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乐府·红线毯·忧蚕桑之费也

红线毯,择茧缫丝清水煮,拣丝练线红蓝染。

染为红线红于蓝,织作披香殿上毯。

披香殿广十丈馀,红线织成可殿铺。

彩丝茸茸香拂拂,线软花虚不胜物。

美人踏上歌舞来,罗袜绣鞋随步没。

太原毯涩毳缕硬,蜀都褥薄锦花冷。

不如此毯温且柔,年年十月来宣州。

宣城太守加样织,自谓为臣能竭力。

百夫同担进宫中,线厚丝多卷不得。

宣城太守知不知?

一丈毯,千两丝!

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



译文、注释、简介、赏析

译文

红线织成的毯子,是选取茧中的丝进行清水煮后染成红色和蓝色,然后再用染好的红丝进行织造而成。这毯子被用来铺设披香殿,披香殿宽广十丈以上,用红线织成的毯子能够铺满整个殿堂。毯子上的彩丝又柔软又繁盛,线条柔软而花纹繁复,简直是美不胜收。 美人踏上披香殿,唱歌跳舞的时候,罗袜和绣鞋随着舞步来回移动,美丽极了。太原的毯子质地粗糙,毛茸茸而且线条坚硬。蜀地的床褥则很薄,花纹也很冷淡。都不如此毯子温暖且柔软,每年十月来到宣州的时候,人们都会使用这样的毯子。 宣城的太守亲自加样织造毯子,自信满满地认为自己能够竭尽全力。就连一百个壮丁一起扛进宫中,也卷不起这厚厚的线和大量的丝线。不知道宣城的太守是否知道?一丈长度的毯子,竟然要用一千两丝线!地方不知道寒冷,人们才需要保暖,少一点夺取他人的衣物来作自己的衣衫。


注释

红线毯:这是《新乐府》的第二十九首。诗题宋本原作《红绣毯》,但正文作“红线毯”。“红线毯”,是一种丝织地毯。此类红线毯是宣州(今安徽省宣城市)所管织造户织贡的。据《新唐书·地理志》宣州土贡中有“丝头红毯”之目,即此篇所谓“年年十月来宣州”的“红线毯”。 缫丝:将蚕茧抽为丝缕。 拣:一作“練”,挑选。练,煮缣使熟,又有选择意。 红蓝:即红蓝花,叶箭镞形,有锯齿状,夏季开放红黄色花,可以制胭脂和红色颜料。明朝胡震亨《唐音癸籤·卷二十·诂笺》云:“此则红花也,本非蓝,以其叶似蓝,因名为‘红蓝’,《本草图经》云。” 红于蓝:染成的丝线,比红蓝花还红。蓝,一作“花”。 披香殿:汉代殿名。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曾在此歌舞。这里泛指宫廷里歌舞的处所。 可殿铺:亦可作“满殿铺”解。可,适合。 不胜(shēng):承受不起。 “美人踏上歌舞来,罗袜绣鞋随步没。”句:描写丝毯鬆软,能陷没舞女的鞋袜,即所谓“不胜物”。 “太原毯涩毳(cuì)缕硬,蜀都褥薄锦花冷。”句:太原出产的毛毯硬涩,四川织的锦花褥又太薄,都不如这种丝毯好。毳,鸟兽的细毛。 自謂爲臣能竭力:作者原注:“贞元中,宣州进开样加丝毯。”加样织,用新花样加工精织;开样、加样,都是翻新花样的意思。 线厚:是说丝毯太厚。 卷不得:是说不能卷起。 “一丈毯,千两丝”句:汪立名本作“一丈毯用千两丝”。 地衣:即地毯。


简介

《红线毯》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创作的《新乐府》诗中的一首。这首诗通过宣州进贡红线毯的事,对宣州太守一类官员讨好皇帝的行为加以讽刺,又着重地暴露最高统治者为了自己荒淫享乐,毫不顾惜织工的辛勤劳动而任意浪费人力物力的罪恶。从结尾两句,可以清楚看出浪费那么多的丝和劳力去织地毯,势必影响许多人穿不上衣服。作者在诗中对这种现象进行直接谴责,感情强烈。



答裴迪辋口遇雨忆终南山之作

〔王维〕 〔唐〕

淼淼寒流广,苍苍秋雨晦。

君问终南山,心知白云外。

夜宿七盘岭

〔沈佺期〕 〔唐〕

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

晓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

浮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

古怨别

〔孟郊〕 〔唐〕

飒飒秋风生,愁人怨离别。

含情两相向,欲语气先咽。

心曲千万端,悲来却难说。

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

落花

〔高蟾〕 〔唐〕

一叶落时空下泪,三春归尽复何情。

无人共得东风语,半日尊前计不成。

秋夜寄僧

〔欧阳詹〕 〔唐〕

尚被浮名诱此身,今时谁与德为邻。

遥知是夜檀溪上,月照千峰为一人。

赠质上人

〔杜荀鹤〕 〔唐〕

枿坐云游出世尘,兼无瓶钵可随身。

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

张中丞传后叙

〔韩愈〕 〔唐〕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与吴郡张籍阅家中旧书,得李翰所为《张巡传》。

翰以文章自名,为此传颇详密。

然尚恨有阙者:不为许远立传,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

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

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

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

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以与贼抗而不降乎?

当其围守时,外无蚍蜉蚁子之援,所欲忠者,国与主耳。

而贼语以国亡主灭,远见救援不至,而贼来益众,必以其言为信。

外无待而犹死守,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远之不畏死亦明矣。

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

虽至愚者不忍为。

呜呼!

而谓远之贤而为之耶?

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

以此诟远,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

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

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

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

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

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

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

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

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赢之馀,虽欲去,必不达。

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

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

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屡道于两府间,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

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云:「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

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

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馀日矣。

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

』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

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

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矢著其上砖半箭,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

』愈贞元中过泗州,船上人犹指以相语:「城陷,贼以刃胁降巡,巡不屈。

即牵去,将斩之,又降霁云,云未应,巡呼云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

』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

公有言,云敢不死?

』即不屈。

」 张籍曰:「有于嵩者,少依于巡。

及巡起事,嵩常在围中。

籍大历中于和州乌江县见嵩,嵩时年六十馀矣。

以巡初尝得临涣县尉,好学,无所不读。

籍时尚小,粗问巡、远事,不能细也。

云:巡长七尺馀,须髯若神。

尝见嵩读《汉书》,谓嵩曰:『何为久读此?

』嵩曰:『未熟也。

』巡曰:『吾于书读不过三遍,终身不忘也。

』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

嵩惊,以为巡偶熟此卷,因乱抽他帙以试,无不尽然。

嵩又取架上诸书,试以问巡,巡应口诵无疑。

嵩从巡久,亦不见巡常读书也。

为文章操纸笔立书,未尝起草。

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巡因一见问姓名,其后无不识者。

巡怒,须髯辄张。

及城陷,贼縳巡等数十人坐,且将戮。

巡起旋,其众见巡起,或起或泣。

巡曰:『汝勿怖。

死,命也。

』众泣,不能仰视。

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

远宽厚长者,貌如其心,与巡同年生,月日后于巡,呼巡为兄,死时年四十九。

嵩贞元初死于亳、宋间。

或传嵩有田在亳、宋间,武人夺而有之,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

嵩无子。

」张籍云。

水仙操

〔李咸用〕 〔唐〕

大波相拍流水鸣,蓬山鸟兽多奇形。

琴心不喜亦不惊,安弦缓爪何泠泠。

水仙缥缈来相迎,伯牙从此留嘉名。

峄阳散木虚且轻,重华斧下知其声。

檿丝相纠成凄清,调和引得薰风生。

指底先王长养情,曲终天下称太平。

后人好事传其曲,有时声足意不足。

始峨峨兮复洋洋,但见山青兼水绿。

成连入海移人情,岂是本来无嗜欲。

琴兮琴兮在自然,不在徽金将轸玉。

边方春兴

〔高骈〕 〔唐〕

草色青青柳色浓,玉壶倾酒满金钟。

笙歌嘹亮随风去,知尽关山第几重。

客有卜居不遂薄游汧陇因题

〔许浑〕 〔唐〕

海燕西飞白日斜,天门遥望五侯家。

楼台深锁无人到,落尽春风第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