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第十一卷·告子上·第九节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

吾如有萌焉何哉!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

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

曰:非然也。



译文、注释、简介、赏析

译文

孟子说:“对大王的不明智,大家不必困惑。天下即使有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后,又冻它十天,没有能长得了的。我和大王相处的机会太少了,我退居家中,向他吹阴风的人就包围了他,纵使有善心萌动的情况,我又能对它怎么办呢?下棋在各种技艺当中属于很小的技艺;可是,如果不全心全意,就学不好。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假如让弈秋教两个人学下棋,其中一个人一心一意地学,只听弈秋的讲解。另一个人虽然也听着,但一心以为也许会有大雁飞来,想着拿起弓箭去射它,虽然和前一个人一起学下棋,但却不如那个人学得好。是因为他的聪明程度赶不上人家吗?当然不是这样。”


注释

或:通“惑”,疑惑。 暴(pù):同“曝”,晾晒。 弈(yì):围棋。数:技艺。 弈秋:古代善弈的人。 鸿鹄(hú):鸟名,即天鹅。缴(zhuó):系于箭上的丝蝇。



孟子·第十一卷·告子上·第十一节

〔孟子〕 〔周〕

孟子曰:“仁,人心也。

义,人路也。

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

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

有放心,而不知求。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孟子·第十一卷·告子上·第十二节

〔孟子〕 〔周〕

孟子曰:“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同不远秦楚之路,为指之不若人也。

指不若人,则知恶之。

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也。

孟子·第十一卷·告子上·第十三节

〔孟子〕 〔周〕

孟子曰:“拱把之桐梓,人苟欲生之,皆知所以养之者。

至于身,而不知所以养之者,岂爱身不若桐梓哉?

弗思甚也。

孟子·第十一卷·告子上·第十四节

〔孟子〕 〔周〕

孟子曰:“人之于身也,兼所爱。

兼所爱,则兼所养也。

无尺寸之肤不爱焉,则无尺寸之肤不养也。

所以考其善不善者,岂有他哉?

于己取之而已矣。

体有贵贱,有小大。

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

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

今有场师,舍其梧槚,养其樲棘,则为贱场师焉。

养其一指而失其肩背,而不知也,则为狼疾人也。

饮食之人,则人贱之矣,为其养小以失大也。

饮食之人无有失也,则口腹岂适为尺寸之肤哉?

孟子·第十一卷·告子上·第十五节

〔孟子〕 〔周〕

公都子问曰:“钧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

” 孟子曰:“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

” 曰:“钧是人也,或从其大体,或从其小体,何也?

” 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

此为大人而已矣。

孟子·第十一卷·告子上·第八节

〔孟子〕 〔周〕

孟子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

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

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

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

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

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

梏之反覆,则其夜气不足以存。

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

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

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

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

出入无时,莫知其乡。

’惟心之谓与?

孟子·第十一卷·告子上·第七节

〔孟子〕 〔周〕

孟子曰:“富岁,子弟多赖。

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今夫麰麦,播种而耰之,其地同,树之时又同,浡然而生,至于日至之时,皆熟矣。

虽有不同,则地有肥硗,雨露之养,人事之不齐也。

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

圣人与我同类者。

故龙子曰:‘不知足而为屦,我知其不为蒉也。

’屦之相似,天下之足同也。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

易牙先得我口之所耆者也。

如使口之于味也,其性与人殊,若犬马之与我不同类也,则天下何耆皆从易牙之于味也?

至于味,天下期于易牙,是天下之口相似也惟耳亦然。

至于声,天下期于师旷,是天下之耳相似也。

惟目亦然。

至于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

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

故曰: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

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

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

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

心之所同然者何也?

谓理也,义也。

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

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

孟子·第十一卷·告子上·第六节

〔孟子〕 〔周〕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

’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

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

幽厉兴,则民好暴。

’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

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瞍为父而有舜。

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

’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与?

” 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

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

羞恶之心,义也。

恭敬之心,礼也。

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

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

民之秉夷,好是懿德。

’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

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夷也,故好是懿德。

’”

孟子·第十一卷·告子上·第五节

〔孟子〕 〔周〕

孟季子问公都子曰:“何以谓义内也?

” 曰:“行吾敬,故谓之内也。

” “乡人长于伯兄一岁,则谁敬?

”曰:“敬兄。

” “酌则谁先?

”曰:“先酌乡人。

” “所敬在此,所长在彼,果在外,非由内也。

”公都子不能答,以告孟子。

孟子曰:“敬叔父乎?

敬弟乎?

彼将曰‘敬叔父’。

曰:‘弟为尸,则谁敬?

’彼将曰‘敬弟。

’子曰:‘恶在其敬叔父也?

’彼将曰:‘在位故也。

’子亦曰:‘在位故也。

庸敬在兄,斯须之敬在乡人。

’”季子闻之曰:“敬叔父则敬,敬弟则敬,果在外,非由内也。

”公都子曰:“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然则饮食亦在外也?

孟子·第十一卷·告子上·第四节

〔孟子〕 〔周〕

告子曰:“食色,性也。

仁,内也,非外也。

义,外也,非内也。

” 孟子曰:“何以谓仁内义外也?

” 曰:“彼长而我长之,非有长于我也。

犹彼白而我白之,从其白于外也,故谓之外也。

” 曰:“异于白马之白也,无以异于白人之白也。

不识长马之长也,无以异于长人之长与?

且谓长者义乎?

长之者义乎?

” 曰:“吾弟则爱之,秦人之弟则不爱也,是以我为悦者也,故谓之内。

长楚人之长,亦长吾之长,是以长为悦者也,故谓之外也。

” 曰:“耆秦人之炙,无以异于耆吾炙。

夫物则亦有然者也,然则耆炙亦有外与?