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浮山父与葛篇

依依宜织江雨空,雨中六月兰台风。

博罗老仙时出洞,千岁石床啼鬼工。

蛇毒浓凝洞堂湿,江鱼不食衔沙立。

欲剪湘中一尺天,吴娥莫道吴刀涩。



译文、注释、简介、赏析

译文

滴滴细雨打在江水上空,雨中的六月花台被狂风吹拂。 博罗的老仙从洞穴里出来,石床已经过了千年,它哭喊着诉说着鬼神的工作。 毒蛇毒液浓厚地聚集在洞堂里,江中的鱼儿也不再吞食带沙的渣滓。 想剪下湘中一片天空,吴娥千万不要说吴刀不锋利。


注释

时;一本作「持」。 蛇毒浓凝:一作「毒蛇浓吁」。 湘中:一作「箱中」。


简介

诗歌称颂罗浮山人所织的葛布精细光洁,巧夺天工。 开头二句有「江雨空」、「兰台风」等字眼,象是描述天气,其实不然。「江雨」谓织葛的经线,光丽纤长,空明疏朗,比喻得出奇入妙。「依依」形容雨线排列得整齐贴近,所以「宜织」。以这个副词「宜」字绾连「织」和「雨」,所织的为雨线之意便明白易解。「织」字把罗浮山人同葛联系起来,紧紧地扣住诗题。次句则以「六月兰台风」写出葛布的疏薄凉爽。「雨中」二字承上句来,再一次点明以「江雨」喻葛之意。这种绮丽而离奇的想象,正是李贺诗的本色。 三、四句运用对比手法,进一步烘托罗浮山人织葛的技术高明。「博罗老仙时出洞」(「时」,一本作「持」),山人不时走出洞来,把织成的葛布拿给前来求取的人。句中的「时」,暗示他织得快,织得好,葛布刚刚断匹就被人拿走,颇有供不应求之势。下句「千岁石床啼鬼工」就是由此引起的反响。「石床」原指山洞中形状如床的岩石,这里指代山人所用织机。「千岁」,表明时间之久,也暗示功夫之深。姚文燮说:「千岁石床,言非寻常机杼,不惟人力难致,即奇巧如鬼工,亦为之惊啼不及也。」(《昌谷诗注》) 五、六两句描述天气炎热,为末二句剪葛为衣作铺垫。诗人写暑热,不提火毒的太阳,不提汗流浃背的劳动者,也不提枯焦的禾苗,而是别出心裁地选择了洞蛇和江鱼:「蛇毒浓凝洞堂湿,江鱼不食衔沙立。」蛇洞由于溽暑熏蒸,毒气不散,以致愈来愈浓,凝结成水滴似的东西,粘糊糊的,整个洞堂都布满了。洞里的蛇该是怎样的窒闷难受!江里的鱼热得无法容身,不吃东西,嘴里衔着沙粒,直立起来,彷彿要逃离那滚热的江水。洞堂和江水本来是最不容易受暑热侵扰的地方,如今热成这个样子,其他地方就可想而知了。这里,诗人奇特的想象和惊人的艺术表现力,可真有鬼斧神工之妙。 酷热的天气,使人想起葛布,想起那穿在身上产生凉爽舒适感觉的葛衣。尤其希望能够得到罗浮山人所织的那种细软光洁如「江雨空」,凉爽舒适如「兰台风」的葛布。要是用这种葛布裁制一件衣服穿在身上该有多好!「欲剪湘中一尺天」,与开头二句遥相呼应,「湘中一尺天」显然指的是犹如湘水碧波一般柔软光洁的葛布。有人说这句脱胎于杜甫的「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李贺写诗,是力求不蹈袭前人的,这里偶而翻用,手法也空灵奇幻,别具新意。请看末句:「吴娥莫道吴刀涩」。诗人不写吴娥如何裁剪葛布,如何缝制葛衣,而是劝说吴娥「莫道吴刀涩」。这是为什么呢?一个「涩」字蕴意极为精妙。「涩」有吝惜意,这里指刀钝。面对这样精细光滑的葛布,吴娥不忍下手裁剪,便推说「吴刀涩」。这一曲笔,比直说刀剪快,诗意显得更加回荡多姿、含蓄隽永了。 李贺一生从未到过博罗一带,这首诗的题材可能是虚构的,也可能是根据传闻加工而成的。诗从头到尾紧紧扣住主题。开头写织葛,结尾写裁葛,无论是写织葛还是写裁葛,都围绕一个中心,那就是表现葛布质地优良,称颂织葛的罗浮山人技艺高超。诗人涉想奇绝,笔姿多变,运意构思,都显示出特有的「虚荒诞幻」的艺术特色。


赏析

《李长吉诗集批注》:起二句先言越葛之妙。「江雨空」言细状,下句言葛凉。「江雨空」谓葛工之细,如素洁方空之类,疏爽来风也。下文所以云「鬼工」(首二句下)。此二句言葛之难得,申上出洞之致(「蛇毒浓凝」二句下)。结二句乃受之将付缝人也。「一尺天」犹然「江雨空」义,但前为织作语,此为材料语(「欲剪湘中」句下)。言易剪裁,以尽(葛)之轻妙。方云:刘缓敬《和湘东王杂咏》有云:「箱中剪刀冷」,长吉盖用其语(末句下)。 《李长吉歌诗汇解》:二句略言时景,织状密雨空嫁之意(首二句下)。此言葛者乃鬼工所为,今山人持之出洞,鬼工知其将以与人,故惜而啼也(「博罗老仙」二句下)。蛇因湿闷薰蒸而毒气不散,江鱼因水热沸郁时静伏不食。极言暑溽之象。以起下文命人剪葛制衣之意(「蛇毒浓凝」二句下)。



湘江曲

〔张籍〕 〔唐〕

湘水无潮秋水阔,湘中月落行人发。

送人发,送人归,白蘋茫茫鹧鸪飞。

昼居池上亭独吟

〔刘禹锡〕 〔唐〕

日午树阴正,独吟池上亭。

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

法酒调神气,清琴入性灵。

浩然机已息,几杖复何铭。

寒闺怨

〔白居易〕 〔唐〕

寒月沉沉洞房静,真珠帘外梧桐影。

秋霜欲下手先知,灯底裁缝剪刀冷。

咏瑠璃

〔韦应物〕 〔唐〕

有色同寒冰,无物隔纤尘。

象筵看不见,堪将对玉人。

贻诸弟砥石命

〔舒元舆〕 〔唐〕

昔岁吾行吴江上,得亭长所贻剑,心知其不莽卤,匣藏爱重,未曾亵视。

今年秋在秦,无何发开,见惨翳积蚀,仅成死铁。

意惭身将利器,而使其不光明之若此,常缄求淬磨之心于胸中。

数月后,因过岐山下,得片石如绿水色,长不满尺,阔厚半之,试以手磨,理甚腻,文甚密。

吾意其异石,遂携入城,问于切磋工。

工以为可为砥,吾遂取剑发之。

初数日,浮埃薄落,未见快意。

意工者相绐,复就问之。

工曰:「此石至细,故不能速利坚铁,但积渐发之,未一月,当见真貌。

」 归如其言,果睹变化。

苍惨剥落,若青蛇退鳞,光劲一水,泳涵星斗。

持之切金钱三十枚,皆无声而断,愈始得之利数十百倍。

吾因叹以为金刚首五材,及为工人铸为器,复得首出利物,以刚质铓利。

苟暂不砥砺,尚与铁无以异,况质柔铓钝,而又不能砥砺,当化为粪土耳,又安得与死铁伦齿耶!

以此益知人之生于代,苟不病盲聋喑哑,则五常之性全,性全则豺狼燕雀亦云异矣。

而或公然忘弃砺名砥行之道,反用狂言放情为事,蒙蒙外埃,积成垢恶。

日不觉寤,以至于戕正性,贼天理。

生前为造化剩物,殁复与灰土俱委。

此岂不为辜负日月之光景耶!

吾常睹汝辈趋向,尔诚全得天性者。

况夙能承顺严训,皆解甘心服食古圣人道,知其必非雕缺道义,自埋于偷薄之伦者。

然吾自千名在京城,兔魄已十九晦矣。

知尔辈惧旨甘不继,困于薪粟,日丐于他人之门。

吾闻此,益悲此身使尔辈承顺供养至此,亦益忧尔辈为穷窭而斯须忘其节,为苟得眩惑而容易徇于人,为投刺牵役而造次惰其业。

日夜忆念,心力全耗。

且欲书此为戒,又虑尔辈年未甚长成,不深谕解。

今会鄂骑归去,窴置石于书函中,乃笔用砥之功,以寓往意。

欲尔辈定持刚质,昼夜淬砺,使尘埃不得间发而入。

为吾守固穷之节,慎临财之苟,积习肄之业,上不贻庭闱忧,次不贻手足病,下不贻心意愧。

欲三者不贻,只在尔砥之而已,不关他人。

若砥之不已,则向之所谓切金涵星之用,又甚琐屑,安足以谕之,然吾固欲尔辈常置砥于左右,造次颠沛,必于是思之,亦古人韦弦铭座之义也。

因书为砥石命,以勖尔辈,兼刻辞于其侧曰: 剑之锷,砥之而光。

人之名,砥之而扬。

砥乎砥乎,为吾之师乎!

仲兮季兮,无坠吾命乎!

存殁口号二首

〔杜甫〕 〔唐〕

【其一】 席谦不见近弹棋,毕曜仍传旧小诗。

玉局他年无限笑,白杨今日几人悲。

【其二】 郑公粉绘随长夜,曹霸丹青已白头。

天下何曾有山水,人间不解重骅骝。

问淮水

〔白居易〕 〔唐〕

自嗟名利客,扰扰在人间。

何事长淮水,东流亦不闲。

千里送鹅毛

〔缅伯高〕 〔唐〕

将鹅贡唐朝,山高路迢迢。

沔阳湖失去,倒地哭号号。

上复唐天子,可饶缅伯高。

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

杂曲歌辞·杨柳枝

〔白居易〕 〔唐〕

六么水调家家唱,白雪梅花处处吹。

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

陶令门前四五树,亚夫营里百千条。

何似东都正二月,黄金枝映洛阳桥。

依依袅袅复青青,勾引清风无限情。

白雪花繁空扑地,绿丝条弱不胜莺。

红板江桥青酒旗,馆娃宫暖日斜时。

可怜雨歇东风定,万树千条各自垂。

苏州杨柳任君夸,更有钱塘胜馆娃。

若解多情寻小小,绿杨深处是苏家。

苏家小女旧知名,杨柳风前别有情。

剥条盘作银环样,卷叶吹为玉笛声。

叶含浓露如啼眼,枝袅轻风似舞腰。

小树不禁攀折苦,乞君留取两三条。

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似柳丝。

柳丝挽断肠牵断,彼此应无续得期。

田家词

〔元稹〕 〔唐〕

牛靿咤咤,田确确,旱块敲牛蹄趵趵。

种得官仓珠颗谷,六十年来兵簇簇,日月食粮车辘辘。

一日官军收海服,驱牛驾车食牛肉,归来攸得牛两角。

重铸锄犁作斤,姑舂妇担去轮官,输官不足归卖屋。

愿官早胜仇早覆,农死有儿牛有犊,不遣官军粮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