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乡子

相见处,晚晴天,刺桐花下越台前。

暗里回眸深属意,遗双翠,骑象背人先过水。


怀古


译文、注释、简介、赏析

译文

日暮天晴,一位美丽纯真的少女,在越台前盛开的刺桐花下,和一位风度翩翩、俊雅倜傥的少年偶然相遇。两人擦肩而过,她仍偷偷回望,深情地注视着少年,故意掉下一双翠羽,匆匆骑象离开游人,趟过小河先走了。


注释

南乡子: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又名《好离乡》、《蕉叶怨》。原为单调,有二十七字、二十八字、三十字各体,平仄换韵。单调始自后蜀欧阳炯,此词牌即以欧阳炯《南乡子》为正体。南唐冯延巳始增为双调。冯词平韵五十六字,十句,上下片各四句用韵。另有五十八字体者。南乡子定格为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平韵,一韵到底。 刺桐:植物名,似桐而有刺。越台:即越王台,汉时南越王赵佗所筑,在今广州北越秀山上。 回眸(móu):囬转目光。深属意:表示深切的情意。属(zhǔ)意:留情,暗含情意。 双翠:一双翠羽,女性头上妆饰品。 骑象:李珣笔下的岭南风光有着神奇的异域色彩。岭南古为百越之地,是百越族居住的地方,远古时就与象结下了不解之缘。象崇拜渗透到百越族生活的各个领域。骑象少女是岭南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之美的结合。背(bèi)人:指避开别人。


简介

《南乡子·相见处》是五代李珣的一首词作。这首词写一位南方少女偶尔遇到一位少年,一见钟情,巧妙地佯失双钗,暗约相会。作者准确地把握住少女的人物形象,通过几个极有个性特征的行为,既描绘了少女性格中天真无邪、热情奔放的一方,又勾画出情窦初开的少女矜持、羞涩的一面,惟妙惟肖,呼之欲出。全词摹写传神,感情纯朴,词中又点缀以越王台、刺桐花、大象等南方风物,使这首词洋溢着一种南国情调,令人赏心悦目。


赏析

明·卓人月《古今词统》卷一说:“为闽粤诸村传谱。” 清·陈廷焯《闲情集》卷一云:“有心耶,无心耶?又云情态可想。” 近代知名学者、诗人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咏南荒风景,惟李殉《南乡子》词有十七首之多。荔子轻红,桄榔深碧,猩啼暮雨,象渡瘴溪,更萦以艳情,为词家特开新采。”



南乡子

〔李珣〕 〔唐〕

携笼去,采菱归,碧波风起雨霏霏。

趁岸小船齐棹急,罗衣湿,出向桄榔树下立。

南乡子

〔李珣〕 〔唐〕

云髻重,葛衣轻,见人微笑亦多情。

拾翠采珠能几许,来还去,争及村居织机女。

南乡子

〔李珣〕 〔唐〕

登画舸,泛清波,采莲时唱采莲歌。

拦棹声齐罗袖敛,池光飐,惊起沙鸥八九点。

南乡子

〔李珣〕 〔唐〕

双髻坠,小眉弯,笑随女伴下春山。

玉纤遥指花深处,争回顾,孔雀双双迎日舞。

南乡子

〔李珣〕 〔唐〕

红豆蔻,紫玫瑰,谢娘家接越王台。

一曲乡歌齐抚掌,堪游赏,酒酌螺杯流水上。

南乡子

〔李珣〕 〔唐〕

拢云髻,背犀梳,焦红衫映绿罗裾。

越王台下春风暖,花盈岸,游赏每邀邻女伴。

南乡子

〔李珣〕 〔唐〕

渔市散,渡船稀,越南云树望中微。

行客待潮天欲暮,送春浦,愁听猩猩啼瘴雨。

南乡子

〔李珣〕 〔唐〕

沙月静,水烟轻,芰荷香里夜船行。

绿鬟红脸谁家女,遥相顾,缓唱棹歌极浦去。

南乡子

〔李珣〕 〔唐〕

倾绿蚁,泛红螺,闲邀女伴簇笙歌。

避暑信船轻浪里,闲游戏,夹岸荔支红蘸水。

南乡子·乘彩舫

〔李珣〕 〔唐〕

乘彩舫,过莲塘,棹歌惊起睡鸳鸯。

游女带香偎伴笑,争窈窕,竞折团荷遮晚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