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润玉笼绡,檀樱倚扇,绣圈犹带脂香浅。

榴心空叠舞裙红,艾枝应压愁鬟乱。

午梦千山,窗阴一箭,香瘢新褪红丝腕。

隔江人在雨声中,晚风菰叶生秋怨。



译文、注释、简介、赏析

译文

柔润如同白玉的肌肤,罩着菲薄透明的纱衣。用罗绢团扇轻轻遮蔽着浅红的樱桃小口。脖颈上围着绣花圈饰,还散发着淡淡的脂粉香气。大红的舞裙上,石榴花的花纹重重叠起,艾草枝儿斜插着舞乱的发髻。 午梦迷离。梦中历尽千山万水,其实看窗前的月影,只是片刻转移。手腕上红丝线勒出的印痕刚刚褪去。江面上的雨声淅淅沥沥,却无法望到思念中的你。只有萧萧的晚风吹着菰叶,那境味简直就像已经到了秋季。


注释

踏莎(suō)行:调名从唐韩翃诗句「踏莎行草过春溪」而来。双调,五十八字,十句,上下片各五句三仄韵。起首四个四言句,前人多用对偶。 润玉:指肌肤。 笼绡:簿纱衣服。 檀樱:浅红色的樱桃小口。檀,浅红色,唐·罗隐《牡丹》诗:「艳多烟重欲开难,红蕊当心一抹檀。」 绣圈:绣花圈饰。 榴心:形容歌女红色舞裙上印着重叠的石榴子花纹。 艾枝:端午节用艾叶做成虎形,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见《荆楚岁时记》。 一箭:指刻漏。古代计时工具。 香瘢(bān):指手腕斑痕。 红丝腕:民俗端午节以五色丝系在腕了以驱鬼祛邪。一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缕。见《风俗通》。 菰(gū):水生植物,也称茭白,可作菜,子实可食。


简介

本篇为端午节感梦之作。上片虽为梦境所见,却几疑真见其人,至过片才点明「午梦」,这也是吴文英感梦词惯用手法。上片写苏州姬妾午睡之美态。上片一句一态,五层铺叙,从形、色、香、态、情诸侧面勾画出一幅端午美人午睡图,而「空」,「愁」二字则透露出苏州姬妾离异后的孤寂无聊,无心歌舞,也无绪梳妆和对词人依然怀有相思旧情,曲折地显现出词人失掉苏州姬妾后的眷恋和伤感。下片写梦醒哀怨。「午梦」二句写正午梦入千山远寻苏州姬妾。「香瘢」句插补梦境中腕系红丝,斑痕新褪之状。「隔江」二句写雨声、风声、落叶声,意境空灵,又如梦一般飘忽,流露出依然羁旅漂泊的悲秋一样的悲怨与幽恨。


赏析

陈洵《海绡说词》:读上阕,几疑真见其人矣。 王国维《人间词话》:余览《梦窗甲乙丙丁稿》中实无足当此者。有之,其「隔江人在雨声中,晚风菰叶生秋怨」二语乎。



绝句

〔志南〕 〔宋〕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蓦山溪·梅

〔曹组〕 〔宋〕

洗妆真态,不作铅华御。

竹外一枝斜,想佳人天寒日暮。

黄昏院落,无处着清香,风细细,雪垂垂,何况江头路。

月边疏影,梦到消魂处。

结子欲黄时,又须作廉纤细雨。

孤芳一世,供断有情愁,消瘦损,东阳也,试问花知否?

减字木兰花

〔秦观〕 〔宋〕

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

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

黛蛾长敛,任是春风吹不展。

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

鹧鸪天·半死桐

〔贺铸〕 〔宋〕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宋〕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丑奴儿近·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

〔辛弃疾〕 〔宋〕

千峰云起,骤雨一霎儿价。

更远树斜阳,风景怎生图画?

青旗卖酒,山那畔别有人家。

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这一夏。

午醉醒时,松窗竹户,万千潇洒。

野鸟飞来,又是一般闲暇。

却怪白鸥,觑着人欲下未下。

旧盟都在,新来莫是,别有说话?

齐天乐

〔吴文英〕 〔宋〕

烟波桃叶西陵路,十年断魂潮尾。

古柳重攀,轻鸥聚别,陈迹危亭独倚。

凉颸乍起,渺烟碛飞帆,暮山横翠。

但有江花,共临秋镜照憔悴。

华堂烛暗送客,眼波回盼处,芳艳流水。

素骨凝冰,柔葱蘸雪,犹忆分瓜深意。

清尊未洗,梦不湿行云。

漫沾残泪。

可惜秋霄,乱蛩疏雨里。

天仙子·时为嘉禾小倅,以病眠不赴府会

〔张先〕 〔宋〕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

送春春去几时回?

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

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宋〕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木兰花

〔张先〕 〔宋〕

相离徒有相逢梦,门外马蹄尘已动。

怨歌留待醉时听,远目不堪空际送。

今宵风月知谁共?

声咽琵琶槽上凤。

人生无物比多情,江水不深山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