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卷上·门人薛侃录·十七

子仁问:“‘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先儒以学为效先觉之所为,如何?

” 先生曰:“学是学去人欲、存天理。

从事于去人欲、存天理,则自正诸先觉,考诸古训,自下许多问辨思索、存省克治工夫,然不过欲去此心之人欲,存吾心之天理耳。

若曰‘效先觉之所为’,则只说得学中一件事,亦似专求诸外了。

‘时习’者,‘坐如尸’,非专习坐也,坐时习此心也。

‘立如斋’,非专习立也,立时习此心也。

‘说’是‘理义之说我心’之‘说’。

人心本自说理义,如目本说色,耳本说声,惟为人欲所蔽所累,始有不说。

今人欲日去,则理义日洽浃,安得不说?



译文、注释、简介、赏析

译文

子仁问:“‘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先儒认为学习是效仿先觉们的行为,是这样吗?” 先生说:“学是要学如何‘去人欲,存天理’。若去人欲、存天理,那么自然就会求正于先觉,考求于古训,就自然会下很多问辨、思索、存养、省察、克治等功夫,然而也不过是去内心之人欲,存心之天理罢了。至于‘效先觉之所为’,则只是说中了学习过程中的一件事,似乎专于物外寻找真理。‘时习’,犹如‘坐如尸’,不是专门练习端坐,是在端坐时锻炼这颗心;‘立如斋’,不是专门练习站立,是在站立时锻炼这颗心。‘说’是‘理义之悦我心’的‘悦’。人心本来就以理义为悦,就像眼睛以色为悦,耳朵以声为悦,只是因为被私欲遮蔽才有不喜欢的时候。若私欲渐去,则理义自通,哪能不高兴呢?”


注释

子仁,据陈荣捷先生考辨为冯恩,字子仁,号南江,江苏松江人,阳明学生。 “坐如尸”“立如斋”,出自《礼记·曲礼》:“夫,坐如尸,立如齐。礼从宜,使从俗。”



传习录·卷上·门人薛侃录·十八

〔王守仁〕 〔明〕

国英问:“曾子三省虽切,恐是未闻一贯时功夫?

” 先生曰:“一贯是夫子见曾子未得用功之要,故告之。

学者果能忠恕上用功,岂不是一贯?

‘一’如树之根本,‘贯’如树之枝叶。

未种根,何枝叶之可得?

体用一原,体未立,用安从生?

谓曾子于其用处盖已随事精察而力行之,但未知其体之一,此恐未尽。

传习录·卷上·门人薛侃录·十九

〔王守仁〕 〔明〕

黄诚甫问“汝与回也,孰愈”章。

先生曰:“子贡多学而识,在闻见上用功,颜子在心地上用功,故圣人问以启之。

而子贡所对又只在知见上。

故圣人叹惜之,非许之也。

传习录·卷上·门人薛侃录·二十

〔王守仁〕 〔明〕

“颜子不迁怒,不二过,亦是有‘未发之中’始能。

传习录·卷上·门人薛侃录·二十一

〔王守仁〕 〔明〕

“栽树的人必须培养树根,修德的人必须修养心性。

欲树之长,必于始生时删其繁枝。

欲德之盛,必于始学时去夫外好。

如外好诗文,则精神日渐漏泄在诗文上去。

凡百外好皆然。

” 又曰:“我此论学,是无中生有的工夫。

诸公须要信得及,只是立志。

学者一念为善之志,如树之种,但勿助勿忘,只管培植将去,自然日夜滋长,生气日完,枝叶日茂。

树初生时,便抽繁枝,亦须刊落,然后根干能大。

初学时亦然,故立志贵专一。

传习录·卷上·门人薛侃录·二十二

〔王守仁〕 〔明〕

因论先生之门,某人在涵养上用功,某人在识见上用功。

先生曰:“专涵养者,日见其不足。

专识见者,日见其有余。

日不足者,日有余矣。

日有余者,日不足矣。

传习录·卷上·门人薛侃录·十六

〔王守仁〕 〔明〕

问“子夏门人问交”章。

先生曰:“子夏是言小子之交,子张是言成人之交。

若善用之,亦俱是。

传习录·卷上·门人薛侃录·十五

〔王守仁〕 〔明〕

问:“上智下愚,如何不可移?

” 先生曰:“不是不可移,只是不肯移。

传习录·卷上·门人薛侃录·十四

〔王守仁〕 〔明〕

侃问:“先儒以心之静为体,心之动为用,如何?

” 先生曰:“心不可以动、静为体、用。

动、静,时也,即体而言,用在体。

即用而言,体在用,是谓体、用一源。

若说静可以见其体,动可以见其用,却不妨。

传习录·卷上·门人薛侃录·十三

〔王守仁〕 〔明〕

德章曰:“闻先生以精金喻圣,以分两喻圣人之分量,以锻炼喻学者之工夫,最为深切。

惟谓尧、舜为万镒,孔子为九千镒,疑未安。

” 先生曰:“此又是躯壳上起念,故替圣人争分两。

若不从躯壳上起念,即尧、舜万镒不为多,孔子九千镒不为少。

尧、舜万镒,只是孔子的,孔子九千镒,只是尧、舜的,原无彼我。

所以谓之圣,只论‘精一’,不论多寡,只要此心纯乎天理处同,便同谓之圣,若是力量气魄,如何尽同得?

后儒只在分两上较量,所以流入功利。

若除去了比较分两的心,各人尽着自己力量精神,只在此心纯天理上用功,即人人自有,个个圆成,便能大以成大,小以成小,不假外慕,无不具足。

此便是实实落落、明善诚身的事。

后儒不明圣学,不知就自己心地良知良能上体认扩充,却去求知其所不知,求能其所不能,一味只是希高慕大,不知自己是桀、纣心地,动辄要做尧、舜事业,如何做得?

终年碌碌,至于老死,竟不知成就了个甚么,可哀也已!

传习录·卷上·门人薛侃录·十二

〔王守仁〕 〔明〕

侃多悔。

先生曰:“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

若留滞于中,则又因药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