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经·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忉利天,为母说法。

尔时十方无量世界,不可说不可说一切诸佛,及大菩萨摩诃萨,皆来集会。

赞叹释迦牟尼佛,能于五浊恶世,现不可思议大智慧神通之力,调伏刚强众生,知苦乐法。

各遣侍者,问讯世尊。

是时如来含笑,放百千万亿大光明云,所谓大圆满光明云、大慈悲光明云、大智慧光明云、大般若光明云、大三昧光明云、大吉祥光明云、大福德光明云、大功德光明云、大归依光明云、大赞叹光明云。

放如是等不可说光明云已,又出种种微妙之音,所谓檀波罗蜜音、尸波罗蜜音、羼提波罗蜜音、毗离耶波罗蜜音、禅波罗蜜音、般若波罗蜜音、慈悲音、喜舍音、解脱音、无漏音、智慧音、大智慧音、狮子吼音、大狮子吼音、云雷音、大云雷音。

出如是等不可说不可说音已,娑婆世界,及他方国土,有无量亿天龙鬼神,亦集到忉利天宫,所谓四天王天、忉利天、须焰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福生天、福爱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摩醯首罗天,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天,一切天众、龙众、鬼神等众,悉来集会。

复有他方国土,及娑婆世界,海神、江神、河神、树神、山神、地神、川泽神、苗稼神、昼神、夜神、空神、天神、饮食神、草木神,如是等神,皆来集会。

复有他方国土,及娑婆世界,诸大鬼王,所谓恶目鬼王、啖血鬼王、啖精气鬼王、啖胎卵鬼王、行病鬼王、摄毒鬼王、慈心鬼王、福利鬼王、大爱敬鬼王,如是等鬼王,皆来集会。

尔时释迦牟尼佛,告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摩诃萨:“汝观是一切诸佛菩萨,及天龙鬼神,此世界、他世界,此国土、他国土,如是今来集会,到忉利天者,汝知数否?

”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若以我神力,千劫测度,不能得知。

” 佛告文殊师利:“吾以佛眼观故,犹不尽数。

此皆是地藏菩萨久远劫来,已度、当度、未度,已成就、当成就、未成就。

”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我已过去久修善根,证无碍智,闻佛所言,即当信受。

小果声闻、天龙八部,及未来世诸众生等,虽闻如来诚实之语,必怀疑惑。

设使顶受,未免兴谤。

唯愿世尊,广说地藏菩萨摩诃萨,因地作何行、立何愿,而能成就不思议事。

” 佛告文殊师利:“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草木丛林、稻麻竹苇、山石微尘,一物一数,作一恒河。

一恒河沙,一沙一界。

一界之内,一尘一劫。

一劫之内,所积尘数,尽充为劫。

地藏菩萨证十地果位以来,千倍多于上喻,何况地藏菩萨在声闻、辟支佛地。

文殊师利,此菩萨威神誓愿,不可思议。

若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菩萨名字,或赞叹,或瞻礼,或称名,或供养,乃至彩画、刻镂、塑漆形像,是人当得百返生于三十三天,永不堕恶道。

” “文殊师利,是地藏菩萨摩诃萨,于过去久远不可说不可说劫前,身为大长者大子。

时世有佛,号曰狮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

时长者子,见佛相好,千福庄严。

因问彼佛,作何行愿,而得此相?

时狮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告长者子:欲证此身,当须久远度脱一切受苦众生。

文殊师利,时长者子因发愿言:我今尽未来际,不可计劫,为是罪苦六道众生,广设方便,尽令解脱,而我自身方成佛道。

以是于彼佛前立斯大愿,于今百千万亿那由他不可说劫,尚为菩萨。

” “又于过去不可思议阿僧祇劫,时世有佛,号曰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彼佛寿命四百千万亿阿僧祇劫。

像法之中,有一婆罗门女,宿福深厚,众所钦敬,行住坐卧,诸天卫护。

其母信邪,常轻三宝。

是时圣女广设方便,劝诱其母,令生正见。

而此女母,未全生信,不久命终,魂神堕在无间地狱。

时婆罗门女,知母在世不信因果,计当随业,必生恶趣。

遂卖家宅,广求香华,及诸供具,于先佛塔寺,大兴供养。

见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其形像在一寺中,塑画威容,端严毕备。

时婆罗门女,瞻礼尊容,倍生敬仰。

私自念言:佛名大觉,具一切智。

若在世时,我母死后,倘来问佛,必知处所。

时婆罗门女,垂泣良久,瞻恋如来。

忽闻空中声曰:泣者圣女,勿至悲哀,我今示汝母之去处。

” “婆罗门女合掌向空,而白空曰:‘是何神德,宽我忧虑?

我自失母已来,昼夜忆恋,无处可问,知母生界。

’” “时空中有声,再报女曰:‘我是汝所瞻礼者,过去觉华定自在王如来。

见汝忆母,倍于常情众生之分,故来告示。

’” “婆罗门女闻此声已,举身自扑,肢节皆损。

左右扶侍,良久方苏。

而白空曰:‘愿佛慈愍,速说我母生界。

我今身心,将死不久。

’” “时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告圣女曰:‘汝供养毕,但早返舍,端坐思惟吾之名号,即当知母所生去处。

’” “时婆罗门女,寻礼佛已,即归其舍。

以忆母故,端坐念觉华定自在王如来,经一日一夜。

忽见自身到一海边,其水涌沸,多诸恶兽,尽复铁身,飞走海上,东西驰逐。

见诸男子女人,百千万数,出没海中,被诸恶兽争取食啖。

又见夜叉,其形各异,或多手多眼,多足多头,口牙外出,利刃如剑。

驱诸罪人,使近恶兽。

复自搏攫,头足相就。

其形万类,不敢久视。

时婆罗门女,以念佛力故,自然无惧。

” “有一鬼王,名曰无毒,稽首来迎,白圣女曰:‘善哉菩萨,何缘来此?

’” “时婆罗门女问鬼王曰:‘此是何处?

’” “无毒答曰:‘此是大铁围山西面第一重海。

’” “圣女问曰:‘我闻铁围之内,地狱在中,是事实否?

’” “无毒答曰:‘实有地狱。

’” “圣女问曰:‘我今云何得到狱所?

’” “无毒答曰:‘若非威神,即须业力。

非此二事,终不能到。

’” “圣女又问:‘此水何缘,而乃涌沸,多诸罪人,及以恶兽?

’” “无毒答曰:‘此是阎浮提造恶众生,新死之者。

经四十九日后,无人继嗣,为作功德,救拔苦难。

生时又无善因。

当据本业所感地狱,自然先渡此海。

海东十万由旬,又有一海。

其苦倍此。

彼海之东,又有一海,其苦复倍。

三业恶因之所招感,共号业海,其处是也。

’” “圣女又问鬼王无毒曰:‘地狱何在?

’” “无毒答曰:‘三海之内,是大地狱,其数百千,各各差别。

所谓大者,具有十八。

次有五百,苦毒无量。

次有千百,亦无量苦。

’” “圣女又问大鬼王曰:‘我母死来未久,不知魂神当至何趣?

’”“鬼王问圣女曰:‘菩萨之母,在生习何行业?

’” “圣女答曰:‘我母邪见,讥毁三宝。

设或暂信,旋又不敬。

死虽日浅,未知生处。

’” “无毒问曰:‘菩萨之母,姓氏何等?

’”“圣女答曰:‘我父我母,俱婆罗门种。

父号尸罗善现,母号悦帝利。

’” “无毒合掌启菩萨曰:‘愿圣者却返本处,无至忧忆悲恋。

悦帝利罪女,生天以来,经今三日。

云承孝顺之子,为母设供修福,布施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塔寺。

非唯菩萨之母得脱地狱,应是无间罪人,此日悉得受乐,俱同生讫。

’” “鬼王言毕,合掌而退。

” “婆罗门女寻如梦归。

悟此事已,便于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塔像之前,立弘誓愿:愿我尽未来劫,应有罪苦众生,广设方便,使令解脱。

” 佛告文殊师利:“时鬼王无毒者,当今财首菩萨是。

婆罗门女者,即地藏菩萨是。



译文、注释、简介、赏析

译文

这部经是我(阿难)亲闻佛陀这样宣说的:一时,释迦牟尼佛为报母生育之恩,知道母亲已生在忉利天,就上升到忉利天专门为母亲说法。当时,十方无数世界,有不可说、不可说一切诸佛及大菩萨摩诃萨,听说释迦牟尼佛到忉利天为母亲说法,都来随喜参加这个法会。法会中,无量诸佛及大菩萨摩诃萨同声赞叹释迦牟尼佛,能够在娑婆世界的五浊恶世里,现种种不可思议大智慧神通之力,调伏刚强众生,使他们明了离苦得乐的佛法。诸佛及大菩萨摩诃萨,都分别派遣侍者来向世尊致敬。 天人献草这时,释迦牟尼佛慈悲含笑,放出百千万亿大光明云,分别是大圆满光明云、大慈悲光明云、大智慧光明云、大般若光明云、大三昧光明云、大吉祥光明云、大福德光明云、大功德光明云、大归依光明云、大赞叹光明云。 呈现如此不可胜数的光明云以后,又发出种种微妙的声音,分别是布施波罗蜜音、持戒波罗蜜音、忍辱波罗蜜音、精进波罗蜜音、禅定波罗蜜音、般若波罗蜜音、慈悲音、喜舍音、解脱音、无漏音、智慧音、大智慧音、狮子吼音、大狮子吼音、云雷音、大云雷音。 发出如此不可胜数的声音之后,娑婆世界及他方世界种种国土,有无量亿的天龙鬼神,也集合到这忉利天宫,他们是四天王天、忉利天、须焰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福生天、福爱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摩醯首罗天,直到非想非非想处天,一切天众、龙众、鬼神等众,都来集会。 另外,还有其他世界及娑婆世界上的各种神祇亦来集会,包括海神、江神、河神、树神、山神、地神、川泽神、苗稼神、昼神、夜神、空神、天神、饮食神、草木神等。还有他方世界及娑婆世界中的各种鬼王,所谓恶目鬼王、啖血鬼王、啖精气鬼王、啖胎卵鬼王、行病鬼王、摄毒鬼王、慈心鬼王、福利鬼王、大爱敬鬼王等,这许多鬼王也来参加法会。 这时,释迦牟尼佛对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摩诃萨说:“你看,这一切诸佛、菩萨及天龙鬼神,有来自此世界的,有来自其他世界的;有来自这方国土(即阎浮提)的,有来自他方国土的,如今都来到忉利天集会,你知道他们的数目一共有多少吗?” 文殊师利回答佛说:“世尊,以我所拥有的神通和力量,即使花上一千人劫这么长的时间来测算,也还是不能得知有多少数啊!” 佛告诉文殊师利菩萨说:“我以佛眼智慧来测算,也无法得知其确切数目,这些都是地藏菩萨从久远的、不可计量的劫数直到现在,已度脱使令成佛、正度脱使令成佛以及将度脱使令成佛的众生。” 文殊菩萨代一切众生向佛恭敬启问:“世尊啊!我于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以前直到现在,勤修善根福德智慧,已彻底证悟了无碍智。因此,凡是听到佛所说的一切,都能够坚信受持。但对那些小果位的声闻、天龙八部以及未来世的一切众生,即使听到了如来真实不虚的话语,一定心里还是要生起疑惑的。即使出于恭敬,勉强接受,难免在外界的影响下说出诽谤的话来,反而使这些众生因此而造罪了。因此,我请求世尊,能否为这些众生,比较详细地介绍一下地藏菩萨摩诃萨,他从初发心时起直到现在,一直在做哪种修行,立哪种大愿,才能成就所说的那样不可思议的功德神力呢?” 佛告诉文殊菩萨说:“譬如说,将三千大千世界里所有的草木、丛林、稻麻、竹子、芦苇、山石、微尘等每一件东西记一个数,每一个数算做一条恒河;每一条恒河里有那么多的沙;将这么多的恒河里所有的沙,每一粒沙子算做一个世界;每一个世界都碎成微尘,每一粒微尘算做一个大劫;将一个大劫里所积的微尘数,再统统算为劫数。地藏菩萨自从证到十地果位以来所经过的劫数、度化的众生,远远超过上述比喻的数量之千倍。更何况地藏菩萨在声闻、辟支佛时所修行的时间与度化的众生,那更是多得无法想象了。文殊师利,这位菩萨的神通威力、宏誓大愿真是不可思议。倘若在未来世界里,有善男子或善女人,有缘能听到地藏菩萨的名号,或是赞叹,或是恭敬瞻礼,或是称念地藏菩萨的名号,或是拿灯烛、香花、饮食、衣服、燃香、果品等供于菩萨像前,或是绘画地藏菩萨形象、用玉石雕刻地藏菩萨形象、用土木胶漆彩帛等塑造地藏菩萨的形象,此人即能够以上述的功德,上升至忉利天,往返生于三十三天,永不会堕落到恶道中去。” “文殊师利,这位地藏菩萨摩诃萨,在过去久远不可说不可说大劫之前,有一次投生为一位大长者家的儿子。在那个时代里,正好有一位佛住世,佛的名号称狮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这位大长者子见到佛的相貌威仪非常的美好,兼备了千种的福慧与庄严。因此想要知道其原因,就来到佛前恭敬发问,立了什么样的誓愿,做了什么样的功德,才能感应到这种圆满的妙相。当时狮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就告诉长者子说:‘要想修证到这样圆满微妙的相貌和身形,应当在非常长久的遥远年代里,以佛法的清净智慧去度脱一切受苦的众生。大长者子听佛这样说了以后,就在佛前立下宏誓大愿说:‘我发愿,从今天起,以至尽未来际无数劫的岁月里,为一切六道中受苦的众生,以佛法的智慧,用种种方便使他们都能解脱生死,而后我自身再证得涅槃而成佛。’正是由于大长者子在狮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前发了如此誓愿。所以直到今天,虽然已经经过了百千万亿那由他不可说的大劫这么长的时间,仍然行菩萨道,度化众生。” “再者,在过去不可思议无量数劫以前,当时世上有佛住世,号为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寿命为四百千万亿无量数劫。在觉华定自在王佛教化的像法时代中,有一位出身婆罗门的女子,由于曾在过去无量世当中积累了无量的善根与福德,因此为大众所尊重钦佩,无论何时何地,行住坐卧之时总有天神在暗中保护着她。她的母亲不聿信了邪教邪说,非但不信佛,反而还常常轻视佛法僧三宝。为此,这位圣女想尽了种种方法,劝说、诱导她母亲,希望母亲能产生正知正见。但其母由于业障太重,善根太少,始终对佛法三心二意,不能完全信仰奉持。不久之后,她母亲寿终,魂神堕落到无间地狱中去了。婆罗门女知道其母亲在世时不相信因果报应,以其所做的恶业,命终之后,一定会堕入恶趣。为了救度母亲,她就变卖了自己的家园房舍及种种资产,筹办购买了上好名贵的香和花,以及其他各种供佛所用的器具物品,在各处佛像、宝塔、寺院当中一心供养。在一座寺院里,她见到一尊觉华定自在王如来的塑像,其形象威严慈祥、亲切端庄,惟妙惟肖,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当时,婆罗门女恭敬瞻礼佛的尊容时,心里升起加倍的敬仰,心想‘佛的名号既然称为大觉,具备一切智而无所不知。倘若佛在世时,母亲死后,倘若我来问佛我母死后所去的生地,佛肯定能知道并会告诉我的’。怀着遗憾与悲伤,婆罗门女在佛像前,一边伤心地哭泣,一边不停地礼拜念佛。不知过了多久,忽然空中有个声音在说:‘那位正在哭泣的圣女,不要太过悲伤了,我来告诉你母亲死后所生的地方。’” “婆罗门女听到这声音之后,非常激动,合掌向空中问道:‘是哪一位有德之神,来安慰我的忧虑?我自从失去母亲以来,日日夜夜怀着悲伤的心情忆念我的母亲,不知道她生在什么世界了。’” “这时空中的声音再次告诉婆罗门女说:‘我就是你现在正在瞻仰礼拜的过去佛觉华定自在王如来。见你思母心切,远远超过人之常情,所以来告诉你母亲的生处。’” “婆罗门女听到这声音,激动万分,情不自禁扑倒在地,以至于手足关节折损了。旁人赶紧过来扶住她,安慰她,过了好一会儿才苏醒过来,泪流满面地对空中说:‘愿佛慈愍于我,快点告诉我母亲所生之处吧!我如今长久思念母亲,身心交瘁,都快要死了。’” “这时,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再次告诉圣女说:‘你等供养仪式完毕以后,早点回家,在家中净室里,端身正坐,排除一切杂念,专心忆念我的名号,到一定的时候之后,即可知道你母亲所生的去处了。’” “婆罗门女礼佛供养之后,立刻回到自己家中,端正坐好,因思念母亲心切,一刻不敢分心,全心全意称念觉华定自在王如来的名号。经一日一夜之久,忽然间觉得自己来到了一个大海边。这大海里的水,犹如滚汤一样,沸涌不止,海水中还有许许多多极其凶恶的怪兽,身子都是以铁化成,来来往往地在海面上飞行,东奔西跑。只见海里有成千上万的男男女女,一会儿漂上来,一会儿沉下去,被这些恶兽争来抢去地吞吃,又见到各种各样形状不同的夜叉:有的生了好多只眼,有的生了好多颗头,有的生了好多只脚,等等。这些夜叉露出白森森锋利的牙齿好像刀剑一样,它们追赶驱逐着这些罪人,使他们挨近恶兽,好让这些恶兽吞吃他们。不仅如此,这些夜叉也亲自动手争夺、攫取这些罪人,随意玩弄。有的把罪人的头和脚弯在一起,捆作一团;有的把他们的身体拉长压扁,如搓面团一般。这些夜叉的形状千奇百怪,种类多到数不清,令人毛骨悚然,不敢久视。婆罗门女因为有佛力加被,看到这些骇人的景象,当然不会产生恐惧的心理。” “正在这时,有一位鬼王,名字叫无毒,恭敬作礼来迎接圣女,对他说:‘善哉,菩萨,您为什么到这里来呀?’” “婆罗门女问鬼王说:‘这儿是什么地方?’” “无毒鬼王回答说:‘这儿是大铁围山西面的第一重海。’” “圣女问:‘我听说大铁围山内是地狱,这是真的吗?’” “无毒回答说:‘大铁围山里边,确确实实是地狱的所在。’” “圣女又问:‘我怎么会来到地狱呢?’” “无毒回答说:‘倘若不是依靠佛菩萨的威神之力,那便是因为本身所造地狱之业而来。除了这两种力量,谁也无法到这个地方来。’” “圣女又问:‘这里的海水为什么会像沸汤一样上下涌沸啊?为什么在海里有那么多的罪人和种种凶恶的怪兽呢?’” “无毒回答说:‘这些都是阎浮提的造恶众生,新死不久,经过七七四十九天后,由于没有亲戚、子女、朋友为他们做超度功德,使他们能脱离这地狱的苦难;同时,他们生前又没有好好修善,没有求得佛法僧三宝力量的加持,所以按照他们生前所做的恶业,就感应到地狱来了。一般来说,在进入地狱之前,要先渡过这一重海,此海往东过去有十万由旬,又有一海,那里的痛苦比这一重海还要加重一倍。在那重海的东边,又有一海,其中的苦楚更是倍上加倍。这三个业海都是由于众生身、口、意三业所造的恶因,而感招的痛苦之果。通常所称的业海,指的就是这儿。’” “圣女又问鬼王无毒说:‘那么,地狱又在什么地方呢?’” “无毒回答说:‘在三重海之内就是大地狱,其数有好几千,大大小小都不一样。所谓最大的,就有十八个。其次大的,有五百个,那里边的苦难和刑罚真是一言难尽。再其次的,就是小地狱也有千百之数,每个里边也有无量的苦难,真是苦海无边啊。’” “圣女又问大鬼王说:‘我母亲去世时间不长,不知道她的魂神在哪里?’” “鬼王问圣女道:‘菩萨,您的母亲生前的所作所为是怎样的呢?’” “圣女回答说:‘我母执著邪见,相信外道,以至于常常讥讽毁谤三宝。虽然有时经过劝说,暂时相信三宝,过不久就又不信不敬了。虽然去世时间不长,可我却不知道她投生到什么地方去了。’” “无毒再问圣女说:‘菩萨的母亲姓什么,叫什么呀?’” “圣女回答说:‘我父我母都属于婆罗门种姓,父亲叫尸罗善现,母亲叫悦帝利。’” “无毒听了以后,恭敬合掌告诉圣女说:‘圣女,您不必再忧伤挂怀,可以放心地回家了。这位悦帝利罪女已脱离地狱,升到天上,如今已经有三天了。据说多亏有孝顺的子女为她设供修福,布施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塔寺,不但菩萨的母亲得以脱离了地狱之苦,就是在无间地狱里受苦的一切罪人,也都在这一天里做菩提座解脱了地狱之苦,升到善道受乐了。’” “鬼王说完之后,恭敬地向圣女合掌,抽身而退。” “此时婆罗门女仿佛大梦初醒,又回到了自己家中的佛堂。待明白了此事的前因后果,觉悟到生死业缘、因缘果报、佛力加持的不可思议,随即来到觉华定自在王如来的塔像之前,立下宏誓大愿说:愿自今日起直到遥远的未来之际,所有一切造罪受苦的众生,我都要用种种方法和智慧,使他们得到彻底解脱。” 佛告诉文殊师利菩萨说:“刚才所说的无毒鬼王,就是现在的财首菩萨,婆罗门女就是现在的地藏菩萨。”


注释

如是我闻:为佛教经典固定的开篇用语,又作“我闻如是”、“闻如是”。 一时:指说法的时间,亦即法会开始至法会圆满结束的某时,系经典序文六种成就之一,可径直理解为往昔某一个时候。 十方:为四方、四维、上下之总称,即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 菩萨摩诃萨:乃菩提萨埵与摩诃萨埵之简称。译作大心,大众生,大有情。摩诃名大,萨名众生,即有作佛大心之众生也。“大”有三种:即愿大(愿作佛),行大(六度万行),度众生大(度尽一切众生也)。 五浊:在恶世、末世中出现的五种污浊,即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见浊,以不明万法因缘所生无自性故,妄执为实,起自他、人我之见,不能见道,故名见浊;烦恼浊,以有人我之见,生是非、生爱憎而起种种烦恼;众生浊,烦恼内熏,发动身三、口四七支,造取舍、憎爱等业,随业受报,轮回不息,故名众生浊;命浊,轮回中一期寿命,寿夭穷通,各各不同,故名命浊;劫浊,前四浊炽盛,三灾竟起,众苦充满,故名劫浊。以五浊复障故,难见实相之理,故为障道因缘也。 神通:又作神通力,即依修禅定而得的无碍自在、超人间的、不可思议的能力和妙用。凝心修定所得变化莫测,通用无碍,变化自在之力。不测之谓神,无碍之谓通。有宿命通、天耳通、他心通、天眼通、神足通(现众生、现世界、诣世界、生万物、示化身)、漏尽通(一切世界示现正觉),通称六通。 世尊:梵文Bhagavat,音译为薄伽梵,佛的尊称,梵语路迦那他或婆迦婆,译为世尊,乃佛之尊号,以佛具万德,为世所尊重也。意思是为世间所尊敬的人。 如来:梵文Tathagata,佛的十种德号之一,意思是乘如实道,从因来果而成正觉,通俗地说,即已经觉悟的人。梵语多陀阿伽陀,译作如来,佛十号之一,乃乘真如之道,从因来果而成正觉者也,名真身如来。 慈悲:慈,梵语Maitrya悲,梵语Karuna。慈爱众生并给予快乐(与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拔苦),称为悲;二者合称为慈悲。 般若:梵文Prajna的音译,智慧之意。般若,译作净慧,妙慧。通达诸法之智及断惑证真之慧也。智乃心之性,心生一切法,智知一切法,知而无知,无知而知,离一切相,得一切智,故名般若。 三昧:梵文、巴利语Samadhi的音译,又音译作三昧定、三摩地,定的异名,汉译作等持,即将心定于一处(或一境)的一种安定状态。 檀:梵文、巴利语Dana,又译作檀那,布施、施舍之义,六度中的施度,即以慈悲心而施福利与人之义。 尸:指尸罗,梵文Sila的音译,即持戒。意思是制止恶行不为,遇到善事恭敬去做。尸罗波罗蜜为六波罗蜜即六度之一。 羼(chàn)提:梵文Ksanti的音译,即令心安稳,堪忍外在之侮辱、恼害等,亦即凡加诸身心之苦恼、苦痛,皆堪忍之,而不愤怒、不结怨、不怀恶意。 毗(pí)离耶:梵文Virya的音译,汉译为精进。精进有身精进、心精进。身精进是昼夜六时诵经拜忏礼佛;心精进即昼夜六时,念兹在兹,一心忆念佛法而不忘失。 禅:梵文Dhyana的音译,意译作静虑、止他想、系念专注一境、正审思虑、思维修等,寂静审虑之意,指将心专注于某一对象,极寂静以详密思维之定慧均等的状态。 喜舍:指四无量心(慈、悲、喜、舍)中之第三喜无量心、第四舍无量心。 无漏:漏,为漏泄、漏落之意,乃烦恼之异名。烦恼能令人堕入三恶道,故称有烦恼之法为有漏;称离烦恼垢染之清净法为无漏,如涅槃、菩提等。贪、嗔、痴诸烦恼日夜由眼耳等六根门头漏泄不止,能令众生漏落到三恶道中去,故名为漏。以此之故,名有烦恼之法为有漏,离烦恼之法名无漏。戒、定、慧及涅槃等皆为无漏之法也。以自性清净,远离烦恼,故能出此无漏之音也。 狮子吼:狮子乃众兽之王,譬喻佛说法,一切外道皆远避之。 大狮子吼:喻佛说大乘法门,令闻者振作无畏,勇猛精进发大菩提心。 云雷音、大云雷音:譬喻佛身像云,佛说法像雨,佛的音像雷一样能够远震,使众生听了雷音,猛然警悟,生欢喜心。 文殊师利法王子:文殊师利,梵文Manjusri,意译为妙吉祥,音译另有曼殊室利。是大乘佛教中以智慧为特德的菩萨,往昔曾为诸佛之师,为释迦牟尼的左胁侍,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法王子:佛于法自在,故称法王。 劫:梵文Kalpa,音译作劫波。这是印度表示极其长久时间的一个单位,分为小劫、中劫、大劫。梵语称劫波,译成“分别时节”,指不能用年、月、日、时来计算的极长远的时节。或以世界成、住、坏、空一周所须时间为一劫,或以大、中、小时为一劫。小劫者,以人寿八万四千岁起算,每过百年减一岁,直减至人寿十岁,为一减劫,合一千六百七十九万八千年;反之,从人寿十岁起,每过百年加一岁,直加至人寿八万四千岁,为一增劫。增劫、减劫都称小劫。十次增减,合二十小劫,为一中劫。四个中劫为一大劫。通常称劫即指大劫,合一十三亿四千三百八十四万年。 佛眼:指诸佛照破诸法实相,而慈心观众生之眼。佛眼具足肉眼、天眼、慧眼、法眼四种眼之作用,此眼无事不见、无事不知、无事不闻,闻见互用,无所思维,一切皆见。 证:修习正法,如实体验而悟入真理,称为证。有契会真理而悟入之意,故有契证、证契、证会、证悟、证入等词语。又证之境地,乃唯有自己体验之意,故有已证、内证、自内证之称。 声闻:指听闻佛陀声教而证悟的出家弟子。声闻原指佛陀在世时的诸弟子,后与缘觉、菩萨相对,而为二乘或三乘之一。 天龙八部:守护佛法的八种神。天龙为别称,八部是总称。这就是天人、龙、夜叉、乾达婆(乐神)、阿修罗、迦楼罗(金翅鸟)、紧那罗(歌神)、摩喉罗伽(大蟒蛇、地龙)。 因地:为“果地”之对称。地者,位地,阶位之意,指修行佛道,由因行至证果间的阶位。相对佛果之果位而言,等觉以下者悉为因地;对于初地以上之菩萨而言,地前菩萨之阶位皆为因地,即对已证位者,称未证位者为因地。 三千大千世界:又称三千世界,这是古代印度人对全宇宙的称呼。以须弥山为中心,七山八海交互绕之,更以铁围山为外廓,是名一小世界(若包括中心的须弥山及外围铁围山,则为九山)。一小世界乃一个日月所照耀之世界,约相当于一个太阳系。合一千个小世界为一中千世界;合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故称三千大千世界。 恒河:印度最大的河流,在今印度与孟加拉国境内。发源于雪山南部,其流域即恒河平原,四通八达,丰饶广阔,为数千年来印度文明之中心,佛陀说法亦多在恒河流域。 十地:指佛教修行过程中的十个阶位,有多种十地之说。一、三乘共十地,是《智度论》七十八所说,声闻、缘觉、菩萨三乘所共通者。二、四乘共十地,是《大乘同性经》所说,于三乘后加入佛乘十地。三、真言十地,乃指《大日经》与《金刚顶经》二经密宗所立之十地。此处唯述菩萨乘之十地:一、欢喜地:为菩萨既满初阿僧祗劫之行,初得圣性,破见惑,证二空性,生大欢喜,故名欢喜地。菩萨于此地成就檀(布施)波罗密。二、离垢地:菩萨成就尸(持戒)波罗密,断修惑(即思惑),除毁犯之垢,使身清净,故云离垢地。三、发光地:菩萨成就羼提(忍辱)波罗密,断修惑,得谛察法忍,智慧显发,故云发光地。四、焰慧地:菩萨成就毗离耶(精进)波罗密,断修惑,使慧性炽盛,故云焰慧地。五、极难胜地:菩萨成就禅定波罗密,断修惑,真俗二智之行相互违者,使之合而相应,故云极难胜地。六、现前地:菩萨成就般若(智慧)波罗密,断修惑,发最胜智,使现前无染净差别,故云现前地。七、远行地:菩萨成就方便波罗密,发大悲心,断修惑,远离二乘之自度,故云远行地。八、不动地:菩萨成就愿波罗密,断修惑,作无相观,任运无功用相续,故云不动地。九、善慧地:菩萨成就力波罗密,断修惑,具足十力,于一切处,知可度不可度,能说法,故云善慧地。十、法云地:菩萨成就智波罗密,亦断修惑,具足无边恒沙清净性功德,出生无边功德水,如大云复虚空,出清净众水,故云法云地。十地位满,便证佛菩提而成佛。 辟支佛:梵文Pratyeka—buddha,意译为缘觉或独觉。共有:一、出生于无佛之世,当时佛法已灭,但因其前世修行的因缘,自以智慧得道;二、自觉不从他闻,观悟十二因缘之理而得道。善男子、善女人:佛教经典中对在家的信男、信女,每用善男子、善女人称呼。所谓的“善”,系对信佛、闻法、行善业者之美称。长者:为家主、居士之意,一般则通称富豪或年高德劭者为长者。狮子奋迅:狮子奋起之时,诸根开张,身毛皆竖,其势迅速勇猛,以其威仪啸吼之相,令其余兽类尽失其威,以此喻佛之大威神力。具足万行,指一切具足,福慧圆满。相好:佛的身体所具足的微妙的特征。相是大的特征,好是小的特征。佛有三十二种相,八十种好。千福庄严:此种相须在百劫之中修福方可得。每修一百福可得一相,称为百福庄严;修成三十二相则需三千二百福,因称千福庄严。六道:指众生根据其生前的善恶行为,有六种轮回转生的趋向或境地,即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也叫“六趣”。前三道为恶道,后三道为善道。 方便:或译善权、权宜。有三重意义:一指大乘菩萨不能像小乘一样自利,还必须运用各种手段利益他人;二是指为软化众生不得不因地因人制宜采取各种灵活方法,也即所谓权方便、权宜;三是指为证见真理而修的加行。 那由他:梵文Nayuta的音译,又译为那由多、那庾多,为数目的单位。意约为中国所说之“亿”,通常只是表示数目甚大之意。 阿僧祇:梵文Asamkhya的音译,意译为无数、无央数。佛教用于表示极为大量,无法以一般算数表示的计算单位。 觉华定自在王如来:觉悟时心境开朗,如莲华开放,故称觉华;摄心入定,抉破罗网,得大自在,所以称作定自在王。 像法:佛法有正法时代、像法时代、末法时代,这是就佛入灭后其教法的流行状态而分的三个时期。 婆罗门:梵文Brahmana的音译,意为清净。古印度四种姓之首,称最胜种姓,属祭司阶层,掌握社会的一切知识,包括宗教解脱的知识。专求解脱的婆罗门又称梵志。 宿福:过去世所做之善根功德。若以一生为限,从前迄今所做之善事亦称宿福,又称宿作福、宿善。 三宝:梵文Triratna,即佛、法、僧。佛是已开悟的人;法是指佛的教法;僧是信奉佛的、教法的僧众。以上三者,威德至高无上,永不变移,如世间之宝,故称三宝。 正见:指正确的知见,即能解知世间出世间因果,如实审虑诸法性相之有漏无漏的般若智慧。正见是八正道和十善之一,也就是对因果、事理、四圣谛及三法印等信受理解,并以之作为自己的见地。 无间地狱:无间,梵名Avici,音译作阿鼻、阿鼻旨,为八热地狱之第八。位于南赡部洲(即阎浮提)之地下二万由旬处,深广亦二万由旬,堕此地狱之有情,受苦无间。 因果:指原因与结果,亦即指因果律。因果,是佛教教义体系中用来说明一切事物相互关系的基本理论。盖一切诸法之形成,“因”为能生,“果”为所生。也就是说,能引生结果者为因,由因而生者为果。 恶趣:由恶业所感,而应趣往之处所,又称恶处、恶道。这是作为恶业结果的一种生存状态,是痛苦迷妄的生存环境。趣,为往到之义。一切智:梵文Sarvajna,音译为萨婆若、萨云然,为佛教所说的三智(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之一,指了知内外一切法相之智。 生界:现生结束后受生、托生的境地。夜叉:梵文yaksa,又音译为药叉、夜乞叉,汉译为捷疾鬼。佛教八部众之一,以昆沙门天眷属的身份,守护北方。通常指住于地上或空中,以威势恼害人,或守护正法之鬼类。 铁围山:以须弥山为中心,外有九山八海,第八海为咸海。南赡部洲等四大洲在此,围绕咸海者即是铁围山。围绕咸海而区划一小世界之铁山也。以须弥山为中心,外有七山八海,第八海即此咸海,瞻部等四大州均在此。围绕此咸海者,即大铁围山也,此为一小世界。详言之,中间是须弥山,以后各山团团围绕,第七重山外有四大部州,第八重山便是大铁围山,此铁围山乃一小世界之最外层也。铁围山又分两重,两重之间便是地狱所在。 业力:善恶之业有生起苦乐果之力用,称为业力。业,梵语Karman,音译作羯磨,为造作之义,意谓行为、所作、行动、作用、意志等身心活动,或单由意志所引生之身心生活。 阎浮提:南赡部洲的别称。新称瞻部州,位于须弥山的南方,也称南瞻部州,即是我们所居之处。阎浮是树名,为印度所产的乔木,虽为落叶植物,而其期极短,新叶相续而出。阎浮树下有河,称阎浮檀,河中出金,称阎浮檀金。阎浮提之“提”字,即“洲”之意也。按印度人的地理观,作为宇宙中心的须弥山四面有咸海,海中有四大部洲,分别为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 由旬:梵文Yojana,系古印度计算距离的单位。以帝王一日行军的路程为一由旬,约四十里。分上中下三等。上由旬六十里,中由旬五十里,下由旬四十里。 三业:即身、口、意三业。


简介

《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出自佛教经典《地藏经》。这一品记载了释迦牟尼佛在忉利天宫(佛教中帝释所居),为母亲摩耶夫人说法;并且,佛陀为文殊菩萨讲说了地藏菩萨发愿救度众生的宿世往因。



地藏经·分身集会品第二

〔释迦牟尼〕 〔周〕

尔时百千万亿不可思、不可议、不可量、不可说无量阿僧祇世界,所有地狱处,分身地藏菩萨,俱来集在忉利天宫。

以如来神力故,各以方面,与诸得解脱从业道出者,亦各有千万亿那由他数,共持香华,来供养佛。

彼诸同来等辈,皆因地藏菩萨教化,永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诸众等,久远劫来,流浪生死,六道受苦,暂无休息。

以地藏菩萨广大慈悲,深誓愿故,各获果证。

既至忉利,心怀踊跃,瞻仰如来,目不暂舍。

尔时,世尊舒金色臂,摩百千万亿不可思、不可议、不可量、不可说、无量阿僧祇世界诸分身地藏菩萨摩诃萨顶,而作是言:吾于五浊恶世,教化如是刚强众生,令心调伏,舍邪归正,十有一二,尚恶习在。

吾亦分身千百亿,广设方便。

或有利根,闻即信受。

或有善果,勤劝成就。

或有暗钝,久化方归。

或有业重,不生敬仰。

如是等辈众生,各各差别,分身度脱。

或现男子身、或现女人身、或现天龙身、或现神鬼身、或现山林川原、河池泉井,利及于人,悉皆度脱。

或现天帝身、或现梵王身、或现转轮王身、或现居士身、或现国王身、或现宰辅身、或现官属身、或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乃至声闻、罗汉、辟支佛、菩萨等身、而以化度。

非但佛身,独现其前。

汝观吾累劫勤苦,度脱如是等难化刚强罪苦众生。

其有未调伏者,随业报应。

若堕恶趣,受大苦时,汝当忆念吾在忉利天宫,殷勤付嘱。

令娑婆世界,至弥勒出世已来众生,悉使解脱,永离诸苦,遇佛授记。

尔时,诸世界分身地藏菩萨,共复一形,涕泪哀恋,白其佛言:我从久远劫来,蒙佛接引,使获不可思议神力,具大智慧。

我所分身,遍满百千万亿恒河沙世界,每一世界化百千万亿身,每一身度百千万亿人,令归敬三宝,永离生死,至涅槃乐。

但于佛法中所为善事,一毛一渧,一沙一尘,或毫发许,我渐度脱,使获大利。

唯愿世尊,不以后世恶业众生为虑。

如是三白佛言:唯愿世尊,不以后世恶业众生为虑。

尔时,佛赞地藏菩萨言:善哉!

善哉!

吾助汝喜。

汝能成就久远劫来,发弘誓愿,广度将毕,即证菩提。

地藏经·观众生业缘品第三

〔释迦牟尼〕 〔周〕

尔时佛母摩耶夫人,恭敬合掌问地藏菩萨言:圣者,阎浮众生,造业差别,所受报应,其事云何?

地藏答言:千万世界,乃及国土,或有地狱、或无地狱。

或有女人、或无女人。

或有佛法、或无佛法,乃至声闻辟支佛,亦复如是,非但地狱罪报一等。

摩耶夫人重白菩萨:且愿闻于阎浮罪报所感恶趣。

地藏答言:圣母,唯愿听受,我粗说之。

佛母白言:愿圣者说。

尔时地藏菩萨白圣母言:南阎浮提,罪报名号如是。

若有众生不孝父母,或至杀害,当堕无间地狱,千万亿劫求出无期。

若有众生出佛身血,毁谤三宝,不敬尊经,亦当堕于无间地狱,千万亿劫,求出无期。

若有众生侵损常住,玷污僧尼,或伽蓝内恣行淫欲,或杀或害,如是等辈,当堕无间地狱,千万亿劫,求出无期。

若有众生,伪作沙门,心非沙门,破用常住,欺诳白衣,违背戒律,种种造恶,如是等辈,当堕无间地狱,千万亿劫,求出无期。

若有众生,偷窃常住财物谷米,饮食衣服,乃至一物不与取者,当堕无间地狱,千万亿劫,求出无期。

地藏白言:圣母,若有众生,作如是罪,当堕五无间地狱,求暂停苦一念不得。

摩耶夫人重白地藏菩萨言:云何名为无间地狱?

地藏白言:圣母,诸有地狱在大铁围山之内,其大地狱有一十八所,次有五百,名号各别,次有千百,名字亦别。

无间狱者,其狱城周匝八万余里,其城纯铁,高一万里,城上火聚,少有空缺。

其狱城中,诸狱相连,名号各别。

独有一狱,名曰无间,其狱周匝万八千里,狱墙高一千里,悉是铁围,上火彻下,下火彻上。

铁蛇铁狗,吐火驰逐狱墙之上,东西而走。

狱中有床,遍满万里。

一人受罪,自见其身遍卧满床。

千万人受罪,亦各自见身满床上。

众业所感获报如是。

又诸罪人,备受众苦。

千百夜叉及以恶鬼,口牙如剑,眼如电光,手复铜爪,拖拽罪人。

复有夜叉执大铁戟,中罪人身,或中口鼻,或中腹背。

抛空翻接或置床上,复有铁鹰啖罪人目。

复有铁蛇绞罪人颈。

百肢节内,悉下长钉,拔舌耕犁,抽肠剉斩,烊铜灌口,热铁缠身。

万死千生,业感如是。

动经亿劫,求出无期。

此界坏时,寄生他界,他界次坏,转寄他方。

他方坏时,辗转相寄。

此界成后,还复而来。

无间罪报,其事如是。

又五事业感,故称无间。

何等为五?

一者、日夜受罪,以至劫数,无时间绝,故称无间。

二者、一人亦满,多人亦满,故称无间。

三者、罪器叉棒,鹰蛇狼犬,碓磨锯凿,剉斫镬汤,铁网铁绳,铁驴铁马,生革络首,热铁浇身,饥吞铁丸,渴饮铁汁,从年竟劫,数那由他,苦楚相连,更无间断,故称无间。

四者、不问男子女人,羌胡夷狄,老幼贵贱,或龙或神,或天或鬼,罪行业感,悉同受之,故称无间。

五者、若堕此狱,从初入时,至百千劫,一日一夜,万死万生,求一念间暂住不得,除非业尽,方得受生,以此连绵,故称无间。

地藏菩萨白圣母言:无间地狱,粗说如是。

若广说地狱罪器等名,及诸苦事,一劫之中,求说不尽。

摩耶夫人闻已,愁忧合掌,顶礼而退。

地藏经·阎浮众生业感品第四

〔释迦牟尼〕 〔周〕

尔时地藏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我承佛如来威神力故,遍百千万亿世界,分是身形,救拔一切业报众生。

若非如来大慈力故,即不能作如是变化。

我今又蒙佛付嘱,至阿逸多成佛以来,六道众生,遣令度脱。

唯然世尊,愿不有虑。

尔时佛告地藏菩萨:一切众生未解脱者,性识无定,恶习结业,善习结果。

为善为恶,逐境而生。

轮转五道,暂无休息,动经尘劫,迷惑障难。

如鱼游网。

将是长流,脱入暂出,又复遭网。

以是等辈,吾当忧念。

汝既毕是往愿,累劫重誓,广度罪辈,吾复何虑。

说是语时,会中有一菩萨摩诃萨,名定自在王,白佛言:世尊,地藏菩萨累劫以来,各发何愿,今蒙世尊殷勤赞叹。

唯愿世尊,略而说之。

尔时世尊告定自在王菩萨:谛听谛听!

善思念之!

吾当为汝分别解说。

乃往过去无量阿僧祇那由他不可说劫,尔时有佛,号一切智成就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其佛寿命六万劫。

未出家时为小国王,与一邻国王为友,同行十善,饶益众生。

其邻国内所有人民,多造众恶。

二王议计,广设方便。

一王发愿,早成佛道,当度是辈,令使无余。

一王发愿,若不先度罪苦,令是安乐,得至菩提,我终未愿成佛。

佛告定自在王菩萨:一王发愿早成佛者,即一切智成就如来是。

一王发愿永度罪苦众生,未愿成佛者,即地藏菩萨是。

复于过去无量阿僧祇劫,有佛出世,名清净莲华目如来,其佛寿命四十劫。

像法之中,有一罗汉,福度众生。

因次教化,遇一女人,字曰光目,设食供养。

罗汉问之:欲愿何等?

光目答曰:我以母亡之日,资福救拔,未知我母生处何趣?

罗汉愍之,为入定观,见光目女母堕在恶趣,受极大苦。

罗汉问光目言:汝母在生,作何行业?

今在恶趣,受极大苦。

光目答言:我母所习,唯好食啖鱼鳖之属。

所食鱼鳖,多食其子,或炒或煮,恣情食啖,计其命数,千万复倍。

尊者慈愍,如何哀救?

罗汉愍之,为作方便,劝光目言:汝可志诚念清净莲华目如来,兼塑画形像,存亡获报。

光目闻已,即舍所爱,寻画佛像而供养之,复恭敬心,悲泣瞻礼。

忽于夜后,梦见佛身金色晃耀,如须弥山,放大光明。

而告光目:汝母不久当生汝家,才觉饥寒,即当言说。

其后家内婢生一子,未满三日,而乃言说。

稽首悲泣,告于光目:生死业缘,果报自受,吾是汝母,久处暗冥。

自别汝来,累堕大地狱。

蒙汝福力,方得受生。

为下贱人,又复短命。

寿年十三,更落恶道。

汝有何计,令吾脱免?

光目闻说,知母无疑,哽咽悲啼而白婢子:既是我母,合知本罪,作何行业,堕于恶道。

婢子答言:以杀害毁骂二业受报。

若非蒙福,救拔吾难,以是业故,未合解脱。

光目问言:地狱罪报,其事云何?

婢子答言:罪苦之事,不忍称说,百千岁中,卒白难竟。

光目闻已,啼泪号泣而白空界:愿我之母,永脱地狱,毕十三岁,更无重罪,及历恶道。

十方诸佛慈哀愍我,听我为母所发广大誓愿。

若得我母永离三途及斯下贱,乃至女人之身永劫不受者。

愿我自今日后,对清净莲华目如来像前,却后百千万亿劫中,应有世界,所有地狱及三恶道诸罪苦众生,誓愿救拔,令离地狱恶趣,畜生饿鬼等,如是罪报等人,尽成佛竟,我然后方成正等正觉。

发誓愿已,具闻清净莲华目如来而告之曰:光目,汝大慈愍,善能为母发如是大愿。

吾观汝母十三岁毕,舍此报已,生为梵志,寿年百岁。

过是报后,当生无忧国土,寿命不可计劫。

后成佛果,广度人天,数如恒河沙。

佛告定自在王:尔时罗汉福度光目者,即无尽意菩萨是。

光目母者,即解脱菩萨是,光目女者即地藏菩萨是。

过去久远劫中,如是慈愍,发恒河沙愿,广度众生。

未来世中,若有男子女人,不行善者行恶者,乃至不信因果者,邪淫妄语者,两舌恶口者,毁谤大乘者,如是诸业众生,必堕恶趣。

若遇善知识,劝令一弹指间,归依地藏菩萨,是诸众生,即得解脱三恶道报。

若能志心归敬及瞻礼赞叹,香华衣服,种种珍宝,或复饮食,如是奉事者。

未来百千万亿劫中,常在诸天受胜妙乐。

若天福尽,下生人间,犹百千劫常为帝王,能忆宿命因果本末。

定自在王!

如是地藏菩萨有如此不可思议大威神力,广利众生汝等诸菩萨当记是经广宣流布。

定自在王白佛言:世尊,愿不有虑。

我等千万亿菩萨摩诃萨,必能承佛威神广演是经,于阎浮提利益众生。

定自在王菩萨白世尊已,合掌恭敬作礼而退。

尔时四方天王俱从座起,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地藏菩萨于久远劫来,发如是大愿,云何至今犹度未绝,更发广大誓言。

唯愿世尊为我等说。

佛告四天王:善哉善哉!

吾今为汝及未来现在天人众等,广利益故,说地藏菩萨于娑婆世界,阎浮提内生死道中,慈哀救拔,度脱一切罪苦众生方便之事。

四天王言: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佛告四天王:地藏菩萨久远劫来,迄至于今,度脱众生,犹未毕愿,慈愍此世罪苦众生。

复观未来无量劫中,因蔓不断,以是之故,又发重愿。

如是菩萨于娑婆世界,阎浮提中,百千万亿方便,而为教化。

四天王,地藏菩萨若遇杀生者,说宿殃短命报。

若遇窃盗者,说贫穷苦楚报。

若遇邪淫者,说雀鸽鸳鸯报。

若遇恶口者,说眷属斗诤报。

若遇毁谤者,说无舌疮口报。

若遇嗔恚者,说丑陋癃残报。

若遇悭吝者,说所求违愿报。

若遇饮食无度者,说饥渴咽病报。

若遇畋猎恣情者,说惊狂丧命报。

若遇悖逆父母者,说天地灾杀报。

若遇烧山林木者,说狂迷取死报。

若遇前后父母恶毒者,说返生鞭挞现受报。

若遇网捕生雏者,说骨肉分离报。

若遇毁谤三宝者,说盲聋喑哑报。

若遇轻法慢教者,说永处恶道报。

若遇破用常住者,说亿劫轮回地狱报。

若遇污梵诬僧者,说永在畜生报。

若遇汤火斩斫伤生者,说轮回递偿报。

若遇破戒犯斋者,说禽兽饥饿报。

若遇非理毁用者,说所求阙绝报。

若遇吾我贡高者,说卑使下贱报。

若遇两舌斗乱者,说无舌百舌报。

若遇邪见者,说边地受生报。

如是等阎浮提众生,身口意业,恶习结果,百千报应,今粗略说。

如是等阎浮提众生业感差别,地藏菩萨百千方便而教化之。

是诸众生,先受如是等报,后堕地狱,动经劫数,无有出期。

是故汝等护人护国,无令是诸众业迷惑众生。

四天王闻已,涕泪悲叹合掌而退。

地藏经·地狱名号品第五

〔释迦牟尼〕 〔周〕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白地藏菩萨言:仁者,愿为天龙四众,及未来现在一切众生,说娑婆世界,及阎浮提罪苦众生,所受报处,地狱名号,及恶报等事,使未来世末法众生,知是果报。

地藏答言:仁者,我今承佛威神,及大士之力,略说地狱名号,及罪报恶报之事。

仁者,阎浮提东方有山,号曰铁围,其山黑邃,无日月光。

有大地狱,号极无间,又有地狱,名大阿鼻。

复有地狱,名曰四角。

复有地狱,名曰飞刀。

复有地狱,名曰火箭。

复有地狱,名曰夹山。

复有地狱,名曰通枪。

复有地狱,名曰铁车。

复有地狱,名曰铁床。

复有地狱,名曰铁牛。

复有地狱,名曰铁衣。

复有地狱,名曰千刃。

复有地狱,名曰铁驴。

复有地狱,名曰烊铜。

复有地狱,名曰抱柱。

复有地狱,名曰流火。

复有地狱,名曰耕舌。

复有地狱,名曰剉首。

复有地狱,名曰烧脚。

复有地狱,名曰啖眼。

复有地狱,名曰铁丸。

复有地狱,名曰诤论。

复有地狱,名曰铁呋。

复有地狱,名曰多嗔。

地藏白言:仁者,铁围之内,有如是等地狱,其数无限。

更有叫唤地狱,拔舌地狱,粪尿地狱,铜锁地狱,火象地狱,火狗地狱,火马地狱,火牛地狱,火山地狱,火石地狱,火床地狱,火梁地狱,火鹰地狱,锯牙地狱,剥皮地狱,饮血地狱,烧手地狱,烧脚地狱,倒刺地狱,火屋地狱,铁屋地狱,火狼地狱。

如是等地狱。

其中各各复有诸小地狱,或一、或二、或三、或四、乃至百千,其中名号,各各不同。

地藏菩萨告普贤菩萨言:仁者,此者皆是南阎浮提行恶众生,业感如是。

业力甚大,能敌须弥,能深巨海,能障圣道。

是故众生莫轻小恶,以为无罪,死后有报,纤毫受之。

父子至亲,歧路各别,纵然相逢,无肯代受。

我今承佛威力,略说地狱罪报之事,唯愿仁者暂听是言。

普贤答言:吾已久知三恶道报,望仁者说,令后世末法一切恶行众生,闻仁者说,使令归佛。

地藏白言:仁者,地狱罪报,其事如是。

或有地狱,取罪人舌,使牛耕之。

或有地狱取罪人心,夜叉食之。

或有地狱,镬汤盛沸,煮罪人身。

或有地狱,赤烧铜柱,使罪人抱。

或有地狱,使诸火烧,趁及罪人。

或有地狱,一向寒冰。

或有地狱,无限粪尿。

或有地狱,纯飞钑鑗。

或有地狱,多攒火枪。

或有地狱,唯撞胸背。

或有地狱,但烧手足。

或有地狱,盘缴铁蛇。

或有地狱,驱逐铁狗。

或有地狱,尽驾铁骡。

仁者,如是等报,各各狱中,有百千种业道之器,无非是铜是铁,是石是火,此四种物,众业行感。

若广说地狱罪报等事,一一狱中,更有百千种苦楚,何况多狱。

我今承佛威神及仁者问,略说如是。

若广解说,穷劫不尽。

地藏经·如来赞叹品第六

〔释迦牟尼〕 〔周〕

尔时世尊举身放大光明,遍照百千万亿恒河沙等诸佛世界。

出大音声,普告诸佛世界一切诸菩萨摩诃萨,及天、龙、鬼、神、人、非人等。

听吾今日称扬赞叹地藏菩萨摩诃萨,于十方世界,现大不可思议威神慈悲之力,救护一切罪苦之事。

吾灭度后,汝等诸菩萨大士,及天龙鬼神等,广作方便,卫护是经,令一切众生证涅槃乐。

说是语已,会中有一菩萨,名曰普广,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今见世尊赞叹地藏菩萨,有如是不可思议大威神德,唯愿世尊为未来世末法众生,宣说地藏菩萨利益人天因果等事,使诸天龙八部,及未来世众生,顶受佛语。

尔时世尊告普广菩萨及四众等:谛听谛听!

吾当为汝略说地藏菩萨利益人天福德之事。

普广白言:唯然!

世尊,愿乐欲闻。

佛告普广菩萨: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地藏菩萨摩诃萨名者,或合掌者、赞叹者、作礼者、恋慕者,是人超越三十劫罪。

普广,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或彩画形像,或土石胶漆,金银铜铁、作此菩萨,一瞻一礼者,是人百返生于三十三天,永不堕于恶道。

假如天福尽故,下生人间,犹为国王,不失大利。

若有女人,厌女人身,尽心供养地藏菩萨画像,及土石胶漆铜铁等像,如是日日不退,常以华香、饮食、衣服、缯彩、幢旛、钱、宝物等供养。

是善女人,尽此一报女身,百千万劫,更不生有女人世界,何况复受。

除非慈愿力故,要受女身,度脱众生,承斯供养地藏力故,及功德力,百千万劫不受女身。

复次普广:若有女人,厌是丑陋,多疾病者,但于地藏像前,志心瞻礼,食顷之间。

是人千万劫中,所受生身,相貌圆满。

是丑陋女人,如不厌女身,即百千万亿生中,常为王女,乃及王妃,宰辅大姓,大长者女,端正受生,诸相圆满。

由志心故,瞻礼地藏菩萨,获福如是。

复次普广: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对菩萨像前,作诸伎乐,及歌咏赞叹,香华供养,乃至劝于一人多人。

如是等辈,现在世中及未来世,常得百千鬼神日夜卫护,不令恶事辄闻其耳,何况亲受诸横。

复次普广:未来世中,若有恶人及恶神恶鬼,见有善男子、善女人,归敬供养赞叹瞻礼地藏菩萨形像,或妄生讥毁,谤无功德及利益事,或露齿笑,或背面非,或劝人共非,或一人非,或多人非,乃至一念生讥毁者。

如是之人,贤劫千佛灭度,讥毁之报,尚在阿鼻地狱受极重罪。

过是劫已,方受饿鬼。

又经千劫,复受畜生。

又经千劫,方得人身。

纵受人身,贫穷下贱,诸根不具,多被恶业来结其心。

不久之间,复堕恶道。

是故普广,讥毁他人供养,尚获此报,何况别生恶见毁灭。

复次普广:若未来世,有男子女人,久处床枕,求生求死,了不可得。

或夜梦恶鬼,乃及家亲、或游险道、或多魇寐、共鬼神游。

日月岁深,转复尪瘵,眠中叫苦,惨凄不乐者。

此皆是业道论对,未定轻重,或难舍寿、或不得愈,男女俗眼,不辨是事。

但当对诸佛菩萨像前,高声转读此经一遍。

或取病人可爱之物,或衣服、宝贝,庄园、舍宅,对病人前,高声唱言:我某甲等,为是病人对经像前舍诸等物,或供养经像、或造佛菩萨形像、或造塔寺、或燃油灯、或施常住。

如是三白病人,遣令闻知。

假令诸识分散,至气尽者,乃至一日、二日、三日、四日至七日以来。

但高声白,高声读经。

是人命终之后。

宿殃重罪,至于五无间罪,永得解脱,所受生处,常知宿命。

何况善男子善女人自书此经或教人书、或自塑画菩萨形像乃至教人塑画。

所受果报,必获大利。

是故普广,若见有人读诵是经,乃至一念赞叹是经,或恭敬者。

汝须百千方便,劝是等人,勤心莫退,能得未来、现在千万亿不可思议功德。

复次普广:若未来世诸众生等,或梦或寐,见诸鬼神乃及诸形,或悲、或啼、或愁、或叹、或恐、或怖。

此皆是一生十生百生千生过去父母、男女弟妹、夫妻眷属,在于恶趣,未得出离,无处希望福力救拔,当告宿世骨肉,使作方便,愿离恶道。

普广,汝以神力,遣是眷属,令对诸佛菩萨像前,志心自读此经,或请人读,其数三遍或七遍。

如是恶道眷属,经声毕是遍数,当得解脱,乃至梦寐之中,永不复见。

复次普广:若未来世,有诸下贱等人,或奴或婢,乃至诸不自由之人,觉知宿业,要忏悔者。

志心瞻礼地藏菩萨形像,乃至一七日中,念菩萨名,可满万遍。

如是等人,尽此报后,千万生中,常生尊贵,更不经三恶道苦。

复次普广:若未来世中,阎浮提内,刹利、婆罗门、长者、居士、一切人等,及异姓种族,有新产者,或男或女,七日之中,早与读诵此不可思议经典,更为念菩萨名,可满万遍。

是新生子,或男或女,宿有殃报,便得解脱,安乐易养,寿命增长。

若是承福生者,转增安乐,及与寿命。

复次普广:若未来世众生,于月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八、二十九日、乃至三十日,是诸日等,诸罪结集,定其轻重。

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何况恣情杀害、窃盗、邪淫、妄语、百千罪状。

能于是十斋日,对佛菩萨诸贤圣像前,读是经一遍,东西南北百由旬内,无诸灾难。

当此居家,若长若幼,现在未来百千岁中,永离恶趣。

能于十斋日每转一遍,现世令此居家无诸横病,衣食丰溢。

是故普广,当知地藏菩萨有如是等不可说百千万亿大威神力,利益之事。

阎浮众生,于此大士有大因缘。

是诸众生,闻菩萨名,见菩萨像,乃至闻是经三字五字,或一偈一句者,现在殊妙安乐,未来之世,百千万生,常得端正,生尊贵家。

尔时普广菩萨闻佛如来称扬赞叹地藏菩萨已,胡跪合掌复白佛言:世尊,我久知是大士有如此不可思议神力,及大誓愿力,为未来众生遣知利益,故问如来,唯然顶受。

世尊,当何名此经,使我云何流布?

佛告普广:此经有三名:一名地藏本愿,亦名地藏本行,亦名地藏本誓力经。

缘此菩萨,久远劫来,发大重愿,利益众生,是故汝等,依愿流布。

普广闻已,合掌恭敬作礼而退。

荀子·儒效

〔荀子〕 〔周〕

大儒之效:武王崩,成王幼,周公屏成王而及武王,以属天下,恶天下之倍周也。

履天子之籍,听天下之断,偃然如固有之,而天下不称贪焉。

杀管叔,虚殷国,而天下不称戾焉。

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而天下不称偏焉。

教诲开导成王,使谕于道,而能揜迹于文武。

周公归周,反籍于成王,而天下不辍事周。

然而周公北面而朝之。

天子也者,不可以少当也,不可以假摄为也。

能则天下归之,不能则天下去之,是以周公屏成王而及武王。

以属天下,恶天下之离周也。

成王冠,成人,周公归周,反籍焉,明不灭主之义也。

周公无天下矣。

乡有天下,今无天下,非擅也。

成王乡无天下,今有天下,非夺也。

变埶次序节然也。

故以枝代主而非越也。

以弟诛兄而非暴也。

君臣易位而非不顺也。

因天下之和,遂文武之业,明主枝之义,抑亦变化矣,天下厌然犹一也。

非圣人莫之能为。

夫是之谓大儒之效。

秦昭王问孙卿子曰:“儒无益于人之国。

” 孙卿子曰:“儒者法先王,隆礼义,谨乎臣子而致贵其上者也。

人主用之,则埶在本朝而宜。

不用,则退编百姓而悫。

必为顺下矣。

虽穷困冻餧,必不以邪道为贪。

无置锥之地,而明于持社稷之大义。

嘄呼而莫之能应,然而通乎财万物,养百姓之经纪。

埶在人上,则王公之材也。

在人下,则社稷之臣,国君之宝也。

虽隐于穷阎漏屋,人莫不贵之,道诚存也。

“仲尼将为司寇,沈犹氏不敢朝饮其羊,公慎氏出其妻,慎溃氏逾境而徙,鲁之粥牛马者不豫贾,修正以待之也。

居于阙党,阙党之子弟罔不分,有亲者取多,孝弟以化之也。

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

儒之为人下如是矣。

” 王曰:“然则其为人上何如?

” 孙卿曰:“其为人上也,广大矣!

志意定乎内,礼节修乎朝,法则度量正乎官,忠信爱利形乎下。

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不为也。

此若义信乎人矣,通于四海,则天下应之如讙。

是何也?

则贵名白而天下治也。

故近者歌讴而乐之,远者竭蹶而趋之,四海之内若一家,通达之属莫不从服。

夫是之谓人师。

诗曰:‘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此之谓也。

夫其为人下也如彼,其为人上也如此,何谓其无益于人之国也!

” 昭王曰:“善!

” 先王之道,人之隆也,比中而行之.曷谓中?

曰:礼义是也.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以道也,君子之所道也.君子之所谓贤者,非能遍能人之所能之谓也。

君子之所谓知者,非能遍知人之所知之谓也。

君子之所谓辩者,非能遍辩人之所辩之谓也。

君子之所谓察者,非能遍察人之所察之谓也。

有所止矣。

相高下,视硗肥,序五种,君子不如农人。

通货财,相美恶,辩贵贱,君子不如贾人。

设规矩,陈绳墨,便备用,君子不如工人。

不恤是非然不然之情,以相荐樽,以相耻怍,君子不若惠施、邓析。

若夫谲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使贤不肖皆得其位,能不能皆得其官,万物得其宜,事变得其应,慎墨不得进其谈,惠施、邓析不敢窜其察,言必当理,事必当务,是然后君子之所长也。

凡事行,有益于理者,立之。

无益于理者,废之。

夫是之谓中事。

凡知说,有益于理者,为之。

无益于理者,舍之。

夫是之谓中说。

事行失中,谓之奸事。

知说失中,谓之奸道。

奸事、奸道,治世之所弃,而乱世之所从服也。

若夫充虚之相施易也,“坚白”“同异”之分隔也,是聪耳之所不能听也,明目之所不能见也,辩士之所不能言也,虽有圣人之知,未能偻指也。

不知无害为君子,知之无损为小人。

工匠不知,无害为巧。

君子不知,无害为治。

王公好之则乱法,百姓好之则乱事。

而狂惑戆陋之人,乃始率其群徒,辩其谈说,明其辟称,老身长子,不知恶也。

夫是之谓上愚,曾不如相鸡狗之可以为名也。

诗曰:“为鬼为蜮,则不可得,有腼面目,视人罔极。

作此好歌,以极反侧。

”此之谓也。

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

曰:其唯学乎。

彼学者,行之,曰士也。

敦慕焉,君子也。

知之,圣人也。

上为圣人,下为士、君子,孰禁我哉!

乡也混然涂之人也,俄而并乎尧禹,岂不贱而贵矣哉!

乡也效门室之辨,混然曾不能决也,俄而原仁义,分是非,圆回天下于掌上,而辩黑白,岂不愚而知矣哉!

乡也胥靡之人,俄而治天下之大器举在此,岂不贫而富矣哉!

今有人于此,屑然藏千溢之宝,虽行貣而食,人谓之富矣。

彼宝也者,衣之不可衣也,食之不可食也,卖之不可偻售也,然而人谓之富,何也?

岂不大富之器诚在此也?

是杅杅亦富人已,岂不贫而富矣哉!

故君子无爵而贵,无禄而富,不言而信,不怒而威,穷处而荣,独居而乐!

岂不至尊、至富、至重、至严之情举积此哉!

故曰:贵名不可以比周争也,不可以夸诞有也,不可以埶重胁也,必将诚此然后就也。

争之则失,让之则至。

遵道则积,夸诞则虚。

故君子务修其内,而让之于外。

务积德于身,而处之以遵道。

如是,则贵名起如日月,天下应之如雷霆。

故曰:君子隐而显,微而明,辞让而胜。

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此之谓也。

鄙夫反是:比周而誉俞少,鄙争而名俞辱,烦劳以求安利,其身俞危。

诗曰:“民之无良,相怨一方,受爵不让,至于己斯亡。

”此之谓也。

故能小而事大,辟之是犹力之少而任重也,舍粹折无适也。

身不肖而诬贤,是犹伛伸而好升高也,指其顶者愈众。

故明主谲德而序位,所以为不乱也。

忠臣诚能然后敢受职,所以为不穷也。

分不乱于上,能不穷于下,治辩之极也。

诗曰:“平平左右,亦是率从。

”是言上下之交不相乱也。

以从俗为善,以货财为宝,以养生为己至道,是民德也。

行法至坚,不以私欲乱所闻:如是,则可谓劲士矣。

行法至坚,好修正其所闻,以桥饰其情性。

其言多当矣,而未谕也。

其行多当矣,而未安也。

其知虑多当矣,而未周密也。

上则能大其所隆,下则能开道不己若者:如是,则可谓笃厚君子矣。

修百王之法,若辨白黑。

应当时之变,若数一二。

行礼要节而安之,若生四枝。

要时立功之巧,若诏四时。

平正和民之善,亿万之众而搏若一人:如是,则可谓圣人矣。

井井兮其有理也,严严兮其能敬己也,分分兮其有终始也,猒猒兮其能长久也,乐乐兮其执道不殆也,照照兮其用知之明也,修修兮其用统类之行也,绥绥兮其有文章也,熙熙兮其乐人之臧也,隐隐兮其恐人之不当也:如是,则可谓圣人矣。

此其道出乎一。

曷谓一?

曰:执神而固。

曷谓神?

曰:尽善挟治之谓神,万物莫足以倾之之谓固。

神固之谓圣人。

圣人也者,道之管也:天下之道管是矣,百王之道一是矣。

故诗书礼乐之道归是矣。

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故风之所以为不逐者,取是以节之也,小雅之所以为小雅者,取是而文之也,大雅之所以为大雅者,取是而光之也,颂之所以为至者,取是而通之也。

天下之道毕是矣。

乡是者臧,倍是者亡。

乡是如不臧,倍是如不亡者,自古及今,未尝有也。

客有道曰:孔子曰:“周公其盛乎!

身贵而愈恭,家富而愈俭,胜敌而愈戒。

” 应之曰:是殆非周公之行,非孔子之言也。

武王崩,成王幼,周公屏成王而及武王,履天子之籍,负扆而立,诸侯趋走堂下。

当是时也,夫又谁为恭矣哉!

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焉。

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

孰谓周公俭哉!

武王之诛纣也,行之日以兵忌,东面而迎太岁,至泛而泛,至怀而坏,至共头而山隧。

霍叔惧曰:“出三日而五灾至,无乃不可乎?

”周公曰:“刳比干而囚箕子,飞廉、恶来知政,夫又恶有不可焉!

”遂选马而进,朝食于戚,暮宿于百泉,旦厌于牧之野。

鼓之而纣卒易乡,遂乘殷人而诛纣。

盖杀者非周人,因殷人也。

故无首虏之获,无蹈难之赏。

反而定三革,偃五兵,合天下,立声乐,于是武象起而韶护废矣。

四海之内,莫不变心易虑以化顺之。

故外阖不闭,跨天下而无蕲。

当是时也,夫又谁为戒矣哉!

造父者,天下之善御者也,无舆马则无所见其能。

羿者,天下之善射者也,无弓矢则无所见其巧。

大儒者,善调一天下者也,无百里之地,则无所见其功。

舆固马选矣,而不能以至远,一日而千里,则非造父也。

弓调矢直矣,而不能射远中微,则非羿也。

用百里之地,而不能以调一天下,制强暴,则非大儒也。

彼大儒者,虽隐于穷阎漏屋,无置锥之地,而王公不能与之争名。

在一大夫之位,则一君不能独畜,一国不能独容,成名况乎诸侯,莫不愿得以为臣。

用百里之地,而千里之国莫能与之争胜。

笞棰暴国,齐一天下,而莫能倾也。

是大儒之征也。

其言有类,其行有礼,其举事无悔,其持险应变曲当。

与时迁徙,与世偃仰,千举万变,其道一也。

是大儒之稽也。

其穷也俗儒笑之。

其通也英杰化之,嵬琐逃之,邪说畏之,众人媿之。

通则一天下,穷则独立贵名,天不能死,地不能埋,桀跖之世不能污,非大儒莫之能立,仲尼、子弓是也。

故有俗人者,有俗儒者,有雅儒者,有大儒者。

不学问,无正义,以富利为隆,是俗人者也。

逢衣浅带,解果其冠,略法先王而足乱世术,缪学杂举,不知法后王而一制度,不知隆礼义而杀诗书。

其衣冠行伪已同于世俗矣,然而不知恶。

其言议谈说已无异于墨子矣,然而明不能别。

呼先王以欺愚者而求衣食焉。

得委积足以揜其口,则扬扬如也。

随其长子,事其便辟,举其上客,亿然若终身之虏而不敢有他志:是俗儒者也。

法后王,一制度,隆礼义而杀诗书。

其言行已有大法矣,然而明不能齐法教之所不及,闻见之所未至,则知不能类也。

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内不自以诬,外不自以欺,以是尊贤畏法而不敢怠傲:是雅儒者也。

法先王,统礼义,一制度。

以浅持博,以古持今,以一持万。

苟仁义之类也,虽在鸟兽之中,若别白黑。

倚物怪变,所未尝闻也,所未尝见也,卒然起一方,则举统类而应之,无所儗作。

张法而度之,则晻然若合符节:是大儒者也。

故人主用俗人,则万乘之国亡。

用俗儒,则万乘之国存。

用雅儒,则千乘之国安。

用大儒,则百里之地,久而后三年,天下为一,诸侯为臣。

用万乘之国,则举错而定,一朝而伯。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行之,明也。

明之为圣人。

圣人也者,本仁义,当是非,齐言行,不失豪厘,无他道焉,已乎行之矣。

故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

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

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

不闻不见,则虽当,非仁也。

其道百举而百陷也。

故人无师无法而知,则必为盗,勇则必为贼,云能则必为乱,察则必为怪,辩则必为诞。

人有师有法,而知则速通,勇则速畏,云能则速成,察则速尽,辩则速论。

故有师法者,人之大宝也。

无师法者,人之大殃也。

人无师法,则隆性矣。

有师法,则隆积矣。

而师法者,所得乎积,非所受乎性。

性不足以独立而治。

性也者,吾所不能为也,然而可化也。

积也者,非吾所有也,然而可为也。

注错习俗,所以化性也。

并一而不二,所以成积也。

习俗移志,安久移质。

并一而不二,则通于神明,参于天地矣。

故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旦暮积谓之岁,至高谓之天,至下谓之地,宇中六指谓之极,涂之人--百姓,积善而全尽,谓之圣人。

彼求之而后得,为之而后成,积之而后高,尽之而后圣,故圣人也者,人之所积也。

人积耨耕而为农夫,积斫削而为工匠,积反货而为商贾,积礼义而为君子。

工匠之子,莫不继事,而都国之民安习其服,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非天性也,积靡使然也。

故人知谨注错,慎习俗,大积靡,则为君子矣。

纵情性而不足问学,则为小人矣。

为君子则常安荣矣,为小人则常危辱矣。

凡人莫不欲安荣而恶危辱,故唯君子为能得其所好,小人则日徼其所恶。

诗曰:“维此良人,弗求弗迪。

唯彼忍心,是顾是复。

民之贪乱,宁为荼毒。

”此之谓也。

人论:志不免于曲私,而冀人之以己为公也。

行不免于污漫,而冀人之以己为修也。

甚愚陋沟瞀,而冀人之以己为知也:是众人也。

志忍私,然后能公。

行忍情性,然后能修。

知而好问,然后能才。

公修而才,可谓小儒矣。

志安公,行安修,知通统类:如是则可谓大儒矣。

大儒者,天子三公也。

小儒者,诸侯、大夫、士也。

众人者,工农商贾也。

礼者、人主之所以为群臣寸尺寻丈检式也。

人伦尽矣。

君子言有坛宇,行有防表,道有一隆。

言政治之求,不下于安存。

言志意之求,不下于士。

言道德之求,不二后王。

道过三代谓之荡,法二后王谓之不雅。

高之下之,小之巨之,不外是矣。

是君子之所以骋志意于坛宇宫廷也。

故诸侯问政,不及安存,则不告也。

匹夫问学,不及为士,则不教也。

百家之说,不及后王,则不听也。

夫是之谓君子言有坛宇,行有防表也。

荀子·天论篇

〔荀子〕 〔周〕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

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

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祆怪不能使之凶。

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

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

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祆怪未至而凶。

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

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不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谓天职。

如是者,虽深、其人不加虑焉。

虽大、不加能焉。

虽精、不加察焉,夫是之谓不与天争职。

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

舍其所以参,而愿其所参,则惑矣。

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

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功。

唯圣人为不求知天。

天职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臧焉,夫是之谓天情。

耳目鼻口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夫是之谓天官。

心居中虚,以治五官,夫是之谓天君。

财非其类以养其类,夫是之谓天养。

顺其类者谓之福,逆其类者谓之祸,夫是之谓天政。

暗其天君,乱其天官,弃其天养,逆其天政,背其天情,以丧天功,夫是之谓大凶。

圣人清其天君,正其天官,备其天养,顺其天政,养其天情,以全其天功。

如是,则知其所为,知其所不为矣。

则天地官而万物役矣。

其行曲治,其养曲适,其生不伤,夫是之谓知天。

故大巧在所不为,大智在所不虑。

所志于天者,已其见象之可以期者矣。

所志于地者,已其见宜之可以息者矣:所志于四时者,已其见数之可以事者矣。

所志于阴阳者,已其见和之可以治者矣。

官人守天,而自为守道也。

治乱,天邪?

曰: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

治乱非天也。

时邪?

曰: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臧于秋冬,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

治乱非时也。

地邪?

曰:得地则生,失地则死,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

治乱非地也。

诗曰:“天作高山,大王荒之。

彼作矣,文王康之。

”此之谓也。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

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

君子道其常,而小人计其功。

诗曰:“礼义之不愆,何恤人之言兮!

”此之谓也。

楚王后车千乘,非知也。

君子啜菽饮水,非愚也。

是节然也。

若夫志意修,德行厚,知虑明,生于今而志乎古,则是其在我者也。

故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

小人错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

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

小人错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是以日退也。

故君子之所以日进,与小人之所以日退,一也。

君子小人之所以相县者,在此耳。

星队木鸣,国人皆恐。

曰:是何也?

曰:无何也!

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怪之,可也。

而畏之,非也。

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

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

上闇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

夫星之队,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怪之,可也。

而畏之,非也。

物之已至者,人祆则可畏也:楛耕伤稼,楛耨失岁,政险失民。

田薉稼恶,籴贵民饥,道路有死人:夫是之谓人祆。

政令不明,举错不时,本事不理,夫是之谓人祆。

礼义不修,内外无别,男女淫乱,则父子相疑,上下乖离,寇难并至:夫是之谓人祆。

祆是生于乱。

三者错,无安国。

其说甚尔,其菑甚惨。

勉力不时,则牛马相生,六畜作祆,可怪也,而亦可畏也。

传曰:“万物之怪书不说。

”无用之辩,不急之察,弃而不治。

若夫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则日切瑳而不舍也。

雩而雨,何也?

曰: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

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

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

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也。

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礼义。

故日月不高,则光明不赫。

水火不积,则晖润不博。

珠玉不睹乎外,则王公不以为宝。

礼义不加于国家,则功名不白。

故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亡矣。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

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

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

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

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百王之无变,足以为道贯。

一废一起,应之以贯,理贯不乱。

不知贯,不知应变。

贯之大体未尝亡也。

乱生其差,治尽其详。

故道之所善,中则可从,畸则不可为,匿则大惑。

水行者表深,表不明则陷。

治民者表道,表不明则乱。

礼者,表也。

非礼,昏世也。

昏世,大乱也。

故道无不明,外内异表,隐显有常,民陷乃去。

万物为道一偏,一物为万物一偏。

愚者为一物一偏,而自以为知道,无知也。

慎子有见于后,无见于先。

老子有见于诎,无见于信。

墨子有见于齐,无见于畸。

宋子有见于少,无见于多。

有后而无先,则群众无门。

有诎而无信,则贵贱不分。

有齐而无畸,则政令不施,有少而无多,则群众不化。

书曰:“无有作好,遵王之道。

无有作恶,遵王之路。

”此之谓也。

孙子兵法·用间篇

〔孙武〕 〔周〕

孙子曰: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

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

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

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

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故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

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

因间者,因其乡人而用之。

内间者,因其官人而用之。

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

死间者,为诳事于外,令吾间知之,而传于敌间也。

生间者,反报也。

故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

非圣智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

微哉!

微哉!

无所不用间也。

间事未发,而先闻者,间与所告者皆死。

(莫亲于间:指没有比间谍更应成为亲信了。

赏莫厚于间:指没有比间谍更应该得到丰富的奖赏了。

事莫密于间:没有经间谍的事更应该保守机密了。

间事未发:用间之事还没有开始进行。

间与所告者皆死:间谍和告知用间之事的人都要处死。

) 凡军之所欲击,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杀,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间必索知之。

必索敌人之间来间我者,因而利之,导而舍之,故反间可得而用也。

因是而知之,故乡间、内间可得而使也。

因是而知之,故死间为诳事,可使告敌。

因是而知之,故生间可使如期。

五间之事,主必知之,知之必在于反间,故反间不可不厚也。

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

周之兴也,吕牙在殷。

故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

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

孙子兵法·火攻篇

〔孙武〕 〔周〕

孙子曰: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积,三曰火辎,四曰火库,五曰火队。

行火必有因,烟火必素具。

发火有时,起火有日。

时者,天之燥也。

日者,月在箕、壁、翼、轸也。

凡此四宿者,风起之日也。

凡火攻,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

火发于内,则早应之于外。

火发兵静者,待而勿攻,极其火力,可从而从之,不可从而止。

火可发于外,无待于内,以时发之。

火发上风,无攻下风。

昼风久,夜风止。

凡军必知有五火之变,以数守之。

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强。

水可以绝,不可以夺。

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

故曰:明主虑之,良将修之。

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

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

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

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

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孙子兵法·地形篇

〔孙武〕 〔周〕

孙子曰: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

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

通形者,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

可以往,难以返,曰挂。

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

敌若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

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

支形者,敌虽利我,我无出也。

引而去之,令敌半出而击之,利。

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

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不盈而从之。

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

若敌先居之,引而去之,勿从也。

远形者,势均,难以挑战,战而不利。

凡此六者,地之道也。

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故兵有走者,有弛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

凡此六者,非天之灾,将之过也。

夫势均,以一击十,曰走。

卒强吏弱,曰弛,吏强卒弱,曰陷。

大吏怒而不服,遇敌怼而自战,将不知其能,曰崩。

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曰乱。

将不能料敌,以少合众,以弱击强,兵无选锋,曰北。

凡此六者,败之道也。

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

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

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

故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

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

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

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

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

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

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

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

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

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

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

知天知地,胜乃不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