆处易,而右背高,前死后生,此处平陆之军也。

凡此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

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

丘陵堤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

此兵之利,地之助也。

上雨,水沫至,欲涉者,待其定也。

凡地有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

吾远之,敌近之。

吾迎之,敌背之。

军行有险阻、潢井、葭苇、山林、蘙荟者,必谨覆索之,此伏奸之所处也。

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

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

其所居易者,利也。

众树动者,来也。

众草多障者,疑也。

鸟起者,伏也。

兽骇者,覆也。

尘高而锐者,车来也。

卑而广者,徒来也。

散而条达者,樵采也。

少而往来者,营军也。

辞卑而益备者,进也。

辞强而进驱者,退也。

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

无约而请和者,谋也。

奔走而陈兵车者,期也。

半进半退者,诱也。

杖而立者,饥也。

汲而先饮者,渴也。

见利而不进者,劳也。

鸟集者,虚也。

夜呼者,恐也。

军扰者,将不重也。

旌旗动者,乱也。

吏怒者,倦也。

粟马肉食,军无悬缻,不返其舍者,穷寇也。

谆谆翕翕,徐与人言者,失众也。

数赏者,窘也。

数罚者,困也。

先暴而后畏其众者,不精之至也。

来委谢者,欲休息也。

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谨察之。

兵非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

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

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

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

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

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

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译文、注释、简介、赏析

译文

孙子说:凡军队行军作战和观察判断敌情,应该注意:在通过山地时要靠近有水草的谷地;驻止时,要选择“生地”,居高向阳;如果敌人占据高地,不要仰攻。这些是在山地行军作战的处置原则。横渡江河,要在离江河稍远的地方驻扎;如果敌军渡河前来进攻,不要在江河中迎击,而要乘它部分已渡、部分未渡半渡时予以攻击,这样比较有利;如果要与敌军交战,那就不要靠近江河迎击它;在江河地带驻扎,也要居高向阳,切勿在敌军下游低凹地驻扎或布阵。这些是在江河地带行军作战的处置原则。通过盐碱沼泽地带,要迅速离开,不宜停留;如在盐碱沼泽地带与敌军遭遇,那就要占领有水草而靠树林的地方。这些是在盐碱沼泽地带行军作战的处置原则。在平原地带驻军,要选择地势平坦的地方,最好背靠高处,前低后高。这些是平原地带行军作战的处置原则。以上四种“处军”原则的好处,是黄帝所以能够战胜“四帝”的重要原因。 大凡驻军,总是喜好干燥的高地而厌恶潮湿低洼的地方,要求向阳,回避阴湿,驻扎在便于生活和地势高的地方,将士就不至于发生各种疾病,这是军队致胜的一个重要条件。丘陵、堤防驻军,必须驻扎在向阳的一面,并且要背靠着它。这些对于用兵有利的措置是得自地形的辅助的。 河流上游下暴雨,看到水沫漂来,要等水势平稳以后再渡,以防山洪暴至。 凡是遇到“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等地形,必须迅速避开而不要靠近。我远离它,让敌军去接近它;我面向它,让敌军去背靠它。 军队在山川险阻、芦苇丛生的低洼地,草木繁茂的山林地区行动,必须仔细反复地搜索,因为这些都是容易隐藏伏兵和奸细的地方。 敌军离我很近而仍保持镇静的,是倚仗它据有险要的地形;敌军离我很远而又来挑战的,是企图诱我前进;敌军之所以不居险要而居平地,定有它的好处和用意。 树林里很多树木摇动的,是敌军向我袭来;在草丛中设有许多遮蔽物的,是敌人企图迷惑我;鸟儿突然飞起,是下面有伏兵;走兽受惊猛跑,是敌人大举来袭。飞尘高而尖的,是敌人战车向我开来;飞尘低而广的,是敌人步卒向我开来;飞尘分散而细长的,是敌人在打柴;飞尘少而时起时落的,是敌军察看地形,准备设营。 敌方使者言词谦卑而实际上又在加紧战备的,是要向我进攻;敌方使者育词强硬而军队又向我进逼的,是准备撤退;敌战车先出并占据侧翼的,是布列阵势,准备作战;敌方没有预先约定而突然来请求议和的,其中必有阴谋;敌方急速奔走并展开兵车的,是期求与我交战;敌军半进半退的,可能是伪装混乱来引诱我。 敌兵倚仗手中的兵器站立的,是饥饿缺粮;敌兵从井里打水而急于先饮的,是于渴缺水;敌人见利而不前进的,是由于疲劳过度。敌方营寨上有飞鸟停集的,说明营寨已空虚无人;敌营夜间有人惊呼的,说明敌军心里恐惧;敌营纷扰无秩序的,是其将帅没有威严;敌营旌旗乱动的,是其阵形混乱;敌官吏急躁易怒,是敌军过度困倦。敌人用粮食喂马,杀牲口吃,收起炊具,不返回营寨的,是“穷寇”;敌兵聚集一起私下低声议论,是其将领不得众心;再三犒赏士卒的。说明敌军已没有别的办法;一再重罚部属的,是敌军陷于困境;将帅先对士卒凶暴后又畏惧士卒的,说明其太不精明了;敌人借故派使者来谈判的,是想休兵息战。敌军盛怒前来,但久不接战,又不离去,必须谨慎观察其企图。 打仗不在于兵力愈多愈好,只要不轻敌冒进,并能集中兵力,判明敌情,也就足以战胜敌人了。那种无深谋远虑而又轻敌妄动的人,势必成为敌人的俘虏。 将帅在士卒尚未亲近依附时,就贸然处罚士卒,那士卒一定不服,这样就难以使用他们去打仗了;如果士卒对将帅已经亲近依附,仍不执行军纪军法,这样的军队也是不能打仗的。所以,要用“文”的手段即用政治道义教育士卒,用“武”的方法即用军纪军法来统一步调,这样的军队打起仗来就必定胜利。平素能认真执行命令、教育士卒,士卒就能养成服从的习惯;平素不认真执行命令、教育士卒,士卒就会养成不服从的习惯。平素所以能认真执行命令,是由于将帅与士卒相互取得信任的缘故。


注释

处军相敌:处军,处置军队,指带领军队行军、扎营、作战等。处军相敌,带领军队行军、扎营、作战,观察判断敌情。 绝山依谷:军队穿越山地要依傍溪谷行进。 视生处高:生,生动、生机,这里引申为开阔。视生处高,要把军队驻营于地势高、视野开阔的地方。 战隆无登:隆,这里指高地。战隆无登,不要去仰攻占据高低的敌军。 绝水必远水:水,泛指河川地带。绝水必远水,军队穿越河川地带时,要在距离河流较远的地方驻扎,以免陷入背水一战的死地。 无迎水流:不要在河的下游驻扎,以免敌军在上游决水或投毒而遭失败。 亟去无留:亟,迅速。亟去无留,迅速离开不要停留驻扎。 依水草而背众树:要依傍着水草,背靠着树林扎营。 四军之利:四军,指山地、河川地、盐碱沼泽地、平原地四种地带行军打仗求取胜利的原则。 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四帝,黄帝时代四周的部落领袖。相传黄帝先后打败了炎帝、蚩尤等部落,统一了黄河流域。黄帝之所以生四帝也,这就是当年黄帝之所以能够战胜四帝的原因。 凡军好高而恶下:军,指驻军。凡军好高而恶下,大凡军队扎营都是喜欢选择地势高的干燥地方而讨厌地势低下的潮湿地方。 养生而处实:养生,这里是指,水草丰盛,粮饷充足,军队容易修生养息。处实,指军需物资供应方便的地方。养生而处实,这里指军队扎营要选择水草丰盛、粮食充足、军需物资供应方便的地方。 上雨:上,指河流的上游。上雨,河的上游下雨。 水沫:河水的泡沫,这是洪水到来的表现。 绝涧:两岸山势峭峻,水流其间的险恶地形。 天井:四周高俊,中间低洼的地形。天牢:指一种四周地形险恶、易进难出的地形。 天陷:一种地势低洼、泥泞易陷的地形。 天隙:一种两边高山壁立,中间道路狭窄,难以行军的地势。 潢井:潢,积水池。潢井,地势低陷、积水很多的地方。 葭苇:芦苇,泛指水草。这里指水草丛生的地方。 蘙荟:草木茂盛,这里指草木茂密多障碍。 敌近而静者:靠近我军的敌军能保持安静。 所居易者:易,这里指平坦地带。所居易者,敌军在平坦地带驻扎。 散而条达:飞起的尘土散而细长。樵采:这里是指敌军砍柴伐木。 辞强而进驱:以诡诈的言语作掩护,勉强驱军前行。 陈也:陈同“阵”,这里指布阵。 无约而请和者:敌军没有陷入困境却主动请和。   奔走而陈兵车:敌军迅速奔跑,并且用战车摆开阵势。 杖而立:杖,兵器。杖而立,敌军依靠着武器站着。 汲而先饮:汲水的敌军争着先喝水。 军无悬缻:缻,泛指饮具。军无悬缻,军中把饮具都收拾起来了。 谆谆翕翕:这里是指敌军长官对士卒讲话显示出一副诚恳的样子。 足以并力料敌:只要能充分地判断敌情,集中使用兵力就行了。 惟无虑而易敌者:只有那不深思熟虑而又轻视敌军的人。 卒为亲附而罚之:当着士卒们还没有亲附时便施加刑罚,士卒们便会怨愤不服。 令素行以教其民:要用平素发布的军令都必定坚决执行的事情来教育士卒。 与众相得:得,亲和。与众相得,这里是指与部下关系融洽。


简介

《孙子兵法·行军篇》是春秋时期兵法家孙武创作的一篇散文。



孙子兵法·地形篇

〔孙武〕 〔周〕

孙子曰: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

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

通形者,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

可以往,难以返,曰挂。

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

敌若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

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

支形者,敌虽利我,我无出也。

引而去之,令敌半出而击之,利。

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

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不盈而从之。

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

若敌先居之,引而去之,勿从也。

远形者,势均,难以挑战,战而不利。

凡此六者,地之道也。

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故兵有走者,有弛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

凡此六者,非天之灾,将之过也。

夫势均,以一击十,曰走。

卒强吏弱,曰弛,吏强卒弱,曰陷。

大吏怒而不服,遇敌怼而自战,将不知其能,曰崩。

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曰乱。

将不能料敌,以少合众,以弱击强,兵无选锋,曰北。

凡此六者,败之道也。

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

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

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

故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

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

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

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

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

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

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

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

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

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

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

知天知地,胜乃不穷。

孙子兵法·火攻篇

〔孙武〕 〔周〕

孙子曰: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积,三曰火辎,四曰火库,五曰火队。

行火必有因,烟火必素具。

发火有时,起火有日。

时者,天之燥也。

日者,月在箕、壁、翼、轸也。

凡此四宿者,风起之日也。

凡火攻,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

火发于内,则早应之于外。

火发兵静者,待而勿攻,极其火力,可从而从之,不可从而止。

火可发于外,无待于内,以时发之。

火发上风,无攻下风。

昼风久,夜风止。

凡军必知有五火之变,以数守之。

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强。

水可以绝,不可以夺。

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

故曰:明主虑之,良将修之。

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

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

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

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

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孙子兵法·用间篇

〔孙武〕 〔周〕

孙子曰: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

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

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

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

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故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

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

因间者,因其乡人而用之。

内间者,因其官人而用之。

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

死间者,为诳事于外,令吾间知之,而传于敌间也。

生间者,反报也。

故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

非圣智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

微哉!

微哉!

无所不用间也。

间事未发,而先闻者,间与所告者皆死。

(莫亲于间:指没有比间谍更应成为亲信了。

赏莫厚于间:指没有比间谍更应该得到丰富的奖赏了。

事莫密于间:没有经间谍的事更应该保守机密了。

间事未发:用间之事还没有开始进行。

间与所告者皆死:间谍和告知用间之事的人都要处死。

) 凡军之所欲击,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杀,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间必索知之。

必索敌人之间来间我者,因而利之,导而舍之,故反间可得而用也。

因是而知之,故乡间、内间可得而使也。

因是而知之,故死间为诳事,可使告敌。

因是而知之,故生间可使如期。

五间之事,主必知之,知之必在于反间,故反间不可不厚也。

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

周之兴也,吕牙在殷。

故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

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

荀子·天论篇

〔荀子〕 〔周〕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

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

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祆怪不能使之凶。

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

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

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祆怪未至而凶。

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

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不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谓天职。

如是者,虽深、其人不加虑焉。

虽大、不加能焉。

虽精、不加察焉,夫是之谓不与天争职。

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

舍其所以参,而愿其所参,则惑矣。

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

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功。

唯圣人为不求知天。

天职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臧焉,夫是之谓天情。

耳目鼻口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夫是之谓天官。

心居中虚,以治五官,夫是之谓天君。

财非其类以养其类,夫是之谓天养。

顺其类者谓之福,逆其类者谓之祸,夫是之谓天政。

暗其天君,乱其天官,弃其天养,逆其天政,背其天情,以丧天功,夫是之谓大凶。

圣人清其天君,正其天官,备其天养,顺其天政,养其天情,以全其天功。

如是,则知其所为,知其所不为矣。

则天地官而万物役矣。

其行曲治,其养曲适,其生不伤,夫是之谓知天。

故大巧在所不为,大智在所不虑。

所志于天者,已其见象之可以期者矣。

所志于地者,已其见宜之可以息者矣:所志于四时者,已其见数之可以事者矣。

所志于阴阳者,已其见和之可以治者矣。

官人守天,而自为守道也。

治乱,天邪?

曰: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

治乱非天也。

时邪?

曰: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臧于秋冬,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

治乱非时也。

地邪?

曰:得地则生,失地则死,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

治乱非地也。

诗曰:“天作高山,大王荒之。

彼作矣,文王康之。

”此之谓也。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

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

君子道其常,而小人计其功。

诗曰:“礼义之不愆,何恤人之言兮!

”此之谓也。

楚王后车千乘,非知也。

君子啜菽饮水,非愚也。

是节然也。

若夫志意修,德行厚,知虑明,生于今而志乎古,则是其在我者也。

故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

小人错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

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

小人错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是以日退也。

故君子之所以日进,与小人之所以日退,一也。

君子小人之所以相县者,在此耳。

星队木鸣,国人皆恐。

曰:是何也?

曰:无何也!

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怪之,可也。

而畏之,非也。

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

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

上闇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

夫星之队,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怪之,可也。

而畏之,非也。

物之已至者,人祆则可畏也:楛耕伤稼,楛耨失岁,政险失民。

田薉稼恶,籴贵民饥,道路有死人:夫是之谓人祆。

政令不明,举错不时,本事不理,夫是之谓人祆。

礼义不修,内外无别,男女淫乱,则父子相疑,上下乖离,寇难并至:夫是之谓人祆。

祆是生于乱。

三者错,无安国。

其说甚尔,其菑甚惨。

勉力不时,则牛马相生,六畜作祆,可怪也,而亦可畏也。

传曰:“万物之怪书不说。

”无用之辩,不急之察,弃而不治。

若夫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则日切瑳而不舍也。

雩而雨,何也?

曰: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

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

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

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也。

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礼义。

故日月不高,则光明不赫。

水火不积,则晖润不博。

珠玉不睹乎外,则王公不以为宝。

礼义不加于国家,则功名不白。

故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亡矣。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

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

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

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

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百王之无变,足以为道贯。

一废一起,应之以贯,理贯不乱。

不知贯,不知应变。

贯之大体未尝亡也。

乱生其差,治尽其详。

故道之所善,中则可从,畸则不可为,匿则大惑。

水行者表深,表不明则陷。

治民者表道,表不明则乱。

礼者,表也。

非礼,昏世也。

昏世,大乱也。

故道无不明,外内异表,隐显有常,民陷乃去。

万物为道一偏,一物为万物一偏。

愚者为一物一偏,而自以为知道,无知也。

慎子有见于后,无见于先。

老子有见于诎,无见于信。

墨子有见于齐,无见于畸。

宋子有见于少,无见于多。

有后而无先,则群众无门。

有诎而无信,则贵贱不分。

有齐而无畸,则政令不施,有少而无多,则群众不化。

书曰:“无有作好,遵王之道。

无有作恶,遵王之路。

”此之谓也。

荀子·儒效

〔荀子〕 〔周〕

大儒之效:武王崩,成王幼,周公屏成王而及武王,以属天下,恶天下之倍周也。

履天子之籍,听天下之断,偃然如固有之,而天下不称贪焉。

杀管叔,虚殷国,而天下不称戾焉。

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而天下不称偏焉。

教诲开导成王,使谕于道,而能揜迹于文武。

周公归周,反籍于成王,而天下不辍事周。

然而周公北面而朝之。

天子也者,不可以少当也,不可以假摄为也。

能则天下归之,不能则天下去之,是以周公屏成王而及武王。

以属天下,恶天下之离周也。

成王冠,成人,周公归周,反籍焉,明不灭主之义也。

周公无天下矣。

乡有天下,今无天下,非擅也。

成王乡无天下,今有天下,非夺也。

变埶次序节然也。

故以枝代主而非越也。

以弟诛兄而非暴也。

君臣易位而非不顺也。

因天下之和,遂文武之业,明主枝之义,抑亦变化矣,天下厌然犹一也。

非圣人莫之能为。

夫是之谓大儒之效。

秦昭王问孙卿子曰:“儒无益于人之国。

” 孙卿子曰:“儒者法先王,隆礼义,谨乎臣子而致贵其上者也。

人主用之,则埶在本朝而宜。

不用,则退编百姓而悫。

必为顺下矣。

虽穷困冻餧,必不以邪道为贪。

无置锥之地,而明于持社稷之大义。

嘄呼而莫之能应,然而通乎财万物,养百姓之经纪。

埶在人上,则王公之材也。

在人下,则社稷之臣,国君之宝也。

虽隐于穷阎漏屋,人莫不贵之,道诚存也。

“仲尼将为司寇,沈犹氏不敢朝饮其羊,公慎氏出其妻,慎溃氏逾境而徙,鲁之粥牛马者不豫贾,修正以待之也。

居于阙党,阙党之子弟罔不分,有亲者取多,孝弟以化之也。

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

儒之为人下如是矣。

” 王曰:“然则其为人上何如?

” 孙卿曰:“其为人上也,广大矣!

志意定乎内,礼节修乎朝,法则度量正乎官,忠信爱利形乎下。

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不为也。

此若义信乎人矣,通于四海,则天下应之如讙。

是何也?

则贵名白而天下治也。

故近者歌讴而乐之,远者竭蹶而趋之,四海之内若一家,通达之属莫不从服。

夫是之谓人师。

诗曰:‘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此之谓也。

夫其为人下也如彼,其为人上也如此,何谓其无益于人之国也!

” 昭王曰:“善!

” 先王之道,人之隆也,比中而行之.曷谓中?

曰:礼义是也.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以道也,君子之所道也.君子之所谓贤者,非能遍能人之所能之谓也。

君子之所谓知者,非能遍知人之所知之谓也。

君子之所谓辩者,非能遍辩人之所辩之谓也。

君子之所谓察者,非能遍察人之所察之谓也。

有所止矣。

相高下,视硗肥,序五种,君子不如农人。

通货财,相美恶,辩贵贱,君子不如贾人。

设规矩,陈绳墨,便备用,君子不如工人。

不恤是非然不然之情,以相荐樽,以相耻怍,君子不若惠施、邓析。

若夫谲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使贤不肖皆得其位,能不能皆得其官,万物得其宜,事变得其应,慎墨不得进其谈,惠施、邓析不敢窜其察,言必当理,事必当务,是然后君子之所长也。

凡事行,有益于理者,立之。

无益于理者,废之。

夫是之谓中事。

凡知说,有益于理者,为之。

无益于理者,舍之。

夫是之谓中说。

事行失中,谓之奸事。

知说失中,谓之奸道。

奸事、奸道,治世之所弃,而乱世之所从服也。

若夫充虚之相施易也,“坚白”“同异”之分隔也,是聪耳之所不能听也,明目之所不能见也,辩士之所不能言也,虽有圣人之知,未能偻指也。

不知无害为君子,知之无损为小人。

工匠不知,无害为巧。

君子不知,无害为治。

王公好之则乱法,百姓好之则乱事。

而狂惑戆陋之人,乃始率其群徒,辩其谈说,明其辟称,老身长子,不知恶也。

夫是之谓上愚,曾不如相鸡狗之可以为名也。

诗曰:“为鬼为蜮,则不可得,有腼面目,视人罔极。

作此好歌,以极反侧。

”此之谓也。

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

曰:其唯学乎。

彼学者,行之,曰士也。

敦慕焉,君子也。

知之,圣人也。

上为圣人,下为士、君子,孰禁我哉!

乡也混然涂之人也,俄而并乎尧禹,岂不贱而贵矣哉!

乡也效门室之辨,混然曾不能决也,俄而原仁义,分是非,圆回天下于掌上,而辩黑白,岂不愚而知矣哉!

乡也胥靡之人,俄而治天下之大器举在此,岂不贫而富矣哉!

今有人于此,屑然藏千溢之宝,虽行貣而食,人谓之富矣。

彼宝也者,衣之不可衣也,食之不可食也,卖之不可偻售也,然而人谓之富,何也?

岂不大富之器诚在此也?

是杅杅亦富人已,岂不贫而富矣哉!

故君子无爵而贵,无禄而富,不言而信,不怒而威,穷处而荣,独居而乐!

岂不至尊、至富、至重、至严之情举积此哉!

故曰:贵名不可以比周争也,不可以夸诞有也,不可以埶重胁也,必将诚此然后就也。

争之则失,让之则至。

遵道则积,夸诞则虚。

故君子务修其内,而让之于外。

务积德于身,而处之以遵道。

如是,则贵名起如日月,天下应之如雷霆。

故曰:君子隐而显,微而明,辞让而胜。

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此之谓也。

鄙夫反是:比周而誉俞少,鄙争而名俞辱,烦劳以求安利,其身俞危。

诗曰:“民之无良,相怨一方,受爵不让,至于己斯亡。

”此之谓也。

故能小而事大,辟之是犹力之少而任重也,舍粹折无适也。

身不肖而诬贤,是犹伛伸而好升高也,指其顶者愈众。

故明主谲德而序位,所以为不乱也。

忠臣诚能然后敢受职,所以为不穷也。

分不乱于上,能不穷于下,治辩之极也。

诗曰:“平平左右,亦是率从。

”是言上下之交不相乱也。

以从俗为善,以货财为宝,以养生为己至道,是民德也。

行法至坚,不以私欲乱所闻:如是,则可谓劲士矣。

行法至坚,好修正其所闻,以桥饰其情性。

其言多当矣,而未谕也。

其行多当矣,而未安也。

其知虑多当矣,而未周密也。

上则能大其所隆,下则能开道不己若者:如是,则可谓笃厚君子矣。

修百王之法,若辨白黑。

应当时之变,若数一二。

行礼要节而安之,若生四枝。

要时立功之巧,若诏四时。

平正和民之善,亿万之众而搏若一人:如是,则可谓圣人矣。

井井兮其有理也,严严兮其能敬己也,分分兮其有终始也,猒猒兮其能长久也,乐乐兮其执道不殆也,照照兮其用知之明也,修修兮其用统类之行也,绥绥兮其有文章也,熙熙兮其乐人之臧也,隐隐兮其恐人之不当也:如是,则可谓圣人矣。

此其道出乎一。

曷谓一?

曰:执神而固。

曷谓神?

曰:尽善挟治之谓神,万物莫足以倾之之谓固。

神固之谓圣人。

圣人也者,道之管也:天下之道管是矣,百王之道一是矣。

故诗书礼乐之道归是矣。

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故风之所以为不逐者,取是以节之也,小雅之所以为小雅者,取是而文之也,大雅之所以为大雅者,取是而光之也,颂之所以为至者,取是而通之也。

天下之道毕是矣。

乡是者臧,倍是者亡。

乡是如不臧,倍是如不亡者,自古及今,未尝有也。

客有道曰:孔子曰:“周公其盛乎!

身贵而愈恭,家富而愈俭,胜敌而愈戒。

” 应之曰:是殆非周公之行,非孔子之言也。

武王崩,成王幼,周公屏成王而及武王,履天子之籍,负扆而立,诸侯趋走堂下。

当是时也,夫又谁为恭矣哉!

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焉。

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

孰谓周公俭哉!

武王之诛纣也,行之日以兵忌,东面而迎太岁,至泛而泛,至怀而坏,至共头而山隧。

霍叔惧曰:“出三日而五灾至,无乃不可乎?

”周公曰:“刳比干而囚箕子,飞廉、恶来知政,夫又恶有不可焉!

”遂选马而进,朝食于戚,暮宿于百泉,旦厌于牧之野。

鼓之而纣卒易乡,遂乘殷人而诛纣。

盖杀者非周人,因殷人也。

故无首虏之获,无蹈难之赏。

反而定三革,偃五兵,合天下,立声乐,于是武象起而韶护废矣。

四海之内,莫不变心易虑以化顺之。

故外阖不闭,跨天下而无蕲。

当是时也,夫又谁为戒矣哉!

造父者,天下之善御者也,无舆马则无所见其能。

羿者,天下之善射者也,无弓矢则无所见其巧。

大儒者,善调一天下者也,无百里之地,则无所见其功。

舆固马选矣,而不能以至远,一日而千里,则非造父也。

弓调矢直矣,而不能射远中微,则非羿也。

用百里之地,而不能以调一天下,制强暴,则非大儒也。

彼大儒者,虽隐于穷阎漏屋,无置锥之地,而王公不能与之争名。

在一大夫之位,则一君不能独畜,一国不能独容,成名况乎诸侯,莫不愿得以为臣。

用百里之地,而千里之国莫能与之争胜。

笞棰暴国,齐一天下,而莫能倾也。

是大儒之征也。

其言有类,其行有礼,其举事无悔,其持险应变曲当。

与时迁徙,与世偃仰,千举万变,其道一也。

是大儒之稽也。

其穷也俗儒笑之。

其通也英杰化之,嵬琐逃之,邪说畏之,众人媿之。

通则一天下,穷则独立贵名,天不能死,地不能埋,桀跖之世不能污,非大儒莫之能立,仲尼、子弓是也。

故有俗人者,有俗儒者,有雅儒者,有大儒者。

不学问,无正义,以富利为隆,是俗人者也。

逢衣浅带,解果其冠,略法先王而足乱世术,缪学杂举,不知法后王而一制度,不知隆礼义而杀诗书。

其衣冠行伪已同于世俗矣,然而不知恶。

其言议谈说已无异于墨子矣,然而明不能别。

呼先王以欺愚者而求衣食焉。

得委积足以揜其口,则扬扬如也。

随其长子,事其便辟,举其上客,亿然若终身之虏而不敢有他志:是俗儒者也。

法后王,一制度,隆礼义而杀诗书。

其言行已有大法矣,然而明不能齐法教之所不及,闻见之所未至,则知不能类也。

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内不自以诬,外不自以欺,以是尊贤畏法而不敢怠傲:是雅儒者也。

法先王,统礼义,一制度。

以浅持博,以古持今,以一持万。

苟仁义之类也,虽在鸟兽之中,若别白黑。

倚物怪变,所未尝闻也,所未尝见也,卒然起一方,则举统类而应之,无所儗作。

张法而度之,则晻然若合符节:是大儒者也。

故人主用俗人,则万乘之国亡。

用俗儒,则万乘之国存。

用雅儒,则千乘之国安。

用大儒,则百里之地,久而后三年,天下为一,诸侯为臣。

用万乘之国,则举错而定,一朝而伯。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行之,明也。

明之为圣人。

圣人也者,本仁义,当是非,齐言行,不失豪厘,无他道焉,已乎行之矣。

故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

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

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

不闻不见,则虽当,非仁也。

其道百举而百陷也。

故人无师无法而知,则必为盗,勇则必为贼,云能则必为乱,察则必为怪,辩则必为诞。

人有师有法,而知则速通,勇则速畏,云能则速成,察则速尽,辩则速论。

故有师法者,人之大宝也。

无师法者,人之大殃也。

人无师法,则隆性矣。

有师法,则隆积矣。

而师法者,所得乎积,非所受乎性。

性不足以独立而治。

性也者,吾所不能为也,然而可化也。

积也者,非吾所有也,然而可为也。

注错习俗,所以化性也。

并一而不二,所以成积也。

习俗移志,安久移质。

并一而不二,则通于神明,参于天地矣。

故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旦暮积谓之岁,至高谓之天,至下谓之地,宇中六指谓之极,涂之人--百姓,积善而全尽,谓之圣人。

彼求之而后得,为之而后成,积之而后高,尽之而后圣,故圣人也者,人之所积也。

人积耨耕而为农夫,积斫削而为工匠,积反货而为商贾,积礼义而为君子。

工匠之子,莫不继事,而都国之民安习其服,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非天性也,积靡使然也。

故人知谨注错,慎习俗,大积靡,则为君子矣。

纵情性而不足问学,则为小人矣。

为君子则常安荣矣,为小人则常危辱矣。

凡人莫不欲安荣而恶危辱,故唯君子为能得其所好,小人则日徼其所恶。

诗曰:“维此良人,弗求弗迪。

唯彼忍心,是顾是复。

民之贪乱,宁为荼毒。

”此之谓也。

人论:志不免于曲私,而冀人之以己为公也。

行不免于污漫,而冀人之以己为修也。

甚愚陋沟瞀,而冀人之以己为知也:是众人也。

志忍私,然后能公。

行忍情性,然后能修。

知而好问,然后能才。

公修而才,可谓小儒矣。

志安公,行安修,知通统类:如是则可谓大儒矣。

大儒者,天子三公也。

小儒者,诸侯、大夫、士也。

众人者,工农商贾也。

礼者、人主之所以为群臣寸尺寻丈检式也。

人伦尽矣。

君子言有坛宇,行有防表,道有一隆。

言政治之求,不下于安存。

言志意之求,不下于士。

言道德之求,不二后王。

道过三代谓之荡,法二后王谓之不雅。

高之下之,小之巨之,不外是矣。

是君子之所以骋志意于坛宇宫廷也。

故诸侯问政,不及安存,则不告也。

匹夫问学,不及为士,则不教也。

百家之说,不及后王,则不听也。

夫是之谓君子言有坛宇,行有防表也。

孙子兵法·九变篇

〔孙武〕 〔周〕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

圮地无舍,衢地交合,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涂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

故将通于九变之地利者,知用兵矣。

将不通于九变之利者,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者矣。

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

杂于利,而务可信也。

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

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

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

必生,可虏也。

忿速,可侮也。

廉洁,可辱也。

爱民,可烦也。

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

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孙子兵法·军争篇

〔孙武〕 〔周〕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

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

军争为利,军争为危。

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

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

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

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

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

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

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

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和为变者也。

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

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

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之金鼓。

视不相见,故为之旌旗。

”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民之耳目也。

民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

故夜战多金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

  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

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

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

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遗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孙子兵法·虚实篇

〔孙武〕 〔周〕

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

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

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

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

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

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

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

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

微乎微乎,至于无形。

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

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

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

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

我不欲战,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

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

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

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

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

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

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

寡者,备人者也。

众者,使人备己者也。

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

不知战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

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败哉?

故曰:胜可为也。

敌虽众,可使无斗。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

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

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

因形而错胜于众,众不能知。

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

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

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孙子兵法·兵势篇

〔孙武〕 〔周〕

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

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

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

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虚实是也。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

终而复始,日月是也。

死而复生,四时是也。

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

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

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

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

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

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

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

势如彍弩,节如发机。

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也。

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也。

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

治乱,数也。

勇怯,势也。

强弱,形也。

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

予之,敌必取之。

以利动之,以实待之。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

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

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孙子兵法·军形篇

〔孙武〕 〔周〕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

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不可胜者,守也。

可胜者,攻也。

守则不足,攻则有余。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

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

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

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

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

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

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

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

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