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卷下·门人黄以方录·十六

先生曰:“诸公在此,务要立个必为圣人之心,时时刻刻须是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方能听吾说话,句句得力。

若茫茫荡荡度日,譬如一块死肉,打也不知得痛症,恐终不济事,回家只寻得旧时伎俩而已,岂不惜哉?



译文、注释、简介、赏析

译文

先生说:“诸位在这里,务必要立志成为圣人,时时刻刻都要下死功夫去修炼学习,一棒子一条痕、一巴掌一把血,这样才能听我说话,才能句句铿锵有力。如果茫茫然地混日子,就像一块死肉,打也不知道痛,恐怕最终也学不到什么,回家去之后依旧是往日伎俩,岂不令人可惜?”



传习录·卷下·门人黄以方录·十七

〔王守仁〕 〔明〕

问:“近来妄念也觉少,亦觉不曾着想定要如何用功,不知此是工夫否?

” 先生曰:“汝且去着实用功,便多这些着想也不妨,久久自会妥帖。

若才下得些功,便说效验,何足为恃?

传习录·卷下·门人黄以方录·十八

〔王守仁〕 〔明〕

一友自叹:“私意萌时,分明自心知得,只是不能使他即去。

” 先生曰:“你萌时,这一知处便是你的命根,当下即去消磨,便是立命功夫。

传习录·卷下·门人黄以方录·十九

〔王守仁〕 〔明〕

“夫子说‘性相近’,即孟子说‘性善’,不可专在气质上说。

若说气质,如刚与柔对,如何相近得?

惟性善则同耳。

人生初时善,原是同的,但刚的习于善则为刚善,习于恶则为刚恶。

柔的习于善则为柔善,习于恶则为柔恶,便日相远了。

传习录·卷下·门人黄以方录·二十

〔王守仁〕 〔明〕

先生尝语学者曰:“心礼上着不得一念留滞,就如眼着不得些子尘沙,些子能得几多?

满眼便昏天黑地了。

” 又曰:“这一念不但是私念,便好的念头亦着不得些子,如眼中放些金玉屑,眼亦开不得了。

传习录·卷下·门人黄以方录·二十一

〔王守仁〕 〔明〕

问:“人心与物同体,如吾身原是血气流通的,所以谓之同体。

若于人便异体了,禽、兽、草、木益远矣!

而何谓之同体?

” 先生曰:“你只在感应之机上看。

岂但禽、兽、草、木,虽天地也与我同体的,鬼神也与我同体的。

” 请问。

先生曰:“你看这个天地中间,什么是天地的心?

” 对曰:“尝闻人是天地的心。

” 曰:“人又什么教做心?

” 对曰:“只是一个灵明。

” “可知充天塞地中间,只有这个灵明。

人只为形体自间隔了。

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

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

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

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他吉、凶、灾、祥?

天地、鬼神、万物,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

我的灵明,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亦没有我的灵明。

如此,便是一气流通的,如何与他间隔得?

” 又问:“天地、鬼神、万物,千古见在,何没了我的灵明,便俱无了?

” 曰:“今看死的人,他这些精灵游散了,他的天地、鬼神、万物尚在何处?

传习录·卷下·门人黄以方录·十五

〔王守仁〕 〔明〕

问:“先儒谓鸢飞鱼跃,与‘必有事焉’同一活泼泼地。

” 先生曰:“亦是。

天地间活泼泼地,无非此理,便是吾良知的流行不息,‘致良知’便是‘必有事’的功夫。

此理非惟不可离,实亦不得而离也。

无往而非道,无往而非工夫。

传习录·卷下·门人黄以方录·十四

〔王守仁〕 〔明〕

一友举:“佛家以手指显出,问曰:‘众曾见否?

’众曰:‘见之。

’复以手指入袖,问曰:‘众还见否?

’众曰:‘不见。

’佛说‘还未见性’,此义未明。

” 先生曰:“手指有见有不见,尔之见性常在。

人之心神只在有睹有闻上驰骛,不在不睹不闻上着实用功。

盖不睹不闻是良知本体,戒慎恐惧是致良知的工夫。

学者时时刻刻常睹其所不睹,常闻其所不闻,工夫方有个实落处。

久久成熟后,则不须着力,不待防检,而真性自不息矣。

岂以在外者之闻见为累哉!

传习录·卷下·门人黄以方录·十三

〔王守仁〕 〔明〕

先生曰:“人之本体,常常是寂然不动的,常常是感而遂通的。

‘未应不是先,已应不是后’。

传习录·卷下·门人黄以方录·十二

〔王守仁〕 〔明〕

先生曰:“吾与诸公讲‘致知’‘格物’,日日是此,讲一二十年俱是如此。

诸君听吾言,实去用功,见吾讲一番,自觉长进一番。

否则只作一场话说,虽听之亦何用?

传习录·卷下·门人黄以方录·十一

〔王守仁〕 〔明〕

问:“声、色、货、利,恐良知亦不能无。

” 先生曰:“固然。

但初学用功,却须扫除荡涤,勿使留积,则适然来遇,始不为累,自然顺而应之。

良知只在声、色、货、利上用功。

能致得良知精精明明,毫发无蔽,则声、色、货、利之交,无非天则流行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