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二十篇并序其一第一章明心非断常

君不见自心非断亦非常,普在诸方不入方。

亦复不依前后际,又复非圆非短长。

湛然无生亦无灭,非白非黑非青黄。

虽复念虑知诸法,而实不住念中央。

众生入而无所入,虽取六境无所伤。

智者分明了知此,是故号曰法中王。

自悟知此非知法,因尔智慧等金刚。

不藉外缘资内府,戒定慧品自闲防。

安住普超三昧顶,忆想颠倒永消亡。

觉诸烦恼真如相,称此空名为道场。

为众班宣演常教,如此妙义未曾彰。

行路难,路难微妙甚难行。

若以无知照知法,现前证得本无生。



译文、注释、简介、赏析

译文

你是否发现,自己的心思不断地改变,也没有固定的状态,在各个方面都无法确定。 而且,也不受过去和未来的限制,也无法被界定为圆或短长。 它既不存在,也不会灭亡,不是白色、黑色、青色或黄色。 虽然思虑了解一切法相,但实际上并没有停留在思维的中心。 众生进入其中并没有受到影响,即使接触到六境界也没有受到伤害。 智者明确地了解到这一点,因此被称为法中之王。 自我觉醒了解到这一点,并非是了解法,因为你的智慧就像金刚一样坚固。 不依赖外部因缘来支持内心的能量,戒定慧的品质让你自由自在地防范。 安住在广泛超越的三昧顶点,记忆和想象完全消失。 觉知所有烦恼都是虚幻的,称这种无形为空间,被称为道场。 作为人民教师,你向众人宣传这常住的教法,如此奇妙的意义尚未被阐明。 行走的路很难,微妙得难以想象。 如果以无知的方式来认知法,就能当下证悟到无始无终的本性。



行路难二十篇并序其二第二章明真照无照

〔傅翕〕 〔唐〕

君不见真照分明性无照,通鉴坦荡复无平。

安住无明知明照,了达明照之无明。

一心永断于诸行,始复勤行于不行。

一心非心亦非一,无一无心行不生。

识心即是无生法,非离生法有无生。

若知诸缘性无起,随心颠倒任纵横。

解了空心无隔碍,世间言论不庸争。

若复苦欲争言论,方为贪痴之所盲。

是故经言乐知见,五阴尘劳随复生。

若能专心复本际,自得正道坦然平。

性正心平无有正,假设平正引群生。

行路难,路难常居五阴山。

涅盘虚玄不为寂,虽有生死独清闲。

行路难二十篇并序其三第三章明心相实相

〔傅翕〕 〔唐〕

君不见心相微细最奇精,非作非缘非色名。

虽复恬然非有相,若凡若圣己之灵。

此灵无形而常应,虽复常应实无形。

心性无来亦无去,缘虑流转实无停。

正觉此之真常觉,方便鹿苑制尊经。

为度妄想诸邪见,令知寂灭得安宁。

广说菩提与诸行,而此二法即音声。

了达音声处非处,三毒烦恼不亏盈。

又达五阴皆空寂,正慧无生制六情。

于兹六情随念灭,即是真了涅盘城。

行路难,路难无往复无还。

贪嗔不在于内外,亦复的不在中间。

行路难二十篇并序其四第四章明无相虚融

〔傅翕〕 〔唐〕

君不见决定法中无决定,虚妄颠倒是菩提。

若心分别菩提法,分别菩提还复迷。

若了此迷无分别,迷与分别即菩提。

分别菩提非一异,恒一同体不相离。

安住性空真实性,空性无空亦不齐。

同体大悲含一切,故知真性不乖迷。

只此昏迷即无性,亦复不论齐不齐。

若舍尘劳更无法,喻若莲花生淤泥。

如来法身无别处,普通三界苦泥犁。

三界泥犁本非有,微妙谁复得见蹊?

行路难,路难本自是泥洹。

内外身心并空寂,颠倒贪嗔何处安?

行路难二十篇并序其五第五章明凡圣非一非二

〔傅翕〕 〔唐〕

君不见烦恼茫然非是一,虽复非一亦非多。

若能照知其本际,即是真身卢舍那。

入于微尘亦无碍,无碍体寂遍娑婆。

凡圣两途非二处,生死涅盘常共和。

虽复强立名和字,只个爱痴真佛陀。

般若深空智非智,以无心意制众魔。

馀既诚心学此术,聊抽拙抱作斯歌。

行路难,路难心性实极宽。

贪欲本来常寂灭,智者于此可盘桓。

行路难二十篇并序其六第六章明心性无染

〔傅翕〕 〔唐〕

君不见智人求心不求佛,诸法寂灭即贪淫。

爱欲贪淫从心起,我亦徵心于无心。

若也求心复不得,自然无处起贪淫。

贪淫无起亦无灭,颠倒非浅亦非深。

又亦不得非贪欲,无得不得妙难寻。

三毒性中恒如此,具足常同坚固林。

馀事贪淫为佛事,更无三毒横相侵。

若求出离还沉没,分别出没还复沈。

诸佛善得于三毒,众生虚妄不能任。

我亦勤修三毒性,更不愿求诸佛心。

行路难,路难心中本无物。

无物即是净菩提,无见心中常见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