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第二卷·梁惠王下·第十一节

齐人伐燕,取之。

诸侯将谋救燕。

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 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

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

书曰:‘汤一征,自葛始。

’天下信之。

‘东面而征,西夷怨。

南面而征,北狄怨。

曰,奚为后我?

’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

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

书曰:‘徯我后,后来其苏。

’ 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

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

天下固畏齐之强也。

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

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译文、注释、简介、赏析

译文

齐国攻打燕国并占领了燕国。众诸侯正谋划救助燕国。齐宣王问:“诸侯中不少人正谋划攻打我(齐国),怎么办呢?” 孟子回答说:“我听说有以七十里的地盘统一天下的,商汤就是这样,但没听说有上千里的土地还惧怕别的国家。《尚书》中说:‘商汤最初征讨,是从葛国开始的。’天下人都信任他。向东方征讨,西方的部族就埋怨;向南方征讨,北方的部族就埋怨,说:‘为什么把解放我们摆在后面呢?’老百姓盼望他来,就像大旱时盼望云彩。商人能继续做生意,耕田者也没被扰动。诛讨不义的君王而安抚老百姓,就像及时雨从天而降,老百姓非常喜欢。《尚书》里说:‘等待我们的君王,他来了我们才得解放!’而今燕王残害他的老百姓,大王您去征讨他,老百姓认为您将拯救他们出水深火热的困境,所以用饭筐装着饭,用酒壶盛着酒浆来迎接您的军队。如果您杀死他们的壮年人,拘禁他们的年轻人,毁坏燕国的宗庙,拉走他们的宝器,这样做的话怎么可以呢?天下本来就畏惧齐国的强大,现在疆域增加了一倍又不实行仁政,这就等于让天下处于战争状态。大王应该赶快发布命令,送还他们的老人孩子,不要运走他们的宝器,与燕国的民众商量,为他们设立新君然后撤离,那么,还是可以及时制止各国兴兵的。”


注释

一征:即“始征”,初次出战。葛:古国名,在今河南宁陵。 面:向,作动词用。夷、狄:距王朝较远的部族,包括在所谓“四海”或“天下”之中。 徯(xī):等待。后:君。苏:更生,重新得到生命。 系累:捆绑,拘囚。 固:本来。倍地:齐国如果吞并燕国,就增加了一倍的土地。 反:同“返”,遣返。旄(mào):通“耄”,指老人。倪:幼儿,指小孩。止:停止,不移动。



孟子·第二卷·梁惠王下·第十二节

〔孟子〕 〔周〕

邹与鲁哄。

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

诛之,则不可胜诛。

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

” 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

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

曾子曰:‘戒之戒之!

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

君无尤焉。

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孟子·第二卷·梁惠王下·第十三节

〔孟子〕 〔周〕

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间于齐、楚。

事齐乎?

事楚乎?

” 孟子对曰:“是谋非吾所能及也。

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

孟子·第二卷·梁惠王下·第十四节

〔孟子〕 〔周〕

滕文公问曰:“齐人将筑薛,吾甚恐。

如之何则可?

” 孟子对曰:“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去之岐山之下居焉。

非择而取之,不得已也。

苟为善,后世子孙必有王者矣。

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

若夫成功,则天也。

君如彼何哉?

强为善而已矣。

孟子·第二卷·梁惠王下·第十五节

〔孟子〕 〔周〕

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

竭力以事大国,则不得免焉。

如之何则可?

” 孟子对曰:“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

事之以皮币,不得免焉。

事之以犬马,不得免焉。

事之以珠玉,不得免焉。

乃属其耆老而告之曰:‘狄人之所欲者,吾土地也。

吾闻之也:君子不以其所以养人者害人。

二三子何患乎无君?

我将去之。

’去邠,逾梁山,邑于岐山之下居焉。

邠人曰:‘仁人也,不可失也。

’从之者如归市。

或曰:‘世守也,非身之所能为也。

效死勿去。

’君请择于斯二者。

孟子·第二卷·梁惠王下·第十六节

〔孟子〕 〔周〕

鲁平公将出。

嬖人臧仓者请曰:“他日君出,则必命有司所之。

今乘舆已驾矣,有司未知所之,敢请。

” 公曰:“将见孟子。

” 曰:“何哉,君所为轻身以先于匹夫者?

以为贤乎?

礼义由贤者出。

而孟子之后丧逾前丧。

君无见焉!

” 公曰:“诺。

” 乐正子入见,曰:“君奚为不见孟轲也?

” 曰:“或告寡人曰:‘孟子之后丧逾前丧’,是以不往见也。

” 曰:“何哉,君所谓逾者?

前以士,后以大夫。

前以三鼎,而后以五鼎与?

” 曰:“否。

谓棺椁衣衾之美也。

” 曰:“非所谓逾也,贫富不同也。

” 乐正子见孟子,曰:“克告于君,君为来见也。

嬖人有臧仓者沮君,君是以不果来也。

” 曰:“行,或使之。

止,或尼之。

行止,非人所能也。

吾之不遇鲁侯,天也。

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

孟子·第二卷·梁惠王下·第十节

〔孟子〕 〔周〕

齐人伐燕,胜之。

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

不取,必有天殃。

取之,何如?

” 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

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

避水火也。

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孟子·第二卷·梁惠王下·第九节

〔孟子〕 〔周〕

孟子见齐宣王,曰:“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

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

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

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王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如?

今有璞玉于此,虽万镒,必使玉人雕琢之。

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以异于教玉人雕琢玉哉?

孟子·第二卷·梁惠王下·第八节

〔孟子〕 〔周〕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

” 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 曰:“臣弑其君,可乎?

” 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

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孟子·第二卷·梁惠王下·第七节

〔孟子〕 〔周〕

孟子谓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

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

” 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

” 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

左右皆曰贤,未可也。

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

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

见贤焉,然后用之。

左右皆曰不可,勿听。

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

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

见不可焉,然后去之。

左右皆曰可杀,勿听。

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

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

故曰,国人杀之也。

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孟子·第二卷·梁惠王下·第六节

〔孟子〕 〔周〕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 王曰:“弃之。

”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 王曰:“已之。

”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 王顾左右而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