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笑令·边草

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

山南山北雪晴。

千里万里月明。

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译文、注释、简介、赏析

译文

边塞的野草啊,边塞的野草!野草枯尽时。戍边的兵士已老。山南山北雪后放睛,千里万里处处月明。明月啊,明月!远处传来胡笳一声,令人肠断欲绝。


注释

调笑令:词牌名。唐·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曰:“打嫌《调笑》易,饮讶《卷波》迟。”自注:“抛打曲有《调笑令》,饮酒曲有《卷白波》。”词调名盖本唐曲。此调为单调,八句,三十二字。第四、五句押平声韵,其余各句均押仄声韵。其中第二句叠用第一句,第七句叠用第六句,第六句颠倒第五句末二字而成。 边草:边塞之草。此草秋天干枯变白,为牛马所食。 尽:死。 雪晴:下过大雪后放晴。 月明:月色皎洁。 胡笳(jiā):一种流行于北方游牧民族地区的管乐器,汉魏鼓吹乐常用之。 绝:极,很,表示事物程度的副词。


简介

词的前三句以咏草起兴,点明边地环境,又以“草尽”喻“兵老”,设喻新颖。以下两对句依旧写景,以“雪晴”、“月明”衬托戍卒的乡思。末句摹声,写胡笳声传入戍卒耳中后所引起的心理反应。“愁绝”二字为词眼,将戍卒戍边的愁苦之情和盘托出。这首词以比兴手法和明白如话的语言,将荒凉苦寒的边疆、戍边士兵无穷的愁怨寄于广漠夜空的凄凉胡笳声中,揭示了中唐边防吃紧的现实和民间以戍边为苦的社会心理。《调笑令》原来是酒席上的酒令,作者用它来写边事,开了边塞词的先声。



夏日山中

〔李白〕 〔唐〕

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早梅

〔张谓〕 〔唐〕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枫桥夜泊

〔张继〕 〔唐〕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相思

〔王维〕 〔唐〕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山中问答

〔李白〕 〔唐〕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赠别

〔杜牧〕 〔唐〕

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唐〕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悯农(其二)

〔李绅〕 〔唐〕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师说

〔韩愈〕 〔唐〕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梦江南

〔温庭筠〕 〔唐〕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