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微之伤仲远

幽独辞群久,漂流去国赊。

只将琴作伴,唯以酒为家。

感逝因看水,伤离为见花。

李三埋地底,元九谪天涯。

举眼青云远,回头白日斜。

可能胜贾谊,犹自滞长沙。



译文、注释、简介、赏析

译文

孤独地离开家乡已经很久,漂泊在外国度日如年。 只有琴作为我的伴侣,只有酒成为我的家。 感叹逝去的岁月因为看到水流的奔涌,伤感离别之苦因为看到花儿的芬芳。 李三已经埋在地底下,元九已经被流放到天涯。 抬头看见遥远的青云,回头看见太阳斜落。 或许能超过贾谊,可我仍然停滞在长沙。


注释

题注:李三仲远去年春丧。



寄蕲州簟与元九,因题六韵

〔白居易〕 〔唐〕

笛竹出蕲春,霜刀劈翠筠。

织成双锁簟,寄与独眠人。

卷作筒中信,舒为席上珍。

滑如铺薤叶,冷似卧龙鳞。

清润宜乘露,鲜华不受尘。

通州炎瘴地,此物最关身。

送刘萱之道州谒崔大夫

〔刘长卿〕 〔唐〕

沅水悠悠湘水春,临歧南望一沾巾。

信陵门下三千客,君到长沙见几人。

放言五首·其四

〔白居易〕 〔唐〕

谁家宅第成还破,何处亲宾哭复歌?

昨日屋头堪炙手,今朝门外好张罗。

北邙未省留闲地,东海何曾有定波。

莫笑贱贫夸富贵,共成枯骨两何如?

题张十一旅舍三咏·葡萄

〔韩愈〕 〔唐〕

新茎未遍半犹枯,高架支离倒复扶。

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

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

〔王冰〕 〔唐〕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其租税。

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

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荣其逆顺出入之会。

令可传于后世,必明为之法,令终而不灭,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经纪,异其章,别其表里,为之终始。

令各有形,先立针经。

愿闻其情。

歧伯答曰:臣请推而次之,令有纲纪,始于一,终于九焉。

请言其道!

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

粗守形,上守神。

神乎神,客在门。

未睹其疾,恶知其原?

刺之微,在速迟。

粗守关,上守机,机之动,不离其空。

空中之机,清静而微。

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

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

不知机道,扣之不发。

知其往来,要与之期。

粗之闇乎,妙哉,工独有之。

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间。

迎而夺之,恶得无虚?

追而济之,恶得无实?

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

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

大要曰: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

言实与虚,若有若无。

察后与先。

若存若亡。

为虚与实,若得若失。

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

泻曰,必持内之,放而出之,排阳得针,邪气得泄。

按而引针,是谓内温,血不得散,气不得出也。

补曰,随之随之,意若妄之。

若行若按,如蚊虻止,如留如还,去如弦绝,令左属右,其气故止,外门已闭,中气乃实,必无留血,急取诛之。

持针之道,坚者为宝。

正指直刺,无针左右。

神在秋亳,属意病者。

审视血脉者,刺之无殆。

方刺之时,必在悬阳,及与两卫。

神属勿去,知病存亡。

血脉者在俞横居,视之独澄,切之独坚。

九针之名,各不同形。

一曰镵针,长一寸六分。

二曰员针,长一寸六分。

三曰鍉针,长三寸半。

四曰锋针,长一寸六分。

五曰铍针,长四寸,广二分半。

六曰员利针,长一寸六分。

七曰亳(bó)针,长三寸六分。

八曰长针,长七寸。

九曰大针,长四寸。

镵针者,头大末锐,去泻阳气。

员针者,针如卵形,揩摩分间,不得伤肌肉者,以泻分气。

鍉针者,锋如黍粟之锐,主按脉,勿陷以致其气。

锋针者,刃三隅以发痼疾,铍针者,末如剑锋,以取大脓。

员利针者,大如厘,且员且锐,中身微大,以取暴气。

亳针者,尖如蚊虻喙,静以徐往,微以久留之而养,以取痛痹。

长针者,锋利身薄,可以取远痹。

大针者,尖如梃,其锋微员,以泻机关之水也。

九针毕矣。

夫气之在脉也,邪气在上,浊气在中,清气在下。

故针陷脉则邪气出,针中脉则浊气出,针太深则邪气反沉、病益。

故曰:皮肉筋脉,各有所处。

病各有所宜。

各不同形,各以任其所宜,无实无虚。

损不足而益有余,是谓甚病。

病益甚,取五脉者死,取三脉者恇。

夺阴者死,夺阳者狂,针害毕矣。

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

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

针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任其所。

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

黄帝曰:愿闻五脏六腑所出之处。

歧伯曰:五脏五俞,五五二十五俞,六腑六俞,六六三十六俞,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

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俞,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俞也。

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

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

非皮肉筋骨也。

观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复。

一其形,听其动静,知其邪正,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气至而去之。

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

五脏之气,已绝于内,而用针者反实其外,是谓重竭。

重竭必死,其死也静。

治之者辄反其气,取腋与膺。

五脏之气,已绝于外,而用针者反实其内,是谓逆厥。

逆厥则必死,其死也躁。

治之者反取四末。

刺之害中而不去,则精泄。

害中而去,则致气。

精泄则病益甚而恇,致气则生为痈疡。

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

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

十二原者,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之会也。

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

十二原各有所出。

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

阳中之少阴,肺也,其原出于太渊,太渊二。

阳中之太阳,心也,其原出于大陵,大陵二。

阴中之少阳,肝也,其原出于太冲,太冲二。

阴中之至阴,脾也,其原出于太白,太白二。

阴中之太阴,肾也,其原出于太溪,太溪二。

膏之原,出于鸠尾,鸠尾一。

肓之原,出于脖胦,脖胦一。

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者也。

胀取三阳,飧泄取三阴。

禀,今夫五脏之有疾也,譬犹刺也,犹污也,犹结也,犹闭也。

刺虽久犹可拔也,污虽久犹可雪也,结虽久犹可解也,闭虽久犹可决也。

或言久疾之不可取者,非其说也。

夫善用针者,取其疾也,犹拔刺也,犹雪污也,犹解结也,犹决闭也。

疾虽久,犹可毕也。

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刺诸热者,如以手探汤。

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

阴有阳疾者,取之下陵三里,正往无殆,气下乃止,不下复始也。

疾高而内者,取之阴之陵泉。

疾高而外者,取之阳之陵泉也。

登乐游园望

〔白居易〕 〔唐〕

独上乐游园,四望天日曛。

东北何霭霭,宫阙入烟云。

爱此高处立,忽如遗垢氛。

耳目暂清旷,怀抱郁不伸。

下视十二街,绿树间红尘。

车马徒满眼,不见心所亲。

孔生死洛阳,元九谪荆门。

可怜南北路,高盖者何人。

嘲桃

〔李商隐〕 〔唐〕

无赖夭桃面,平明露井东。

春风为开了,却拟笑春风。

酬长孙绎蓝溪寄杏

〔钱起〕 〔唐〕

爱君蓝水上,种杏近成田。

拂径清阴合,临流彩实悬。

清香和宿雨,佳色出晴烟。

懿此倾筐赠,想知怀橘年。

芳馨来满袖,琼玖愿酬篇。

把玩情何极,云林若眼前。

同和咏楼前海石榴二首

〔孙逖〕 〔唐〕

【其一】 客自新亭郡,朝来数物华。

传君妓楼好,初落海榴花。

露色珠帘映,香风粉壁遮。

更宜林下雨,日晚逐行车。

【其二】 海上移珍木,楼前咏所思。

遥闻下车日,正在落花时。

旧绿香行盖,新红洒步綦。

从来寒不易,终见久逾滋。

三梦记

〔白行简〕 〔唐〕

人之梦,异于常者有之:或彼梦有所往而此遇之者。

或此有所为而彼梦之者。

或两相通梦者。

天后时,刘幽求为朝邑丞。

尝奉使,夜归。

未及家十余里,适有佛堂院,路出其侧。

闻寺中歌笑欢洽。

寺垣短缺,尽得睹其中。

刘俯身窥之,见十数人,儿女杂坐,罗列盘馔,环绕之而共食。

见其妻在坐中语笑。

刘初愕然,不测其故久之。

且思其不当至此,复不能舍之。

又熟视容止言笑,无异。

将就察之,寺门闭不得入。

刘掷瓦击之,中其罍洗,破迸走散,因忽不见。

刘逾垣直入,与从者同视,殿序皆无人,寺扃如故,刘讶益甚,遂驰归。

比至其家,妻方寝。

闻刘至,乃叙寒暄讫,妻笑曰:“向梦中与数十人游一寺,皆不相识,会食于殿庭。

有人自外以瓦砾投之,杯盘狼籍,因而遂觉。

”  刘亦具陈其见。

盖所谓彼梦有所往而此遇之也。

 元和四年,河南元微之为监察御史,奉使剑外。

去逾旬,予与仲兄乐天,陇西李杓直同游曲江。

诣慈恩佛舍,遍历僧院,淹留移时。

日已晚,同诣杓直修行里第,命酒对酬,甚欢畅。

兄停杯久之,曰:“微之当达梁矣。

”  命题一篇于屋壁。

其词曰:“春来无计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  实二十一日也。

十许日,会梁州使适至,获微之书一函,后寄《纪梦诗》一篇,其词曰:“梦君兄弟曲江头,也入慈恩院里游。

属吏唤人排马去,觉来身在古梁州。

”  日月与游寺题诗日月率同,盖所谓此有所为而彼梦之者矣。

 贞元中扶风窦质与京兆韦旬同自毫入秦,宿潼关逆旅—。

窦梦至华岳祠,见一女巫,黑而长。

青裙素襦,迎路拜揖,请为之祝神。

窦不获已,遂听之。

问其姓,自称赵氏。

及觉,具告于韦。

明日,至祠下,有巫迎客,容质妆服,皆所梦也。

顾谓韦曰:“梦有征也。

”  乃命从者视囊中,得钱二镮—,与之。

巫抚拿大笑,谓同辈曰:“如所梦矣!

”  韦惊问之,对曰:“昨梦二人从东来,一髯而短者祝醑—,获钱二镮焉。

及旦,乃遍述于同辈。

今则验矣。

”  窦因问巫之姓氏。

同辈曰:“赵氏。

”  自始及末,若合符契。

盖所谓两相通梦者矣。

 行简曰:《春秋》及子史—,言梦者多,然未有载此三梦者也。

世人之梦亦众矣,亦未有此三梦。

岂偶然也,抑亦必前定也?

予不能知。

今备记其事,以存录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