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故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大达法师玄秘塔碑铭并序(玄秘塔碑)

(江南西道都团练观察处置等使朝散大夫兼御史中丞上柱国赐紫金鱼袋裴休撰。

正议大夫守右散骑常侍充集贤殿学士兼判院事上柱国赐紫金鱼袋柳公权书并篆额。

) 玄秘塔者,大法师端甫灵骨之所归也。

於戏!

为丈夫者,在家则张仁义礼乐,辅天子以扶世导俗。

出家则运慈悲定慧,佐如来以阐教利生。

舍此无以为丈夫也。

背此无以为达道也。

和尚,其出家之雄乎!

天水赵氏世为秦人,初母张夫人梦梵僧谓曰:当生贵子。

即出囊中舍利使吞之。

及诞,所梦僧白昼入其室。

摩其顶曰:必当大弘教法。

言讫而灭。

既成人,高颡广目,大颐方口,长六尺五寸,其音如钟。

夫将欲荷如来之菩提,凿生灵之耳目,固必有殊相奇表欤?

殆十岁,依崇福寺道悟禅师为沙弥。

十七,正度为比丘,隶安国寺。

具威仪于西明照律师,禀持犯于崇福寺升律师,传涅槃唯识大义于安国寺素法师。

复梦梵僧告曰:三藏大教尽贮汝腹矣。

自是经律论无敌于天下。

囊括川注,逢原委会,滔滔然莫能知其畔岸矣。

夫将欲伐株杌于情田,雨甘露于法种者,固必有勇智宏辨欤?

无何谒文殊于清凉,众圣皆现。

演大经于太原,倾都毕会。

德宗皇帝闻其名征之,一见大悦。

常出入禁中与儒道论议。

赐紫方袍。

岁时锡施,异于他等。

复诏侍皇太子于东朝。

顺宗皇帝深仰其风。

亲之若昆弟。

相与卧起。

恩礼特隆。

宪宗皇帝数幸其寺。

待之若宾友。

常承顾问。

注纳偏厚。

而和尚符彩超迈,词理响捷,迎合上旨,皆契真乘。

虽造次应对,未尝不以阐扬为务。

由是,天子益知佛为大圣人,其教有大不可思议事。

当是时朝廷方削平区夏,缚吴干蜀,潴蔡荡郓,而天子端拱无事。

诏和尚率缁属迎真骨于灵山,开法场于秘殿。

为人请福,亲奉香火。

既而刑不残兵不黩,赤子无愁声,江海无惊浪。

盖参用真乘以毗大政之明效也。

夫将欲显大不思议之道,辅大有为之君,固必有冥符玄契欤?

掌内殿法仪,录左街僧事,以标表清众者十一年。

讲涅槃唯议经论,位处当仁传授宗乘以开诱道俗,凡一百六十座。

运三密于瑜伽,契无生于悉地。

日持诸部十馀万遍。

指净土为息肩之地,严金经为报法之恩。

前后供施数十百万,悉以崇饰殿宇,穷极雕绘。

而方丈匡床静虑自得。

贵臣盛族皆所依慕,豪侠工贾莫不瞻向。

荐金玉以致诚,仰端严而礼足,日有千数,不可殚书。

而和尚即众生以观佛,离四相以修善,心下如地,坦无丘陵,王公舆台,皆以诚接。

议者以谓成就常不轻行者,唯和尚而已。

夫将欲驾横海之大航,拯群迷于彼岸者,固必有奇功妙道欤?

以开成元年六月一日,向西右胁而灭。

当暑而尊容若生,竟夕而异香弥郁。

其年七月六日迁于长乐之南原,遗命茶毗,得舍利三百馀粒。

方炽而神光月皎,既烬而灵骨珠圆。

赐谥大达,塔曰玄秘。

俗寿六十七,僧腊卌八。

门弟子比丘比丘尼约千馀辈,或讲论玄言,或纪纲大寺。

修禅秉律,分作人师五十。

其徒皆为达者。

於戏!

和尚果出家之雄乎?

不然何至德殊祥如此其盛也?

承袭弟子自约、义正、正言等,克荷先业,虔守遗风。

大惧徽猷有时堙没,而閤门刘公,法缘最深,道契弥固,亦以为请,愿播清尘。

休尝游其藩,备其事,随喜赞叹,盖无愧辞。

铭曰: 贤劫千佛,第四能仁。

哀我生灵,出经破尘。

教纲高张,孰辩孰分?

有大法师,如从亲闻。

经律论藏,戒定慧学。

深浅同源,先后相觉。

异宗偏义,孰正孰驳?

有大法师,为作霜雹。

趣真则滞,涉俗则流。

象狂猿轻,钩槛莫收。

柅制刀断,尚生疮疣。

有大法师,绝念而游。

巨唐启运,大雄垂教。

千载冥符,三乘迭耀。

宠重恩顾,显阐赞导。

有大法师,逢时感召。

空门正辟,法宇方开。

峥嵘栋梁,一旦而摧。

水月镜像,无心去来。

徒令后学,瞻仰徘徊。

(会昌元年十二月廿八日建,刻玉册官邵建和并弟建初镌。



译文、注释、简介、赏析

译文

(这是唐朝大达法师玄秘塔的碑铭,宰相裴休撰文,柳公权书丹并篆额。) 玄秘塔是供奉大法师端甫灵骨舍利的地方,啊!所谓大丈夫,在家就要发扬仁、义、礼、乐,帮助天子教化引导世俗,如果出家当和尚就要心生慈悲,去掉一切执著,辅佐觉着阐扬教法,利益众生,不这样做不能说是大丈夫所为,违背这个也无法得道。出家当和尚是多么雄壮的事啊! 天水有个姓赵的人,祖辈是秦人。他母亲张夫人梦见一个印度和尚对他说:“你要生一个好孩子。”说完就取出口袋中的舍利让她吃下。等孩子出生后,梦见的那个和尚于大白天来到她屋里,摸着孩子的头说:“他一定能大力弘扬佛教。”说完就消失了。孩子长大后,额高眼大,下颌丰满,口唇方正,身高六尺五寸,声音象洪钟一样的响亮。要领悟佛教的法理,凿开众生的耳目,帮助他们认清宇宙,就一定要有这种祥和奇特的表像啊!他十岁时到天水街亭镇崇福寺依附道悟禅师当沙弥,十七岁正式成为比丘,入安国寺诵经,在西明寺受具威仪戒于照律师,由于他禀承持戒升为律师,同时,安国寺素法师传授了唯识大义,福林寺法师传授了通涅盘大旨。随之,他又梦见那个印度僧人用一个透明的器皿盛着舍利让他吃下,并且说:“佛教的教义都进了你的腹内。”从那以后,普天下的和尚说起经、律、论来没有高于他的,就好象百川汇集在一起在他那里形成源头一样,讲起来滔滔不绝永远也讲不到边。看来,能够从人的内心去掉对凡尘的贪欲执著,使众生享受佛法甘露的滋润的人一定要勇猛精进并具备很好的口才来讲请真相啊!没多久,他正心主持拜神的活动,很多神灵都来显现,他坐在一个很大的平台上讲述自己对佛法的理解,整个都城的人都去聆听。德宗皇帝听到了他的大名招请他入宫,见到他后非常高兴。从那以后,他经常进出皇宫,与儒家道家的人议论佛法,皇上赐给他紫方袍,每年对他的赏赐都高于他人。又下诏书让他在东宫教授太子。顺宗皇帝对他非常敬仰,对他亲如兄弟,两人同床而眠,恩宠礼遇特别隆重。宪宗皇帝也多次到他的寺庙里拜佛,和他象朋友一样,经常向他请教,赏赐的礼物也很丰厚。而他才华出众,说辞敏捷又合乎理数,回答皇上的询问都符合佛教的教义。虽然是仓促应对,每次都是以弘扬佛法作为要务,因此,皇上更加尊重修佛的人,认为他们是大圣人,也感到佛法的教义有高深莫测之处。当时,朝廷刚刚平息了各地节度军将的叛乱,皇上闲适无事,就颁下诏书让和尚率僧众从灵鹫山恭迎佛骨,在奥深的宫殿里开设法场,皇上手捧香灯亲自为百姓请福。不久,四海升平,没有人犯法,当兵的也不需要再去打仗,再也听不到孤儿的愁苦的哭声,就连大海也不起惊浪。这都是用天法的宗旨来庇佑朝政而取得的明显效果啊!要彰显天法辅助明君一定会有神灵的默契、暗合啊!他主掌内殿法仪,录左街僧事,以树立榜样来表彰僧众,历时十年,讲述《涅槃》《唯识》经论,担当仁道之重任,传授给宗派的主持,以开启修炼者并引导世俗,共一百六十座。他对“身口意”的修为符合佛法的要求,对不生不灭的心愿得到了实现,每日持诵诸部咒诀十余万遍。他把清净国土当作栖息之地,庄佛经来报答佛法的救度之恩,供用数十百万金来装饰殿宇,其雕绘都非常美好。庙里的方丈可静静的在床上打坐,显贵的大臣和名流都非常敬慕佛法,豪爽之士及工匠商人都前来瞻仰。他们都诚心诚意的向寺院祭献宝物,非常敬仰的礼佛。像这样每天有千余起,我们不能全部记录。和尚引导众生参拜神佛,抛弃凡尘的假象而修心向善,心里都很平静,无论是公子王孙还是地位低贱的人,都诚信接待。将要驾驶横渡大海的大船,从迷蒙中把众生拯救到超脱生死的涅槃境界,就一定要有神奇的功力和奇妙的道术啊!以开成元年六月一日,他面向西右胁向下躺着圆寂。当时正是暑天,他死后的容貌就象活着时一样,遗体通宵飘逸着奇异的香味。那年七月六日,迁移到长乐的南原。按着大师的遗嘱把遗体火化了,得到的舍利子有三百多粒。燃烧时发出的光芒象皎洁的月光一样,火灭了他灵骨中的舍利子象圆珠一样。皇上谥号“大达”,存放他灵骨的塔叫玄秘塔。享年六十七岁,出家受戒后四十八年。他的弟子比丘和比丘尼约千余名,其中有五十名都是对生命大道通达的人。啊!出家当和尚是多么雄壮的事啊!不然,其不同寻常的祥瑞圣德哪能如此茂盛啊!继承沿袭他的弟子义均、自政、正言等人,严格遵守他的事业,虔诚的遵循他遗留下来的风教。生怕他们的美善之道随着时间的飘移而埋没。而合门使刘公的法缘最深,更是坚守他的法门,见他人行善,随之心生欢喜赞扬之心,也请求传播那清高的风范,曾经游历藩国弘扬佛法,其赞扬之词都是发自内心的。 此劫中神佛万千,上天派释迦牟尼佛降到人间,他慈悲众生,用金刚经救度我们冲出凡尘而回归到天国世界。其教义高深莫测谁能够分辨呢,法师就好象亲自听到佛陀讲法一样,领会的非常清晰。前前后后,对于佛经的律论有很多说法,有深的,有浅的,有对的,有错的,都是对释迦佛戒定慧法理的领悟,谁能够分辨哪些是偏离了佛陀意旨起破坏作用的怪异谬论呢?法师就象分别霜雪和冰雹那样帮助世人。修佛要清心静气,世俗的各种欲望就象牢笼和疮疣一样束缚着人,如果同世俗同流修炼就会荒废,要用快刀割断拦在身上的绳索,象大象那样气势勇猛,又象猿猴一样的迅速敏捷。法师断绝了世俗的执着,去云游修炼。佛法的教化使大唐国运兴隆,千百年来神灵的暗合使救度众生的各法门接连着显扬光大。法师遇上了好时运,他用显明的道理感化引导众生,受到皇上的尊崇。佛门法典正在洪传,担当重任有卓越贡献的大师忽然一天离我们而去。世间之事都好象那水中的月光和镜中的虚影,都不是真实的,只有大师对佛法虔诚的心和他那光辉的形象让我们后来人怀着崇敬的心情留恋观望。


注释

左街僧录:唐贞元四年(788年)置左右街大功德总僧尼之籍。端甫总管左街僧录。柳公权《金刚经》是长庆四年(824年)为右街僧录准公写的。 赐紫:唐制以紫色为三品以上服色,五品以上为绯色。僧、道、画师亦有赐紫者。必兼金鱼袋。 金鱼袋:唐高宗始,绘五品以上随身银鱼袋,以防诏命之诈,三品以上佩金鱼袋。 端甫(770—836年):唐高僧,俗姓赵,天水人,十岁出家,德宗时被征,与儒、道议论,赐紫方袍,掌内殿法仪,录左街僧事,开成元年卒,谥曰大达。 於戏:读为“呜呼”,感叹词。 高颡深目,大颐方口:高额头深眼窝大下巴方嘴。颡,额头;颐,下巴。 菩提:梵语,汉语中是“道”的意思。 沙弥:少年出家,初受戒者为沙弥,二十岁再受具足戒,成为比丘。 具威仪:言具威仪戒,戒惟务修饰容止,诳惑于世,盖由好名利,欲人恭敬者也。 律师:佛教称善说戒律的高僧为律师。 禀持犯:保持戒律之谓也。 传唯识大义:佛教认为识即心识,大乘菩萨皆了却世间一切外尘诸法。自性清净,本来无实。此意深妙,唯意缘知,这就是唯识大意。 涅:梵语,指超脱生死的境界。涅,指不生。槃,指不灭。 朝廷方削平区夏,缚吴斡蜀,潴蔡荡郓:指宪宗李纯元和元年至十三年间,平息的各地节度军将之乱。 缁属:指僧众,人多穿黑色。 灵山:佛家称灵鹫山为灵山。是释迦牟尼传教的圣地。 运三密于瑜伽:佛三密是说如来身、口、意皆有不可思议处。瑜伽,梵语,意为相应,约言之:“身与口协,口号意符,意与身合,三业相应。故曰瑜伽。”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端甫已修行到身、口、意三业相协,与佛相契了。 悉地:悉,遍也。悉地,遍地。碑文中悉字为别写。 四相:生相,住相,异相,灭相。 茶毗:梵语,意为焚烧。此处指按端甫的遗嘱火化。 贤劫千佛,第四能仁:贤劫,佛教语,谓此劫中多贤人。释迦牟尼为贤劫中第四佛。“释迦”汉语译作能仁。


简介

《玄秘塔碑》,全称《唐故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大达法师玄秘塔碑铭并序》,是唐会昌元年(841年)由时任宰相的裴休撰文,书法家柳公权书丹而成,为楷书书法作品。现今保存于西安碑林第二室。 《玄秘塔碑》共28行,每行54字。叙大达法师在德宗、顺宗、宪宗三朝所受恩遇,以纪念大达法师之事迹而告示后人。其结体紧密,笔法锐利,筋骨外露,阳刚十足,笔画粗细变化多端,风格特点显著。 《玄秘塔碑》为柳公权书法创作生涯中的一座里程碑,标志着“柳体”书法的完全成熟,历来被作为初学书法者的正宗范本,对后世影响深远。《玄秘塔碑》于唐会昌元年(公元841年)成刻,后于北宋初年被京兆城中好古之士迁入府城孔庙。后吕大忠迁移入“府学之北墉”,与唐《开成石经》、《石台孝经》及诸多唐代名碑一起作为碑林藏石,而得到历代有识之士的保护。至今仍保存于西安碑林。除宋代年间断裂以致每个行各损一至二字之外,碑身基本完好。此碑也在清人王昶《金石萃编》等中有著录。


赏析

明代王世贞《弇州山人稿》:“此碑柳书中最露筋骨者。” 明代赵崡《石墨镌华》:“书虽极劲健,而不免脱巾露肘之病,大都原出鲁公而多疏,此碑是其尤甚者。” 清代王澍《虚舟题跋》:“《玄秘塔》故是诚悬极矜练之作。”



送董判官

〔高适〕 〔唐〕

逢君说行迈,倚剑别交亲。

幕府为才子,将军作主人。

近关多雨雪,出塞有风尘。

长策须当用,男儿莫顾身。

上郡守

〔严武〕 〔唐〕

一阵春风散晓霞,使君千骑拥高牙。

太平天子加崇重,见说瀛洲已草麻。

上巳浮江宴韵得遥字

〔王勃〕 〔唐〕

上巳年光促,中川兴绪遥。

绿齐山叶满,红泄片花销。

泉声喧后涧,虹影照前桥。

遽悲春望远,江路积波潮。

湖亭望水

〔白居易〕 〔唐〕

久雨南湖涨,新晴北客过。

日沉红有影,风定绿无波。

岸没闾阎少,滩平船舫多。

可怜心赏处,其奈独游何。

夏日即事

〔刘得仁〕 〔唐〕

到晓改诗句,四邻嫌苦吟。

中宵横北斗,夏木隐栖禽。

天地先秋肃,轩窗映月深。

幽庭多此景,惟恐曙光侵。

题稚川山水

〔戴叔伦〕 〔唐〕

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江亭晚望

〔宋之问〕 〔唐〕

浩渺浸云根,烟岚出远村。

鸟归沙有迹,帆过浪无痕。

望水知柔性,看山欲断魂。

纵情犹未已,回马欲黄昏。

投孟郊

〔贾岛〕 〔唐〕

月中有孤芳,天下聆薰风。

江南有高唱,海北初来通。

容飘清冷馀,自蕴襟抱中。

止息乃流溢,推寻却冥蒙。

我知雪山子,谒彼偈句空。

必竟获所实,尔焉遂深衷。

录之孤灯前,犹恨百首终。

一吟动狂机,万疾辞顽躬。

生平面未交,永夕梦辄同。

叙诘谁君师,讵言无吾宗。

余求履其迹,君曰可但攻。

啜波肠易饱,揖险神难从。

前岁曾入洛,差池阻从龙。

萍家复从赵,云思长萦萦。

嵩海每可诣,长途追再穷。

原倾肺肠事,尽入焦梧桐。

暮春

〔杜甫〕 〔唐〕

卧病拥塞在峡中,潇湘洞庭虚映空。

楚天不断四时雨,巫峡常吹千里风。

沙上草阁柳新暗,城边野池莲欲红。

暮春鸳鹭立洲渚,挟子翻飞还一丛。

唐故工部尚书、赠太子太师郭公墓志铭并序(郭虚己墓志)

〔颜真卿〕 〔唐〕

剑南节度孔目、官征仕郎、行太仆寺典厩署丞张庭询检校,朝议郎、行殿中侍御史颜真卿撰并书。

维唐天宝八载,太岁己丑,夏六月甲午,朔十有五日戊申,银青光禄大夫、守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蜀郡大都督府长史、上柱国郭公,薨于蜀郡之官舍,春秋五十有九。

皇上闻而悼焉!

诏赠太子太师,赙物千匹,米粟千石,官给灵舆,递还东京,所缘葬事,量事官供。

明年青龙庚寅,夏五月戊子,朔十五日壬寅,葬于偃师县之首阳原,先茔之东,礼也。

呜呼!

公讳虚己,字虚己,太原人也。

其先虢叔之后,虢或为郭,因而姓焉。

巨、况、泰、璞,蝉联史、氏。

公即隋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昶之玄,皇朝泾州刺史、朔方道大总管、赠荆州都督、谥曰“忠”澄之曾,朝散大夫、太子洗马琰之孙,朝议大夫、赠郑州刺史义之子也。

自骠骑至于郑州,世济鸿休,有嘉闻而不陨名矣。

公粹精元和,禀秀星象,蹈道深至,安仁峻极。

孝悌发于岐嶷,德行沦于骨髓。

幼怀开济之心,长有将明之望。

十岁诵老庄,即能讲解,臬诸经典,一览无遗。

十一丁郑州府君忧,泣血斋诵,三年不怠。

太夫人在堂,终鲜兄弟,左右就养,朝夕无违,六亲感叹焉!

未冠,授左司御率府兵曹。

秩满,授邠州司功,充河西支度营田判官,拜监察御史里行,改充节度使判官,正除监察御史,转殿中侍御史,判官仍旧属。

吐蕃入寇瓜、沙,军城凶惧,公躬率将士,大殄戎师。

皇帝闻而壮之,拜侍御史。

俄迁虞部员外郎、检校凉州长史、河西行军司马,转本司郎中,馀如故。

转驾部郎中兼侍御史,充朔方行军司马。

开元廿四载,以本官兼御史中丞、关内道采访处置使,加朝散大夫、太子左庶子兼中丞,使如故。

数年,迁工部侍郎。

顷之,充河南道黜陟使,转户部侍郎,赐紫金鱼袋。

天宝五载,以本官兼御史大夫、蜀郡长史、剑南节度支度营田副大使、本道并山南西道采访处置使。

清静寡欲,不言而化,施宽大之政,变绞讦之风,不戮一人,吏亦无犯。

省繇费,蠲力役,巴蜀之士,暖然生春。

前后摧破吐蕃,不可胜纪。

有羌豪董哥罗者,屡怀翻覆,公奏诛之,而西山底定,特加银青光禄大夫、工部尚书。

七载,又破千碉城,擒其宰相。

八载三月,破其摩弥、咄霸等八国卌馀城,置金川都护府以镇之。

深涉贼庭,蒙犯冷瘴,夏六月舆归蜀郡,旬有五日而薨。

呜呼!

公秉文武之姿,竭公忠之节,德无不济,道无不周,宜其丹青,盛时登翼。

王室大命不至,殁于王事,上阻圣君之心,下孤苍生之志,不其惜欤?

至若幕府之士,荐延同升,则中丞张公、鲜于公持节钺而受方面矣。

司马垂、刘璀、陆众、韩洽布台阁而立朝廷矣。

其余十数士,皆国之闻人,信可谓能举善也。

已矣!

有子五人:长曰揆,河南府参军,先公而卒,赠秘书丞。

次曰恕,右金吾卫兵曹。

次曰弼,太原府参军。

次曰彦,左威卫骑曹。

季曰枢,冲年未仕。

皆修洁克家,礼荷崇构,柴毁孺慕,累然衔恤。

以真卿宪台之属,尝饱德音,见托则深,感忘论撰。

铭曰: 天降时雨,山川出云。

帝思俾乂,间气生君。

君公峩峩,国之威宝。

有赫其德,无竸伊道。

道妙德充,如岳之嵩。

七司天宪,六践南宫。

澄清关辅,节制巴賨。

雨人夏雨,风物春风。

仁惠载孚,典刑克举。

吐蕃叛德,王师振旅。

公实征之,深入其阻。

平国都护,首恢吾圉。

蒙疾西山,吉往凶还。

孰云剑阁,翻同玉关。

皇鉴丕绩,爰申宠锡。

师范元良,以嘉魂魄。

归葬于何?

首阳之阿。

嶕峣坟阙,牢落山河。

气咽箫鼓,风凄薤哥。

行人必拜,屑泪滂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